#魏子鈞

「轉移型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平均存活期突破5年!醫:三合一療法助一臂之力

「轉移型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平均存活期突破5年!醫:三合一療法助一臂之力#魏子鈞

今年五月「轉移型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三合一療法正式通過健保給付,不僅帶來治療新希望,也為病患省下1年近90萬的醫療費用。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魏子鈞醫師表示:在台灣攝護腺癌被診斷當下,已然轉移的比率超過30%[1],遠高於歐美先進國家,表示病患在發病期間常常隱忍,對疾病警示的敏感度還是太低。 一名71歲男性,因為血糖問題前往新陳代謝科就診,同時也有排尿不順,後來檢查意外發現PSA(攝護腺特定抗原)高達3千多ng/mL轉診泌尿科,而後被確診為「轉移型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魏子鈞醫師表示,在台灣攝護腺癌被發現時已是轉移比率超過30%,相較於歐美不到10%來看,對疾病的警覺性仍舊不足。 當癌症已經處於轉移的狀態,就必須進行全身性治療;早期只能用荷爾蒙藥物來治療,或是去勢療法;一但進入去勢抗性,則相對難纏。 三合一療法讓病患存活期明顯進步 魏子鈞醫師表示,轉移型攝護腺癌有幾個不同的治療進程,從2004年發現歐洲紫杉醇(化療藥物)有效,而後2011年又發展出新型口服荷爾蒙藥物。自2015年起,對治療轉移型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進入到搭配化療的二合一療法,發現長足的總體存活效果;2017年又發展出合併新型口服荷爾蒙藥物,因此開始有不同的組合治療方式;一直到2022年初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公布的試驗研究報告指出:以傳統荷爾蒙治療搭配新型口服荷爾蒙藥物再加上化療的三合一療法,讓治療有更多的選項,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魏子鈞醫師說明,傳統治療平均存活期約為3年,進步到三合一療法則發現有倍數成長平均可達5-6年,這是在轉移型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治療上的新突破。而一般擔心的化療副作用,可在初期藉由密集回診控制良好。 健保給付帶給病患更多治療希望 魏子鈞醫師表示,只要病患身體狀態良好,不論是起始或者是復發型的轉移,若個人評估適合就會建議進行三合一療法。今年五月一日起,三合一療法正式通過健保給付,對病患是相當好的福祉。 攝護腺癌多數症狀表現不明顯,甚至會被誤認以為只是老化。以門診這名71歲病患來說,由於一開始只有排尿不順問題,魏子鈞醫師表示,一直到從新陳代謝科轉診到泌尿科才發現癌症已轉移到肺部與骨頭,病患發現後配合三合一療法,病情有相當好的進步。 魏子鈞醫師強調:轉移型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經過了70年終於有了突破性的療法;而自2015至2022年的7年來,更是突飛猛進,對病患來說是很重要的發展。隨著醫師有更多治療武器,相信對於病患治療也能帶來更多希望。 點我看更多衛教資訊:https://pse.is/63qg5p 點我觀看短影音:https://youtu.be/k3_huojY7gQ

治療輸尿管狹窄 無創支架成效佳

治療輸尿管狹窄 無創支架成效佳#魏子鈞

臺北榮總泌尿部團隊,師法德國近兩千例的經驗,引進新型輸尿管支架系統,為許多苦於輸尿管狹窄,或反覆腎水腫的患者,帶來「非只微創、更能無創」的治療選擇。 臺北榮總泌尿部魏子鈞醫師表示,傳統治療腎水腫的方法,是置放「雙J導管」,也就是兩個頭都具有像J型一樣的彎鉤狀的導管,「動態」的固定於腎臟和膀胱之間 試想:如同高速公路塞車,則蓋一條高鐵,貫穿北高,疏導交通。然而,如果是暫時性、良性的原因,諸如結石、息肉等,可能數週或數月後則可移除;倘若是惡性、長期的病灶,像是大腸直腸癌或子宮頸癌治療術後,或子宮內膜異位等,往往需要長期的雙J導管置換。 此外,如果有一段輸尿管產生問題,像是狹窄甚至封閉,把這一段截掉再重接,不就徹底地解決問題了嗎?魏子鈞醫師說明,如果剩餘的輸尿管還足夠長,上述手術都是教科書中的標準做法,但如果不夠長,甚至需要截取一段腸子來修補,或是將腎臟挪移乃至重新置位,可謂大動干戈,非到最後關頭,實不得已而為之。但無論傳統剖腹手術,抑或微創的腹腔鏡(達文西)手術都有傷口,是否還有「無創」的選擇呢? 如同心臟血管狹窄阻塞,可以心導管做氣球擴張術,並置放支架,作為拓寬擴充;對於輸尿管的狹窄阻塞,需要長期置換雙J導管的病人,亦能使用內視鏡,進行氣球擴張與支架置放 (如圖1,ABCD示意)。一方面能免除雙J導管兩個彎頭在腎臟與膀胱的刺激,產生頻尿或腰酸等症狀,一方面此支架無需定期置換,可免除全身麻藥的心腦風險,或只有局部麻藥的不適。在三年之內只要位置固定不動,定期檢測即可;超過三年目前國際上也有報告,置放八、九年乃至十年,追蹤無礙亦可。 30歲的藍先生,青少年時期罹患骨肉瘤,十多年來除了經歷多次手術,且因腫瘤包圍右側輸尿管,須長期置放並反覆更換雙J導管,以緩解腎水腫;如果手術切除,所導致的該段輸尿管缺損,勢必需截斷一部分腸道作為修補,或是自體腎臟轉位移植,皆難以避免其重大複雜性與可能之併發症。 59歲胡小姐,109年因左側水腫,在外院置放經皮腎造廔引流管於左腰間,因深感生活不便,轉至臺北榮總治療。後續雖成功置放雙J(內)導管,可移除(外)引流管,但因需反覆更換,及雙J導管所帶來的不適,仍對胡小姐造成長久的困擾。 兩位病人性別不同,年齡差距,病因亦相異,皆於110年1月,接受新型輸尿管擴張與支架置放手術;至今除了腎水腫仍能緩解,也免除雙J導管的不適。在沒有傷口的無創選擇上,找到替代的選項。 新一代支架除本身鎳鈦合金的部分,可充分擴張,並具備記憶延展功能;同時其外的表層生物鍍膜,可減少組織增生,且平滑度的增加造就日後仍可移除的契機 (如圖2,A、B)。但亦正因如此,較傳統支架容易產生位移滑動等併發症,需要相當的技術與經驗,才可兩全其美。 臺北榮總泌尿部自109年引進新型輸尿管支架,曾赴德國經驗最眾之醫學中心取經,為輸尿管狹窄、反覆腎水腫病人找到最佳治療選擇,達到不只微創、更求無創的目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