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中風

單側突失聰 「耳中風」1週內速就醫

單側突失聰 「耳中風」1週內速就醫#耳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張女士本身有高血壓病史,多年前也曾罹患梅尼爾氏症。由於平常工作繁忙,又需照顧35歲的自閉症兒子,因此精神壓力大、常睡眠不足。3個月前左耳突然聽不見,經診斷為俗稱「耳中風」的突發性耳聾,以住院治療會診高壓氧,再輔以中醫針灸,三管齊下,1個月後聽力就恢復正常,張女士開心表示再度聽掉到美妙的聲音真好!耳中風大多為單側失聰 伴隨耳悶脹感、耳鳴、頭暈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中醫部針灸科醫師林宏隆表示,突發性耳聾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通常在幾分鐘或數小時內,聽力突然下降甚至消失。大多數是單側失聰,並且常伴隨耳悶脹感、耳鳴、頭暈等症狀。阻礙患者溝通,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也產生焦慮不安與憂鬱的心理問題。現代醫學認為,發生突發性耳聾病因包括病毒感染、迷路水腫、血管病變、內耳循環障礙等。傳統醫學理論則認為,聽覺與五臟六腑有密切關係,兩耳通於腦、腎氣通於耳、脾主全身氣血的運化,氣血充盈上達耳竅而能聽。若氣血有所阻滯、氣滯血瘀或氣虛血瘀,則會引起耳竅閉阻造成耳暴聾。中醫針灸治療,是以改善內耳微循環,促進耳部氣血通暢為主。中醫治療搭配高壓氧改善血循 1週內是黃金治療期針刺治療耳朵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等穴位,搭配頸部風池穴,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通利耳竅,再配合遠道取穴手部的中渚、外關穴以疏導少陽三焦經氣,並在穴位上加上電針,使耳部肌肉有節律收縮,促進耳部的血液循環。治療同時給予遠紅外線頻譜儀局部照射,以調節耳內微循環,改善耳蝸神經之血氧供給。林宏隆醫師也在張女士耳朵穴位上貼敷磁珠,教導張女士規律的耳穴按摩以及做鳴天鼓運動以運行氣血,解除血管痙攣,提升耳竅功能。張女士持續2週共12次的高壓氧與針灸治後,已恢復聽力。林宏隆醫師強調,突發性耳聾發病後的1週內是黃金治療期,患者應立即就診耳鼻喉科接受醫師的立即治療,同時可以配合中醫針灸輔助治療,以縮短治療療程改善聽力。由於針灸治療突發性耳聾具有便捷、安全的特點,因此患者接受針灸治療的意願頗高。

突發耳聾別拖!耳中風2週黃金治療期

突發耳聾別拖!耳中風2週黃金治療期#耳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沒有受到任何外傷或聲音刺激,睡醒後卻發現耳朵竟然聽不到聲音!一名43歲吳姓男患者,公司剛換新主管壓力倍增,加班也導致身體疲憊。某天早上睡醒後突然發現左耳聽不到聲音,就醫聽力檢查發現為左側30分貝的感音性聽力障礙,經診斷為突發性耳聾。經耳內注射並口服類固醇藥物約2周後,追蹤聽力終於恢復正常。突發性耳聾4因素 免疫系統、病毒都可能影響童綜合醫院耳鼻喉部醫師張紘䪸表示,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但其實跟腦中風沒有直接關係。病人多為一夕間突然聽不到而求診,多為單耳聽力喪失。醫學上的定義,3天內、連續3個聲音頻率、大於30分貝,即為感音神經性聽力減退的症狀。1/4突發性耳聾患者伴有眩暈前兆,大多數以耳鳴和聽力喪失為主要症狀,這樣的症狀尤其好發於中年族群。突發性耳聾臨床上並非很罕的疾病,美國每年約10萬人就有1人被診斷出突發性耳聾。依此比例台灣每年大約會發生4到5千個案例。突發性耳聾常找不到確切罹病原因,大致歸納出4種因素:(1)免疫系統、(2)病毒感染、(3)血管疾病、(4)內耳淋巴囊水腫,但也有約1%病人有腦部腫瘤疑慮。主要以類固醇治療 2周內黃金治療期突發性耳聾的治療方式,主要給予口服或注射類固醇,有些文獻也指出合併使用高壓氧療法或血漿擴張劑也可增強效果,使用類固醇的黃金治療時間為發生後2週內效果較佳。約7成患者治療後完全恢復或部分恢復,有些患者會進行其他輔助治療,如針灸、心靈等治療方法,只要不影響原本的治療方法,也可以嘗試尋求輔助治療。張紘䪸醫師提醒,突發性耳聾為耳鼻喉急症,民眾若發現這樣的症狀,需儘早就醫接受治療,讓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檢查與診視,才有機會對症下藥。不要抱持苟且的心態不就醫,避免陷入終身聽不見的困境。

冷到聽不清楚?天冷耳鳴患者增

冷到聽不清楚?天冷耳鳴患者增#耳中風

天氣變冷了,不只打噴嚏、鼻水猛流,有些人更是冷到聽不清楚,有耳鳴現象出現,根據耳鼻喉科醫師表示,氣溫驟降,也是突發性耳聾的好發季節,最近這類病例就爆增了3~4成,醫師也提醒民眾,若是持續一天出現突發性耳聾、耳鳴症狀,就要盡快就醫,以免造成永久性聽力損傷,造成遺憾。聽不清楚?耳朵出現嗡嗡嗡的聲音,竟然是因為天冷而引起的,根據醫師表示,天氣太冷,流鼻水、打噴嚏,鼻黏膜腫脹,就會造成中耳耳咽管和外耳壓力不平衡,會耳鳴聽不清楚,尤其是鼻子過敏的人更容易好發,另外因天冷造成人體免疫力下降,病毒會趁虛而入,侵入內耳耳蝸旁邊的聽神經,引發俗稱耳中風的突發性耳聾,這些都與天氣變化、過敏體質相關。因此根據光田綜合醫院衛教文章中提到,首先睡眠要充足,因為睡眠不足會讓耳鳴惡化,而高雄長庚醫院衛教文章則指出,治療方面可做一些生活上的改變,像是音樂治療,放鬆治療、針炙、瑜珈、坐禪,或是試試自然醫學療法,攝取維他命A、C、E、B、銀杏、鋅等,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平時多吃溫補的食補,天冷就戴上耳罩、毛帽做好保暖耳朵的工作,以防天氣太冷冷引起聽力損害。

長期噪音傷害導致「內耳中風」

長期噪音傷害導致「內耳中風」#耳中風

腦中風是眾所熟知的疾病,常因腦部血管病變造成病患半身不遂,甚至癱瘓。而內耳也會因其血管病變造成內部組織傷害。輕者眩暈或耳鳴,重者重聽甚至不能自身平衡,如不治療,長久發病會影響患者生活品質、身體健康,甚至家庭幸福。內耳是由蝸牛體及半規管所構成。蝸牛體主司聽覺,其血管發生病變時,就會產生耳鳴,重聽如不治療會造成耳聾及失聰。半規管則是由三個不同方向、相互垂直的管狀器官所構成,當病變發生影響其功能時,則會產生頭暈目眩的症狀,嚴重時會嘔吐、身體失去平衡,甚至不能起床,患者苦不堪言,此類眩暈的病患,發病常無預警徵候,若在馬路上行走或騎駕車輛時發病則非常危險。內耳中風除少部份因外傷或長期噪音傷害所導致,絕大部份是因為內耳循環不良,使其神經萎縮而產生的。其病理作用與腦中風雷同。長年耳嗚、眩暈及重聽是其主要的病徵及後遺症。而導致內耳血管早期硬化、阻塞及循環不良的原因,一般來說是用腦過度睡眠不足,太過勞累及情緒長期緊張等。而中老年人因為血管老化常會造成內耳循環不良產生病徵,因此有人說耳鳴是老化開始的現象。臺安醫院耳鼻喉科醫師 李宏信表示內耳中風的治療原則有三,其一是使用清血的藥物,打通內耳血路,其二給予神經活化營養劑,使受損傷的內耳神經再生,恢復功能,其三阻止血管過度收縮,以免內耳缺血營養失調。此外,尚須注意身體保養,如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其他疾病,也須一併治療。最重要的是內耳中風必須長期治療,服藥最少持續半年以上,直到病症完全消失為止,病人必須要有耐性,而醫生與家屬必須合作,鼓勵病人接受治療,幫助病人長期服藥。內耳中風最忌早期不治或治療無恆心,往往造成嚴重的重聽失聰或眩暈,是非常可惜之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