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失調

「環境荷爾蒙」來勢洶洶 恐增致癌因子

「環境荷爾蒙」來勢洶洶 恐增致癌因子#內分泌失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常生活中,民眾難免會碰到有害的「環境荷爾蒙」,如:化妝品、保養品、防腐劑、塑化劑等。這些可能帶有毒性的環境荷爾蒙,會造成人體內分泌失調,影響生物生育機能,包括生育率降低、性早熟、精子數減少,及增加乳癌發生的風險。功能醫學檢測來幫忙 5招遠離致癌因子但是,究竟要如何得知自己是否受到環境荷爾蒙汙染呢?開業醫師池永昌醫師表示,「功能醫學檢測」是方式之一。所謂的功能醫學檢測,是以實驗為工具,檢驗個人生化體質與代謝平衡,透過檢體(血液、尿液或唾液)檢測定量結果,提供醫師治療的參考準則,來幫助民眾預防癌症發生及遠離疾病為目標。若體內環境荷爾蒙檢測結果為異常,該怎麼辦?池醫師建議民眾,若檢測結果為異常,也不要太過驚慌,可藉由改善生活型態來幫助,並分享以下五點方式:1)避免過度攝入、接觸酚類用品:常見的如個人衛生用品,像是牙膏、漱口水、洗面乳、刮鬍泡、沐浴乳等,及家用洗碗精、洗衣精、空氣芳香劑、傷口消毒噴霧。2)勿養成吸菸習慣:盡量避免在封閉空間吸煙,並限制兒童接觸有抽菸習慣的家庭成員。3)提高身體代謝率:每天應攝取足夠水分,並維持運動習慣,來刺激肝臟解毒酵素,並促進可能毒物經由腎臟或皮膚排泄。4)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甘藍菜、大小白菜、蘿蔔、青江菜、芥菜和薑、蔥、蒜。5)攝取適量營養素:如維生素B群、D3、葉酸等,建議需經醫師評估過後再食用。建立健康生活型態 有需要應諮詢專業醫師池醫師說明,功能醫學檢測的結果,能使民眾瞭解自身是否受到環境荷爾蒙影響,而透過改變習慣、建立較健康的生活型態,來幫助降低乳癌及各項疾病的風險。但仍提醒民眾,若不幸確診癌症或其他相關疾病,應諮詢專業醫師,尋求正確的治療方式,切勿迷信未經證實的資訊來源,以免延誤治療。

有子無子天註定?7招自我檢測找出不孕體質

有子無子天註定?7招自我檢測找出不孕體質#內分泌失調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內政部資料統計,約6成5的婦女超過30歲才選擇走入家庭,其原因不外乎是求學時間較長、進入職場開始追求事業的成就和穩定,而出現晚婚的趨勢。婦產科黃建榮醫師表示,因為衝事業而忽略生兒育女的黃金期,是多數女性不孕症的主因。呼籲女性朋友,若年過35歲,正常性行為半年內仍然無法自然受孕時,建議盡早就醫。女性最佳生育期:小於34歲黃建榮醫師進一步分析,小於34歲女性懷孕率相對較高許多,過了這段時期想要懷孕就相當困難。他接著表示,自己就曾經遇過一位40歲的女性,因為事業關係遲遲不願懷孕,等到想要懷孕時已經43歲,當時因為她的卵巢等各方面功能都開始老化,因此立即建議她做試管嬰兒,前前後後做了10幾次,直到45歲時才順利懷孕。「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假使有懷孕的打算,真的要趁早!不然即使做了試管嬰兒,成功機率仍然不高。」黃醫師深切地表示。他也強調,35歲以下、一年內正常性行為都沒有辦法懷孕;或是35歲以上,正常性行為半年內沒有懷孕時,都應該接受不孕症篩檢,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才是「好孕」的重要關鍵。我有不孕症體質嗎?7招自我檢測想知道自己是否有不孕症的問題,黃建榮醫師提出幾項檢測方式,以下只要符合一項,都應該小心自己可能有不孕症的問題。1)    年過35歲才想生小孩/卵巢功能、卵子品質已逐漸老化。2)    體重過重/影響內分泌。3)    月經週期不正常/影響排卵及受孕機會。4)    有抽菸習慣/尼古丁會降低受孕機會及受精卵品質。5)    性伴侶比較多/骨盆容易發炎引起輸卵管阻塞。6)    動過婦科手術或腹腔手術/都容易引起輸卵管的沾粘。7)    動過流產手術的女性/子宮壁、內膜受損,導致月經越來越少影響懷孕機率。孕前應做健康檢查 女性可加做AMH卵巢年齡評估事實上,目前新北市跟台北市都有免費的孕前諮詢,男性驗精液、女性則是檢驗貧血、德國麻疹、梅毒等項目;假使想要進一步做卵巢機能檢查,則可以AMH卵巢年齡評估,藉由抽血檢測瞭解卵巢機能是否正常。凍卵年齡不宜過高 35歲前最佳!越來越多女性想透過凍卵的方式,來保持自己的一線「生」機,黃建榮醫師表示,目前台灣女性凍卵的年齡多落在35到45歲,這個年齡層範圍在求子的成功率還是不高;建議若想要透過凍卵來保存生育能力,還是30歲至35歲最好,此時,因為卵子年輕,再搭配試管嬰兒等療法,求子的成功率相對會高很多。

醫訊/如何預防內分泌失調肥胖

醫訊/如何預防內分泌失調肥胖#內分泌失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內分泌系統是生理機能的控制系統,以分泌激素維持生理的工作。分泌出來的激素在生殖、發育、成長、代謝中,扮演重要角色,各器官間也維持著某種的平衡,若平衡產生了問題,就會內分泌失調,如某些激素分泌過多、過少等,而產生生理機能不正常變化,也可能導致肥胖。其治療漫長、效果緩慢,嚴重的影響日常生活。要預防內分泌失調須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之,避免熬夜或睡不夠,均衡飲食攝取,解放壓力。因此,私立中國醫大附醫院台北分院將舉辦「肥胖與內分泌失調」衛教講座,將邀請該單位新陳代謝科李國陽醫師主講,李醫師將分享肥胖與內分泌失調的關係,以其如何防治。名稱:肥胖與內分泌失調時間:102年12月26日(四)下午19:00~20:00地點:中國醫大附醫院台北分院(台北內湖區內湖路2段360號)1樓衛教區洽詢:02-2791 9696轉1008 劉大任社工

台灣矮子多?恐是熬夜、不運動惹禍

台灣矮子多?恐是熬夜、不運動惹禍#內分泌失調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台灣人好矮?羨慕別人高大帥氣?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平均身高最高的國家前三名依序是荷蘭、丹麥、德國,以歐美國家居多。反觀東方人,普遍課業壓力大又有熬夜、晚睡的習慣,且多數青少年缺乏運動、鈣攝取不足,這恐是身高矮人一截的關鍵。荷蘭是全世界身高平均最高的國家,20~30歲男性平均身高為184.2 公分,女性為169.5 公分;而台灣20~30歲男性平均身高為172.4 公分,女性則為159.7公分,分別相差11.8公分、9.8公分。丁綺文醫師表示,決定身高的因素除了種族與基因外,後天環境也相當重要,身高70%靠先天基因決定,另外30%靠後天努力,因此仍有相當大的變數。衛生署調查指出,台灣人鈣質攝取量少,女性平均每天的鈣攝取量僅536毫克、男性611毫克,與每人每日所需鈣質1000毫克相差近一倍。且東方人的體質對乳糖耐受性不佳,所以相較之下,高鈣食物攝取較少,反觀歐美國家喜歡吃乳製品,鈣質的攝取就比台灣人高。此外,超過8成以上的15歲青少年,就寢時間為晚上11點至凌晨3點,又因為課業壓力大、熬夜、晚睡,容易導致內分泌失調。漢方調養體質 東方青年高人一等不是夢為此,中醫師建議,東方人要迎頭趕上西方人的身高除了運動與補充鈣質外,也可使用漢方調理體質;如龜板、鹿角和人參,可幫助青春期孩子各器官及機能發揮成長潛力;或是晚睡的青年可用穀芽、黃耆幫助入睡;人參、皂苷和天麻可幫助思緒清晰、提高學習力。但調理期間,需注意男女有別、個人體質也有別,非一體適用。

睡前玩手機導致不孕?內分泌失調造成

睡前玩手機導致不孕?內分泌失調造成#內分泌失調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近日,微博熱傳「女子長期睡前玩手機致排卵期混亂不能正常懷孕」,引發許多婦女們的關注,婦產科醫師蔡鋒博表示,睡前不要做引起大腦興奮的事,因為不孕和不良生活習慣關係密切。此條微博訊息來自一名三十歲女子,疑似因長期睡前使用手機而一直未孕;對於長期睡前使用手機而導致不孕的說法,許多婦女們都感到驚訝,對此,蔡鋒博醫師說,玩手機本身並不會導致不孕,但如果常期沈溺於其中,造成成癮現象,容易養成不規律的生活習慣而導致內分泌紊亂。內分泌紊亂會導致排卵功能異常,進而影響受孕,排卵功能異常甚至不排卵,導致不孕的嚴重後果可能發生。根據婦產科不孕症試管嬰兒中心調查顯示,不少女性都有睡前玩手機的習慣,多數人一玩就是一個多小時。一名28歲女性,每晚使用手機時間時常高達2小時以上,睡前使用手機已是習慣,如果不玩反而睡不著。蔡鋒博醫師解釋,睡前玩手機不利於身心平靜,會影響睡眠品質,還容易使正常的生理時鐘被打亂,影響新陳代謝、情緒、免疫力等,帶來一系列不良後果;雖然輸卵管不通,各種炎症等也會引起不孕,但其實不孕和生活習慣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如果生活習慣好了,不孕不育的比例就會減小。因此蔡鋒博提醒,想要有小寶寶的女性一定要正常作息,就寢前盡量不做誘發大腦興奮的活動,建議於11點前入睡。

症狀模糊不知道看哪一科? 一般外科、家醫科都可

症狀模糊不知道看哪一科? 一般外科、家醫科都可#內分泌失調

有時候有些症狀總是讓人搞不清楚要看哪一科?像是乳房腫塊應該看一般外科、更年期出現心悸,內分泌失調得引起痘痘都應該看婦產科而不是心臟科、皮膚科,像這些因為其它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民眾不見得知道應該看哪一科?根據聯合晚報報導,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康宏銘醫師建議若不確定就診科別及疾病,可先找一般內科或家醫科,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研究員李怡嫻也建議,民眾平常多蒐集醫學資訊,能更快了解自己的狀況。暈眩!眩暈?到底該看哪一科?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9134長期被失眠困擾 你知道要看哪一科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9295身患多重慢性病老年人 到底該看哪一科?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9756

女性必知!影響內分泌的關鍵-甲狀腺

女性必知!影響內分泌的關鍵-甲狀腺#內分泌失調

甲狀腺問題是台灣女性非常普遍的一種疾病,可以說是內分泌科門診中罹患率僅次於糖尿病的內分泌疾病。甲狀腺位於頸部喉結下方,形狀有如蝴蝶一般,包覆住我們的氣管。甲狀腺會製造甲狀腺激素,是一種含碘的蛋白質,可分成四碘甲狀腺素(T4)和三碘甲狀腺素(T3),它們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掌管體內新陳代謝,生長及發育諸多功能。身體每個器官的新陳代謝都受到甲狀腺的影響,包括心臟、肌肉、眼睛、骨骼、皮膚、情緒等,這也是為什麼甲狀腺亢進症狀相當多樣化的原因。甲狀腺也受下列兩個內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影響:一、下視丘:位於腦下垂體上方,分泌甲促素釋放激素(TRH)。 二、腦下垂體:位於腦底,分泌甲促素(TSH)去調控甲狀腺荷爾蒙的製造與釋放。正常人的甲狀腺功能會隨著年齡、性別、懷孕、飲食中碘的攝取量、環境的改變,而發生一定的變化。可是一旦甲狀腺體積過大、過小或產生結節,分泌過多或過少的荷爾蒙,這就是「甲狀腺生病了」。分泌過多荷爾蒙叫作「甲狀腺機能亢進」;分泌荷爾蒙不足叫作「甲狀腺機能低下」;而甲狀腺體積過大或產生結節就是俗稱的「大脖子」。甲狀腺分泌過多荷爾蒙,稱為「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身體組織受過多的甲狀腺素刺激後出現的症狀和徵象,稱為「甲狀腺毒症」。引起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多的原因有兩類。第一類:瀰漫性的甲狀腺腫造成之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稱葛瑞夫氏疾病(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此疾病以廿~卅歲女性病患居多。致病機轉是導因於自體免疫的關係。病人產生甲促素受體的抗體,持續刺激甲狀腺產生甲狀腺荷爾蒙,造成機能亢進症。此外也產生抗眼球後及脛前纖維細胞抗體,造成突眼症及脛前黏液水腫。第二類:多發性甲狀腺結節所造成之甲狀腺機能亢進,此類病人年齡一般較長,約五十~六十歲。多數病人常併發於早已存在腫大但功能正常的甲狀腺。毒性單一結節、亞急性甲狀腺炎會造成短暫甲狀腺毒症;罕見的腦下垂體腫瘤分泌過多甲促素等,則會造成甲狀腺毒症。甲狀腺激素一旦分泌過多會造成代謝加快,病人常有體重減輕、流汗、怕熱、心悸(心跳快)、脾氣暴躁、緊張、失眠、食慾增加、大便次數增多、月經不正常的現象。雖好發於年輕女性,但事實上男女老幼皆可能發生,而且症狀表現非常多樣化。對於年紀較長,如六十歲以上的病人,以上典型症狀則較不明顯。有些人反而外表看起來冷漠、疲憊、憂鬱、混亂,部份年長病患則以心律不整來呈現。有名的例子如美國前總統布希,在慢跑中發現有心律不整,經進一步檢查證實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未治療可能會導致心臟病、維生素缺乏、骨質疏鬆、腎結石、糖尿病等。待甲狀腺機能耗竭,則有可能反而成為甲狀腺機能低下症。● 檢查方式 ●1.抽血檢查:抽血檢查四碘甲狀腺素(T4)、三碘甲狀腺素(T4)、甲促素(TSH)、游離甲狀腺素(free T4),是檢驗甲狀腺機能最直接的方法。2.超音波檢查:甲狀腺超音波檢查可鑑別甲狀腺自體免疫發炎及一些形態學上的變化。● 治療方法 ●甲狀腺亢進症的治療方法有好幾種,包括:口服抗甲狀腺藥物、開刀、或口服放射碘治療,醫師會依據每位病人情況來決定適合的治療方式。服用抗甲狀腺藥物是一般患者首先採用的治療方式。藥物治療必須定期檢測血中甲狀腺素濃度,以調整藥量。使用一~二週後症狀會開始改善,四~八週後成效良好,通常需持續使用六~十八月至甲狀腺功能正常。使用維持劑量後,如要停藥,須歷經數月並定期追蹤。極少數人會因抗甲狀腺藥物引起副作用,例如︰皮膚癢、皮疹、蕁痲疹、關節疼痛、肝功能異常等。最嚴重的副作用為「顆粒性白血球缺乏」,此時病人會有喉嚨痛、發燒、口腔潰瘍,當這些症狀出現時,須立刻停藥,並找醫師診治及進一步檢驗。● 生活上的注意事項 ● 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不僅應依照醫師囑咐規則服藥,此外日常生活也要特別注意。一、少吃含碘食物,包括:海帶、紫菜。外食者,可以把菜先用湯洗一洗再吃,減少鹽分。二、戒菸。甲狀腺機能亢進病人如果抽菸,會讓眼睛的病變(眼突)更難治療。三、適度管理壓力。因為壓力過大常會誘使亢進復發。四、按時追蹤。五、有懷孕計畫者須和醫師討論。相信如此一來,大家的甲狀腺一定會健康久久喔!(本文作者 / 台東基督教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 李思慧)

癲癇的中醫照護-針灸治代謝紊亂

癲癇的中醫照護-針灸治代謝紊亂#內分泌失調

癲癇是一種因腦部神經細胞不正常放電,而在臨床上可以看到一連串無法抑制的發作所造成的疾病,症狀包括意識、運動、感覺等瞬間功能變化(障礙),有20種左右不同的發作表現。根據統計,癲癇的盛行率大約是千分之5至25之間,20歲以下的年輕人或小孩,每一百個人中大約有1人患有癲癇。奇美醫院中醫部游榮聖醫師表示,目前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約有14萬至20萬人患有癲癇。大部份的病人(40%)都找不到發生的原因,找得到的主要原因是"腦部傷害",包括產傷、熱痙攣、頭部外傷、腦膜炎、中風、先天腦部發育異常、腦血管畸形、腦瘤等,以及一些引起大腦退化的疾病或全身性代謝障礙(低血糖、內分泌失調、缺氧等)等。遺傳的因素並不是那麼明顯,大部分的患者也都找不到遺傳的家族史,有一部分癲癇被認為和基因有關。而癲癇患者下一代得到的機率確實比一般人略高,而在10歲前得到癲癇者也比10歲以後得到者較容易和遺傳的因素有關。癲癇的臨床表現很複雜,在此先簡單的區分為局部發作與全面發作兩種。游醫師指出,局部發作一般出現感覺異常與動作異常,如皮膚感覺、嗅覺或視覺異常、血壓、心跳改變、情緒失落、空虛感、恐懼感、陌生感或有局部肌肉或肢體抽搐。全面發作是癲癇較嚴重症狀,包括失神發作(即小發作),肌肉強直性發作(即大發作)等,也因為大腦不正常的放電,所以癲癇發 發作也常伴有幻想、幻聽或一些不自主的行為。癲癇一再發作也可能會造成腦組織損傷而影響智能,在兒童常常造成學習障礙。大部分的癲癇可以有效的用抗癲癇藥物來控制,但是仍有將近四成的癲癇病人藥物控制並不理想,大部分的藥物機轉在於(1)阻斷細胞鈣離子通道、或鈉離子通道來抑制腦細胞活化(2)提高GABA(神經抑制介質)在神經末稍的濃度(可抑制減少癲癇發作)。外科手術在近年來也有相當的進步,但普遍性較低。游榮聖醫師解釋,中醫所謂的“癲癇”定義應該是發病時間歇性的肢體抽搐伴有精神疾病的表現,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神志異常疾病。中醫從病因認識和辨証分型上大多還是將癲癇發作時的特徵分為痰、瘀、驚、風等幾種類型。其中,心、肝、脾、腎功能不足,代謝紊亂是引起痰、瘀、驚、風的主要原因。痰、瘀、驚、風等中醫証型用現代簡單醫學認識來解釋大略相當於內分泌代謝異常、血液循環異常、精神異常與腦神經功能異常等等,這四種証型都有相對應的中藥與針灸治療方法。針灸是中醫治療癲癇的首選,現代動物實驗證明,針刺癲癇大白鼠雖然無法升高腦中GABA的含量,但是可以降低腦中興奮性胺基酸Glutamate的含量進而降低癲癇的發作頻率。臨床上常用的穴道在頭部以百會、四神聰、額三針、率谷、風池為主;雙手以曲池、神門、合谷、外關、後溪為主;足部以足三里、三陰交、太衝、申脈、照海為主。針刺百會、四神聰可醒腦開竅、額三針安神定志;針刺率谷,風池平肝息風,神門瀉心火,合谷配合太衝可開四關通調氣血,緩急止痛,足三里補中理氣,三陰交可通經活絡,調和氣血;癲癇白天發作配申脈,夜間發作配照海(癲癇晝發取陽蹻,夜發取陰蹻)等等。游醫師強調,針灸治療仍然遵守中醫辨証論治的原則,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病症的不同來做針刺穴道的選取與配伍,並非每位患者皆用相同的穴位與針刺數量。再者,若無法接受針灸治療或者對針充滿恐懼的患者也可以服用中藥治療。近年來中藥在抗癲癇的研究上也相當有成果,現代藥理證明,石菖蒲主要成分細辛醚,具有抗驚厥,以及鎮靜中樞的作用;天麻可以通過利用影響腦部不同區域兒茶酚胺類的神經傳遞物質的代謝來協調腦部興奮以及抑制的平衡。其它如鉤藤、遠志、酸棗仁也有鎮定安神的作用。游榮聖醫師提醒,平時已在服用抗癲癇西藥的患者其實不可以貿然停藥,以免產生危險,中醫對癲癇的照護是可以輔助西藥來協同控制癲癇的症狀。所以中醫治療並非著重在病症的發作期,而是在緩解期利用針灸或者中藥來調整大腦與各內臟的功能,來減少癲癇發作的次數以及減緩症狀發作時的強度,如此一來才可以降低癲癇對大腦的傷害,增進患者的健康並讓患者保有質量較佳的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