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眩

吃西藥後暈眩嘔吐 中醫接手治癒喘咳

吃西藥後暈眩嘔吐 中醫接手治癒喘咳#暈眩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60多歲婦女因不停地咳嗽劇烈、胸悶、夜間喘咳、發燒、神情倦怠,肺炎合併氣喘的傾向,由家人帶至醫院看診。但服用幾次藥物後出現嚴重暈眩、嘔吐等症狀,因此不敢再服藥。可是連日持續發燒,晚上夜咳嚴重、無法入睡、呼吸很喘,經人介紹到中醫門診。中藥療法副作用小 可依體質調理身體狀態醫師為婦人診察及詳細問診後,開立麻黃、桂枝、石膏、金銀花、貝母....等清熱解毒藥物,增加用藥頻率,2到3小時服用一次藥物。3天後回診時,病患表示服藥後體溫漸漸穩定,2天後已經退燒,晚上能夠平躺睡覺,雖然白天還是頻繁咳嗽,但是聽得出比較能咳出來痰了。由於病況好轉,但是其感染問題仍不可掉以輕心,經過調整處方與劑量後,改一天服用4次中藥。6天後再度回診婦人表示已經只是輕微咳嗽、痰也不多,感覺身體狀況恢復得不錯,因此開立後續一般咳嗽的中藥調治。體力較差之老人、小孩與勞累過度的現代人 皆適合藉由中醫治療感冒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中醫科主任黃雪雅醫師表示,許多人的觀念認為中醫只能治療慢性疾病,然而實際上,感冒看中醫是很好的選擇。中醫的「聖經」傷寒論本身就是一部與外感風寒等傳染性疾病相關的治療醫典,中醫治療具備副作用小、療效快速的作用,尤其對於體力較差、勞累過度的現代人特別適合,像是兒童、老人以及有過敏體質的人,都可以考慮找中醫診治。調理體質提升免疫力 易上火體質別亂服補氣中藥平時可先調整身體才能有效預防生病。提升人體免疫力預防感冒,一般人可先服用粉光參、人參、黃耆、紅棗等補氣中藥強化體質,但如果是容易上火體質的人,例如平時容易口乾嘴破、便秘,就不適合服用補氣中藥,最好諮詢合格中醫師協助調養。觀察自己舌苔判斷是否為熱性體質舌苔偏黃或舌頭偏乾、舌質顏色紅或是舌頭上有紅點,就屬熱性體質。依中醫「藥食同源」觀念,建議熱性體質的人吃清涼食物,如西瓜、香瓜、哈密瓜、苦瓜、白蘿蔔、白菜等寒性瓜果類食物,也可用薄荷、菊花、桑葉、魚腥草、白茅根等香草類植物泡成飲品,對於熱性體質有預防保健功效,燥熱食物如則要完全避免。黃雪雅醫師呼籲,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問題,可以在初發病時期儘早利用中醫治療,經過適當的辨證論治,給予合適的處方,有利於縮短病程並避免病情轉重,雖說感冒可自癒,但是由於每個人體質強弱不一,感冒後發作的病程及症狀也有所不同,有的病人甚至容易發展為肺炎的重症。若有呼吸道感染症狀,需要在飲食上改為較為清淡的食物,避免感染加重。若是過去曾經有感冒症狀嚴重或是病程拉長的病史,建議還是及早就診,由中醫師進行早期診療,以避免轉成嚴重的症狀。

中風來得措手不及 動脈取栓救回一命

中風來得措手不及 動脈取栓救回一命#暈眩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國人前十大死因之一的「急性缺血性中風」,不但會造成病患失能及家庭照護壓力,更使整個家庭及社服支持體系都承受著龐大的壓力。一個人出現腦中風,意味著腦血管血流受阻礙,當大腦血液供應不足,就會缺氧,時間一長大腦功能就會受到破壞,嚴重恐致命,即使救回一命也可能留下失智、失能或癱瘓等後遺症。中風發生 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原本就有心房顫動老毛病的58歲王小姐,平常吃阿斯匹靈以及控制心律的藥物,沒什麼大病大痛。然而在今年的3月中,她在家看著電視,突然感到一陣暈眩和噁心嘔吐感傳來,接著就迷迷糊糊的喪失了意識。家人見狀立刻將她送至急診室,台中榮總的急診醫師評估她的症狀為腦幹的中風,於是先插管保護呼吸道,以及安排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及灌流檢查。神經放射科醫師以動脈取栓手術 解救急性缺血性中風後續,神經內科醫師確診為基底動脈的阻塞,由於NIHSS分數太高,無法使用「靜脈溶栓」處理,於是決定使用「動脈取栓」來進行治療。神經放射科醫師在黃金時間之內將病人基底動脈的血塊取出,在取出之後的血管攝影顯示原本阻塞的動脈已被完全打通。靜脈血栓溶解術必須在中風3小時內執行,否則血栓溶解劑可能讓出血風險大增,而動脈取栓術在腦中風發生6~8小時內都能進行。經過加護病房一天密切的觀察,王小姐恢復狀況良好,意識清楚肌肉力氣也都恢復了。這次的中風研判跟王小姐心房顫動的老毛病有關係,後續心臟科醫師也為王小姐安排了電燒和修補心房中隔缺損,目前恢復狀況良好。預防中風10重點台灣腦中風學會則建議,民眾想預防腦中風,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且慢性病要好好治療、控制體重、控制飲食及規律運動。1)嚴格控制三高。2)減重。3)規律運動。4)飲酒適量。5)患有心房顫動患者,必須積極治療、按醫囑用藥。6)控制血糖。7)戒菸。8)調適生活壓力。9)作息規律,不要熬夜。10)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暈眩症狀長達3年 終診為新分類疾病

暈眩症狀長達3年 終診為新分類疾病#暈眩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李小姐的暈眩症狀長達3年,四處找醫師都覺得沒有緩解。輾轉找到神經內科診斷出罹患新分類疾病「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簡稱PPPD),施行歐美研究多年的新治療方法,李小姐終於緩解能正常生活。慢性頭暈持續3個月 當心是否為PPPD曾擔任護理主管的李小姐具備相當醫療知識,自己發生暈眩長達3年,四處求醫嘗試不同科別治療、做過很多檢查,結果全都正常,服藥沒什麼效果,甚至愈來愈不舒服。她描述3年前第一次眩暈時,感覺站不住,跟著電視上顏色淺的景物晃動。之後愈來愈嚴重,騎機車像開飛機騰雲駕霧,走路左右晃動,整個世界像地震,只有躺著能稍感舒緩,沮喪到覺得人生無望。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滋圃表示,經過詢問病史和檢查研判,李小姐符合「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特徵,張醫師搭配口服藥與每次30分鐘以上復健運動,1個半月後,李小姐腦部多年緊繃感已解除,還可以走出戶外。「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病人主要症狀:1) 慢性頭暈持續逾3個月/頭重重、浮浮的、走路飄飄的,精神不太好。2) 頭暈嚴重程度隨生理或精神狀況起伏/剛起床好一點,站立、走動或頭轉動會加重頭暈。3) 「視性暈眩」/在超商、賣場最明顯,人群走動、貨品堆得多又高,往往暈得更厲害。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 往往來自先前曾發生嚴重眩暈症張滋圃醫師表示,「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PPPD)是國際眩暈醫學會於2014年發表,經歐美國家頂尖學者多次開會討論後給予新定義、新名字,正式推廣的新分類疾病,同年被世界衛生組織統一命名。PPPD在不同科別可能會被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腦神經衰弱、焦慮等,這也是李小姐遭遇的情況。歐美多年研究顯示,「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跟大腦掌管頭暈的部位變敏感有關,往往來自一次內耳或腦部引發的嚴重眩暈症,即使後來痊癒,病人腦神經卻已被誘發,對暈特別敏感,或因此對眩暈產生恐懼,愈擔心眩暈愈容易感暈,陷入惡性循環。「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易發在焦慮病人 但並非精神疾病張滋圃醫師表示,正確診斷讓病人了解致病原因解除疑慮,好轉機會就很大。「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雖易發生在焦慮病人,國際眩暈學會確立為功能性障礙疾病,而不是精神疾病。新治療不只給予鎮定效果的抗焦慮藥物,而是給增加腦部血清素藥物。研究顯示,經過3到6個月治療,停藥後仍能改善,減少復發機會。張滋圃醫師提醒,40、50歲中年女性好發「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建議減少生活壓力,多補充富血清素食物,如亞麻仁油、維他命B群;保持規律生活作息與開朗個性,搭配認知行為治療與前庭復健運動,就能有效降低暈感。

講座/眩暈失衡整合治療

講座/眩暈失衡整合治療#暈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暈眩及失衡很擾人!近日氣候多變,季節交替更容易引發暈眩症!引起眩暈的原因很多,通常與腦神經及內耳平衡失調有關,輕微只是偶發天旋地轉,吃藥或休息即可康復,但嚴重卻可能是腦中風、腫瘤等重大疾病前兆。臺灣高達20%的人有暈眩失衡問題,其中又以何種性別或年齡為好發對象?您是否正為此疾病所苦而不知所措?有鑒於此,眩暈失衡之友協會將於9/9(日)主辦免費公益講座,邀請開業耳鼻喉科醫師胡克信解惑,分享治療眩暈整合療法。透過中西醫合併治療,縮短急性眩暈發作時間,並改善慢性眩暈患者的生活品質。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報名請洽專線02-85025269,或掃描QR Code(https://goo.gl/V7qXHQ)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眩暈失衡之中西醫整合治療時間:107年9月9日(日)上午9:00- 12:00地點:美福大飯店2F至美廳(台北市中山區樂群二路55號)報名:02-8502-5269

無徵兆突發暈眩 按穴道可即時舒緩

無徵兆突發暈眩 按穴道可即時舒緩#暈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 暈眩相信大家對於暈眩一定不陌生,暈眩通常發生的很突然,事前完全沒有原因或癥兆。造成暈眩的因素很多,多數人是因為內耳的耳石脫落、肩頸僵硬影響,而少數人則是因為耳朵內部發炎、梅尼爾氏症等因素,想要改善、治療暈眩問題,還是要先找出本原因才行。症狀原理有些人在暈眩發作時,會因為緊張而顯得精神緊繃,身體不舒服,再加上心理因素,使得暈眩症狀加劇,嚴重者甚至會併發呼吸困難等問題。其實,多數人的暈眩是壓力、疲累、睡眠狀況不佳等造成,通常在短暫休息後,都可以獲得緩解。頸部僵硬造成的暈眩可按壓頸部反射區,而耳石脫落因素則可按壓內耳反射區。若頭暈伴隨有嘔吐、說話不清楚、意識不清、視力模糊、呼吸困難等症狀,可能就不單純只是頭暈,建議就診查出病因,再對症下藥。穴位‧反射區的點穴‧刮痧按摩方式1)湧泉穴/位置/位於腳掌上,將腳趾頭往前彎,足心前1/3處最凹陷處,也就是第二與第三的足趾縫至足跟的連線前方前方1/3處。方式/以大拇指抵住刮痧板,由上往下輕輕刮,在刮時會有微微的脹痛感。刮十下後休息五秒,再刮十下。三次為一組,每次刮三組。2)昆侖穴/位置/位於外踝尖與足跟腱連線的中點凹陷處。尋找穴位時,可坐著並把足部垂直著地,外踝尖與足跟腱連線會有個明顯凹陷處,即是昆侖穴所在。方式/以刮痧板輕刮,會有輕微的脹痛感。刮十下後休息五秒,再刮十下。三次為一組,每次刮三組。3)內耳反射區/位置/內耳反射區為足背反射區,位於足背的第四腳趾與第五腳趾下方帶狀區域。右耳反射區位於左腳,而左耳反射區在右腳。方式/以刮痧板輕刮,會有些疼痛感。刮十下後休息五秒,再刮十下。三次為一組,每次刮三組。4)頭部腦部反射區/位置/頭部腦部反射區為腳底反射區,位在兩腳的腳掌大拇指的下緣處。左半邊的頭部腦部反射區位於右腳;右半邊的頭部腦部反射區位於左腳,若是左腦痛則刮右腳。方式/以點穴筆輕刮,有微輕微脹痛感即可。刮十下後休息五秒,再刮十下。三次為一組,每次刮三組。5)頸部反射區/位置/頸部反射區為足底反射區,位於兩腳腳底腳拇指的最下緣(也就是頭部腦部反射區下方處)。方式/以點穴筆輕刮,有微輕微脹痛感即可。刮十下後休息五秒,再刮十下。三次為一組,每次刮三組。(本文摘自/睡前3分鐘足部按摩疲勞BYE!:46種腳底點穴X刮痧X反射區按摩技巧,遠離到處痛的大小毛病/出色文化)

春節長途旅行 醫師教避免暈車秘訣

春節長途旅行 醫師教避免暈車秘訣#暈眩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新年將來臨,全家大小出門遊玩、返鄉,難免遇到塞車、遠途、路況不佳,小心「暈車」導致頭暈、冒冷汗、噁心、嘔吐。5歲黃小弟每次與家人出遊,只要車程時間稍長,就會嘔吐、冷汗直流。暈車平衡系統失調 幼童、老人等4族群最易發生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韻誠說明,暈車在醫學上稱為動暈症,是在活動、移動、運動過程中,平衡系統受到干擾,產生失調出現的症狀。可透過充足睡眠、飲食補給、視覺專注、藥物輔助減緩不適。容易發生暈車的對象有下列4種:1)內耳神經、中樞神經系統不協調、有系統性疾病/如三高患者、內耳患疾、慢性眩暈症、梅尼爾氏症,會因無法即時平衡車子帶來的臨時震動而不適。2)幼童/幼童的前庭神經系統與視覺及本體感覺協調作用尚未成熟,特別容易受顛坡路面影響,出現暈車症狀。3)年長者/年長者血液循環不好,在長途車程中久坐,血液沉積在下半身,無法充分供應內耳神經,就會發生暈車。4)精神狀態不佳/如睡眠不足者、空腹者、身體虛弱者皆容易因生理狀況不穩定、血糖過低出現暈車。如何預防暈車?黃韻誠醫師表示,生理狀態非常重要,除了出遊前一天吃好、睡好,養足精神,如果是容易暈車但會開車的人,建議由此人開車。因為當駕駛認真注視前方時,腦部會抑制頭暈,因此鮮少駕駛暈車;但乘客一直看車外風景,反而會因「視覺跳動」使頭暈更嚴重。孩童使用暈車藥 經醫師處方避免過量黃韻誠醫師建議,出發前可使用暈車藥及頭暈貼片,降低不適情況發生。一般藥品劑量皆以成年人為主,孩童較不建議使用。家中若有小孩或多重用藥的年長者需要長途旅行時,可前往住家附近醫療院所簡單評估,開立處方藥較安全。許多民眾噁心、頭暈時,會擦拭清涼藥膏做緩解,然而黃韻誠醫師表示,此類成藥成分以薄荷為主,雖能稍微促進血液循環,卻沒有實證指出能明顯改善暈車。手機亮光會刺激眼底視網膜反應,加遽對平衡系統的影響導致頭暈,乘車時也要避免緊盯手機,做好周全的準備,才能享有平安愉快的旅途。

躺下就天旋地轉 恐「耳石症」惹禍

躺下就天旋地轉 恐「耳石症」惹禍#暈眩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0歲的林太太頭暈長達2年,有時低頭、躺下、或在床上翻身,就會覺得天旋地轉,但一下子就恢復。後來因有懷孕的計畫,卻擔心懷孕時頭暈會加重或失去意識,而到神經內科求診。檢查發現是因「耳石症」引起,只要經過復位就可以改善。微粒掉進內耳半規管 誘發幾秒暈眩豐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陸建民表示,患者症狀屬良性陣發性位置性暈眩,俗稱耳石症。症狀為躺在床上時特別暈,不像其他的暈眩,大部分在走路或活動的時候比較暈。造成耳石症的原因,是內耳的半規管中有些微粒掉落其中、或黏在某部分結構。當病人轉動到那個半規管方向時,微粒在管中的移動會有誘發暈眩,這種暈在數秒鐘之內就會消退。平衡測試 檢驗耳朵3個半規管陸建民醫師表示,每一側的耳朶各有前、後及平行3個半規管,可藉一些臨床的誘發試驗來確定哪個半規管出問題,像是一些基本平衡測試。請患者坐到床上,頭轉右側再瞬間後躺時看到強烈的眼振,確定是右側後半規管中的耳石症。經過次的耳石復位術後,林太太在3天後突然覺得困擾她2年多如影隨形的問題消失,一週後回門診檢查,誘發試驗已不再引發頭暈跟眼振,可以放心的去規畫懷孕計劃。

搞錯了!膝蓋痛不一定是骨質疏鬆

搞錯了!膝蓋痛不一定是骨質疏鬆#暈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雖然現在人們能從電視和廣播等新聞媒體,接觸到大量的醫學資訊,卻不清楚一些常見的代表性常識。其中,居於首位的是貧血。門診病人有暈眩症狀時,大多數會表示「出現貧血」。貧血狀態時會出現皮膚蒼白、疲勞感其實貧血不是症狀,而是疾病名,血液負責的機能是供給人體組織代謝活動必要的氧,而貧血指的是血液內紅血球或血紅素量偏低。臨床上,貧血的定義為女性的血紅素濃度未滿12公克/分升(g/dl,以下單位省略),男性未滿13,孕婦未滿11。若為貧血狀態,全身氧氣供給不足,會出現多種症狀。代表症狀有皮膚蒼白、疲勞感、心搏過快的心悸、胸部痛症、呼吸困難、食慾不振、暈眩症等。如果血紅素濃度只是稍微減少,不會出現症狀,血紅素濃度大幅降低至10以下時,才會出現暈眩症。而誘發暈眩症的原因各式各樣,有耳疾、暫時性的血壓下降、藥物、不安、低血糖、脫水、過勞等,因此,將暈眩症說成貧血並非正確的表達用語。膝蓋疼痛不一定是骨質疏鬆另一個人們常會搞錯的醫學常識,是將膝蓋痛症視為是骨質疏鬆症所致。我常碰到病人因膝蓋疼痛,便想要做骨質疏鬆症的檢查。膝蓋疼痛的原因,可能是骨關節炎,指的是構成骨與骨之間相接關節的軟骨,逐漸消蝕、經歷退化性變化,接著使骨骼和韌帶等產生損傷,導致浮腫痛症。骨質疏鬆症與關節無關,是構成骨骼的無機質和鈣流失,造成骨量與密度下降,只要稍微碰撞或跌倒就容易發生骨折。病人有骨質疏鬆症時,本身並無特別的症狀。膝蓋若有痛症,不是做骨質疏鬆症的檢查,而是做膝蓋關節部位的X光攝影,了解是否為骨關節炎或其他疾病,必要時應進行核磁共振(MRI)檢查。攝取乳製品、綠色蔬菜、魚類就能獲取鈣鈣是構成骨骼或牙齒的重要無機質,尤其為了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症,適當的攝取鈣質就顯得極為重要。美國臨床內分泌學者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Clinical Endocrinologist,簡稱AACE)在《閉經後骨質疏鬆症準則》中提出,正常成人的一日建議鈣攝取量為1000毫克,50歲以上則至1200毫克。韓國營養協會的成人一日建議鈣攝取量為700毫克(臺灣衛福部建議成人一日攝取量為1000毫克),但依據2013年國民健康營養調查,男性實際攝取量僅76%,女性僅66%,皆低於此基準(臺灣人的鈣攝取量皆低於標準)。基本上,只要攝取足夠富含鈣質的食物,如乳製品(牛奶或起司)、綠色蔬菜(羽衣甘藍、蕪菁葉、青花菜等)、魚類等,就能獲得鈣了。閉經後容易骨質疏鬆.為了診斷骨質疏鬆症,需進行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法(DEXA) 檢查。脊椎和股關節處的骨密度經過測定,若是低於30歲女性的骨密度一定程度(T值介於-1.0至-2.5之間)為骨量減少;更低的話(T值為負2.5以下)就是骨質疏鬆症。女性在進入閉經期之後,雌激素(女性荷爾蒙)濃度劇降,很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本文摘自/先戒了維他命再說/大是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