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不適

端午節飲食無須焦慮!穩控血脂,PCSK9抑制劑成關鍵利器

端午節飲食無須焦慮!穩控血脂,PCSK9抑制劑成關鍵利器#胸悶不適

60歲的張先生兩年前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經治療後順利康復,出院後不久,張先生自覺症狀緩解,血脂數值稍有改善,認為可以自行停藥,並靠飲食控制。孰料,近日再度感到胸悶不適,緊急送醫後才發現是心肌梗塞再度復發,所幸醫師使用史他汀類藥物(Statin)合併PCSK9抑制劑及時救治才保住一命。 端午佳節將至,家家戶戶準備團聚、享用美食之際,也是不少高血脂患者壓力倍增的時刻,擔心一時放縱讓血脂失控,反倒無法安心過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翁國昌教授提醒,飲食控制固然重要,但真正守住健康關卡、降低心血管疾病復發風險的關鍵,還是在於持續穩定服藥與規律治療。翁國昌教授指出,高風險患者若過度依賴飲食調整或保健食品,忽略藥物治療,可能讓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數值在短時間內快速反彈,反而種下更大風險。 壞膽固醇,真健康殺手,PCSK9抑制劑有助力控血脂 根據國際研究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長期累積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密切相關,當累積暴露量愈高,血管阻塞和急性心肌梗塞等嚴重併發症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增加。翁國昌教授表示,對於已有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建議將LDL-C目標值降至70 mg/dL以下、甚至50 mg/dL以下,以降低再復發風險。 翁國昌教授表示:「即使是嚴格的飲食控制,LDL-C的降幅僅約10-15%,而治療前LDL-C基礎值離治療指引標的較高(如超過200mg/dL)的患者,單靠飲食遠不足以達標。」亦即飲食控制是基本,但僅能當作輔助,是無法取代藥物治療的,「特別是高風險患者,需長期且嚴格管理,要配合藥物介入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風險。」目前針對這類高風險患者,除了史他汀類藥物(Statin)與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外,亦可考慮搭配PCSK9抑制劑,三者併用可望達到最高達70%至80%的LDL-C降幅。 翁國昌教授也提醒,高風險族群應控制節慶飲食份量、減少油脂與鹽分攝取,並強調:「飲食只能作為健康管理的一環,真正有效降低壞膽固醇、預防復發的關鍵,還是在於規律服藥與醫療介入。」 治療方案選擇多元,PCSK9抑制劑使用便利 臨床常用降脂藥物包括史他汀類藥物(Statin)(HMG-CoA 還原酶抑制劑)、膽固醇吸收抑制劑,以及PCSK9抑制劑等。翁國昌教授以數據分享,「若使用Statin可降低LDL-C約30%至50%,若與膽固醇抑制劑合併可降至40%至60%,若再加上PCSK9抑制劑,三者合併則可達70%至85%的降幅。」 其中,PCSK9抑制劑的使用方式為每兩週施打一劑,臨床實證顯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於24小時內施打,血液中LDL-C數值在一天即開始降低,若三藥併用能讓血液「清澈」如新生兒,甚至有機會逆轉血管硬化、提升血管彈性與健康。翁國昌教授建議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根據風險與治療目標進行二合一或三合一合併使用。 遵照醫囑穩定用藥、定期回診,有效預防復發 翁國昌教授特別提醒,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出院後,務必遵照醫囑定期回診檢查,即使在藥物控制下,血脂已達穩定,仍須定期監測,切不可擅自減藥或停藥,急性心肌梗塞做過血管支架患者,並非一勞永逸永保安康,術後嚴格管控三高危險因子,LDL-C膽固醇尤其至關重要。翁國昌教授強調,LDL-C的控制標準因人而異,須根據個人血管病變與風險評估而定,對於極高風險患者更需有嚴格目標,無法單靠生活飲食與健康食品達標。務必積極與醫師討論治療方案,把握黃金治療期,切勿因一時疏忽或錯誤觀念,讓心肌梗塞再度找上門。 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 翁國昌教授

秋冬心肌無力、胸悶不適?竟是「危肌」惹禍!台灣45萬中高齡者陷肌少症 死亡率恐增3倍

秋冬心肌無力、胸悶不適?竟是「危肌」惹禍!台灣45萬中高齡者陷肌少症 死亡率恐增3倍#胸悶不適

時節入冬,心血管疾病風險隨之增加,背後原因竟是肌少症?瀚仕整合功能醫學中心歐瀚文醫師提醒,近期氣溫降低,民眾身體不適、以為心血管出問題就診人數暴增,問診後才發現成因與肌少症有關。雖民眾常誤以為肌少症很遙遠,但50歲過後,肌肉流失速度比起30歲快2倍  ,不僅是導致慢性病、骨折的主因,更可能因此埋下心血管疾病、失能禍根! 台灣將於2025年步入超高齡化社會 ,解決全民肌肉流失問題刻不容緩。現代民眾受工作及生活型態影響,長久坐、少動,飲食上外食比例高達94% ,歐瀚文醫師提醒,民以食為天,正確飲食觀念是遠離肌少症的一大因素,除了注重無糖、均衡營養,也建議民眾把握兩大關鍵營養素「優質蛋白質」與「MCT中鏈脂肪酸」攝取,提早預防、增加肌肉強度,啟動豐富的人生下半場。 台灣約45萬中高齡者罹患肌少症 死亡率最高恐增3倍  根據研究顯示,台灣社區中高齡族群約40%患有肌少症 ,相當於45萬人深陷肌少症危機 ,隨年紀增長,民眾常感體力下降,甚至行走速度減緩、力氣變小,使戶外活動與運動的意願降低,加速肌肉流失,形成惡性循環,歐瀚文醫師提醒:「肌少症不僅使患者生活品質下降,近年研究更發現,嚴重肌少症可能導致心肌流失、心臟衰竭風險提高 ,且肌少症患者死亡率約為一般人的3倍,危害性不容小覷。」 小心常外食、營養不均陷「危肌」!中壯年族群3基準自評肌少症風險 醫師分享,近日診間因慢性疲勞、胸悶不適就診患者增加,一名50歲上班族,由於工作繁忙、日夜顛倒,常吃外送、泡麵,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出現胸悶、貧血、慢性疲勞,睡眠品質下降症狀,就診後進一步檢查,發現問題根源出在肌少症,檢查後建議患者每餐補充口服營養品搭配運動,治療後除了肌肉增加,患者日常體力、精神都有明顯改善,重拾工作與生活的信心。 中壯年族群經常擔任家庭中主要經濟支柱,更應及早關注肌少症危機,面臨40歲後人體肌肉倍速流失,醫師提出三點基準幫助民眾自我檢測,包括: 一、    體脂是否符合衛福部建議標準:男性體脂肪≧25%、女性體脂肪≧30%者為肥胖,肌肉比例容易偏低 (特殊疾病或需求患者可能需視情況增加標準數值) 二、    觀察步行速度是否下降,爬樓梯及蹲下站起時是否需要支撐 三、    用雙手嘗試圈住小腿肚圍,若能圈住,可能有較高肌肉流失風險 歐瀚文醫師指出,民眾可自行簡易評估是否符合以上基準,如有符合,建議及早就診諮詢專業醫師建議,遠離肌少症風險。 遠離肌少症、重掌人生主導權!兩大營養素最關鍵 醫:優質蛋白質、中鏈脂肪酸助增肌、有效率地攝取脂肪酸可以5倍速 體力升級! 想要預防肌少症,飲食、運動缺一不可。然而,醫師提醒:「俗話說『三分運動、七分吃』,建立正確飲食習慣,補充完善的營養素,是遠離肌少症最重要的因素。」中壯年族群苦於工作繁忙、頻繁外食導致建構肌肉所需的營養素不足,除了可依照國健署「我的餐盤」規劃均衡營養攝取量,醫師也建議有需求的民眾可考慮便利性高、完善且均衡營養、無糖的口服營養品進行補充。 至於營養素的選擇上,醫師指出,預防肌少症最重要來自兩大關鍵營養素的攝取:優質蛋白質與中鏈脂肪酸,優質蛋白質可用以維持人體的生長發育,中鏈脂肪酸則能增加肌肉量、改善運動表現 、甚至增進認知能力 ,且中鏈脂肪酸代謝速度更快、吸收效率更好 ,是一般油脂(長鏈脂肪酸)的5~8倍速 。除此之外,醫師也提醒,適當運動可以培養肌肉量,建議中壯年族群在飲食外搭配重量訓練,並且補充完善的營養素,提早養肌、遠離肌少症,重掌人生主導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