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

戀愛暴力不可輕忽 餘六成民眾有過受暴經驗!

戀愛暴力不可輕忽 餘六成民眾有過受暴經驗!#家暴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為了喚起民眾對親密暴力防治的重視,在6月家暴防治月的重要時刻,現代婦女基金會於新光摩天大樓廣場,舉辦518傳愛反家暴街頭宣導活動,也邀請搖滾女聲黃美珍到現場擔任反家暴大使,希望能減少親密關係暴力對民眾所帶來的傷害。餘六成民眾 曾遭受戀愛暴力現代婦女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美薰表示,根據現代婦女基金會日前舉辦的「親密暴力大調查」中發現,每2位民眾就有1位遭受親密暴力的傷害,且發生在「男女朋友階段」高達6成,顯示戀愛暴力的預防工作刻不容緩。而藝人黃美珍也站出來呼籲,我們對戀愛暴力應該要有足夠的認識和警覺,更要多多關心身旁遭的朋友,也許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或陪伴,鼓勵她向專業機構尋求協助,或許就可以幫助朋友遠離戀愛暴力。

「讓愛傘傘發亮」義賣活動 助受暴婦幼重建自信

「讓愛傘傘發亮」義賣活動 助受暴婦幼重建自信#家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溫馨的母親節即將來臨,為了幫助遭受家暴的媽媽和孩子,也能享有安全與幸福的生活,現代婦女基金會和知名雨傘業者進行公益合作,除了設置募款零錢箱外,並將於 5月13日(一)當天,在全省17家門市及網路通路舉行「讓愛傘傘發亮」義賣活動,當天營利所得將捐贈現代婦女基金會幫助受暴婦女。現代婦女基金會表示,去年家暴通報案量衝破11.5萬件,婚姻暴力即佔了53%,6萬多名婚暴被害人急待協助。本會今年預計協助8000名家暴被害人遠離傷害,但因景氣不佳,過完年後小額捐款銳減,受暴婦幼相關服務經費還有很大的缺口,需要企業和民眾共同支持。很感謝業者贊助公益,捐出一日營利所得挹注不足的服務經費,幫助受暴婦女即時接受協助,療癒創傷,重新建立安全與自信的生活,這是給受暴媽媽最好的母親節禮物。知名雨傘業者表示,感念於5月是溫馨母親月,在大家開心慶祝母親節同時,希望也能盡小小的力量,提供給受暴的婦幼。

打孩子出氣!家暴讓孩子身心受創

打孩子出氣!家暴讓孩子身心受創#家暴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10歲的張小弟經常偷錢,從小二起就不斷地被父親責打,然而,他卻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張小弟的父親因對妻子家暴而離婚,離婚後3名姊弟交由父親照料,但由於收入不穩定,經濟困頓造成其沉重壓力,常以酗酒來宣洩,喝醉酒更到處鬧事,街訪鄰居對他總是避之唯恐不及,對孩子的管教更是以嚴重責打的方式對待,幸好張小弟的姊姊及時尋求協助,避免更嚴重的悲劇發生! 根據家扶基金會的觀察,家扶扶助近2萬5千戶家庭中,單親家庭所佔的比例高達七成,然而,單親媽媽或是單親爸爸所面臨的經濟壓力及子女教養、照顧等問題比一般家庭更為沉重,特別是單親爸爸,礙於自身面子及傳統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使得男性較難以放下身段對外求助,因而造成自身龐大的壓力無法釋放也不知如何因應,若再加上親職知識不足或染上藥酒癮,將很容易將壓力而發洩在兒女身上,因此增加子女受虐的機會。許多研究指出「體罰」對孩子不僅無效,更可能對孩子的長期發展造成嚴重的傷害,包括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憂鬱,甚至藥物或酒精的濫用,也會讓兒童的行為更具侵略性。然而,在最近的新聞事件中卻看到許多父母總以「打罵」的不當體罰方式來教育孩子,但這樣的方式不但不管用,有時甚至賠上孩子的寶貴生命!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表示,兒虐案件通常以家庭功能欠缺、親職教育觀念不足,經濟壓力、情感衝突等狀況為主因。然而,在此新聞事件中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已有求助的知覺與行動。家扶基金會何素秋執行長特別指出,除了強化親職教育工作,提供有困難的高風險家庭即時的經濟協助,更應關注弱勢單親爸爸的需求,並加強社會教育及學校兒童保護的宣導!家長遇到困難時請及時尋求幫助,並可撥打家扶專線,將提供更積極、適切的協助。

醫訊/認識性別平等暨家暴防治

醫訊/認識性別平等暨家暴防治#家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性平等是需要從小教育及落實的,因為現在很多兒童與青少年的兩性知識是透過影視、傳媒、網路、同儕等管道獲得,容易藉此產生錯誤認知,相對而言,最好是透過父母、學校、政府多方齊心努力,從小開始建立正確性平等教育,這樣孩子成長中與成年後也可以避免家暴、性侵、性騷事件發生。為此,基隆長庚醫院與基隆市家暴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特規劃「性別平等暨家庭暴力」海報展,現場備有相關宣傳單張供民眾及員工自行取閱。活動不需事先報名,歡迎個人或團體、閤家蒞臨參訪。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性別平等暨家庭暴力海報展時間:102年2月19日(二)~3月8日(五)地點:基隆長庚醫院(基隆麥金路 222 號)1樓大廳洽詢:02-2431 3131轉2045社服課 呂小姐

童年不愉快 中年罹患心臟疾病機率高

童年不愉快 中年罹患心臟疾病機率高#家暴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童年常流的眼淚、常發的脾氣,可能會提高中年心臟病發、中風風險,尤其是女性!研究人員表示,孩子若是常發脾氣,到了中年時期,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會較高。一項研究指出,那些在孩童時期經常生氣的人,在約莫40歲時,會出現更顯著更高的心臟病發、中風風險,且女性又更明顯;相反地,小時候若常處於冷靜和專注的狀態,在以後的生活中此類的風險較低。若在童年時,經歷較多煩惱、困擾較嚴重的時光,成年後女性會有31%心臟疾病方面的風險增加,男性則是17%。哈佛醫學院阿利森阿普爾頓博士領導這項研究,測試337名兒童情緒行為,然後將這些結果與心血管疾病和其它控制因素考慮進去,進行風險比較評分。發現對於40多歲的婦女,若她們的童年是哀傷的,那麼心臟病、中風風險就可能在未來10年從3.2%上升到4.2%,男性則會從7.3上升到8.5%。團隊現在致力於進一步研究,是否跟生物機制基礎,「持續的壓力可能會導致失調的應激反應」有關聯。2012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早期的童年逆境中可以引發,孩子的身體和大腦中的毒性應激反應,使他們終其一生的學習、行為和健康問題的風險較高。同時,普利茅斯大學的科學家發現,父母衝著孩子砸東西或大吼大叫,對於孩子罹患癌症、心臟疾病和哮喘的風險也會增加。這些行為就跟嚴重的虐待、創傷一樣,對長期的健康有影響。行為醫學雜誌發表這個爭論的研究,表示這關聯可能是由於父母因為他們的壓力,導致打小孩、對孩子大吼等行為出現。研究負責人,教授邁克爾‧海蘭德說,此研究增加了一個新的視角,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體罰童年會促使孩童有壓力,就會產生壓力源,說明了體罰不管對個人還是社會,都會導致不良後果。

惡夫施暴潑汽油 女子機警沖水幸無礙

惡夫施暴潑汽油 女子機警沖水幸無礙#家暴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在28日接獲一起家暴案件,被害婦人被先生用汽油潑到臉部及眼睛,婦人立即用水沖洗,消防救護人員再接力以生理食盬水沖洗,並覆蓋無菌紗布後送醫,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消防局提醒,民眾如遇家庭暴力或性侵害,應避免正面衝突,並立即撥打內政部家暴及性侵害防治專線113求助。 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是在7月28日18時36分時接獲報案指出,臺北市研究院路發生家暴傷人案件,指揮中心立即指派舊莊分隊人車前往執行救護勤務。救護人員抵達現場發現,患者為年約35歲女性,因丈夫家暴,遭汽油潑灑臉部,導致臉部及雙眼有灼熱感。所幸婦人遭潑灑汽油後立即以大量清水沖洗,未有燃燒起火現象,救護人員後續以生理食鹽水沖洗婦人雙眼及臉部,並使用濕紗布覆蓋雙眼,減輕患者疼痛感後由婦人女兒陪同前往忠孝醫院就醫,而施暴者則交由警察人員處理。消防局提醒民眾,如遇家庭暴力或性侵害,應避免正面衝突,並立即撥打內政部家暴及性侵害防治專線113求助。

基金會設工作站 陪受暴者走出傷痛

基金會設工作站 陪受暴者走出傷痛#家暴

近年來家庭暴力新聞頻傳,根據內政部統計,近三年,在五都的家庭暴力通報案量中,以高雄市為最高,而桃園縣的總通報量也擠入了五都排名之中,顯示民眾較勇於出來求助,看到這個需求,現代婦女基金會決定在桃園設立工作站,提供家暴被害人從通報、危機處遇到後續追蹤的服務,減少服務銜接之落差,並與家暴防治網絡合作,加強維護高危機個案的人身安全。走出家暴傷痛的個案芳芳表示,先生的暴力曾讓她想輕生,但為了孩子只有忍住;直到一次受暴後,她去醫院驗傷時,護士提供她相關求助資訊也幫忙通報,她才知道原來有那麼多資源可以幫助自己;當前夫不斷騷擾她,甚至在她家門口潑汽油時,她緊急報警,警方也因此加強她家附近的巡邏,她感謝的說:在我最無助的時候,我想的其實不是我的家人,而是我的社工,真得很謝謝她們一路鼓勵我、支持我,我才能夠走出來。現代婦女基金會桃園工作站表示,兩年來在服務的1,929名個案中,九成以上為女性被害人,顯示女性被害的比例還是偏高,而男性願意出來求助的比例仍較低。此外,也發現家暴被害人和子女同住的比例近六成,其中,同住子女年齡未滿18歲者接近八成,逾有四分之一的被害人則是需要獨立負擔家計的狀況。現代婦女基金會執行長姚淑文表示:「在服務被害人的過程中,我們常發現這些受暴的姐妹們一方面要承受暴力帶來的身心煎熬,另一方面又要負擔家計及未成年子女的照顧,背負的壓力經常是接踵而來,所以社工陪伴被害人、給予愛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力量。」姚淑文也強調,現代婦女基金在陪伴被害人重建生活的過程中會發現,在促進家暴被害人的復原過程中有3種不可或缺的力量:愛(Love)、資訊(Information)、與網絡合作(Network)。」希望一起共同「傷痕化勇氣、防暴LIN距離!」以愛、資訊及網絡合作協助並陪伴家暴被害人走出傷害,重建自信與新生活。

自傷行為好恐怖 哪些人是危險人物?

自傷行為好恐怖 哪些人是危險人物?#家暴

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陳三能醫師表示,自傷行為對自傷者意義,除了作為「心靈止痛藥」外,更是一種苟延殘喘的「求生方式」。自傷者透過自傷行為轉化內心的憤怒、沮喪,表達出對現實的不滿或委屈。有時引起親人的擔憂或憤怒,這讓自傷者覺得能夠藉此控制他人的關注。所以,自傷者很少有自殺企圖,相反地,有些自傷者會刻意顯露傷口,並渴望因此讓令他不滿意的生活得以產生變化。然而,部分自傷者則是自責、愧疚的,他們藉由自傷的方式來懲罰自己,或減輕自己的罪惡感而掩飾傷口,不讓家人發現。情緒容易不穩定,且有情緒抒發困難的人,是自傷行為的「危險人物」。研究統計發現,自傷者通常不擅於表達情緒。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個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的表現是不被接受的。例如:出生於被父母輕視或忽略的家庭(如:父母有一方罹患嚴重的身體或精神疾病,或家庭破碎、分離);或者,在童年或青少年期有創傷經驗的人(如:家暴、亂倫或性騷擾);以及,在人際關係上有敏感、脆弱、容易受傷、有自我責備傾向的人也容易出現自傷行為。陳三能醫師說,假使自傷程度持續嚴重化發展,自傷即是自殺的前奏。因此,習慣以自傷方式慰藉內心痛苦的人,應及時求醫診治,找出痛苦的原因,並學習應付心靈傷痛的適當方法才是治本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