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

糖尿病患者,80%是肥胖的人

糖尿病患者,80%是肥胖的人#血糖

國內糖尿病患約有九十萬人,但於健保局登記有拿藥的卻只有一半,仍有一半的患者未就醫。然而,當糖尿病控制不好時,很容易發生慢性併發症,事實上,有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有眼睛視網膜病變,不可不謹慎。  臺安醫院內分泌血液科醫師 黃啟薰表示要診斷是否罹患糖尿病,一般健康人空腹時血中糖份為80-110 mg/dl,尿中則完全不含糖分;因此,當空腹(禁食8小時後)血糖濃度超過126 mg/dl,或任何時候的血糖值大於200mg/dl,就有可能是糖尿病。這是因為當糖尿病人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不足,或身體利用不良時。身體就會無法以正常程序,利用吃下食物的糖類,進而造成血中含糖量的增加。這些積存在血中的糖,一旦超過一定的範圍,就得由腎臟經由尿中排出體外,也就是俗稱的糖尿。  除此之外,可從糖尿病的典型症狀─ 三多:多吃、多喝、多尿來判斷,不過,只有一半的患者會有典型的症狀,有些則是以體重減輕、易疲勞、四肢無力、視力減退、皮膚及性器官搔癢(女性外陰部)、傷口不易癒合、手腳痠麻、刺痛感等不明原因來呈現。  至於哪些人容易罹患糖尿病,遺傳是其一,根據統計,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罹患機會比普通人高出五倍以上;體重過重是其二。肥胖不但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也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事實上,在臨床上,糖尿病初發的病例中,約八○%是肥胖的人;其三是年齡,四十歲以上的成人,每十人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且近年來年齡有下降的趨勢。此外,懷孕時曾有過妊娠型糖尿病、或生過巨嬰的媽媽,以及壓力、藥物、營養失調等都有可能促使糖尿病發作。糖尿病可分為兩型:第一型為胰島素依賴型,通常是在幼年時發作,罹患此型的人很少,約只有四%。第二型為非胰島素依賴型,以肥胖的人居多。卅歲以上的糖尿病患以第二型為多,此型有時僅以飲食及運動治療就可達到控制血糖。  由於糖尿病的控制有賴於飲食、運動,和胰島素或口服藥三者間的互相配合,因此,除了透過自我監測血糖,隨時掌握血糖變化外,注射胰島素後,一定要記得按時進餐,否則易發生低血糖現象。糖尿病的可怕在於發病初期,可能沒有任何不適而被疏忽,以致隨著時間及疾病的進展導致併發症的發生,因此,屬於高危險群者應定期自我監測血糖。

常見的糖尿病迷思

常見的糖尿病迷思#血糖

近年來糖尿病已是國人10大死因第4位,而且其發生率是年年上升,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日益加大。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2.46億 人口飽受糖尿病困擾,每年更以700萬人的速度增加,更可怕的是,每10秒鐘就有一人因糖尿病相關疾病而死亡。您對於糖尿病的認識夠嗎?小心!錯誤的認知可能會害了你!有不舒服就不必控制血糖嗎?當然不可以!很多人以為如果沒有不舒服,就是正常人,就不用在意血糖高低!既然罹患糖尿病,就表示身體對於血糖穩定的調節能力已逐步喪失中,初期患者通常沒有症狀,但是超過標準的血糖,會一步步傷害血管內皮、神經纖維、腎臟、視網膜,這種破壞是漸進式的,一天一天慢慢累積,哪一天驚覺時,傷害已經造成,而變得不容易處理。小便有糖,才是糖尿病?其實等尿液出現糖份時,已經是血糖太高了!並且有時患者不一定會在尿液中出現糖份,尤其是年紀大的人。杏儒中醫診所 蔡易昌醫師表示一般來說,血糖濃度超過180mg/100ml時,腎臟中負責將葡萄糖從尿液再吸收回血液中的攜帶者已飽和,所以開始出現尿糖,滲透壓增加,所以水分隨著葡萄糖從尿液中排泄,造成多尿現象。所以並不是看小便有糖才是糖尿病!根據統計,糖尿病發病10~15年後,30~40%會出現尿蛋白,而從早期尿蛋白到腎衰竭尿毒症平均要8~10年左右,所以早期篩檢出尿蛋白並積極治療就很重要。只要在抽血前注意血糖控制,血糖值漂亮就好了?很多患者都是平時大吃大喝,一到要抽血了,怕抽出來數字不合格被醫師罵,特別會在前幾天控制飲食,就以為天衣無縫了!其實,血糖值只是單一時間點的當時血糖高低,並不能知道平時的血糖穩不穩定,所以,醫師會利用『糖化血色素』(HbA1c)這個指標,來瞭解患者最近三個月的血糖波動幅度。美國訂為7%以下為良好,歐洲則訂為6.5%,但在台灣,即使是放寬標準,訂為8%以下,仍有超過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不及格,表示血糖控制情形極須改進。症狀不明顯用藥能拖就拖?想到再吃?很多患者喜歡自己當醫生,把1天的藥當2天吃,或者高興再吃!這都是十分不好的喔!因為本來好好治療控制血糖,穩定一段時間之後,醫師就會幫你逐步降低藥物劑量,甚至進一步停藥改為飲食控制;若偷工減料想吃藥時才吃藥,反而讓胰臟細胞易凋亡,讓未來更需依賴胰島素注射,甚至出現腎臟、心血管、神經系統、視網膜等併發症,千萬別排斥用藥,因為及早用藥控制,反而讓血糖控制更好,不易產生併發症,用藥量也會降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