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

孩子是同性戀 我該怎麼做?

孩子是同性戀 我該怎麼做?#同性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同性戀是怎麼造成的?這問題自有心理學以來就有人討論。尤其以金賽博士的量表最受矚目。他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同性戀和雙性戀傾向,差異只在程度而已。我的看法是,如果世界上只有十個人,會有一個是同性戀,一個是異性戀,其餘中的八人有一部分是偏向於同性戀的雙性戀,有一部份是偏向於異性戀的雙性戀;有極少數是真正的雙性戀……這十個人隱約出現了五種不同性別傾向的人。什麼叫「偏向同性戀的雙性戀」?例如電影〈喜宴〉的男主角明明是同志,但當女生向他挑逗,他還是和女人發生性行為。若在一般情況下讓他選擇,他會選擇與同性戀者在一起。「戀」的部首是「心」,兩邊是糸字邊,中間有個「言」,這表示兩個人甜甜蜜蜜的說真心話,「戀」會讓兩個人牽腸掛肚,「戀」會放在心裡,可以彼此表白。從文字結構來看,沒有「心」如何「戀」,他們是有戀情的兩個愛人,兩個人如果說不上話怎麼戀,尤其兩邊的角絲旁,像極了藤纏樹、樹纏藤,兩個人一定有緊密的接觸。其次是偏向於異性戀的雙性戀,例如男女分校的住校生活、部隊或監獄;年輕的孩子可能基於好玩而發生了同性性行為,而人與人肌膚接觸的確會產生反應甚至快感。但當他們脫離了侷限的環境之後,可能會找異性,所以不代表有同性性行為的就是同性戀。當然也有極少數就是喜歡人,不管男人或女人。〈霸王別姬〉這齣戲把傳統的性別移開了,我記得有位導演說:「不是他愛男人,只是他愛上的人,恰好是男人,他不是佳人,卻一樣傾國傾城。」對同性戀來說,他(她)們愛的人,剛好跟自己相同性別而已。在歐美地區,很少人問你是不是同性戀,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喜歡男生就跟男生交往,喜歡女生就跟女生交往,他們對自我接納程度高,勇於冒險跟嘗試當下所經歷的事。性別議題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他們會隨著身體當下的感覺去體驗迎面而來的生命。不過總體而言,不管哪個國家,異性戀都佔多數,超過九成。有些愛可以生死相許,「如果你真的愛他,不應該計較他的過去,應該接納。如果你在意他的過去,只是讓你們的關係產生嫌隙而已,讓彼此更痛苦,你不能要求每個人都高超完美,正如我相信你也有缺點一樣,過去發生的不會改變,為什麼不去經營未來?」如果你不能坦然接納他的過去,他以後也不會坦誠告訴你所有事實。在兩人的親密關係中,某些善意的隱瞞是好事。在親密關係中坦誠也需要冒險,「他可以隱瞞,但他願意敞開過去,表示想跟你靠近,他想跟你有更深的連結,甚至過一輩子。他的這份過去是脆弱的,不容許第三者知道,當他能對你坦誠是對你的信任。」性別只是個議題,重點是尊重人和每個人的生命。而愛,是需要冒險的。(本文摘自/與自己相遇:家族治療師的陪伴之旅/心靈工坊) 

愛滋≠同志,社會需「疾病平權」觀念

愛滋≠同志,社會需「疾病平權」觀念#同性戀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2019年5月18日將舉辦「世紀平權婚禮」,5月24日正式開放同性伴侶登記結婚!然而多數民眾對於愛滋病仍存有誤解與歧視,導致異性戀缺少防護意識,造成延遲就醫狀況頻頻發生,其中又以女性患者居多。以世紀平權婚禮為號召,盼大眾視愛滋為一般疾病昆明防治中心與台灣愛滋病學會受邀於5月18日出席響應「世紀平權婚禮」,與婚禮上男同志、女同志與異性戀3對不同性傾向的伴侶、和近300位親友一同見證歷史性的一刻!愛滋防疫專家們積極強調:民眾應視愛滋篩檢為健康檢查的一環,視愛滋病為一般疾病。愛滋­=同志?社會缺乏「疾病平權」觀念對於「愛滋等於同志」之迷思,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理事長暨昆明防治中心公衛護理組 莊苹主任表示,根據疾管署統計數據可見,2018年確診1993位愛滋感染者,其中1950例為男性,43例為女性,而延遲診斷的患者以女性居多,佔所有女性患者的46.5%。顯示大眾對兩者間的錯誤連結,易導致異性戀以為自身與愛滋毫無關係,進而忽略檢查與預防的重要性,這也是目前阻礙防疫的主因之一。異性戀延誤治療,恐傳染伴侶台灣愛滋病學會洪健清理事長進一步表示,異性戀患者經常在急遽減輕、腹瀉、持續發燒等症狀出現後,才發現已感染愛滋病毒。忽視自身感染風險的情況,錯失預防及治療時間,甚至傳染他人。全民重篩檢,是終結愛滋第一步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制定之2020年達「90-90-90」目標─即90%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狀況、90%知情感染者有服藥、90%服藥者病毒量受到抑制。台灣目前已達「84-88-94」,顯示在感染者服藥與穩定治療的階段,我國防疫成效佳。洪健清理事長與莊苹主任鼓勵民眾,不分性別及性傾向,接受愛滋篩檢絕非做錯什麼事的補救方案,而是保護自己和伴侶的積極作法!

研究:「哥哥效應」 增同性戀機率

研究:「哥哥效應」 增同性戀機率#同性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同性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異性戀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很多人會問第一個問題,但很少有人會問第二個問題。雖然研究者不了解性傾向整體上的起源,但還是幾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同性戀上,而他們提出的解釋通常會落在生物或心理層面。生物因素在同性戀的遺傳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都與他們的同卵雙胞胎有著強烈的連結。研究者比對了同卵、異卵雙胞胎,以及被領養的同齡手足來判別同性戀傾向是否具有遺傳的成分。研究不論針對男同性戀或女同性戀都得到類似的結果,同性戀的遺傳標記都能在同卵雙胞胎中被找到(根據該研究,同性戀的同卵雙胞胎手足有20-50%也是同性戀),但在異卵雙胞胎中則相對不明顯(0-22%),而無血緣(被領養)的手足則僅有少量的遺傳標記(0-10%)。研究者也發現一個統計上的顯著相關,如果一位男性的哥哥數目愈多,不論哥哥的性傾向是什麼,這個人是同性戀的機率就愈高,這就是所謂的「哥哥效應」(big brother effect)。跨文化的研究發現每多一個哥哥,男性就會增加1/3的同性戀傾向。在另一個研究中,瑞典研究者使用大腦掃描技術來檢視情緒表達和語言能力的相關腦區。當比較同性戀與異性戀受試者的大腦時,研究者發現男同性戀和女異性戀有相似的語言與情緒表達之腦部結構,這些結構在女同性戀和男異性戀的大腦中也有類似的情形,但相似程度較低。其他研究者探究了同性戀與荷爾蒙間的潛在關聯。由於荷爾蒙的濃度相當敏感於整體健康狀況、飲食、抽菸與壓力,因此很難透過控制變因的對照研究來測量性傾向受荷爾蒙影響的程度。但仍然有某些相關研究發現懷孕期間服用合成雌激素―己烯雌酚(DES)的婦女,較可能產下雙性戀或同性戀的女兒,不過這樣的影響未見於男性。關於生物因素在某些同性戀者的發展上所扮演的角色,還有研究顯示同性戀與慣用手間存在著相關性。在研究參與者中,同性戀是左撇子的機率較異性戀高出39%。也有研究顯示女同性戀與男同性戀是左撇子的機率都比異性戀高。其他胎兒期對腦部的影響,也顯示在一些研究上,例如青春期的啟動年齡、兄弟姊妹的出生序以及手指長度型態。整體而言,這些研究都顯示生物因素與性傾向之間確實存有關聯。社會建構主義和心理學理論在社會建構主義這一派的想法裡,性傾向是一種可被塑造的概念,會隨不同文化而改變。康乃爾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戴瑞爾.班姆,在他稱之為「奇特變成性吸引」(exotic become erotic)的理論中提到,兒童若不常見到另一個性別的成員(或在少數案例中則是不常見到同性成員),就會覺得對方很奇特,這些奇特的同儕會引發生理上的悸動,初期雖然讓人產生反感,但在後期卻會撩起人的性慾。雖然有上述以及其他許多研究投入了解同性戀或各種性傾向的起源,但還有許多不確定(或未知)的部分。因此,在檢視任何研究時都必須考量生物、社會與心理因素,這些因素都可能對人的性傾向產生影響。此外,關於性傾向起源的研究多把目光集中在同性戀而非異性戀身上,無形中也形成一種潛在的偏見,認為同性戀是一種不被接受或不正常的性變異。這樣的偏見會導致偏頗的研究,尤其是精神分析的研究。研究應該要檢視性傾向整體的起源,而不是某個特定的性傾向。隨著同性戀逐漸被研究者、醫學界與心理學家接納為一種性變異,學者已經慢慢將研究的重心從決定同性戀的「起因」,轉變為了解男同性戀與女同性戀在關係中的本質。(本文摘自/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1:身體、性別與各年齡層的性/大家出版)

樂閱讀/夏娃愛上夏娃 亞當尋找亞當

樂閱讀/夏娃愛上夏娃 亞當尋找亞當#同性戀

男女相互愛戀,一般人總視為天經地義。至於男生愛男生或女生愛女生的愛情,到底又礙著了誰?為什麼同性相愛戀,就往往擔心被人發現、害怕曝光?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人類成長過程中,不論男女,的確是會經過一段或長或短的「性別混淆時期」。而12到18歲的青少年,是身心最不安定的階段,在心理輔導上稱之「狂飆」期。那是情緒、心志最容易起伏波動,對自己、對他人最容易產生喜惡、憂愁的生命風暴期。盲目追隨流行的腳步,狂熱的投入各種偶像崇拜,常常也是青春個體無法擺脫的「罩門」,有人甚至會誤將「同性戀」當作某種「流行」,而懵懵懂懂跟人掉入另類的迷思。少年男女最在乎同儕友誼的認同感,由同性友情延伸到比較親暱的肢體語言,正是人格發展形成的摸索期:學妹因崇拜學姐的多才多藝,自以為「愛」上學姐;男同學因佩服某位男同學投籃命中率高,著迷地緊盯對方每個投籃的動作,甚至他跳動的肌肉、流汗的臂膀。這不過是情感嚮往的另一種投射作用,在友情與愛情的擺盪間,也就出現了如夢似幻的「假性」同性戀,跟真正的「同性戀」仍有段大差距呢!對青春紅顏的心靈來說,情感的深淺常因時空的轉換而改變,今日的戀情也許是他日的幻象,昨日的新歡快速成為明日的舊愛。我以為,青少年還是別把自己太早定位「同性戀」與否,如果身心深感困擾,務必求助信任的師長輔導,或找醫院「青少年兒童身心科」醫生諮商。親愛的爸媽:如果真的發現孩子有明顯的同性戀傾向,甚至察覺孩子除了排斥異性,還有具體的同性親密行為。身為父母的要不動怒、不懊惱哭泣為首要。跟孩子平心靜氣、好好地談心,才能開啟親子協商的第一扇窗。至於,是不是真為同性戀,還是要找公正、客觀、專業的精神科心理醫師會談,才較實際。(本文作者/陳美儒)(摘自/接住孩子的青春變化球/時報出版)

車禍後中風 男子醒來後變成同性戀

車禍後中風 男子醒來後變成同性戀#同性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又旻/編譯)中風的後遺症有很多,包括癱瘓、語言功能障礙等,但是英國的案例很神奇,卻是改變了一個人的性向。去年英國BBC曾經報導,男子克里斯(Chris Birch)曾經是一位身材壯碩的橄欖球員,發生一場嚴重車禍後中風昏迷,等到恢復意識以後發現性向出現極大改變,原本喜歡女性的他,竟然開始喜歡上男性。BBC最近深入採訪克里斯、性學家和神經學者,希望找出一個解答。(圖片翻攝自英國BBC。)克里斯表示,對於過去的記憶他幾乎沒有任何印象,根據親友的描述,過去的他是一個銀行員,熱愛運動與摩托車,特別喜歡陽剛味十足的橄欖球運動;但是中風甦醒後的他,個性有了180度的變化,他開始喜歡美髮,並且開始喜歡男性。他表示,當我醒來之後,我發現我對當時的女朋友一點感覺都沒有,但卻對於男性產生好感,甚至開始跟男性交往。現在克里斯已經有一個相愛的伴侶,而且已經決定要共度一生。瑪麗皇后大學(Queen Mary University)專門研究人類性向的夸西(Quazi Rahman)博士表示,他幫克里斯做了一些檢測之後,認為原本克里斯天生就具有一半同性戀的傾向,但是基於社會環境或是基因表現,讓他發展成一個異性戀,但是因為中風的關係,讓他的腦部產生變化。抑制了異性戀的部分,並喚醒了同性戀的一面,才會產生這樣的結果。神經精神學家沙達艾德(Sudad Jawad)表示,從異性戀變成同性戀雖然很少,但可以看成是單純的人格轉變,因為過去也有同性戀者中風之後轉變成異性戀的案例。沙達艾德指出,在2001年的時候,也有一位建築工人,中風之後意外發掘藝術天賦,開始創作生涯,現在已創作了許多雕塑作品與詩集。克里斯最後表示,不管科學界的解釋是什麼,他很滿意現在的生活,那就夠了。

男同性戀是病?! 印度部長失言挨轟

男同性戀是病?! 印度部長失言挨轟#同性戀

印度衛生與家庭福利部長阿薩德4日出席愛滋病防治大會時表示,「男性間的性愛,這種『疾病』是『非自然的』,對印度社會不好。」他說,這種「疾病」是從國外傳入印度的,印度社會必須準備因應。他的談話立刻受到人權團體和同志社群同聲譴責。事實上,阿薩德語驚四座,其實早有紀錄。2年前他也曾敦促國民,「深夜多看電視,少做愛」,以控制持續增加的人口數,掀起印度全國一片譁然。然而,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次,他又提出高見,「女性性工作者還可追蹤,但如何發現『這種人』,是個挑戰。」印度公共利益服務機構律師聯盟的葛羅佛認為,阿薩德的職位與愛滋病防治如此密切,竟然發表這樣的公開談話,實在「相當不幸,令人遺憾,也無法接受」。2日剛在新德里舉辦集會活動,慶祝德里高等法院將同志除罪滿2年的四性(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變性人)社群,他們對阿薩德竟然在全國性的愛滋病防治大會上提出上述的說法,大表詫異。同志人權運動者馬洛特拉強調,聯合國半個月前才通過議案,認為基於性別和性取向的歧視違反人權。馬洛特拉要求阿薩德針對他愚蠢的發言,向同志社群道歉。相較於印度部長阿薩德的看法,台灣對於男同志可說是十分友善,日前疾管局計畫在公共營業場所推動友善同志標章,提供免費保險套,強調使用保險套一次不能少,期望能降低40%的危險性行為。

從「斷背山」談同性戀

從「斷背山」談同性戀#同性戀

文/高雄凱旋醫院兒青精神科主治醫師 何志培李安執導的「斷背山」,獲得奧斯卡八項提名,最後得了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三項大獎。這是奧斯卡影史上第一位亞洲人獲得導演獎。「斷背山」敘說兩位年輕牛仔在工作中日夜相處而產生同性情誼,惟李安不忘將主軸隨劇情拉回家庭倫理及親情的主流價值觀,特別是在離開斷背山後分別結婚生子,成為丈夫及父親的轉變中,兩人都愛妻、愛家,往昔之情並未影響他們對家庭的關懷。同性戀乃指性別相同的個體,彼此之間的性關係,這種性關係,可以是明顯的性行為,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性慰藉。然而,此定義並不十分完整。它沒有將兩個重要的方面考慮進去,嘗試這種性行為的前後背景,以及被牽涉者的感情和自覺。這樣的定義也沒有涵蓋「同性戀」這個名詞的所有意義;其實,「同性戀」這個名詞可以涉及到:性行為。感情的加入。自我的定義。基於此,以下的定義綜合了更寬廣的因素:同性戀是一個個體,其性愛的、心理的、感性的以及社會的眷戀主要為同性成員,縱然那種愛好可能不會公然被表露出來。同性戀者的性別本身符合其生物特徵,及同性戀者各自感覺他或她自己為男性或女性,且對同性的人感到吸引力。同性戀的成因事實上,同性戀並不是近代才有,像莎士比亞、拜倫、拉薇亞等,都有同性戀的傾向。同性戀是由來已久的事,其引致的可能原因有許多種。聖經記載保羅曾責備同性戀者:「…女人把順性的用處變為逆性的用處,男人也是如此…男和男行可恥的事,就是在自己身上受這妄為當得的報應。」(羅馬書一章26~27節)筆者在臨床中認識一些同性戀者,了解他們的悲哀、憤怒、嫉妒、孤獨、不幸與痛苦。我深知上帝亦愛他們,對於求助的同性戀者能否治癒呢?美國精神醫學會在1974年已正式將同性戀自精神疾病分類中刪除掉了,也就是說同性戀不再被認為是病態,除非有因為憂鬱、焦慮、失眠等原因來求診,醫師才會給予藥物及心理的治療。李安導演的「斷背山」在影像創意敘事上表現傑出,用大自然景象、不矯情的拍攝手法淡化同性戀題材的爭議,最後仍回歸倫理及親情價值。對於他的獲獎,當然是值得喝采,盼望他繼續得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