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神經

國中生飲酒 日後成酒鬼機率高

國中生飲酒 日後成酒鬼機率高#腦神經

青少年飲酒絕對是不良行為,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所做青少年飲酒研究,針對1940位國小到國中的青少年,從2001到2006長期追蹤,發現父母親對飲酒的態度和同儕勸酒的壓力,都會影響青少年飲酒行為,而國外研究也顯示出,若14、15歲就有規律飲酒習慣者,成年後被精神科診斷為酒精依賴者是一般人的2倍,愈早年紀開始飲酒,飲酒後出現打架、鬧事等不良行為也較一般人高。國家研究院發現國小五年級到國中七年級學童,過去一個月曾飲酒的比率介於3.04%到7.1%間,但到了八年級飲酒比率竟大幅上升,男學生倍增到14.55%,女學生12.85%,九年級又升高到近20%,可見年級越高,飲酒比率越高,小兒科醫師提醒,14歲以前飲酒將對腦部發育造成不良影響,也容易日後成癮,兒童、青少年最好遠離酒精。根據三軍總醫院衛教文章表示,飲酒後,百分之二十五經由胃吸收,其他則由十二指腸進入血液循環,半小時至一個小時內達血中的最高濃度,飲酒過量、長期飲酒容易酒精中毒,嚴重程度和酒精在血中的濃度成正比,其能影響體內大部分的器官,但以對腦的作用最大,以抑制為主,輕度酒精中毒會出現口齒不清、頭暈、步態不穩、不當言語,重度則會出現神智不清、體溫降低、全身無力,甚至導致昏迷,長期飲酒死亡率更可達百分之十左右,也會造成許多併發症,像是肝硬化、胰臟炎、貧血、心臟衰竭、弱視、癡呆症、小腦萎縮,長期酗酒更是會出現暴力行為、犯罪等現象。不過衛教文章中也表示,飲酒並非全然不好,少量的飲酒可以促進食慾、幫助消化,不過還是限制孕婦、胃炎、肝病、高血壓、嚴重心臟病等病患及精神疾病患者及未成熟的青少年禁止飲酒,媒體報導中更表示,腦部成長要直至14歲才會完全發育,在此之前飲酒恐會影響腦神經發展,且在學習階段都容易有不良影響。優活推薦:●男子酒後傷精子 醉醺醺「上床」恐產低能兒!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917●戒酒卻睡不著 可使用安眠藥?http://www.uho.com.tw/rorw.asp?year=2011&mon=7&id=427●喝酒過量也會酸中毒嗎?http://www.uho.com.tw/rorw.asp?year=2010&mon=12&id=362

斜眼歪嘴流口水 這面子嚴重了!

斜眼歪嘴流口水 這面子嚴重了!#腦神經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 吳方芳顏面神經麻痺的臨床症狀包括:歪嘴、半邊臉不能笑、喝水時漏水、眼睛不能閉、易流眼淚…,防治之道在於保持規律作息、放慢生活步調、把握七日黃金治療期,「面子」問題就能有效解決。許多民眾先入為主地認為耳鼻喉科是看感冒的,其實耳鼻喉科的「勢力範圍」不小。頸部以上,除了大腦、眼睛及牙齒之外,舉凡喉痛、聲啞、構音障礙、鼻塞、鼻蓄膿、聽障、耳鳴、眩暈、氣管、食道、過敏症、頭頸部腫瘤、顏面神經麻痺等症狀,都屬耳鼻喉科領域。台東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陳玉祥醫師表示,所謂顏面神經,陳玉祥說明:「第七對腦神經自腦幹延伸出來,經顳骨到臉頰,全長14~17公分之神經謂為顏面神經,主要功能在控制臉部表情肌肉、掌理眼淚及唾液分泌、味覺傳達等。」顏面神經麻痺的臨床症狀是一邊臉部肌肉失能,包括:歪嘴、半邊臉不能笑、喝水時漏水出來、眼睛不能閉、易流眼淚、眼睛向上望、前額產生不了皺紋、吃飯時食物卡在一邊、味覺消失或遲鈍、半邊臉麻木遲緩等。二十五歲、年輕力壯的丁先生,在一次類似感冒症狀的不舒服後,忽然發現嘴角不由自主向下偏移,吃東西喝水頻頻掉漏,右耳對聲響特別敏感,右眼無法合攏、右半邊舌頭的味覺也變得遲緩。李小姐也有類似丁先生的症狀,因為症狀較輕微,經同事提醒才發現異狀。丁先生與李小姐罹患的正是顏面神經麻痺症。陳玉祥表示,顏面神經麻痺雖不致致命,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會知道它的厲害。這種「表錯情」、令人喪失尊嚴、顏面盡失的病症,不僅折磨身心,還讓人不敢見人、封閉自我,嚴重者甚至衍生人際挫敗、失業、憂鬱症等惡性循環。顏面神經麻痺肇因於人體第七對腦神經受損,受損區域分為中樞神經傷害和周圍神經傷害兩種類型。陳玉祥解釋,腦血管疾病如:中風、腦部腫瘤,屬於中樞神經受損類型;而周圍神經傷害造成的顏面神經麻痺。針對顏面神經麻痺的防治,陳玉祥的建議規律作息、放慢生活步調和把握治療黃金期。陳玉祥提醒患者,平日應積極自我保護與復健,如:以人工淚液加強保濕、睡眠時以乾淨紗布遮蓋眼睛等。他樂觀表示,單純的顏面神經麻痺之治癒率極高,患者只要儘速就醫並與醫師密切合作,「面子」問題就能有效解決。延伸閱讀「顏面神經麻痺致病因素」: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505

交大、慈濟協力 打造神經醫學科學團隊

交大、慈濟協力 打造神經醫學科學團隊#腦神經

為促進學術交流與醫療臨床應用發展,日前(9/9),花蓮慈院與交通大學首度組成跨院校神經醫學科學團隊,結合頂尖醫療和學術團隊,建立起臨床醫學與生技工程的交流平台。由交通大學吳重雨校長與花蓮慈院林俊龍院長代表簽署學術交流協定,預計將整合研究資源與學術研究、共同舉辦研討會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促進生醫工程研究快速發展,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院校雙方皆肯定這對未來的生技產業與臨床醫學交流將是一大躍進。隨著醫療的發達與科技的進步,原本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人體植入裝置與技術,已經被應用在現實生活中,其中最為廣泛應用的,除了全球已經有十幾萬人植入的人工電子耳之外,就是常被應用於治療巴金森氏症等運動障礙疾病的深部腦刺激晶片,而為了更精準的治療患者,花蓮慈院與交通大學組成跨院校的神經醫學科學團隊,結合跨領域的學術合作,奠定更廣泛且紮實的基礎。2007年交通大學成立「智慧型仿生裝置研究中心」,利用微電子刺激神經細胞技術,進而使細胞再生達到改善黃斑老化、色素性視網膜炎、巴金森氏症、癲癇及神經損傷患者等醫學應用面前進。交通大學校長吳重雨表示,期望透過臨床醫師與工程師的密切合作,研發出高科技、價格更低廉的醫療電子輔具,並將高階醫療元件,逐步運用在臨床醫學,為患者帶來重生的希望。花蓮慈院院長林俊龍表示,以守護民眾健康為己任的慈濟醫院,一直致力於各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這次與交通大學簽訂學術合作約定,就是希望透過跨領域、跨院校的結合,能將生技產業實際運用在臨床醫學中,也期望在雙方的合作下,能持續穩健地產生更具前瞻性、實質性的交流成果,提昇醫療服務品質。而促成這次學術合作推手之一的花蓮慈院神經內科辛裕隆主任表示,跨院校、跨領域的的合作,能促進學術交流與臨床應用的發展,讓有需要的患者能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目前已經與交通大學智慧型仿生裝置研究中心、成功大學心理學系暨認知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合作了三年多,進行整合型的研究計畫,初步成果2010年已在台灣及美國神經醫學相關醫學會議上發表,獲得國際間許多專家的肯定與重視,未來目標要研發出更精準的定位模式以及深部腦刺激晶片。 簽約儀式後,花蓮慈院神經醫學科學中心舉辦「神經腦介面研討會」,邀請交通大學吳重雨校長、闕河鳴教授、成功大學蕭富仁教授、花蓮慈院研究部陳美芳博士與花蓮慈院神經內科主任辛裕隆分享目前最新的神經腦介面臨床運用與研發趨勢,以及慈濟與交通大學目前合作研究的現況與未來。延伸閱讀「醫療小辭典-腦機互動介面」: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173

癲癇的中醫照護-針灸治代謝紊亂

癲癇的中醫照護-針灸治代謝紊亂#腦神經

癲癇是一種因腦部神經細胞不正常放電,而在臨床上可以看到一連串無法抑制的發作所造成的疾病,症狀包括意識、運動、感覺等瞬間功能變化(障礙),有20種左右不同的發作表現。根據統計,癲癇的盛行率大約是千分之5至25之間,20歲以下的年輕人或小孩,每一百個人中大約有1人患有癲癇。奇美醫院中醫部游榮聖醫師表示,目前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約有14萬至20萬人患有癲癇。大部份的病人(40%)都找不到發生的原因,找得到的主要原因是"腦部傷害",包括產傷、熱痙攣、頭部外傷、腦膜炎、中風、先天腦部發育異常、腦血管畸形、腦瘤等,以及一些引起大腦退化的疾病或全身性代謝障礙(低血糖、內分泌失調、缺氧等)等。遺傳的因素並不是那麼明顯,大部分的患者也都找不到遺傳的家族史,有一部分癲癇被認為和基因有關。而癲癇患者下一代得到的機率確實比一般人略高,而在10歲前得到癲癇者也比10歲以後得到者較容易和遺傳的因素有關。癲癇的臨床表現很複雜,在此先簡單的區分為局部發作與全面發作兩種。游醫師指出,局部發作一般出現感覺異常與動作異常,如皮膚感覺、嗅覺或視覺異常、血壓、心跳改變、情緒失落、空虛感、恐懼感、陌生感或有局部肌肉或肢體抽搐。全面發作是癲癇較嚴重症狀,包括失神發作(即小發作),肌肉強直性發作(即大發作)等,也因為大腦不正常的放電,所以癲癇發 發作也常伴有幻想、幻聽或一些不自主的行為。癲癇一再發作也可能會造成腦組織損傷而影響智能,在兒童常常造成學習障礙。大部分的癲癇可以有效的用抗癲癇藥物來控制,但是仍有將近四成的癲癇病人藥物控制並不理想,大部分的藥物機轉在於(1)阻斷細胞鈣離子通道、或鈉離子通道來抑制腦細胞活化(2)提高GABA(神經抑制介質)在神經末稍的濃度(可抑制減少癲癇發作)。外科手術在近年來也有相當的進步,但普遍性較低。游榮聖醫師解釋,中醫所謂的“癲癇”定義應該是發病時間歇性的肢體抽搐伴有精神疾病的表現,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神志異常疾病。中醫從病因認識和辨証分型上大多還是將癲癇發作時的特徵分為痰、瘀、驚、風等幾種類型。其中,心、肝、脾、腎功能不足,代謝紊亂是引起痰、瘀、驚、風的主要原因。痰、瘀、驚、風等中醫証型用現代簡單醫學認識來解釋大略相當於內分泌代謝異常、血液循環異常、精神異常與腦神經功能異常等等,這四種証型都有相對應的中藥與針灸治療方法。針灸是中醫治療癲癇的首選,現代動物實驗證明,針刺癲癇大白鼠雖然無法升高腦中GABA的含量,但是可以降低腦中興奮性胺基酸Glutamate的含量進而降低癲癇的發作頻率。臨床上常用的穴道在頭部以百會、四神聰、額三針、率谷、風池為主;雙手以曲池、神門、合谷、外關、後溪為主;足部以足三里、三陰交、太衝、申脈、照海為主。針刺百會、四神聰可醒腦開竅、額三針安神定志;針刺率谷,風池平肝息風,神門瀉心火,合谷配合太衝可開四關通調氣血,緩急止痛,足三里補中理氣,三陰交可通經活絡,調和氣血;癲癇白天發作配申脈,夜間發作配照海(癲癇晝發取陽蹻,夜發取陰蹻)等等。游醫師強調,針灸治療仍然遵守中醫辨証論治的原則,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病症的不同來做針刺穴道的選取與配伍,並非每位患者皆用相同的穴位與針刺數量。再者,若無法接受針灸治療或者對針充滿恐懼的患者也可以服用中藥治療。近年來中藥在抗癲癇的研究上也相當有成果,現代藥理證明,石菖蒲主要成分細辛醚,具有抗驚厥,以及鎮靜中樞的作用;天麻可以通過利用影響腦部不同區域兒茶酚胺類的神經傳遞物質的代謝來協調腦部興奮以及抑制的平衡。其它如鉤藤、遠志、酸棗仁也有鎮定安神的作用。游榮聖醫師提醒,平時已在服用抗癲癇西藥的患者其實不可以貿然停藥,以免產生危險,中醫對癲癇的照護是可以輔助西藥來協同控制癲癇的症狀。所以中醫治療並非著重在病症的發作期,而是在緩解期利用針灸或者中藥來調整大腦與各內臟的功能,來減少癲癇發作的次數以及減緩症狀發作時的強度,如此一來才可以降低癲癇對大腦的傷害,增進患者的健康並讓患者保有質量較佳的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