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四癌篩檢早發現早治療 存活率可達8成

四癌篩檢早發現早治療 存活率可達8成#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隨著高齡化、生活型態改變、肥胖人口增加,及癌症篩檢的推廣,國人癌症發生人數仍有增加的趨勢。國民健康局表示,99年癌症登記人數首度突破9萬人大關,每10萬人中有391人診斷出癌症,換言之,去年每256位國人即有1人發現罹癌,不到6分鐘即有1人罹癌,且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3倍。依9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國內發生人數最多的前10大癌症,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乳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體癌、子宮頸癌。其中以4癌篩檢項目中之大腸癌,人數增加最多,99年較98年增加1552人,短短一年就增加了12.4%,四度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發生率上升的四個主要癌症,其危險因子主要與國人的狩獵型飲食及缺乏運動有關。像是大腸癌與乳癌,與食用過多的紅肉、高脂低纖飲食、肥胖,以及缺乏運動有關,子宮體癌與肥胖有關,攝護腺癌主要與人口老化有關。健康的生活型態(維持理想的體重、規律運動)、高纖低脂少肉的飲食(多攝食蔬果)、避免菸、酒、檳榔危害,是預防各種癌症的共通法則。國健局指出,自民國99年擴大推廣四癌篩檢,有更多民眾透過篩檢而發現潛藏的癌症,間接使大腸癌、乳癌發生人數更加上升,但是,癌篩發現之癌症,其早期比率也較高;存活率部份,口腔癌,大腸癌,乳癌及子宮頸癌之早期個案存活率分別可達7至8成以上,其晚期個案存活率僅約1至3成。早期癌症常常没有明顯症狀,不易察覺,因此定期接受篩檢格外重要,民眾千萬不能因為身體没有任何不適就輕忽定期篩檢的重要性。由於大腸癌、乳癌、口腔癌與子宮頸癌之早期個案5年存活率皆可達7成以上,因此衛生署國健局局長邱淑媞表示,防堵癌症,首要「戒四害(菸、酒、檳榔、肥胖)」、「行二善(規律運動、天天五蔬果)」外,定期篩檢也不能少。爲搶救國人生命,國民健康局自99年起已透過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擴大提供大腸癌、乳癌、口腔癌與子宮頸癌等4種癌症篩檢服務,請符合對象民眾,善用此項資源,唯有透過定期篩檢,以早期發現異常,把握黃金就醫時機,才能擺脫癌症的威脅。另為了提高癌症個案之存活率,未來國民健康局更將針對早期發現異常的個案,透過個案管理機制,以協助異常個案及時就醫,接受適切的醫療照護。

醫訊/北部大腸癌學習營

醫訊/北部大腸癌學習營#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國健局報告顯示,台灣每年約有八千多人得到大腸癌,並有近四千人因大腸癌死亡,且正速增加中,是癌症發生及死亡的第3名。有鑑於此,癌症希望基金會與國泰醫院地舉辦「北區大腸癌學習營」,邀請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張世昌主任及腸癌個案管理師蔡佩君護理師主講「大腸直腸癌介紹及治療趨勢」、「大腸直腸癌護理照護」,參加對象為大腸癌病友與家屬。需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北區大腸癌學習營時間:102年5月2日(四)上午9:00~12:10地點:國泰人壽大樓(台北市仁愛路4段296號;近捷運藍線忠孝敦化站出口3、國泰醫院公車站牌)B1國際會議廳洽詢:02-3322 6286 轉130 顏護師

大腸癌初期無症狀 早期發現治癒率高

大腸癌初期無症狀 早期發現治癒率高#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高齡化與生活型態改變等因素,大腸癌已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居住於臺南市的55歲柯姓男子於2年多前到轄區衛生所,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發現有潛血反應,該衛生所護士多次訪視及勸導他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但該男子總以痔瘡為由,堅持不到醫院接受檢查。事隔2年出現血便等不適症狀經就醫確診為大腸癌,該男子後因未積極治療於日前往生,令家屬懊悔當初沒有聽取衛生所護士的規勸及早就醫檢查而錯失治療先機。由於大腸癌初期並無症狀,大部份患者是先由腸壁產生瘜肉再轉變為癌症,因此要預防大腸癌的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大腸瘜肉轉變成癌症前予以切除。由於腸壁的腫瘤或瘜肉受糞便摩擦而流血,通常是間歇而非持續性發生,所以任何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有潛血反應時,都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切勿藉再次糞便潛血檢查來確認。根據衛生署篩檢資料分析,糞便潛血檢查發現潛血反應者,經進一步診斷有近一半為大腸瘜肉,且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患者。由於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為能戰勝此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的殺手,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凡年滿50至69歲的民眾,記得每兩年到轄區衛生所或就近的醫療院所接受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經檢查有潛血反應的民眾更應進一步就醫檢查確診,以免錯失治療先機而遺憾終生!

肉吃太多! 大腸癌成我國癌症榜首

肉吃太多! 大腸癌成我國癌症榜首#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有鑑於大腸癌已逐漸成為國人隱憂,健檢中心針對800多位施做大腸鏡民眾進行調查,發現約兩成的息肉患者中,高達七成以上都是需要切除的腺瘤型息肉,而腺瘤型息肉正是大腸癌前身,再者透過一連串的年齡統計與交差分析,更發現腸道中有息肉的患者年齡下降至39歲,最年輕的息肉患者甚至只有25歲! 而根據國健局公佈國內大腸癌篩檢數據,發現在50至69歲的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的民眾中,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有將近三成六發現有息肉,更有約8%被確診為大腸癌! 健檢中心院長楊培鎮表示,雖然大腸癌是國內十大癌症之首,實際上大腸癌卻是比起其他的癌症更容易預防,甚至是可以近乎完全治療康復的癌症,不過現階段大腸癌爬升至癌症榜首,患者平均年齡更是持續下降,最大的原因除了飲食、生活習慣之外,更重要的是未能有正確的定期健康檢查觀念,導致能夠早期預防的大腸癌人數居然比其他僅能及早發現、治療的癌症人口來的多。楊培鎮指出,想要預防大腸癌最好從每年定期的健康檢查著手,許多民眾雖然有定期健檢的習慣,但檢查項目卻漏了重要的腸胃鏡,導致在健康報告上一切看似健康,卻讓危險、致癌的惡性息肉持續潛伏在腸道內,痛失預防與治療的黃金期。有感於大腸癌年輕化,楊培鎮建議民眾除了平時應減少紅肉、高油脂類食物(如炸雞、薯條等)的攝取之外,應多攝取疏菜水果達到飲食均衡,並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運動習慣,降低息肉生成的機率,若有排便習慣、血便等大腸癌症狀時,應儘速就醫檢查。若是25歲以上大腸癌高風險群(愛吃肉、少吃纖維質食物、有大腸癌家族病史、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發炎性大腸疾病)的民眾更應定期進行腸胃鏡檢查,確保腸道健康與息肉問題,進而預防癌症產生。(圖片來源/健檢中心提供)

台灣每日百人死於癌症!大腸癌第一

台灣每日百人死於癌症!大腸癌第一#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現代人作息不正常,飲食習慣不佳,導致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數不斷的攀高!根據根據衛生署公佈2009 年十大死因統計,癌症位居第一,平均每日死亡人數389 人中約有109 人是死於癌症。另外,從當年度開始,大腸直腸癌也超越以往的肺癌與肝癌,以每年約1 萬兩千多個案發生數躍居癌症首位。對此,奇美醫院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楊清傑表示,雖然大腸直腸癌大多發生在五十歲以上的成年人,但近年來由於飲食習慣的不平衡,罹癌的族群漸漸有年輕化的傾向,三十至四十歲的病人也越來越多了,且不少發現時已為晚期。他解釋,大腸直腸是消化道的末端,廣義的大腸包括結腸和末端的直腸,分屬在人體內的不同位置,位於腹腔的結腸常會隨著腸道游移不定;而直腸處於骨盆腔,則屬相對固定不動的器官,讓放射腫瘤科醫師可以準確地將放射線治療範圍鎖定在病灶上;面對這兩種癌症,醫師選擇治療方法便有不同的考慮因素。而結腸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化學治療為輔,放射線治療並未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對於直腸癌,放射線治療的應用極廣,包括輔助性放射線治療、前置性輔助放射線治療及姑息性放射線治療,甚至可以配合化學藥物治療,均可增進直腸癌病人的局部控制率和存活率,並減輕病人的痛苦。對此,楊清傑則強調,目前的醫療技術能提供的各項完善放射治療技術不僅降低以往正常組織所接受的劑量而成功降低治療時的副作用,之後再結合外科醫師的接續治療,突破以往治療成果而提升控制率及肛門保留率,因此希望病人能安心接受治療。(資料來源:奇美醫院電子報第五十八期)

惡性腫瘤為十大死因之首 老化恐影響發生率

惡性腫瘤為十大死因之首 老化恐影響發生率#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內政部統計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到了101年底,比例已攀升至11.2%。而國人平均壽命,在預防保健及照顧條件的改善下也延長了。隨著新診斷及治療技術的進步,治療的對象越來越偏向老年人口。惡性腫瘤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老化對惡性腫瘤的發生及治療都有影響,大多數惡性腫瘤發生率會隨著年齡漸長而增加。而一旦罹癌之後,老年人在臨床表徵、治療及預後,與青壯人口也有所不同。台南市立醫院消化外科醫師林逸文表示,以結、直腸癌為例,它已多年名列我國十大癌症之首位,其發生率有隨著年齡增加的趨勢,直到八、九十歲仍持續著。根據本院大腸癌治療團隊的治療經驗,以99年為例,65歲以上患者佔個案數51%,75歲以上患者佔32%。而針對大腸癌的種種治療,理論上不因年齡不同而療效上會有所差別,但老年患者對治療的耐受性較低,合併症發生機率較高,這是事實。也因高齡的迷思,致使高齡患者接受依病期應有治療的意願降低,甚至放棄接受完整治療與痊癒的機會。為了改善這種情形,台南市立醫院提供術後支持,針對家庭照顧不足者,本院居家照護及社工的協助尋求可用社會資源,如此才能讓高齡患者,也同樣能夠接受到目前大腸治療上的種種進步及較好的療效,也建議國人能定期善用免費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圖片來源: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癌篩好重要 101年腸癌篩檢成功挽救23,000人

癌篩好重要 101年腸癌篩檢成功挽救23,000人#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民健康局101年全國共提供103萬人大腸癌篩檢,其中發現23,700人大腸息肉,成功的避免瘜肉癌化為大腸癌的可能性。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呼籲50-69歲民眾每2年接受一次政府補助之免費大腸癌篩檢,安心過「蛇」麼都健康的小龍年。最近常有新聞報導提到民眾誤以為血便是痔瘡所引起,經檢查結果竟是已罹患大腸癌!其實當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情況,往往已不是初期大腸癌,若延誤了就醫時機,會影響後續的治療,減低病患的生活品質。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強調,大腸癌早期沒有任何症狀!因此才要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篩檢過程無侵入性也很簡單、方便。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糞便潛血反應為陽性個案者,每2人就會發現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確診為大腸癌,且大腸癌發生人數已是所有癌症的第1名。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相當重要的,發現大腸息肉立即切除,簡單又迅速!農曆春節剛過,年節長假期間,與家人、朋友聚餐免不了大魚大肉。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特別提醒,經常攝取油炸類、醃漬類、燒烤類及肉類加工品等食物,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因此平常的飲食習慣應掌握「多吃蔬菜、少吃肉,烹調方式以汆燙、水煮為主」之原則,並且規律運動,定期做大腸癌篩檢,以維護健康。

大腸癌檢測前亂吃 恐導致檢查失效

大腸癌檢測前亂吃 恐導致檢查失效#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國人因飲食漸漸西化,使得國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逐漸升高,根據統計,大腸癌發生及死亡人數每年呈快速增加的趨勢,已是所有癌症死亡率的第三名,更高居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另外,大腸癌多好發於中老年人,50歲時盛行率是20%至30%、70歲時為50%以上,且大腸癌初期並不會有明顯症狀,因此做大腸癌篩檢,對於大腸癌好發族群相對重要。但是,國人面對大腸癌罹患機會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曾做過大腸癌篩檢的民眾相較於歐美國家,來得相對少。依據國民健康局調查指出,目前國人50歲到69歲兩年內,曾做過大腸癌篩檢的民眾只有10%,遠低於美國50%。對此,奇美醫學中心的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張晉民表示,目前大腸鏡檢查採無痛式居多,檢查時不會有疼痛的感覺,民眾想做檢查時不必過度擔心。那進行大腸癌篩檢之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張晉民說,雖檢查時不會有疼痛感,但是,比較困擾民眾的是檢查前一天需作清潔腸道的準備,即使作過檢查前衛教,還是會常發生因為吃了不該吃的食物,導致腸道準備不乾淨而影響檢查的效果。對此,民眾除了在檢查前一天晚上6點及檢查當日早上4點喝清腸藥之外,亦需要配合飲食,減少高纖食物的攝取,以免降低檢查的效果。對此,張晉民提醒,若在檢查前能確實作好腸道準備,可降低漏診率及提升息肉發現的機率。大腸癌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高達 90%以上。(資料來源:奇美電子報第五十七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