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樂閱讀/影響「情緒」的三大要素

樂閱讀/影響「情緒」的三大要素#大腸癌

會影響人們「情緒」的因素,主要有三個。其中之一,就是「行動」。例如,憤怒的「情緒」湧現,如果無法控制,就很容易和暴力的「行動」連動。還有,人們如果落入憂鬱狀態的「情緒」中,就會有哪裡都不想去的念頭,產生成天繭居在家裡的「行動」。最惡劣的狀況,也可能導致所謂自殺的「行動」。影響情緒的第二個項目是「認知」。例如,有人在網路上寫你的壞話,讓你湧現了非常氣憤或悲傷的「情緒」。在短時間內,這種感覺盤據在大腦內,持續給予打擊。結果你逐漸不再相信他人,無論對任何事情都疑神疑鬼的。對待職場上的同仁也是一樣的。「會不會就是這個人,在網誌上寫我的壞話呢?」、「這個人現在對我不錯,問題是,不知何時會背叛我?」人們就會像這樣懷疑一切,而逐漸陷入被害妄想型的「認知」之中。之後,如果再看到其他網誌,也出現跟罵自己一樣的字眼,這狀況就會使他出現「又再寫我呢。連這個網誌也有罵我的人」的想法,逐步把自己逼進牛角尖裡。就這樣,即使沒有任何證據,人們也可以單憑自己的幻想,製造出某種「認知」。當人們如果認定了「別人想要陷害我」的想法,那麼心中的不愉快、厭惡的感覺就會進一步提升。最初只是一小段網路文字而已,自己卻把它變成被陷害的妄想型認知。也可以說,因為這樣才讓不愉快的情緒擴增,並開啟了惡性循環。影響情緒的第三個要素為「思考」。就廣義的角度來看,思考也是一種「認知」,而思考的水準比較高。個人思考的形態,也會因此跟著改變。例如,「情緒」低落的時候,就會形成悲觀的認知,結果大多化為「看起來根本不會成功,所以我不做」或者「太勉強了,放棄吧」等「思考」。也就是說,人們將以負面的角度來判斷事物。用商業場合做比喻的話,就像正在討論是否要向新領域邁進時,突然陷入憂鬱的狀態,出現不必要的悲觀想法,最後因此下了「放棄」的決定。相反的狀況是,當周圍氣氛很熱烈的時候,人們也容易失去理性、陷於過度樂觀,導致做出「因無謀招來風險」的判斷。換句話說,「情緒」會左右一個人的「判斷力」。(本文作者/和田秀樹)(摘自/療癒好情緒/天下雜誌出版)

「腸」出問題! 瘜肉比率激增恐引大腸癌

「腸」出問題! 瘜肉比率激增恐引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最新罹癌統計,大腸癌四度奪冠,每日38人罹患腸癌,13人死於腸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公布,國人腸道異常關鍵字冠軍為「瘜肉」,瘜肉問題已是國人腸道健康的最大隱憂。近年來,女性及年輕族群瘜肉比率激增,攀升一倍,速度高於男性;年輕世代更攀升八成。飲食西化、愛吃油炸燒烤不忌口,都是導致腸癌的危險因子,婆婆媽媽更要提防致命生活習慣。聯安預防機構院長鄭乃源表示,家庭主婦愛「撿菜尾」,不過這樣重覆加熱食物,還有許多食材加在一起,易造成吃進過多熱量、肥胖,恐對腸胃有弊無益;而年輕人則往往無肉不歡、愛喝含糖飲料,夜生活作息(造成免疫力出問題),以及這群高危族群較無定期健檢習慣,是造成女性及年輕世代「腸」出問題的主因。鄭乃源解釋,一般瘜肉轉變成癌症的機率為80%,但早期發現的瘜肉通常都是良性的,如果及早切除就可避免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鄭乃源說,腸道不會告訴你長出瘜肉了,通常症狀都不明顯、鑑別度不高,因此,定期檢查就變得非常重要。鄭乃源說,大腸癌是唯一可預防的癌症,不過光靠糞便潛血檢驗不夠,尤其高危險族群,因糞便潛血檢驗沒有診斷性、不夠仔細。通常驗出陽性的民眾,就是要進一步做大腸篩檢的動作,不過驗出陰性並不代表沒有問題,可能只是當時沒出血,還是有潛在罹癌的風險。鄭乃源建議腸癌高危險族群,應從30歲左右規劃完整腸鏡檢查,包括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CEA)、以及大腸鏡檢查,掌握早期發現大腸癌前兆的黃金關鍵。但如果本身生活及飲食習慣不正常、或有抽菸喝酒習慣、體重過重、具家族疾病史民眾,更應積極改善生活作息,並提早開始規劃相關檢查。鄭乃源院長也提醒「切除不等於根除」,呼籲有瘜肉的民眾應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配合定期腸鏡複檢,以免腸瘜肉復發(切除瘜肉一年後應再檢查),而失去及早預防的時機。另外,飲食方面,對於食材的挑選可優先挑選含纖維量較高的五穀米,肉類以白肉取代紅肉的攝取;多吃蔬果、堅果及水溶性纖維,幫助帶出藏於腸道死角中的糞便,同時將每餐的蔬果量做有效的量化,如蔬菜至少每日2-3碗、水果每日3-4個拳頭,才是正確維護腸道健康的飲食計畫。(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醫訊/南部大腸癌病友學習營

醫訊/南部大腸癌病友學習營#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國健局大腸癌篩檢數據,發現在50~69歲的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的民眾中,有8%被確診為大腸癌,此外,大腸癌也是國內十大癌症之首,患者平均年齡年年持續下降,最大的原因除了飲食西化、生活習慣,肉吃太多等,也沒有定期健檢習慣,否則早期發現可以及早治療。為此,阮綜合醫院癌症中心、癌症希望基金會特地舉辦「大腸癌病友學習營」,特邀請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趙東波醫師及營養室林秀娟營養師主講,主題內容為「大腸癌治療的新趨勢 」、「大腸癌治療期間營養面面觀」 ,參加對象為大腸癌病友及家屬。需事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大腸癌病友學習營時間:102年5月4日(六)上午9:00~12:00地點:阮綜合醫院(高雄苓雅區成功1路162號)10樓大講堂洽詢:07-5810661轉110陳護理師

女性吸菸罹大腸癌風險 高出男性兩倍

女性吸菸罹大腸癌風險 高出男性兩倍#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親愛的女性朋友們,你還在吸菸嗎?根據挪威研究人員發現,與男性相比,吸煙婦女患癌的風險更高。在查閱了60萬名患者的醫療記錄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吸煙女性患大腸癌的風險要比男性高出兩倍。這項發研究報告說,女性吸煙者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不吸煙者會高出19%,男性吸煙者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不吸煙者高9%。在這項研究中,近4000名吸煙者患了大腸癌。且女性如果在不到16歲就開始吸煙,或者連續吸煙長達10多年,那麼她們患大腸癌的風險就會大幅度增加。挪威特羅姆瑟大學的研究小組說,這項研究還發現,比男性吸煙更少的女性患大腸癌的機率仍然較高。不過,有關研究無法確定酒精和飲食是否會增加風險。不過,研究結果仍顯示,從生物學上講,女性更容易受到香菸的毒性作用影響。

四癌篩檢早發現早治療 存活率可達8成

四癌篩檢早發現早治療 存活率可達8成#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隨著高齡化、生活型態改變、肥胖人口增加,及癌症篩檢的推廣,國人癌症發生人數仍有增加的趨勢。國民健康局表示,99年癌症登記人數首度突破9萬人大關,每10萬人中有391人診斷出癌症,換言之,去年每256位國人即有1人發現罹癌,不到6分鐘即有1人罹癌,且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3倍。依9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國內發生人數最多的前10大癌症,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乳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體癌、子宮頸癌。其中以4癌篩檢項目中之大腸癌,人數增加最多,99年較98年增加1552人,短短一年就增加了12.4%,四度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發生率上升的四個主要癌症,其危險因子主要與國人的狩獵型飲食及缺乏運動有關。像是大腸癌與乳癌,與食用過多的紅肉、高脂低纖飲食、肥胖,以及缺乏運動有關,子宮體癌與肥胖有關,攝護腺癌主要與人口老化有關。健康的生活型態(維持理想的體重、規律運動)、高纖低脂少肉的飲食(多攝食蔬果)、避免菸、酒、檳榔危害,是預防各種癌症的共通法則。國健局指出,自民國99年擴大推廣四癌篩檢,有更多民眾透過篩檢而發現潛藏的癌症,間接使大腸癌、乳癌發生人數更加上升,但是,癌篩發現之癌症,其早期比率也較高;存活率部份,口腔癌,大腸癌,乳癌及子宮頸癌之早期個案存活率分別可達7至8成以上,其晚期個案存活率僅約1至3成。早期癌症常常没有明顯症狀,不易察覺,因此定期接受篩檢格外重要,民眾千萬不能因為身體没有任何不適就輕忽定期篩檢的重要性。由於大腸癌、乳癌、口腔癌與子宮頸癌之早期個案5年存活率皆可達7成以上,因此衛生署國健局局長邱淑媞表示,防堵癌症,首要「戒四害(菸、酒、檳榔、肥胖)」、「行二善(規律運動、天天五蔬果)」外,定期篩檢也不能少。爲搶救國人生命,國民健康局自99年起已透過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擴大提供大腸癌、乳癌、口腔癌與子宮頸癌等4種癌症篩檢服務,請符合對象民眾,善用此項資源,唯有透過定期篩檢,以早期發現異常,把握黃金就醫時機,才能擺脫癌症的威脅。另為了提高癌症個案之存活率,未來國民健康局更將針對早期發現異常的個案,透過個案管理機制,以協助異常個案及時就醫,接受適切的醫療照護。

醫訊/北部大腸癌學習營

醫訊/北部大腸癌學習營#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國健局報告顯示,台灣每年約有八千多人得到大腸癌,並有近四千人因大腸癌死亡,且正速增加中,是癌症發生及死亡的第3名。有鑑於此,癌症希望基金會與國泰醫院地舉辦「北區大腸癌學習營」,邀請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張世昌主任及腸癌個案管理師蔡佩君護理師主講「大腸直腸癌介紹及治療趨勢」、「大腸直腸癌護理照護」,參加對象為大腸癌病友與家屬。需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北區大腸癌學習營時間:102年5月2日(四)上午9:00~12:10地點:國泰人壽大樓(台北市仁愛路4段296號;近捷運藍線忠孝敦化站出口3、國泰醫院公車站牌)B1國際會議廳洽詢:02-3322 6286 轉130 顏護師

大腸癌初期無症狀 早期發現治癒率高

大腸癌初期無症狀 早期發現治癒率高#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高齡化與生活型態改變等因素,大腸癌已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居住於臺南市的55歲柯姓男子於2年多前到轄區衛生所,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發現有潛血反應,該衛生所護士多次訪視及勸導他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但該男子總以痔瘡為由,堅持不到醫院接受檢查。事隔2年出現血便等不適症狀經就醫確診為大腸癌,該男子後因未積極治療於日前往生,令家屬懊悔當初沒有聽取衛生所護士的規勸及早就醫檢查而錯失治療先機。由於大腸癌初期並無症狀,大部份患者是先由腸壁產生瘜肉再轉變為癌症,因此要預防大腸癌的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大腸瘜肉轉變成癌症前予以切除。由於腸壁的腫瘤或瘜肉受糞便摩擦而流血,通常是間歇而非持續性發生,所以任何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有潛血反應時,都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切勿藉再次糞便潛血檢查來確認。根據衛生署篩檢資料分析,糞便潛血檢查發現潛血反應者,經進一步診斷有近一半為大腸瘜肉,且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患者。由於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為能戰勝此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的殺手,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凡年滿50至69歲的民眾,記得每兩年到轄區衛生所或就近的醫療院所接受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經檢查有潛血反應的民眾更應進一步就醫檢查確診,以免錯失治療先機而遺憾終生!

肉吃太多! 大腸癌成我國癌症榜首

肉吃太多! 大腸癌成我國癌症榜首#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有鑑於大腸癌已逐漸成為國人隱憂,健檢中心針對800多位施做大腸鏡民眾進行調查,發現約兩成的息肉患者中,高達七成以上都是需要切除的腺瘤型息肉,而腺瘤型息肉正是大腸癌前身,再者透過一連串的年齡統計與交差分析,更發現腸道中有息肉的患者年齡下降至39歲,最年輕的息肉患者甚至只有25歲! 而根據國健局公佈國內大腸癌篩檢數據,發現在50至69歲的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的民眾中,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有將近三成六發現有息肉,更有約8%被確診為大腸癌! 健檢中心院長楊培鎮表示,雖然大腸癌是國內十大癌症之首,實際上大腸癌卻是比起其他的癌症更容易預防,甚至是可以近乎完全治療康復的癌症,不過現階段大腸癌爬升至癌症榜首,患者平均年齡更是持續下降,最大的原因除了飲食、生活習慣之外,更重要的是未能有正確的定期健康檢查觀念,導致能夠早期預防的大腸癌人數居然比其他僅能及早發現、治療的癌症人口來的多。楊培鎮指出,想要預防大腸癌最好從每年定期的健康檢查著手,許多民眾雖然有定期健檢的習慣,但檢查項目卻漏了重要的腸胃鏡,導致在健康報告上一切看似健康,卻讓危險、致癌的惡性息肉持續潛伏在腸道內,痛失預防與治療的黃金期。有感於大腸癌年輕化,楊培鎮建議民眾除了平時應減少紅肉、高油脂類食物(如炸雞、薯條等)的攝取之外,應多攝取疏菜水果達到飲食均衡,並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運動習慣,降低息肉生成的機率,若有排便習慣、血便等大腸癌症狀時,應儘速就醫檢查。若是25歲以上大腸癌高風險群(愛吃肉、少吃纖維質食物、有大腸癌家族病史、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發炎性大腸疾病)的民眾更應定期進行腸胃鏡檢查,確保腸道健康與息肉問題,進而預防癌症產生。(圖片來源/健檢中心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