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小偷

內引外流、雙管齊下 微創與傳統手術的结合成為青光眼手術新選擇

內引外流、雙管齊下 微創與傳統手術的结合成為青光眼手術新選擇#視力小偷

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是可能讓人逐漸失明的疾病。控制眼壓是治療青光眼的不二法門,但統計發現,台灣近半數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自行停藥,其中的8成因藥品副作用,在治療第一年便自己停止用藥。如何建立正確觀念,鼓勵穩定治療青光眼,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是當前青光眼治療的重要課題。 台灣青光眼患者約占總人口1.75%,年齡愈大,比率愈高。健保統計,青光眼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的35萬人,到110年上升至43萬人,五年成長22%,原因在於高度近視人口增加,眼科健檢普及與診斷科技進步,因此找到更多患者。 青光眼因眼內液體,即房水液無法正常排出,造成眼壓過高,壓迫視神經,使之受損萎縮,產生視野逐漸縮小。目前治療方法主要是控制眼壓,當眼藥水、雷射治療效果不佳,或患者無法容忍副作用時,一般會考慮手術。但傳統小樑青光眼濾過手術雖能有效降低眼壓,但傷口大、造成患者術後恢復時間較長且風險較高,影響患者接受度。 微創青光眼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 MIGS),將迷你引流管置入眼內,加強房水排出,控制眼壓,特色是傷口小,術後併發症機率較低,恢復也更快 但是微創手術的缺點是降眼壓的幅度不夠大,所以對某些需要降壓較多的患者,仍需依靠傳統的小樑濾過手術。 如何使用一個新的手術方式,同時具有微創的特徵及小樑切除手術的降壓效果,是眼科一直在追尋的方向。 三總眼科部在過去三年改良了傳統小樑手術恢復期長的缺點,以及微創手術降壓幅度不足的限制,發展出一種「微小樑切除及支架合併手術」,作為青光眼治療的新方式。 由於此手術結合了兩種術式的優點,因此被形容為「內引外流、雙管齊下」。實際臨床結果顯示,手術的降眼壓效果顯著,成功率提升,病人恢復期也縮短。 一名 68歲女性患者,因眼壓控制不佳,由開業醫師轉介至三總眼科。今年4月9日接受這項新型手術,術前眼壓高於20毫米汞柱,手術後眼壓穩定控制在7到8毫米汞柱,目前恢復良好。患者對於視力的穩定與手術成果相當滿意。 在過去三年的追蹤中發現,這項手術不僅降壓效果穩定,病人術後恢復也快,因此已逐漸成為常規治療選項之一。 我們常用雪球效應,比喻事件經不斷發展而愈趨嚴重,青光眼亦是如此。視野缺損的進展就像滾雪球,初期緩慢,隨著病情加重,惡化速度愈來愈快。也因此,若患者錯過早期治療黃金期,能保有的視野將遠少於早期積極治療的患者。 微創青光眼手術降眼壓的幅度普遍低於傳統手術,通常用於早期患者,合併使用微小𣕧濾過手術可為青光眼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圖/呂大文/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

台灣青光眼患案例逾34萬 「世界青光眼週」邀民眾擊敗視力小偷

台灣青光眼患案例逾34萬 「世界青光眼週」邀民眾擊敗視力小偷#視力小偷

世界青光眼學會訂定每年3月第二週為「世界青光眼週」,臺北榮民總醫院、台灣頭痛學會及愛爾康大藥廠共同響應舉辦「2023世界青光眼週衛教講座」免費講座,呼籲民眾關注青光眼的威脅,守護眼睛健康。活動將於3月12日(日)上午10點至12點,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柏拉圖廳舉辦(捷運公館站2號出口步行2分鐘)。 青光眼難以察覺卻對視力有嚴重影響 青光眼是世界第2大致盲原因,也是不可逆失明的首要致因,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青光眼患者已超過34萬人,平均每天增加50名患者,成長速度讓人心驚,此外伴隨著人口老化及近視族群增加,青光眼患者也不斷成長,且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將對國人的視覺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但是青光眼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難以自我覺察,患者發現時通常病情已經相當嚴重,甚至可能面臨失明危機,因其無聲剝奪視覺功能,青光眼素有「視力小偷」之稱,如何避免視力小偷偷走我們的光明?如何面對視力小偷的攻擊?是需要民眾、醫師、病患共同努力的課題。 臺北榮總眼科部青光眼科醫師團隊一起為民眾破除青光眼的迷思 是否一旦罹患青光眼就難逃失明的命運?青光眼可以透過手術進行治療嗎?如何與青光眼共存?這次講座由臺北榮總眼科部青光眼科醫師團隊一起為民眾破除心理迷思,帶來正確的衛教及治療資訊,教導民眾該如何覺察青光眼,雷射與藥物治療的功效、手術治療的角色及如何以正確的心態面對青光眼。有興趣的民眾請趕快點擊下方網址進行報名,期盼各位可以在講座中吸收知識,不讓自己與親友的視力被偷走,一起來打擊視力小偷「青光眼」。 免費講座線上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LNPXKyg6oywRTafr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