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

想回春不發胖 魚當主肉食!

想回春不發胖 魚當主肉食!#代謝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最近在營養補充品的話題中,一定少不了的就是維生素D3。它能夠預防代謝症候群這點,正是是備受矚目的因素。以往大家對維生素D3的認識,只有「幫助鈣質吸收,對骨頭很健康」這點。但是現在證實了,維生素D能使人們的內臟脂肪不易囤積,因此在打造不發胖的回春體質的目標下,這可是絕對不能放過的話題。人體所需維生素D3由香菇、鮭魚可取得維生素D是能夠靠日光照射補充的。如果是夏天的話,穿上短袖、短褲,一週做兩次日光浴,每次30分鐘,就能夠補充到很充足的量了。另外也可以透過飲食來補充,每當跟營養師聊到補充維生素D,最後一定會得到「多吃乾香菇」這樣的答案。不過,人體所需的是其實是動物性的維生素D3。透過飲食能有效率的補給維生素D3 的方法,便是吃魚,其中又以鮭魚,為攝取維生素D3效果最好的魚類。多晒太陽、以魚肉為主要肉類來源要攝取維生素D3 的話,平時要注意多晒太陽,並且以魚肉當作主要的肉類來源,這樣就足夠了。但是對於平常晒不到太陽、又不喜歡吃魚的人來說,靠營養補充品來照顧身體,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本文摘自/喚醒你的回春賀爾蒙,年輕15歲/大是文化出版)

個性急、好勝 易成三高族群

個性急、好勝 易成三高族群#代謝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腿太細,慢性病攬上身!過去大家都對中廣身材的健康心存疑慮,但事實上,除了老人、肥胖者之外,腿太細、肌肉量少的人也容易有慢性疾病濳在風險而不自知,到底還有哪些人是三高的高危險群呢?鳥仔腳、慢性病 癌症風險增2倍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許光宏指出,當腰圍超過90公分,腿圍小於50公分,頸圍超過38公分或腰腿比(腰圍/大腿圍)大於1.8時,罹患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和內臟癌的風險將增加2倍!當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24,腿圍每增加1公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就下降近一半,但若BMI超過27的人,即便增加腿圍,它的保護作用卻只剩8成左右,由此可知,增加腿圍對於BMI偏低的人,保護作用較大!許光宏理事解釋,腿太細,代表運動量少,肌肉也少,連帶身體慢性發炎指數升高,容易增加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的風險。A型人格容易亢奮 血管硬化、心律不整1980年代美國的心臟科醫師針對長期追蹤中年男子發現,A型人格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和心肌梗塞的猝死率會增加2.4倍。主要是因A型人格者,個性較急躁、好勝心強,自律神經容易亢奮,分泌較多的腎上腺素,因此易導致血管硬化、心律不整。A型人格的人性格較壓抑,防衛性高,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A型人格的人往往在所處的環境中奮鬥不懈,競爭性強,喜歡具挑戰性的工作,要注意的是,這種人為了維持高效率,容易嗜用提神刺激性的飲料或藥物,建議除了時時檢視自己的身心狀況外,應養成規律運動,培養工作以外的興趣,藉此轉移注意力,降低罹患三高的機率!

醫訊/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

醫訊/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代謝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最新 2005-2008全國營養健康調查,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趨勢。代謝症候群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等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國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準則公告,即以下列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患者。(1)腹部肥胖(2)高血壓(3)高血糖(4)高密度膽固醇過低(5)高三酸甘油酯。此次講座內容,將由吳詠如營養師告知大家遠離代謝症候群最有效的飲食方式。名稱: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時間:106年2月2日 星期(四) 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拒當腹翁 落實「3D」保健康

拒當腹翁 落實「3D」保健康#代謝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有近20%成人罹患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者未來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三高慢性疾病風險為一般人2至6倍,且其相關疾病死亡率加總已勝過癌症,根據教育部統計,每3位學童就有1位過重或肥胖,除了成人慢性病問題,兒童肥胖狀況也不可輕忽。簡易量腰方式 落實3D健康生活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教導學童認識健康腰圍觀念,學習「抱、拉、量」的簡易量腰方式幫爸媽量腰圍,粗估家長腰圍現況,並透過孩子與家長的互動,將健康腰圍觀念傳遞給家長,另也教導落實「3D健康生活」(Do Control控制腰圍與三高、Do Healthy Diet選擇健康飲食、Do Exercise維持動態生活)建立健康飲食與維持運動習慣。雲林爸爸、屏東媽媽腰圍超標基金會統整上述問卷製作了「全台代謝症候群風險地圖」,結果發現雲林超過一半爸爸及屏東近一半媽媽腰圍超標,為全台比例最高,也反應在運動頻率上,雲林超過1/4的爸爸、屏東超過1/5媽媽無運動習慣,金門、台中、澎湖每日未攝取三蔬二果比例最高、基隆家長外食比例高卻不注重飲食內容等問題。選擇更健康的飲食 增加運動頻率「健康出動到校園」活動除請小朋友擔任腰圍糾察隊回家替父母量腰圍外,也讓他們反過來提醒家長做好代謝症候群防治,養成健康飲食與運動習慣,經小朋友回家宣導後,爸媽願意選擇更健康的飲食、增加運動頻率。75.4%家長會創造走路機會根據問卷統計,願意注重健康飲食的家長比例高達78%,超過一半(50.9%)願意自己或由家人準備健康餐食,經過孩子叮嚀後,願意天天三蔬二果的比例也達76%,願意調整生活習慣,每週固定運動2次以上的比例則近45%,75.4%家長還會特意創造走路機會,例如不坐電梯改走樓梯,或者是中午外出走路來提升運動頻率。

改善代謝症候群 有效防癡呆

改善代謝症候群 有效防癡呆#代謝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到現代中老年人的煩惱根源,就是害怕身體有代謝症候群,或者罹患阿茲海默症,如果能夠的話,真希望不要和任何一項扯上關係,根據最近的研究報告指出,這2項症候群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代謝症候群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芬蘭的庫奧皮奧大學附屬醫院的醫師針對當地居民進行研究,於2006年發表的調查結果中,證實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另外,法國里爾大學地區中心醫院也於2007年發表類似的報告,指出改善代謝症候群可能有助於預防或延緩阿茲海默症的進程,美國的神經學會也在2006年提出報告,認為皮下脂肪多的人容易罹患認知症。胰島素抵抗性和阿茲海默症代謝症候群引發的疾病中有一項是糖尿病,在檢查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健康狀態時,發現多數患者的胰島素抵抗性(胰島素不易發揮作用的症狀)偏高,而這也是糖尿病的成因,胰島素抵抗性除了會引起糖尿病,也是造成高血壓、高血脂症的原因。注意飲食、多運動 預防生活病如果胰島素抵抗性增大是引起阿茲海默症的主要原因之一,那麼注意飲食生活、多運動等改善代謝症候群的對策,不僅可以預防生活習慣病,也能有效預防阿茲海默症,現階段仍無法完全釐清代謝症候群和阿茲海默症的因果關係,最多只能從調查結果中得知其可能性。但是,預防疾病只有太晚,沒有太早,要積極吸收醫療資訊,當你瞭解疾病之間的關係時,就會慶幸自己有預先做準備。(本文摘自/日本醫生驚人的健康祕訣/康鑑文化出版) 

醫訊/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

醫訊/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代謝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2005~2008全國營養健康調查,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趨勢,代謝症候群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等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國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準則公告,下列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患者:1) 腹部肥胖2) 高血壓3) 高血糖4) 高密度膽固醇過低5) 高三酸甘油酯此次講座營養師欒家菁,會將內容告知大家並教導大家如何遠離代謝症候群,最有效的飲食方式,歡迎踴躍參加。名稱: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時間:105年11月22日(星期二) 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  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只能低糖、低油、高纖? 糖尿病飲食新選擇

只能低糖、低油、高纖? 糖尿病飲食新選擇#代謝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在今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的報告中,希望各國對含糖飲料徵稅20%到50%,以減少含糖飲料消費,從而減少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蛀牙,此立意良好的方案卻也凸顯了全球罹患糖尿病人口數眾多!全球每年約有380萬人死於糖尿病相關疾病,在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為第五名,專精於糖尿病多年的臺安醫院內分泌科林毅欣醫師表示,糖尿病與先天多種遺傳基因變異有關,然而不良飲食習慣、肥胖、缺乏運動、熬夜及久坐等導致代謝下降,都會增加罹患糖尿病機率。血糖控制差 小心併發症傷身有些糖尿病友擔心血糖高,不太敢吃東西,怕亂吃東西反而使得血糖更高,又或者聽信某些食物可以降血糖而大量攝取,一旦血糖下降,就以為糖尿病改善私自停藥。林毅欣醫師說明,其實不吃東西以為血糖會降是病友常有的錯誤迷思,不吃東西也不服用藥物反而會使血糖升高,也易造成營養不良,此外,三餐不固定可能造成低血糖,也容易引起如發抖、冒冷汗、無力、頭暈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昏迷。而糖尿病更大的隱憂其實是併發症,大致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大血管的併發症,另一個為小血管的併發症。大血管的併發症包括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小血管的併發症則包含了視網膜病變、末梢神經病變、腎病變等。如果血糖早期控制好,就能降低併發症發生,提醒糖尿病友切忌私自停藥,避免引發後遺症。飲食低糖、低油、高纖 秋葵輔佐控糖在台灣每天吃的白米、麵食等多為澱粉類,攝取過量往往血糖超標卻不自覺,糖尿病友飲食上建議以低糖、低油、高纖為原則。日前中國醫藥大學釋出實驗報告,說明一天16根秋葵其中足量的「異槲皮素」有助於控制血糖。林醫師指出,秋葵對控制血糖有一定幫助,尤其秋葵中的黏液含有黏多醣,黏多醣的水溶性纖維可以抑制醣類吸收,有效減緩血糖上升,還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專家建議,秋葵含豐富的膳食纖維,所屬的黏液也可保護胃壁,是較高營養價值的食物。初期或輕微糖尿病患者可吃秋葵或苦瓜來輔助控制血糖,但若為較嚴重糖尿病病人,則建議藥物、飲食、運動三者並行,另外,由於秋葵中的粗纖維會刺激腸胃道,若是消化機能較弱的人,應要配合醫師建議酌量食用。

沙士糖14顆 竟等於一碗飯!

沙士糖14顆 竟等於一碗飯!#代謝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萬聖節即將到來,有些家長、老師及業者都已準備五顏六色的糖果零食,準備跟上「不給糖,就搗蛋」的萬聖節風潮,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糖果零食可能暗藏著高糖、高熱量風險,若攝取過量,不僅容易造成兒童肥胖、代謝症候群、齲齒等影響孩童發育的健康問題,也容易導致胰島素分泌過多,增加日後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3~6歲幼兒平均每周攝取糖果4次依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有59.7%的3~6歲幼兒、47.4%的7~9歲兒童、42.7%的10~12歲兒童每周至少攝取1次糖果,其中,3~6歲幼兒平均每周攝取4次、7~9歲及10~12歲的兒童平均每周攝取超過3次。2大招 遠離「甜蜜」風險糖果、零食分量較少,不知不覺就容易攝取過量,例如太妃糖12顆或沙士糖14顆就相當於一碗飯的熱量,國民健康署提出2大招:「分食減量攝取」、「水果堅果替代」,讓家長陪伴孩童健康迎接萬聖節:1)     分食減量攝取 /由於10多顆糖果就相當於一碗飯的熱量,易影響孩童正餐食慾而導致營養素攝取不足,建議家長及老師注意攝取糖果的數量及時間,或購買小包裝、找其他朋友一起分食,以免攝取過多的熱量。2)     水果堅果替代 /選擇當季水果(如柿子、木瓜、柑橘等),或無調味堅果來取代糖果,橘、紅色水果含豐富維生素C及β-胡蘿蔔素,可增進皮膚健康及幫助牙齒骨骼生長發育,堅果則含豐富礦物質、維生素E和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心臟正常功能、抗氧化及促進腸胃蠕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