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疹

寶貝出痱子,燕麥粉泡澡刺激少

寶貝出痱子,燕麥粉泡澡刺激少#紅疹

痱子由淺到深分為四種:【晶狀痱子】發生於新生兒六至七天、曬傷後、高燒後,僅一至二公釐,有如透明小水珠,並不會發紅或發癢,一至二天就自行痊癒,好發於新生兒頭、頸、上半身。【紅痱子】這是一般人最熟悉的痱子。在天熱、出汗、密封情形下最易形成,新生兒第十一至十五天是好發期,四肢彎曲側、脖子、腋下、鼠蹊、頭、前胸,都是好發處。整片皮膚布滿針頭般大小的紅色丘疹,刺癢難耐,摸起來粗粗的有如砂紙般。如果不再出汗,也需要一到二周時間,汗腺重新打通後才會好轉。【膿包性痱子】膿包性痱子是紅痱子發炎較嚴重時的表現,由於發炎細胞湧入皮膚,死亡分解後形成膿包。膿包性痱子本身並非細菌感染,但因搔抓破皮,也可能導致續發性細菌感染,進而形成毛汗孔炎及汗腺膿瘍。【深痱子】反覆痱子發作後,形成汗管於表皮及真皮交界處的阻塞,因阻塞位置較深,因此外觀呈現皮膚色突出,有如雞皮般,疹子可隨溫度變化而改變大小,但局部因汗腺阻塞而排不出汗,可因此導致全身倦怠無力。痱子的治療並無特殊有效方式,減少出汗、穿著寬鬆吸汗衣物、使用痱子膏、減少磨擦是基本的處理。只要不再出汗一、二周內會自行痊癒。蔡呈芳 醫師表示痱子發作時皮膚較為脆弱易受刺激,可給予燕麥粉泡澡,並避免使用一般肥皂。如果有大型膿腫形成,可予以切開排膿,或給予口服抗生素。而在食物方面,蔡呈芳 醫師建議少吃高鹽食物,以減少汗中的鹽含量,但是否真有幫助值得懷疑。另外在六○年代,也流行每天口服維生素C一公克,來治療痱子。

啤酒喝出清涼,也帶出「冷因性蕁麻疹」問題

啤酒喝出清涼,也帶出「冷因性蕁麻疹」問題#紅疹

冷因性蕁麻疹,是一種較少見的慢性蕁麻疹,佔慢性蕁麻疹的5.2-33.8%。患者在接觸冷水或食用冷飲數分鐘或數小時後,發生局部或全身性的蕁麻疹。有些病患在冷水浴或游泳後,甚至會發生頭痛、胸悶、低血壓、暈厥。如食用冷飲如冰水或啤酒後也會誘發咽喉水腫。它可分為二大類:可以是後天或遺傳性,前者較常見。先天性冷因性蕁麻疹又可分為兩種,包括遺傳性家族性冷徵候群,表現方式又分為遲發性冷因性蕁麻疹,以及家族性冷因性自體發炎徵候群。前者接獲冷後9到18小時發病,常留下色素沉澱。後者約1到2小時發病,但會有眼結膜充血、發燒及其它全身症狀,成因是CIAS1基因異常,引起IL-1釋放。後天性冷因性蕁麻疹發生率為0.05%,主要在年青人產生,五年內約有五成患者自行痊癒或改善。診斷方法粗略可以將冰塊放置前臂上,90%的病患10-20分鐘內會出現膨疹,稱為cold-contact stimulation test,但有時患者呈陰性測試結果,需在特殊環境下才會誘發。更精密法可用特殊裝置,此儀器可調節設定不同溫度於前臂作測試。此外血中可能出現冷凝蛋白、anti-lamin B抗體、C1-esterase inhibitor下降、C4下降。研究中有近7成出現IgE抗體增高,而抗IgE抗體、異位性體質也較多。有些患者是因感染幽門桿菌、toxoplasma 、昆蟲叮咬、食物、藥物而誘發。後天性冷因性蕁麻疹依成因,又可分為至少五種,除以上的常見典型案例,還有四種非典型冷因性蕁麻疹,包括遲發性冷因性蕁麻疹(delayed cold urticaria,24小時後發疹)、冷依賴性皮膚劃紋症(cold-dependent dermographism, 皮膚預冷後才會產生)、冷誘發性膽激鹼性蕁麻疹(cold-induced cholinergic urticaria,冷的環境下運動產生)、全身性非典型冷因性蕁麻疹(systemic atypical cold urticaria,特殊環境下誘發全身性症狀)。蔡呈芳 醫師表示在治療上先找出誘發的溫度,以避免冷為主,之後則是用高劑量抗組織氨。嚴重時可投予白三烯抑制劑、環孢黴素、類固醇及給予epinephrine 。懷疑與感染有關時,也有人給予高劑量盤尼西林治療,用法是每天口服pnenoxymethylpenicillin 1 MU共2-4週,每天肌肉注射benzylpenicillin 1 MU共20天,及每天doxycyclin 200mg共3周。其他治療方式包括冷減敏就是逐漸洗冷水產生耐受性,還有塗抹辣椒素。

菜瓜布刷背,易造成類澱粉沈積

菜瓜布刷背,易造成類澱粉沈積#紅疹

類澱粉沈積症,在臺灣有著高流行率,有些呈現一顆顆突起的丘疹,排列如波浪紋路,有些則只是黑色的小斑點,一般分布於小腿前方或前臂外側,而上背部及肛門附近也是好發部位。另外,也有罕見案例以臉上黑斑或是四肢梅花鹿斑、脫色斑表現。所謂類澱粉,是因為在切片組織染色體下,呈現如澱粉樣均勻物質而得名,其成分主要是角蛋白,也就是表皮細胞受傷後的殘骸掉落到皮膚內,再經過皮膚內消化分解及重組而形成。這些物質一旦形成就不易排除,而在皮膚內形成搔癢物質。治療類澱粉沈積,可利用磨皮去除沈積的類澱粉,對於奇癢無比的患者,能夠達到數年的痊癒,但多數仍會復發。而傳統上治療類澱粉沈積是以外用類固醇或塗抹止癢物質來處理,也有用角質溶解劑或塗抹維生素A酸來改善外觀或減輕症狀。除此以外,也有人嘗試以一種稱為DMSO的溶劑來塗抹,部分患者有不錯的效果;再者,口服維生素A酸約三個月,對丘疹樣突起的病灶,也可改善達半年以上。不管是哪一種的類澱粉沈積,搔抓或磨擦都會使症狀惡化,有些類澱粉沈積更可能是因單純性的磨擦而引起,例如有人習慣性以粗布、菜瓜布用力擦背,久而久之,累積性的刺激就形成了類澱粉沈積,如果因為外觀骯髒,而更用力搓洗,那只會雪上加霜。類澱粉沈積是在真皮內的,表面的搓洗,只會更糟!

醫院血壓計,可能也是傳染來源

醫院血壓計,可能也是傳染來源#紅疹

疥蟲是一種肉眼不易看不到的小蟲,寄生在皮膚最外層的角質層內,形成極癢的丘疹及線痕。蔡呈芳 醫師指出,疥蟲可以侵犯身體任何部位,但以胳肢窩、手指間、肚皮、陰囊、陰部及手腕處最常見,疥瘡引起的癢,倒不見得是蟲咬反應,因為疥蟲其實不會咬人,癢是因為對其糞便等產物過敏。據統計,一般患者身上的蟲體數目不過二十來隻,數量越多越易傳染,嚴重者每公克皮屑可有4700隻蟲。多數的疹子是自己抓出來的。不過在生殖器部位,倒是會出現大到近一公分的大型癢疹,稱為「巨大苔癬」治療後仍可持續數月。另有一型患者,以全身,包括手足脫皮來表現,全身上下可以有數萬隻的蟲體存在,醫學上特稱為「挪威型疥瘡」,最早是在麻風病患報告,但這些患者反而不太會癢。所以最近有到醫院探病者及有親人在安養院及洗腎中心者,都屬於高危險群。治療上只要一天一次,洗澡後全身,至少脖子以下都要塗抹BHC、crotamiton、benzyl benzoate或含硫磺藥品,一周內即可痊癒,絕對不能把這些藥物當做止癢藥物,只塗抹癢處。但患者換下的衣物、毛巾和被單,也要以50度以上熱水燙過或包在塑膠袋二周來處理。熨斗燙過也是有效殺虫方式。在醫院中,血壓計也是可能傳染來源。在同一家庭中,所有與患者密切生活或有皮膚接觸及受感染者都需要同時治療,才能避免乒乓傳染。一般患者,只需專心把自己治好,但在前述的「挪威型疥瘡」患者,蟲體在家中到處都是,特別在沙發、地毯、床上,因此居家環境的消毒也很重要。

尿布疹,該如何照顧?

尿布疹,該如何照顧?#紅疹

人的皮膚並不適合包尿布,因為包尿布之後,由於不透氣會把大小便包在皮膚上,造成皮膚的潮濕, " 潮濕 " 對皮膚的傷害是很大的。首先,潮濕的皮膚在與尿布摩擦時,容易造成破皮及發炎;其次,皮膚潮濕時,刺激物的穿透力增加,導致大小便對皮膚的刺激更厲害(其中尤以大便為害最甚);最後潮濕的環境容易滋生細菌與黴菌。天主教聖功醫院-皮膚科 張賴妙珣 醫師表示,尿布疹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便是 "潮濕",因此它常發生在夏天天氣熱,濕度高的時候,或是小孩發燒易流汗時,或是小孩腹瀉又不勤換尿布時。如果尿布疹在數天之內沒有改善,常會合併細菌與黴菌感染,使得情況變得更複雜甚至一發不可收拾!【小孩有尿布疹,該如何照顧?】1.) 當已經出現尿布疹時,應該儘可能不要包尿布;若非包不可,則要比平常更勤換尿布,要養成隨時檢查小孩尿布的習慣,見到尿布濕了或有大便就該換一片尿布。2.) 換尿布時切記要保持屁股乾淨及乾燥後才能包下一塊尿布。如有大便一定要用清水洗淨屁股並以乾淨的紗布巾吸乾水份,才能換上新的尿布。儘量不要用衛生紙或濕紙巾來擦屁股。另外,換尿布時要調整好尿布的位置,尤其注意不要讓胯部尿布防漏褶邊與皮膚造成摩擦。3.) 痱子粉少用為宜,在包尿布前可擦一點滋潤性乳霜或尿布疹藥膏,以減少尿布與屁股間的摩擦。4.) 儘量少讓小孩長時間使用學步車、騎木馬或三輪車等,因為這樣容易加重尿布與皮膚之間的摩擦。5.) 若是自行照顧尿布疹三天仍未見改善時,就應帶給皮膚科醫師診治。

穿無塵衣吹著冷氣,也可能產生汗疹

穿無塵衣吹著冷氣,也可能產生汗疹#紅疹

在悶熱的夏天很容易讓人一身大汗,感覺很不舒服。有時候負責排汗的汗腺也會暫時性的堵塞,無法順利的排出汗水,也就產生了汗疹。 汗疹又名熱疹,也就是俗稱的「痱子」。汗疹的疹子是密密麻麻分布、一顆顆細小的紅疹,或是小水珠樣的水泡。汗疹好發於悶熱的季節,在南部從春末到秋初都非常的悶熱,所以也都是汗疹好發的季節。汗疹常好發於在烈日下工作者,例如常需要跑外務的送貨員,在烈日下運動的學生或是選手。小孩發燒後也常會有汗疹,此乃因為照顧小孩的大人,常害怕他們招涼,而讓小孩穿了過多的衣物所導致。穿著無塵衣的高科技工作人員,雖然有吹冷氣,但是因為無塵衣非常悶熱不透氣,所以也可能會有汗疹的產生。在臨床上,因為辦公室或是家中的冷氣突然故障,導致汗疹產生的病例也不在少數。此外,臥病在床的患者也容易有汗疹的產生。彭賢禮醫師指出汗疹的成因主要由於悶熱以及溼氣,導致皮膚的角質層吸水後腫脹,以至於汗腺排到皮膚表面的排出管堵塞,無法排出的汗液從汗管中滲流到皮膚的表皮,導致發炎反應的形成所引起。汗疹在治療上最常使用痱子膏,配合一些口服抗組織胺藥物來減低症狀。但是治療要能成功,患者生活及工作上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患者要避免待在高溫悶熱的環境,所以避免洗熱水、澡泡熱水、泡溫泉,以及避免待在三溫暖或蒸氣室。宜穿著輕薄以及通風透氣的衣物,多吹冷氣,流汗最好趕快用濕毛巾擦掉,洗澡要洗冷水澡,以及避免使用太過刺激的沐浴乳或是肥皂。

從雅典奧運談陽光性毛囊炎

從雅典奧運談陽光性毛囊炎#紅疹

陽光性毛囊炎是經太陽曝曬後,出現多個大小一致的紅色丘疹或膿疱,提出的學者們將它命名為「馬羅卡痤瘡」。因為這個皮膚病主要發生在南歐酷熱烈陽下,特發於移居南歐後的斯堪的納維亞人(Scandinavians),所有病例幾乎都是20到30歲的女性,主要發生於陽光曝曬處的皮膚,如臉部、肩膀、手臂、脖子、胸口,致病機轉還不是很清楚,屬陽光性表淺毛囊炎,多在陽光曝曬後幾個小時內出來,基本上是一種陽光所導致或惡化的痤瘡,大多不痛不癢,一般使用高係數的防曬即可預防,但特別的是一般對於痤瘡有效的標準療法,如外用及口服抗生素製劑、局部塗抹A酸,對於陽光性毛囊炎效果不好,不過有醫學研究報告,一些病例在使用口服A酸後,效果不錯。新店耕莘醫院皮膚科 楊志雄醫師指出,毛囊炎是毛囊被細菌感染而發炎的皮膚病,任何有毛孔的部位都有可能發生,特別是在頭皮、前胸、後背、臀部、大腿、上臂等處,臨床上出現一顆顆的的紅色丘疹或膿疱,有時會癢或痛。另外門診最常見的毛囊炎則是“青春痘”,也稱為痤瘡,大多發生於青春期或年輕的男女。常發生於臉部、前胸、背部等皮脂腺分佈多的皮膚。其形成主要因皮脂分泌過剩、皮脂分泌腺導管阻塞、細菌作用以及內分泌因素而引起發炎反應。其臨床表現變化很多,有白頭粉刺、黑頭粉刺、丘疹、膿庖、囊腫等。它與遺傳、荷爾蒙、皮脂分泌旺盛、痤瘡桿菌都有關。事實上,任何會刺激毛囊炎形成的東西也都要避免,包括:1.) 職業上接觸油脂、含氯的碳氫化合物,如多氯聯苯。2.) 反覆摩擦而造成發炎,如托腮或戴安全帽與面部摩擦。3.) 藥物:如美國仙丹(皮質類固醇),某些種類的避孕葯、抗結核病葯、含鹵素如碘、溴的葯物(如抗甲狀腺葯物),和某些精神疾患用葯……等。4.) 刺激粉刺生成的物質:如化妝品或速食店的油煙。5.) 氣候:日曬、濕度過高會加重青春痘的病情。6.) 生活作息不正常:生活不規律、壓力太大、情緒不佳、睡眠不足、不良飲食習慣。要預防陽光性毛囊炎,則須加強防曬觀念,日曬前30分鐘擦用防曬品,選擇的防曬品以防護紫外線A+B、抗汗、抗水、清爽為原則,以遮陽帽、衣物、太陽眼鏡輔助防曬。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