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

罹癌會不舉?攝護腺癌迷思破解

罹癌會不舉?攝護腺癌迷思破解#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53歲的男性上班族,某次聚餐喝酒因突然腰背痠痛又尿不出來,緊急送醫後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高達300ng/ml,進一步切片診斷,確診罹患攝護腺癌第4期。60%癌變患者發現時已是第3、4期臺大醫院泌尿部主任蒲永孝教授表示,國人罹患攝護腺癌的比例逐年增加,根據國健署統計,攝護腺癌的死亡率排名第7位,約有60%的攝護腺癌患者發現時已是第3、4期,此時存活率大幅降低。逾50歲 先做第1次肛門指診及PSA檢查相對於其他癌症,攝護腺癌致死率相當低,蒲永孝教授解釋,攝護腺癌第1到第3期患者經診斷和治療,10年存活率可達95%。第1期發現者,10年存活率為100%。如果到了第4期才發現,癌細胞都已經轉移,存活率平均就只剩下4年,因此建議50歲以上男性,應該先做第1次肛門指診及PSA檢查,倘若家族有攝護腺癌病史者,則應提早到45歲做第1次檢查。若第一次檢查有問題,再安排進一步檢查或定期追蹤。罹攝護腺癌可能會對泌尿功能造成影響另外,多數民眾聽到罹患攝護腺癌,就認為自己罹患了不治之症。患者常擔憂攝護腺癌治療會對泌尿功能或性功能造成影響,先入為主的認為手術後會有漏尿、勃起障礙等副作用,因而不願意接受治療。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針對治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家屬可採用「天平的比較法」跟患者溝通,強調接受治療但可換更長的壽命,如果讓病患受苦只能換得短暫的利益,家屬會站在他的立場反對,以此增強同一戰線的立場。 

男性自慰易不舉?醫:迷思

男性自慰易不舉?醫:迷思#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隨著社會進步,民眾性觀念雖然較過去開放,但關於性健康的討論仍屬保守,特別是「自慰」這一個正常的生理需求,也存在許多迷思,日前一份「TENGA台灣個人與兩性自慰行為大調查」發現,高達8成有伴侶者有自慰習慣,甚至有受訪者認為自慰會傷身!交往或結婚越久 自慰比例高這一份針對全台1,200位18至49歲男女所做的網路調查,發現已婚者有自慰習慣比例比單身者還高,甚至與伴侶交往越久或結婚越久,有自慰習慣比例越高!調查顯示,伴侶無法或不願意發生親密行為,是他們尋求自慰解決需求的主因。自慰的4錯誤迷思林口長庚醫院男性學及婦女泌尿科主任陳煜醫師表示,對於有伴侶固定的人來說,自慰可視為尋求不同感受、滿足自身需求的一種方式,然而,時常有患者對於自慰有迷思,常見的錯誤迷思包含:1) 男性自慰過度可能導致不舉又早洩?早洩、勃起功能障礙成因各不相同,目前並沒有研究證實自慰會對性功能造成負面影響。2) 男性自慰次數過多恐致不孕?研究顯示,自慰可能影響下一次射出的精子數量,但不會降低精子活動度,自慰不會導致不孕,因活動度高、品質好的精子才能增加受孕機會。3) 男性自慰有礙健康,可能造成睪丸癌、攝護腺肥大風險增?國外研究指出,維持一定的自慰頻率能有效降低罹患攝護腺癌風險!自慰能排出體內細菌,有助減少攝護腺結石或攝護腺肥大風險。4) 自慰恐腎虧,掉髮、禿頭樣樣來?若男性賀爾蒙(睪固酮)旺盛,可能導致雄性禿,同時因為睪固酮較高性欲也會較強,因此可能會有較多的自慰需求。壓抑性需求 反而造成負面的心理影響楊聰財醫師提醒,自慰不是件丟臉的事,但社會長期的保守態度,反而容易使部分民眾過於壓抑性需求,反而造成負面的心理影響,建議民眾建立起正確且健康的心態,無需以負面的眼光看待自慰行為。

「小敏」害長不高?小兒過敏迷思報你知

「小敏」害長不高?小兒過敏迷思報你知#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哈啾!鼻水一直滴,我的孩子是不是遺傳到過敏性鼻炎?過敏是許多幼兒父母換季時的惡夢,不但有打不完的噴嚏,可能還會伴隨咳嗽不止,要如何預防小兒過敏,是許多家長的難題,坊間流傳許多過敏迷思,然而哪些是真正有效而實用的呢?荷爾蒙分泌受影響 可能影響到身高健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徐永明表示,現代藥物治療過敏多以吸入式的藥劑為主,由整體結果來看,過敏藥物對身高的影響不明顯,較容易影響過敏兒長不高,可能是由於過敏產生的排斥現象,讓睡眠品質不佳,除了夜咳之外,還有伴隨鼻塞的情形,兒童睡不好,荷爾蒙分泌就會受到影響,當然就可能因此影響到身高的發展。生產之後喝母奶 食物才會影響過敏徐永明醫師表示,較常聽到蝦蟹、甲殼類,可能會間接導致過敏,其實,堅果類或甲殼類對胎兒各方面影響其實不大,母體在懷孕期間,不需特別禁忌,應盡量攝取多元營養、均衡飲食,然而,生產之後當寶寶開始喝母奶,若身上開始出現過敏性皮膚炎,如異味性皮膚炎,哺餵母奶會有影響,媽媽就要停止攝取這類食物。打開除濕機就是最簡單的除蟎方法對於環境過敏,徐永明醫師也提醒,市售的除蟎吸塵器、寢具、化學藥品,成效不一,但他提醒,越潮濕室內黴菌增加,塵蟎增生容易,維持室內低濕度,打開除濕機就是最簡單的除蟎方法。病毒量低、種類單純 可給孩子一點訓練另外,家中一塵不染,像無塵室反倒對孩子不好,家裡環境可說是病毒量低、種類單純,對孩子來說家裡的病毒量不多不少,對孩子來講威脅不大,反而可以給他們一點訓練,對於提升免疫系統較不易過敏的說法,徐永明醫師表示,提升免疫系統其實更容易過敏,就像公共衛生做的越來越好,過敏曲線反而呈現上升趨勢一樣,想要提升免疫力,正常飲食、良好睡眠才是最好的方法。

長不高「小敏」害的?小兒過敏迷思報你知

長不高「小敏」害的?小兒過敏迷思報你知#迷思

(撰文/徐平) (諮詢/健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徐永明) (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哈啾!鼻水一直滴,醫師,我的孩子是不是遺傳到過敏性鼻炎?過敏是許多幼兒父母換季時的惡夢,不但有打不完的噴嚏,可能還會伴隨咳嗽不止,要如何預防小兒過敏,是許多家長的難題,坊間流傳過敏兒因常服用類固醇致骨齡老化,在發育過程當中成長緩慢,恐會導致身高長不高,關於過敏迷思,哪些是真正有效而實用的呢? 荷爾蒙分泌受影響 可能影響到身高 健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徐永明表示,在學理上,現代藥物治療使用方法的進程,治療過敏多以吸入式的藥劑為主,由整體結果來看,過敏藥物對身高的影響不明顯,較容易影響過敏兒長不高,可能是由於過敏產生的排斥現象,讓睡眠品質不佳,除了夜咳之外,還有伴隨鼻塞的情形,兒童夜不安寐,熟睡的時候荷爾蒙分泌就會受到影響,當然就可能因此影響到身高的發展,但藥物對於身高影響,確實比較小。   (別慌!過敏藥物不會導致身高成長緩慢,睡不好才會。 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生產之後喝母奶 食物才會影響過敏 另外,網路盛傳媽媽懷孕期間,若攝取過多堅果、甲殼、蝦蟹類食物,可能導致嬰兒潛在過敏因,徐永明醫師表示,較常聽到蝦蟹、甲殼類,可能會間接導致過敏,其實,堅果類或甲殼類對胎兒各方面影響其實不大,母體在懷孕期間,不需特別禁忌,應盡量攝取多元營養、均衡飲食,然而,生產之後當寶寶開始喝母奶,若身上開始出現過敏性皮膚炎,如異味性皮膚炎,哺餵母奶會有影響,媽媽就要停止攝取這類食物。 新生兒咳嗽、噴嚏 可能是敏感現象 許多新手爸媽因為寶寶常打噴嚏,斷定可能有過敏,若有噴嚏、咳嗽症狀,新生兒過敏、感冒該要如何區分,然而徐永明醫師表示,新生兒過敏原常來自於食物,因此通常會表現在異位性皮膚炎,因此對於新生兒來說,若有咳嗽、噴嚏可能是敏感現象,基本上不太可能會發生過敏性鼻炎等現象。 2、3歲後環境對過敏角色會越來越重 而對新生兒來說,過敏原多以食物為主,因此不管是國際研究,或者是兒科醫師,大部分都較鼓勵喝母奶,以新生兒來看,對食物性的過敏因會表現的較明顯,因此,母奶對他們來說是最天然的幫助,也因為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室內,因此環境過敏因本身較不明顯,在2、3歲後環境對於過敏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而食物則會越來越輕。 打開除濕機就是最簡單的除蟎方法 對於環境過敏,徐永明醫師也提醒,市售的除蟎吸塵器、寢具、化學藥品,成效不一,但他提醒,越潮濕室內黴菌增加,塵蟎增生容易,維持室內低濕度,打開除濕機就是最簡單的除蟎方法。 病毒量低、種類單純 可給孩子一點訓練   (環境太乾淨也可能是導致過敏的因子。 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另外,90年代的歐洲衛生理論曾提及,環境太乾淨也可能導致兒童過敏,若父母擔心家中過敏原導致兒童更嚴重,家中的東西都要消毒、到處是消毒酒精及濕紙巾,家中一塵不染,像無塵室反倒不好,家裡環境可說是病毒量低、種類單純,對孩子來說家裡的病毒量不多不少,對孩子來講威脅不大,反而可以給他們一點訓練。 環境越乾淨 過敏曲線反而上升 對於提升免疫系統較不易過敏的說法,徐永明醫師表示,提升免疫系統其實更容易過敏,人體免疫系統分2部分,包含抗感染、抗過敏,提升免疫力簡單來說,即環境越清潔越不會生病,但其實在歐洲國家或者台灣,公共衛生做的越來越好,環境越乾淨時,過敏曲線反而上升,免疫系統太強可能導致免疫性疾病,免疫細胞反而會攻擊健康細胞,而太弱則容易過敏,想要提升免疫力,正常飲食、良好睡眠是最好的方法。

斷食好難「瘦」!高纖趕走微胖

斷食好難「瘦」!高纖趕走微胖#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胸垂背腫、小腹凸出、蝴蝶袖等都是女性常見的身形困擾,平日除了均衡飲食、定期運動,有許多人依靠果汁進行斷食減肥,但是市售果汁成分不明,加上含糖量過高,可能對消脂造成反效果,另外,採用蒟蒻、咖啡等低卡食物減肥法,不僅容易因只有單一食物的攝取,造成營養不良,即使快速瘦身也容易有復胖危機。斷食減肥 碳水化合物不足易憂鬱許多人會依靠果汁進行斷食減肥,開業營養師楊承樺表示,市售的果汁多是濃縮果汁,與原態水果相比,果汁裡面含有的維生素、或膳食纖維的含量都比較弱,也會因含有較多糖而增加身體負擔,更有可能因囤積過多糖而變得更胖,吃原態的水果,不但能夠增加飽足感,更可以促進排便。另外,除了單一食物斷食法,許多人誤以為蒟蒻熱量低、飽足感夠,就自行將其替代為主食,而利用蒟蒻減肥,長久下來體內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會容易感到憂鬱、心情差就更想要吃,因此減肥減到最後有可能會反彈,復胖更加嚴重。蔬菜高鉀助排納 植化素保護心血管減肥期間除了可多喝水、多吃蔬菜,還可以多攝取海藻類,大量的碘還可以維持甲狀腺機能正常,楊承樺營養師提到,蔬菜的高鉀可以幫助排除多餘的納,植化素對於心血管有保護作用,多吃蔬菜不只是因為低熱量,幫助排便的膳食纖維,也是讓腸道健康的主要原因。除了多吃低GI、低鈉食物,對血糖的影響較少,包括高纖豆漿、蔬菜及堅果,此外,若能適當搭配植物性優質蛋白質如豆漿,並維持長期的健康飲食型態,搭配定期、定量、高強度的運動,就是做為維持體重或減肥的最佳方式。過25歲 肌肉量每10年降1%~3%楊承樺營養師表示,超過25歲,基礎代謝率變低,肌肉量每10年會降1%~3%,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包含肌力訓練或重量訓練,讓基礎代謝率就會提高,相對不容易復胖,如果只有進行有氧如慢跑、瑜珈等強度較弱的運動,基礎代謝率不容易增加,肌肉量無法增加,健康減肥的機會就比較小。

3大NG迷思 乾癢肌更嚴重!

3大NG迷思 乾癢肌更嚴重!#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時節即將入秋,因乾癢敏感問題而求助皮膚科門診的患者也變多了,乾癢是常見的秋冬肌膚症狀,一般可透過簡單的保養、治療程序緩解,但國內最新《乾癢肌膚認知調查》指出,超過8成的民眾自認有肌膚乾癢問題,其中卻有近7成認為乾癢肌是天生的,無法被改善。保濕錯誤、保養迷思、錯誤對策中國附醫國際醫療美容醫學中心主任邱品齊指出,雖然肌膚乾癢的原因相當多,但並非無法預防或緩解,然而民眾常見「保濕認知謬誤」、「天然植物保養迷思」及「乾癢錯誤對策」等3大NG,才是導致乾癢的症狀加重、反覆發生,甚至引發接觸性皮膚炎,乾燥性皮膚炎以及用藥錯誤等嚴重後果的主因。1)    加強保濕就能抗乾癢 /常見保濕產品是角質層保濕因子的補給,其次則是防止水分散失的鎖水劑成分(如荷荷芭油、礦物油),然而如果皮膚還是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即使增加保濕品的使用量,還是很難改變因為發炎引發的癢感。2)    天然植物好溫和 /9成民眾認為直接使用天然植物來保養,對皮膚較沒有傷害,同時認為使用絲瓜水、小黃瓜、蘆薈等植物汁液進行濕敷,能降低過敏發生的機率,但邱品齊醫師提醒,即使是植物成分,直接接觸皮膚也可能有刺激、致敏風險。3)    止癢藥膏是救急萬靈丹 /市售止癢藥膏多含類固醇成分,使用上需遵循醫囑,依症狀嚴重度選擇不同濃度、強度的產品,臨床上就曾出現因濫用類固醇藥物止癢,導致真皮層萎縮或血管脆弱、皮下出血的嚴重案例。

維持好身材 先拋開體重迷思

維持好身材 先拋開體重迷思#迷思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了雕塑身材,許多人在開始鍛鍊肌肉時,常會訂下「減輕5公斤」、「絕對要瘦10公斤」這一類目標,但是這樣的目標有很大的問題,因為最後反而可能變成「雖然體重少了5公斤,但是鬆弛的身體曲線還是完全沒改變」、「雖然瘦了10公斤,但臉色變得憔悴、很難看,一點魅力也沒有」。計較體重 別人只看外表不看數字體重,原本就只是代表身體狀態的一種指標,例如身高170體重80公斤的人,有的人看起來「肥胖又邋遢」,也有人看起來是「健壯又有男子氣慨」,周遭的人並不會以「體重」來評論你的身材,即便你對體重斤斤計較,為了「胖2公斤」或「瘦5公斤」而心情起伏,但別人通常只看外表不看數字。25歲後 逐漸變成歐巴桑身材另一方面,把減輕體重當作唯一目標的人,除了會減去體脂肪,通常也會減去肌肉。肌肉只要缺乏鍛鍊,過了人體25歲的巔峰之後,每天就會以一定比例持續減少,全身會開始變得鬆弛,進一步演變成歐吉桑體型、歐巴桑身材。若減重時連肌肉也減去,就容易看起來像是中年人。因此,想讓身體找回活力,就必須確實練出肌肉。只要增加逐年減少的肌肉,就能讓身體回復到年輕時的狀態,打造出強健有活力的體格。肌肉增加後,體重不一定會減輕。所以,即使體重沒什麼變化,身體還是能夠恢復年輕。BMI22為準 不易生病長壽人口多BMI(身體質量指數)是另一種表示身體狀態的指標,可透過身高與體重依照下列公式計算出來,「BMI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日本肥胖學會認為,BMI22為「標準體重」,超過BMI25則為「肥胖」,BMI未滿18.5則視為「體重過輕」,這是根據日本人口調查多數人的平均值制定而成。數據指出,BMI22左右是「最不容易生病且長壽人口最多」,一旦BMI超過25,「慢性疾病比例會增加且死亡率也會提高」,而BMI未滿18.5「死亡率會升高」,國民健康署則建議台灣成人的BMI應維持在18.5至24之間, BMI22,有的人肌肉少、全身佈滿脂肪,有的人卻十分結實且肌肉壯碩。(本文摘自/家練肌力,體脂少10%/采實文化)

高壓電危害健康?你該知道的迷思

高壓電危害健康?你該知道的迷思#迷思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現在可以回過頭來反思一下,明明電池也是用得好好的,為什麼我們要用高壓電?你看電池多安全啊!還可以隨身攜帶。問題是高壓電可以隨身攜帶嗎?先別提電池可能會爆炸,就說電池本身就不是什麼環保東西,即便進入回收系統,能再生的比例也有限,更別提能源轉換中的耗損以及電池本身的成本,而利用高壓電減少能源傳輸耗損的方式,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現之一,這也是為何我們可以使用價格親民的穩定電力的理由。美國癌症協會(一個出版癌症權威期刊的組織)公開表示: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科學證據顯示高壓電纜產生的極低頻輻射(Extremely Low Frequency) 與癌症或其他疾病的關聯性。他們舉出了四個非常著名的動物實驗,把動物曝露在二到五萬倍於平時我們生活所處的磁場強度中觀察,結果這四個動物實驗中,有三個無法觀察到任何癌症機率的差異,甚至有些癌症機率反而降低了;而唯一看到甲狀腺癌機率上升的那個研究,也僅僅在雄性大鼠實驗中觀察到,而不論是雌性的大鼠或小鼠研究中依舊毫無斬獲。而世界衛生組織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是直接把超低頻輻射放進非游離輻射的範圍,該機構第80 號報告表示,極低頻輻射產生的電磁場強度約為0.01 ∼ 0.2 微特斯拉(μT),相較於我們每天必須「被曝露」的地磁強度25 ∼ 65 微特斯拉根本是微不足道的。雖然從1979 年開始,有人研究關於電磁波與各式小兒或成人癌症的關聯性,截至目前為止,在科學上還是找不到其間確切的關聯性。從環保的角度而言,雖然我們都聽過高壓閃電劈死人,但從來沒聽過高壓電所產生的極低頻輻射對環境會有什麼衝擊;從健康的角度而言,也沒有任何的疑慮。有時候我真的很想問:「你們真的搞得清楚自己在反什麼東西嗎?」現在是開放的社會,事實上絕大多數的資訊都是透明公開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先生曾經在鍵盤戰的時候脫口說出:「WHO的文獻下載全免費,是全球一流學者及衞生部長們的心血。」過去出版社為了賺錢,多半會築起一個叫做「入會費」的高額門檻,隨著這幾年資訊開放的風潮,加上作者成本轉嫁的結果,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都已經可以讓任何人免費取得了。如果你不相信政府,那就去讀科學論文;如果你不相信科學論文,那就自己去做實驗與測量。倘若你不會做實驗又不相信專家、不相信政府,而且也拿不出一丁點證據支持你的論點,難道要我們現在從「已知用火」(網路流行語,指像原始人一樣剛學會用火)開始反思這一切嗎?科學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無知是與生俱來的「偉大」力量。(本文摘自/怕輻射,不如先補腦/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