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

不明熱持續兩個月 泰籍男子心臟遭感染 命險不保

不明熱持續兩個月 泰籍男子心臟遭感染 命險不保#心臟衰竭

當身體持續出現間歇性的發燒症狀時,可千萬別輕忽大意!日前,一位任職於台中縣某工廠的泰籍勞工,因呼吸不順與持續發生兩個月的不明熱,到光田綜合醫院看診,經心臟科醫師診斷與檢查後,發現該名男子竟是罹患了細菌性心內膜炎,且因延誤治療,症狀已相當嚴重,不僅心臟的兩個瓣膜遭到細菌的嚴重侵襲,還合併肺積水與心臟衰竭,病況十分危急。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郭達智主任先為患者注射兩週的抗生素,稍微緩解病情後,再施以心臟手術,並爲其裝設人工瓣膜。如今這位泰籍男子已漸漸恢復健康,順利出院,但因心臟受損嚴重,未來仍須長期調養,暫時無法勝任原本高勞動力的工作。其實,這位泰籍勞工從兩個月前就已經持續出現「不明熱」的症狀,常常因不明原因發起燒來,體溫大約都在38~39度之間,因為過一陣子就會退燒,所以輕忽了病情,延誤就醫。直到兩個月後,細菌已嚴重侵蝕心臟,並造成肺部積水、呼吸急促、心律不整和心臟衰竭時,才緊急到醫院治療。當時醫師評估,即使施以手術,成功機率也僅有50%,幸而在光田綜合醫院心臟科團隊的全力救治下,這位泰籍男子才順利挽回生命。郭主任表示,細菌性心內膜炎是心臟內膜或瓣膜受到細菌感染而引起的病症,細菌的傳染管道大部分是透過口腔內或身體其他部位的傷口進入血液中,然後藉由血液傳輸,侵襲到心臟,因此有不少患者是在接受牙科治療或因為其他原因受傷時不慎受到感染。感染後因白血球包覆細菌,會產生一或多個菌塊,所以透過超音波可檢測出病灶,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另外,血液培養也是目前普遍採取的檢查方式。郭主任指出,當症狀尚不嚴重時,透過抗生素就能有效控制病情。但如果抗生素控制效果不佳,或心臟瓣膜受損嚴重、發生心臟衰竭,或衍生的菌塊隨血液侵入其他器官,有造成栓篩性腦中風、腎衰竭、肺水腫等併發症的危險時,醫師就會考慮施以手術治療。醫師提醒也民眾,由於患病初期多只出現發燒症狀,許多民眾誤以為是感冒而延誤治療,所以醫但出現不明熱、反覆發燒或發燒不退等症狀時,最好儘快到醫院進行詳細的檢查,而在疾病的預防方面,因為口腔中的細菌非常多,所以平時應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若是身上有傷口時,更要小心處理傷口以降低細菌侵入的機會。

胸悶、心絞痛心肌梗塞找上門?

胸悶、心絞痛心肌梗塞找上門?#心臟衰竭

準內政部長廖風德因急性心肌梗塞病逝,引起一陣嘩然,其實心血管疾病是累積而來的,早期出現的小症狀,例如血壓、體重上升,或是眩暈、心悸很容易被忽略,等到出現胸痛症狀才警覺健康狀況出問題了時,已對生命造成威脅! 《引發心肌梗塞的危檢因子》心肌梗塞是指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阻塞,使供應心臟肌肉的血液和氧氣中斷,造成心肌受損甚至壞死,使得心臟收縮功能變差,容易造成心臟衰竭之變化。由於國人飲食習慣改變、運動量減少,膽固醇、血壓、三酸甘油酯及體重均有增高的趨勢,一旦出現上述「四高」症狀,伴隨著脂肪肝或腰圍變粗,即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若再加上忙碌的工作、壓力大、抽菸、應酬喝酒或有家族病史,更容易引發心肌梗塞。根據聯安診所統計2007年13,000位受檢者的十大健康異常排行中發現,高達48.8%的受檢者有體重過重的現象;35.8%的人總膽固醇偏高;33.2%的人血壓偏高;20.5%的受檢者三酸甘油脂偏高,分居第3、5、6、9名,且男性的異常比遠高過女性,顯示男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對較高。過去一年接受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CTA)檢查的184位受檢者中,有高達一成(19位)受檢者血管阻塞比例超過60%,必須立即接受治療;八成的受檢者出現血管狹窄、血管壁上有斑塊及鈣化點等情況;完全沒有異狀者僅佔一成,顯示心血管健康狀態普遍不理想,若不及早診斷、治療,恐造成難以彌補的憾事。一位46歲的男性受檢者為例,平常自認健康沒有問題,但運動或爬樓梯時經常出現胸悶現象。在於聯安診所進行健診時,雖然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並未發現異常,醫師依據他的主訴,建議接受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CTA),結果發現心臟三條主要動脈阻塞兩條,由於評估較不適合心導管手術,最後以心臟繞道手術打通兩條阻塞的血管,才挽回健康。《定期檢查 解除致命危機》其實,心肌梗塞的發生並非無機可循,當出現胸悶、心絞痛、呼吸不順暢、上腹痛、下巴酸,合併冒冷汗、頭暈、噁心、左上臂麻木等症狀,即可能為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應掌握黃金救緩時間,立即送醫診斷、治療。納祖德醫師指出在飲食方面亦可多加注意,建議採低GI飲食法,注意少油、少鹽、低甜度,避免攝取過量的動物性脂肪,每日五蔬果再配合規律的運動,以落實平日的健康保養,並且養成每年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充份了解身體的健康狀態,一但發現警訊才能及早治療、遠離致命的危機。《心血管疾病的階段性檢查建議》「基礎版」心血管健診:了解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狀況,以及了解心臟收縮能力或是否缺氧。1.) 一般檢查—腰圍、體重、血壓2.) 體脂肪率/胸部x光/心血管病變危險因子血液檢查3.) 三酸甘油脂(TG)、總膽固醇(T-CHO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T-chol/HDL)、高敏度C反應蛋白(HS-CRP)、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4.) 心電圖「進階版」心血管健診:若有心臟病家族史或是疑似胸悶痛等症狀出現時,建議進行進階版心血管檢查。1.) 心臟超音波2.) 頸動脈超音波3.) 運動心電圖4.) 24小時連續心電圖5.) 腦利納胜 pro BNP6.) 動脈硬化儀7.) 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8.) 腦神經血管磁振造影MRI/9.心血管鈣化分析「保養版」心血管健診:透過功能醫學深入了解有關心血管系統的健康狀況。1.) 心血管系統健康評估2.) 氧化壓力分析3.) 全套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4.) 保健基因分析延伸閱讀: http://www.lianan.com.tw/2007/

心臟衰竭之診斷及治療新趨勢

心臟衰竭之診斷及治療新趨勢#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是因為心臟之輸出量,無法維持身體之代謝所致,是很常見的老年性疾病,其罹病率與死亡率都佷高。醫學統計指出,心臟衰竭的五年死亡率約百分之五十,其原因可以是心臟收縮功能或擴張功能受損所引起,而以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為最常見之病因,其他如心肌症與限制性心包膜炎也是心臟衰竭常見的原因之一。新店耕莘醫院心臟內科在臨床診斷上,心臟衰竭的症狀及症候可以是疲勞、手腳冰冷、呼吸困難、氣促、頸靜脈怒張、出現第三心音、吸氣囉音、心臟擴大、下肢水腫、肝腫大,嚴重時可以是休克、肋膜積水、腹水、腎功能、肝功能受損等。心臟衰竭之診斷除了觀察上述之臨床表現外,心臟擴大還可由胸部X光、心臟超音波或核子醫學檢查得知,而心電圖也是非常重要的檢查,常常可見合併心律不整,如心房振顫或心肌缺氧的變化。尤其,合併有貧血、甲狀腺機能亢進、感染症時需要及早發現,一併治療。王致皓醫師指出對於心臟衰竭的治療,首要即是要找出其根本原因及其加重因子,如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症、瓣膜性心臟病等根本原因,必須逐一鑑別診斷,如出現貧血、甲狀腺毒症、感染症、心律不整等加重因子,也要查出而一併治療。就常見之鬱血性心衰竭的治療而言,在非藥物治療方面,常使用如限水(每日低於一千五百毫升)、低鹽飲食、多休息少走動、要留心尿量及體量之變化與使用氧氣等方式 。在藥物治療方面,就短期而言,許多藥物都可以改善心臟之血行動力學,進而改善症狀,病人也會舒服許多。在面對高齡化社會的今日,心臟衰竭已經是很常見的疾病,但就心臟衰竭的藥物治療而言,不應只是著重於短期症狀之改善而已;正確的使用藥物以延長生命、降低死亡率以及改進罹病者生活品質的長期目標,毋寧更值得我們重視。

淺談中風的危險因子

淺談中風的危險因子#心臟衰竭

簡述預防中風要特別注意的危險因子:1. 高血壓的控制:在腦中風中,約百分之四十是因高血壓引起的,過高的血壓會引起腦血管的破裂,大動脈粥狀硬化的進行而使血管狹窄,及小動脈的梗塞,增加中風的相對危險性約三到四倍。我們可用藥物的控制、運動、減肥及戒菸使我們的血壓維持在正常範圍內。2. 心臟病的控制:根據國外大型的研究指出,尤其是心房顫動的患者,更是會增加中風的相對危險性五倍之多,所以必須選擇適當的藥物來預防治療,並且預防中風的發生。3. 糖尿病的控制:糖尿病本身就會產生血管的病變並加速動脈硬化,控制糖尿病不僅是為了預防中風,也可預防許多糖尿病的後遺症。4. 抽菸:抽菸會加速動脈硬化,增加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機率,導致腦中風,而其危險性亦與抽煙的數量有關,戒菸就可以降低中風的危險性。5. 高脂血症:高膽固醇會加速動脈壁上硬塊的產生,我們的目標是要降低低密度膽固醇而提高高密度膽固醇;採取低脂飲食、運動是第一步,如果效果不理想則必須使用降血脂藥物。6. 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根據醫學研究指出,若是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大於75%,則每年產生腦中風的機率將相對的提高約10%,而何時中風症狀會發生,則要看血管狹窄進行的速度和程度,以及其他側支血流的情形而定,不可輕忽!7. 暫時性腦缺血:係指突發性缺血造成的神經症狀,在24小時之內即恢復正常,且不留下任何後遺症,事實上,多數患者通常在30分鐘內即完全恢復正常,但它常常是腦中風的前兆。根據文獻,一些有缺血性腦中風之患者,之前即有過“暫時性腦缺血”之癥兆,而由“暫時性腦缺血”演變成真正的腦中風,中間復發次數會由少成多,有的人甚至經過幾年反覆發作後才真的中風,如果這些患者當時能了解並做正確處理,或許就可以降低腦中風之發生的機率。新店耕莘醫院神經內科 蔡忠芬醫師建議預防腦中風,最重要的就是要良好的控制以上所提的各項中風危險因子,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均衡飲食、減少膽固醇脂肪的攝取、避免過度肥胖、生活要規律、充份的睡眠,並且有適度的運動。

認識健康的隱形殺手『高血壓』

認識健康的隱形殺手『高血壓』#心臟衰竭

依國民健康局2002年的調查顯示,15歲以上民眾的高血壓盛行率:男性為24.9%,女性為18.2%;65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則高達56.6%;然而,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在目標範圍內的比例:男性僅有21%,女性則是29%,由此可知國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人數眾多,高血壓的防治是刻不容緩的議題。由於血管系統是全身性的器官,所以高血壓對健康的影響是全面性的,發生在腦部的血管硬化,易使血管破裂或阻塞,造成中風。對心臟的影響包括心室肥大,心臟衰竭、狹心症、嚴重者因心肌梗塞而猝死。對大血管而言,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的機率會提高。引起腎臟動脈硬化時,腎臟組織會逐漸被破壞,導致腎機能不全而終致尿毒症。這些嚴重的併發症會造成病患嚴重的傷害、失能及死亡。血壓值愈高,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愈高。通常,高血壓在開始發病時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超過一半以上的病患根本不知道自已的血壓高,更遑論檢查及治療了。高血壓一般在進行定期健康檢查,或因其他問題就醫時才被診斷出來。高血壓的相關症狀不具特異性,例如頭暈、頭痛、耳鳴、眼力模糊、失眠、呼吸短促、頸部酸痛、兩肩酸硬等,時常被忽略,等到發生高血壓的併發症,生命健康已經遭到嚴重的威脅,這時已經太晚了。新店耕莘醫院心臟內科 王禎煜醫師指出在高血壓的治療方面,除了極少數可以根治的「次發性高血壓」之外,絕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都需要藥物控制。次發性高血壓,如腎動脈狹窄,內分泌、腫瘤,其他血管的先天性異常,去除引起高血壓的原因後,血壓會回復正常。血壓控制,首先就是要改變生活型態。第一件有效且簡單的工作是減重,再來是運動。每次運動時間要超過30分鐘,才算有氧運動,一星期至少要三次。飲食方面,鹽分的攝取則是在每天6克以下;酒類飲用不可過量,不要超過每天三分之一瓶紅酒或是一瓶啤酒的量,威士忌則大約70毫升就超過了。抽煙本身會引起血管阻塞,所以應該要戒掉。藥物使用或多或少有其副作用,時常會造成病患的疑慮,目前高血壓藥物的發展日新月異,經許多卓越的臨床研究證實,這些高血壓用藥,在正確的使用下,能安全的幫助血壓控制,降低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率,應依醫師處方按時、按量服用,如有任何不適,應與醫師討論,千萬不要自行停藥或減藥。雖然高血壓的人口愈來愈多,然而目前治療高血壓的藥物日新月異,配合生活型態的調整,可以有效的控制血壓。怕的是自己不注意、不在乎,讓種種併發症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對於已有高血壓的患者,建議您依醫師處方按時、按量服用高血壓藥物,定期回診追蹤,並養成自己量血壓的習慣,把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在每次醫院門診時,提供給醫師做為診斷及治療的參考。在患者和醫師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可以將高血壓的危害降到最少。

認識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認識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衰竭

近年來,由於營養的改善,冠狀動脈疾病有逐漸增加及年輕化的趨勢。人類的動脈硬化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全身性的慢性血管壁粥樣病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也受遺傳及環境因素的影響,硬化的速度因人及生活形態而異,冠狀動脈血管的硬化狹窄是造成突發且毫無預警的急性心肌梗塞的原因。冠狀動脈的功能在於供應心臟血流、提供心臟本身所需的氧氣及營養。當發生阻塞時,因心肌缺血,病患會有心絞痛的情形發生,嚴重時會導致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及死亡,不可輕忽!雖然目前大部份的冠狀動脈疾病都可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及冠狀動脈支架來治療、輔助。不過,在某些實際情況下,使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會有更佳的效果。新店耕莘醫院 盧崇弘醫師指出,傳統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係以體外循環(即人工心肺機)來取代心臟的功能,先使心臟停止跳動,將心臟血液輸送至心肺機,取代原先心臟的功能,並繼續維持身體其它器官的血流及氧合代謝,再利用身體其它的血管與阻塞後方的冠狀動脈接合,利用此新的血管改道,經過阻塞處,以恢復心肌的血流供應,使心臟功能得以繼續維持,為目前標準的手術方式,它的成功率將近95%。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已發展出不需經人工心肺機進行體外循環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就是所謂『心臟不停跳』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對病患來說,是一大福音!此種手術方式是用特殊的器械,使需接合心臟血管的部位,局部暫時停止跳動,而心臟的其餘部位仍繼續跳動,以維持身體其他器官的血流供應,克服了以往使用人工心肺循環機所帶來對尿毒症患者,如術後易出血,免疫下降等不利的影響,並且改善原本心臟功能就不佳的病患在經過心肺循環機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常造成心臟無法負荷的傷害。醫療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外科手術方式不斷改良,讓病患合併症降低與血管接合部位的通暢率提高,也相對提高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安全性與成功率,只是仍要提醒您,由於繞道手術並不能改變基礎代謝情況,術後繼續控制危險因子仍然很重要,記得戒菸、適度運動、減肥、少脂、控制血壓及血糖,以降低冠狀動脈再行硬化的病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