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頭痛、失眠 試試減壓3技巧來舒緩

頭痛、失眠 試試減壓3技巧來舒緩#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正念減壓,就是對你自身現有的一切內在經驗,採取非評價的、非判斷是非的方式,完全覺知當下的一切,藉以減輕身心壓力與情緒反應,並獲得心理深層平靜的一種方法。主要的正念減壓技巧有3種:1) 靜坐(Sitting Meditation)/正念療法的基本功是自覺的呼吸,或觀察隨著呼吸而產生的腹部起伏,或意守鼻端,觀察鼻端與氣體接觸時的感受;當任何念頭、情緒出現時,修行者只是覺察它,然後將注意引回呼吸上。例如,當使用療程的目的為舒緩疼痛時,可在疼痛出現時,僅覺察身體的疼痛而不與情緒、念頭共舞。2) 身體掃描(Body Scan)/參與者平躺或採太空人臥姿側臥,引導注意力依序觀察身體不同部位的感受,從腳趾開始,最後到頭頂。面對各種念頭的策略,與靜坐時相同。若使用此法來舒緩疼痛時,也可使用冥想的技巧(冥想疼痛隨著呼吸離開身體)。3) 正念瑜伽(Mindful Yoga)/MBSR 將「正念靜坐」結合「哈達瑜伽」,教導參與者在練習哈達瑜伽的同時,觀照當下的身心狀態。除了上述三種主要正念減壓技巧外,常用的方法還包括行走中或生活中的正念,就是將正念減壓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行、住、坐、臥、吃飯、穿衣、工作、談話等各種活動中,時時培養正念。正念減壓藉由不批判、不評論的觀察「自己的哪些思想或行為,會增加壓力及破壞健康的思想、感覺與行為」,來達到減少這些思想、感覺與行為的發生,及減少其發生時的負面影響;並配合靜坐、身體掃描、瑜伽伸展等放鬆技巧的練習,來達到減少身心壓力的效果。健康效果在科學研究報告上,可看到許多有關正念減壓療法對於健康產生的效益:‧ 疼痛緩解/篇2010 年的報告指出,罹患關節炎的患者,在經過密集的8 週正念減壓療程後,能顯著改善與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但對於有慢性頭痛、偏頭痛的參與者其改善較小。‧ 壓力管理/一篇2009 年的報告指出,當科學家們彙集10 個相關研究的資料,整理分析後發現,正念減壓療法可以減輕健康人的壓力程度。正念減壓也可減少焦慮,以及增加同理心。‧ 改善睡眠/一篇2007 年所發表的研究報告說,正念減壓療法可以幫助減少某些失眠因子(諸如擔憂),因此改善睡眠問題。然而,也有一篇報告說,在分析7 個關於正念減壓療法與睡眠障礙的研究後發現,正念減壓療法對於顯著改善睡眠品質以及睡眠週期上,證據不足。近年來由於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技術越見成熟,發現正念減壓執行者在進行此活動時,其大腦中與記憶、自我、同情和壓力的相關區域,能出現可測量的變化。實驗也證明,正念減壓可增加情緒上的正向效力,幫助從負面經驗中快速恢復。針對正念減壓治療癌症的成效研究,以乳癌為例:1)相對於對照組而言, 正念療法可維持乳癌存活者的端粒(Telomere)長度。(2015 年,《癌症期刊》)2)研究發現皮質醇傾斜程度與乳癌存活率成正比。(2000 年,《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3)進一步研究顯示, 與對照組相比, 在實驗組發現正念(Mindfulness)可以維持皮質醇傾斜現象(Cortisol Slope),就是說在每天的上午我們體內的皮質醇達到最高濃度,隨之慢慢減低,然後再慢慢增加到隔天上午的最高峰,周而復始,這是正常的生理運作,才能使免疫功能正常運作,而如果處於過度壓力下,這種皮質醇傾斜現象則消失了,皮質醇長期過度分泌下,終於導致疾病甚至癌症。(2013 年,《臨床腫瘤學期刊》)總結,透過正念減壓顯示的確可改善乳癌患者的存活。至今,正念減壓療程已成為美國醫療體系內,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減壓療程。其應用及於各個層面,幫助解決人生中的各種身、心問題。正如卡巴金博士所說,在你完成整個正念減壓訓練的過程中,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相信自己有能力,能進行基本的學習、成長及自癒等,因為,你就是你自己最好的治療師。此段落所提到的正念減壓,是前述章節所提到靜態身體活動中所提到靜坐的深入版,因為正念減壓最好是有專業導師來帶領較佳,國內網站上很容易搜尋到相關的課程。如果讀者還不想立刻進行正念減壓課程,可以先進行簡單的靜坐,對身心健康的提升也會有不錯的結果。(本文摘自/心轉,癌自癒:主流與互補另類療法的整合醫學治癌奇蹟/原水出版)

諮商心理師告訴你:為什麼沒結果的初戀最令人難忘?

諮商心理師告訴你:為什麼沒結果的初戀最令人難忘?#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在大學教授心理學課程時,必然會出一道需要在期末繳交的作業。這個作業活動被我稱為「解放遺憾」,打從學期初開始,我就要求班上每一位同學,想一想自己人生中那些想做、卻一直還沒有去做的事情,然後從裡頭挑選出一項,在這個學期之間去完成它,並且記錄完成此事的經過和心得。如果整個學期結束還沒辦法完成,也要做自我分析,思考這背後的困難,以及無法完成的原因是什麼?前些日子,我收到一份作業,內容是這樣的:作業的主人說,她回顧自己人生中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其中引發她最強烈欲望的,是想要回去見見初戀時甩掉她的情人。因為必須完成這份作業,她鼓起勇氣約了初戀男友,對方雖然半推半就的,還是答應出來和她見面。他們見面的地點是過去時常約會的公園,那天她比約定時間更早到現場,然後看著熟悉的身影,從遠方慢慢地走近。直到對方站定在她面前,話還來不及說,她就甩了對方一巴掌,接著頭也不回地就離開了。完成過去的尚未完成,才能夠真正地哀悼那些失去閱讀這份作業後,我忍不住把作業的主人喚來,想要多了解一下當時的狀況。我問寫下這份作業的女孩,當她甩了對方一巴掌後,對方的反應是什麼呢?她說,對方一點反應都沒有,愣在現場,眼巴巴地看著她離開了。我忍不住笑了笑說:「喔,這樣啊?那或許他知道自己曾經對不起你。」當然,我心裡還是暗自捏了把冷汗,慶幸這份作業最後能順利畫下句點。我問女孩,甩了對方一巴掌的感覺如何呢?她不好意思地說,其實也只有輕輕打一下而已,但是,感覺「真的很爽」。在這之前,有好幾年時間她都鬱鬱寡歡,體重掉了很多,人也變得十分憔悴,心裡對於情人離去有許多困惑。那天再見一面,重點倒不是打他的那一巴掌,而是心裡悄悄設下了一個儀式,當她揮出手,彷彿也斬斷了過去苦苦糾纏的萬縷情絲。說到這兒,她開始流淚,我則是替她高興。當她願意做些什麼來完成過去的尚未完成,才能夠真正地哀悼那些失去;當她對於過去的失落有了哀悼,也才會有重新向前走的力量。這幾年,我對於遺憾的層次有了更多不同的想法。有一種遺憾,是想做什麼、但實際上沒做什麼的未完成感受。比方說,來不及見到親人最後一面,或者,在與情人分手時沒有把想說的話都表達出來。還有一種遺憾是更深層的,是覺得當初自己做錯了什麼,夾帶著深深的懊悔,心裡吶喊著「如果可以重來一次,我會……」。這種未完成感受更難處理,因為不只是想要把沒做到的地方補上而已,還有想要改變、甚至撕裂過去的渴望。而這種層次的遺憾,更容易為我們帶來無意識的自我懲罰。面對「後悔」的情緒,我們需要的是「重新整理」娜娜十六歲那年,因為覺得父母管教她太嚴格了,親子之間多有摩擦。娜娜在家裡時常感到孤單,便上聊天室結交了幾位網友。某天,她和父母大吵之後,一位平常相談甚歡的男性網友,說要約娜娜出來陪她解悶。娜娜心情實在太差了,沒有想太多,晚上偷偷跑出去和網友碰面,結果被網友和他的朋友們帶到荒郊野外,性侵成功。網友威脅娜娜,不可以把這件事說出去。回家以後,娜娜把自己的身體洗了又洗,怎麼都洗不掉那種深深受辱的感覺。後來,娜娜把一頭長髮剪掉,從此不再作女性裝扮。一直到現在。娜娜說起此事時,語氣冷冷的,反應也冷冷的。但我可以想像,她心裡裝了多少層次的後悔?「後悔」這種情緒最致命的殺傷力,在於我們往往將這種複雜感受,壓抑進情緒的最底層。改變不了過去的無力感,轉成一種無意識的自我懲罰——就像娜娜從此不願再留長頭髮,也不願再穿女裝,她還拋棄了自己最喜歡的粉紅色,覺得這種顏色太女人了,「很噁心」。但我想,娜娜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她自己太女人了的那一面,很噁心。經過許久的聆聽與陪伴,娜娜才開始穿越憤怒,看見自己心底的後悔。她後悔自己不該和父母嘔氣,不該瞞著父母偷偷跑出去,不該信任沒有見過面的網友,不該真的連報警也沒有,不該就這樣放過他們,不該任他們逍遙法外……,層層疊疊後悔的情緒,逐漸堆成無處可說的困境。說吧,說吧。我拍拍娜娜的肩膀。當我們陷入在後悔的情緒中,很容易因為說了也沒有用,說了也無法改變過去,所以選擇封閉,讓身心能量都卡在無法完成的情緒裡,生活當然不會好過。然而,面對「後悔」的情緒,我們需要的是「重新整理」,整理當時的自己為何那麼做?為何不那麼做?覺察過去的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面臨怎樣的無可奈何?把那些細節看清楚了,才知道哪裡有可以成長的空間,才知道現在的自己擁有什麼過去沒有的資源?面對遺憾,我們可以將那些未完成的部分給補上,然後放下;我們也能選擇繼續帶著那些未完成、無法完成的部分,但透過對它們的重新整理,來開展新的人生。【未完成效應】當某些事件中存在著我們心裡未被滿足的需求,它就難以退回記憶資料庫,而轉變成阻礙我們身心的能量。情緒的任務,就是幫助我們辨識出這些事件,並用適當的方式來完成它。在心理諮商理論中,「未竟事務」主要是由完形心理學取向所提出,用「形象」與「背景」的概念,來說明我們心中沒有放下的人事物。完形心理學認為,那些未完成的事物,會在我們內心形成一股未滿足的需求與能量,也成為我們內在關注的焦點,亦是凸顯在心靈深處的「形象」;當這股需求一直沒有被完成,能量便一直卡在那裡,阻礙我們與當下的實際互動,此時此刻發生的事則因為這種阻礙,退到心靈的「背景」之後,不被我們所關注。換句話說,當過去的某些心結未被完成時,我們就難以活在當下。這裡所談到的「未完成效應」,即是討論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讓未完成的得以完成。我們需要一些儀式,來畫出一個空心的句點。然後把我放進那片被圈住的空間,才有哀悼的可能,重啟未完的生命。(本文摘自/情緒寄生: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遠流出版)

過去真美好?心理「柔焦效應」搞鬼

過去真美好?心理「柔焦效應」搞鬼#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個男人新婚的第一個月,就認識了另一個女孩,並和她開啟了長達七年的外遇生活。外面的女孩和家中的太太個性截然不同:太太內斂保守,女孩熱情奔放。男人得要和女孩在一起時,才感受到自己身上如火焰般燃燒的能量,但太太對家庭的付出又讓他不忍心辜負,只好周旋在家室與情人之間,享受快樂的同時,也品嘗矛盾的痛苦。男人的太太接連懷孕,打翻了外遇女孩的醋罈子。一場飛車追逐後,女孩出車禍,出院後告訴男人自己的生育功能出了問題,未來的下場是不孕。女孩留下這樣的訊息後就不告而別,消失得無影無蹤,男人不疑有他,內心追悔莫及,遍尋不著情人的蹤影。男人逐漸消沉,了無生氣。數年後,我再見到這個男人,看他突然變得容光煥發,與外遇女孩離去時那副失魂落魄的模樣天差地遠,想說他是吃了什麼仙丹,好奇地詢問他?沒想到,男人竟告訴我,他已經想通了,他要認真運動,維持身體健康,他要自己長命百歲。我問男人,為什麼突然變得如此惜命,是不是人生出現了什麼轉捩點?他目光灼灼地說:「我要活得久一點,等我老婆死了以後,我要去把她追回來!」他打開話匣子盡數外遇女孩的美好,訴盡他對女孩的難以忘懷。從他現今的談話聽來,彷彿忘記女孩也曾狂嗆正宮,也曾對他歇斯底里,也曾說謊欺騙。他對過去的美化令我翻白眼,但心裡又感嘆,這不過是另一種情緒的慣性罷了?將痛苦經驗給「柔焦」處理,看不見真實,心就不會感到那麼刺痛。如此一來,苦情的人生也可以很美,得不到的感情才是最真。「柔焦」後的過去,阻礙我們活在此時此刻在生活中,與男人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轉換跑道的人來到新工作後,發現不如原先預想般美好,於是心裡開始想著:「如果我當初沒離開那裡,我現在也……」完全忘記當初明明就是舊公司搞得自己痛苦莫名,才會做出離職選擇。不想再承受私立高中升學壓力的青少年轉學到公立高中,指考時沒能考上理想中的第一志願大學,於是心裡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如果當初沒有轉學,就不會落得今日這種下場……」過去在私立學校度日如年的感受,好像突然變得不重要,全拋到九霄雲外去了。然而,這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呢?或許,最大的影響是那些「柔焦」後的過去,阻礙我們活在此時此刻,阻礙我們看見當下的人事物;我們的挫折感被隱藏在模糊中,不用再面對。讓那些不圓滿的過往,以偽裝的美好存在著,我們的人生就真能獲得幸福了嗎?看著男人終日懷念離去的身影,為了外遇女孩渴望長命百歲,而忽略他身旁美麗的妻子,我忍不住問他:「得不到的過去,真的如想像中那麼美好嗎?」男人決定上網爬文,搜尋有關女孩現況的線索。他找到了她的臉書,狀態已婚,大頭貼是一個可愛小寶寶的照片。【柔焦效應】當我們對現實生活不滿意時,會透過對已經逝去的人事物的美化與懷念,來安慰自己,曾經也有頂尖幸福的可能。精神分析大師克萊恩曾經提出,嬰兒出生幾個月後,因為內在心智還未成熟到可以體會周圍環境刺激發生的邏輯:比方說,為何前一刻還溫柔餵奶的媽媽,下一刻會大吼大叫?於是嬰兒會展現一種心理分裂的能力,將「溫柔餵奶的媽媽」(好媽媽)和「大吼大叫的媽媽」(壞媽媽)視為兩個媽媽,以保護自己不會產生錯亂。這裡所提到的「柔焦效應」,即延續這個概念而來:對成年人而言,固然不再用過分的心理分裂來面對生活困境,但用一片薄紗來美化不想面對的、帶有醜惡的現實,仍是常見的情緒機制。我用柔焦鏡片來紀念你,記憶我們不夠靠近的距離。帶著缺陷的回憶捲入那片柔美的模糊,逐漸淡出現實的清晰,變成我心裡期待留下的那個版本。陪伴現在過得不夠好的我,幻想自己曾經還有過這種可能。嗯,一種甜美的自我安慰。(本文摘自/情緒寄生: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遠流出版)

新手媽媽成隱形人 拿回主導權才有解

新手媽媽成隱形人 拿回主導權才有解#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新手媽媽常常會感嘆,為什麼大家都只看見寶寶,自己彷彿變成了隱形人!雖然沒有人因此後悔生小孩,但她們總想不明白,是自己太敏感?還是就像老公說的,是自己想太多?不過,依診間裡的會談經驗,這其實太常見了。至於原因,可能有下列幾點:1) 新手媽媽要勇於開口表達/首先,沒有人忽略新手媽媽,只是不會刻意去關切。棘手的寶寶就卡在眼前,而媽媽至少是大人了,如果真的有什麼需要,應該會自己講吧,難道還要人晨昏定省?所以,媽媽只是被寶寶優先了。因此,我建議新手媽媽如果有任何需求或想法,自己要開口表達。然而,也可能是刻意忽略。畢竟,傳統觀念常以為女人當媽媽之後,要為子女犧牲,隱忍自己的需要,才能顯出母愛的偉大。如果還想顧念自身,就是自私。因此,或許為了成就母職的偉大,旁人會有意無意地無視人母,傾向將她視為孩子的附屬品。不過,更可能的是,根本沒人有空想到她。為什麼沒有呢?畢竟,「凡事先想到自己」才是人性。例如,她的公公,首度升格當阿公,高興到昏頭。他只想到當年怎麼幫小孩取名字,所以就跑去找命理師。他沒意識到取名字是父母的事,自己已是阿公,除非被父母拜託,硬幫小孩取名字算是越權。而婆婆也只能依照當年自己坐月子的方法,幫她準備,哪有可能還去看書、上網查新知,改良她的坐月子方式。至於三姑六婆的評論,純粹是聚會社交所需,反射性的附和、閒扯罷了。這類閒話活像牆頭草,風往哪一邊吹,話就往哪一邊偏,完全不負言論責任。至於躺在旁邊打呼的老公呢?老公當然希望老婆可以搞定全部,自己的生活完全不需要改變,他只要當個現成的爸就好。2) 女性要拿回主導權/對這一群哀怨的新手媽媽,我只能殘忍地先潑盆冷水,請你們醒醒吧。雖然,全家都很高興寶寶的出生,但其實卻又希望照顧寶寶是新手媽媽一個人的事。所以,請別再期待有人發現你「識大體,在隱忍」,而替你出頭,去改變這一切。如果你是一位覺得因為自己做得夠好,所以應該有人為自己挺身而出的新手媽媽,請放下這一種迷思。你的困境,只能靠自己救。沒有吃飽太閒的勇者會來幫你打大魔王的。唯一的解法,就是拿回「主導權」。與其怨嘆被無視,不如直接講出自己的需要,主導整個局面。需要什麼,就直接講,不要等人發現,不要等別人猜到。雖然寶寶無法說話,但媽媽可以的。女性可別當了媽媽之後,就跟著寶寶化了。3) 讓丈夫實際分攤育兒/例如,當你真的很累,需要休息的時候,可別只會抱怨累、哭泣、摔東西、暴躁,這種行徑與不會講話的寶寶一樣。新手媽媽需要清楚地表達自己需要「喘息時間」,而「喘息時間」是從幾點到幾點。在這段時間內,請爸爸將寶寶帶出去房間,不論任何原因,都不准進來打擾媽媽補眠。或是,讓新手媽媽外出散步,爸爸自己在家帶寶寶,且不准打手機求援。對新手媽媽來說,最好是她帶手機出門,但關機。媽媽可以單方面主動聯繫,但爸爸不可以打擾或打斷媽媽的休息時間。這樣清楚執行幾次下來,新手媽媽會發現自己經過充電後,耐心與脾氣都變好了,而老公的育兒技能,也成熟了一些。當然,如果與公婆同住,就要特別提防他們因為心疼,而想出手救援。此時,絕對要堅定勸阻。可以試著向公婆說明,必須趁機讓丈夫體會小孩有多難養,丈夫才會體會父母的恩情,將來才會對公婆孝順,因為「養兒方知父母恩」。這也是對長輩的一種機會教育。(本文摘自/好女人受的傷最重:精神科醫師教妳立下界線,智慧突圍/寶瓶文化)

別讓壓力堆成病!心理師教3紓壓良方

別讓壓力堆成病!心理師教3紓壓良方#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家庭是甜蜜的負擔,父親節來到,爸爸們及兼代父職的人們,有沒有好好注意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呢?承擔撐起家庭經濟的壓力及照顧家人的壓力,找到方法放鬆了嗎?有沒有發現壓力悄悄在身體、心理蔓延?有些人會發現慢慢感受不到快樂,有些人發現身體不舒服日漸無法忍受,有些人則是累垮了。壓力可能導致易怒、焦慮、想哭等低落情緒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朱怡蓁表示,「壓力」是指超出目前能力可以負荷的外界刺激,長期下來可能讓人出現情緒問題或身心症。情緒問題的表現,可能為易怒、容易緊張焦慮、莫名想哭等持續低落的情緒,甚至憂鬱到吃不下(或爆食)、失眠淺眠、腦袋遲鈍、提不起勁做事、莫名其妙疲憊。此時易有身心症狀出現,可分為2大類︰(1)當事人原先就有生理疾病,如十二指腸潰瘍、偏頭痛或冠狀動脈病變等。面臨生活壓力時,難免引發錯綜複雜的情緒變化,間接惡化既有疾病的症狀,變本加厲。例如嚴重的腹痛、心臟病復發等。(2)本身並無任何器質性疾病,卻有胃痛、胸悶、疼痛、心悸、偏頭痛、喘不過氣等問題。平時自我紓壓 可練習腹式呼吸等3方式有些時情緒、身心症會自然改善,但有時已經影響到生活的品質、甚至干擾正常的生活作息,此時記得尋求醫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士協助。朱怡蓁心理師表示,平時可以(1)適時安排紓壓時間、(2)練習腹式呼吸、(3)專心活在當下等3方式紓壓:1)適時安排紓壓時間/例如旅遊、運動、狠唱KTV歌曲、和好友聚會聊天、揍打枕頭、在棉被裡大聲怒罵等等,都有助擺渡心中累積的壓力。2)練習腹式呼吸/找一個安靜、安心的地方,躺著或靠在椅背上,緩緩將空氣由鼻子吸入肺部深處,讓肚子緩緩升起,吸飽後可停頓一下,再由口慢慢的將空氣吐出。過程中將注意力專注在觀察身體感覺的變化上,如:空氣經鼻腔出入的感覺、體溫改變、腦袋感受、肌肉感覺變化。循環約5分鐘,就可以感受到清新感。3)專心活在當下/可以從一杯溫開水、一杯咖啡、一頓午餐、甚至一陣微風都行!以喝一杯咖啡為例,可以先看、聞,再慢慢含一小口在嘴內,不要急著吞嚥,專注觀察、感受液體在口將中的觸感、溫度、味道的轉變,試著用這樣的專注,把一杯咖啡喝完。一杯咖啡,也可以讓你補足力量繼續再戰!

心理跟癌症有關?研究揭密6大情緒

心理跟癌症有關?研究揭密6大情緒#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既然個性與疾病相關,那麼,有所謂癌症個性可言嗎?現代西醫把賭注集中於遺傳基因上,試圖從中尋求癌症的解答,只有一小部分醫者注意到個性在疾病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個性在疾病上是否有舉足輕重的角色,早已被「A型人易得心臟病」的事實所證明,個性絕對與疾病有關,也確實有科學家投身研究所謂的癌症個性。1951年,克萊恩(Klein)與索賓(Sobin)觀察到有很多癌症病人有嚴重憂鬱症、自我否定、對自身疾病的過度陳述。1952年時,韋斯特(West)、布倫伯格(Bloomberg)和艾利斯(Ellis)三人的報導指出,他們利用心理測試後發現,比起腫瘤成長較慢者,癌症快速成長者有隱藏內心感受的強烈傾向,且比較沒有能力以正面行動來減低緊張。維吉尼亞大學精神科所發展的綜合個性輪廓測試法也透露,癌症病人易完全壓抑情緒和動力,伴隨此特徵的是明顯缺乏洞察力或自我察覺的力量,此外還有敵對性和依賴性這兩個特點。敵對性往往是朝自己,在意識層面以內疚和自我毀損呈現,在行為模式上則明顯有某些自殘傾向。依賴性問題則呈現在無彈性和單方向的人際關係上,常以自我犧牲來換取別人的接納與同意。個性輪廓分析並非現代的新發明。德國班琴的神祕聖尼僧─聖賀德佳(St. Hildegard)舉了35種會產生疾病吸引力反應的心理風險因子,根據她的心理治療書《生命的優點益處書》與海德堡的癌症研究機構的研究:充滿悲傷、思慮、恐懼、長期壓力和匆忙的日常生活其實非常危險,特別容易引起癌症的情緒是長期絕望或無助、懷疑感、缺乏信仰、事事擔心和悲觀性的憂傷。有助於癌症康復的個性陰陽共生,有負面的個性,也一定有正面的個性。癌症不是絕症,有不少病人絕處逢生,存活了多年,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他們的復癒可能與正面的個性有關嗎?是的,既然有易得癌的個性,有助於從癌症康復的正向個性應該也存在,甚至有治療師或醫師發明讓癌症病人能找回自己生命活力的方法與治療。首先來看看那些有記錄的「奇蹟」案例。卡萊兒‧賀西柏格(Carlyle Hirshberg)和馬克‧依恩‧波拉許(Marc Ian Barasch)合著的書《神奇的康復》就問了同樣的問題,他們收集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療癒或自發性癒合的案例,並訪問這些病人,以找出哪些特質有助於讓人從癌症康復。初步研究發現,康復者將他們的成功歸功於下列的心理因素:‧75%相信正向的成果會出現。‧71%有積極對抗的精神。‧71%有接受疾病的心態。‧71%視疾病為一種挑戰。‧68%對自己的疾病與後果承擔起責任。‧64%有重新再活下去的欲望或意志。‧64%保持正面的情緒。‧61%有(宗教)信仰。‧61%有新的生活目的感。‧61%改變生活習慣與行為。‧59%有主宰感。‧59%改變生活型態。‧57%有自我滋育感,較能肯定自我。‧50%有社交支持。很明顯地,假如你想改善自己,在癌症的逆境中逢生,多採取上述的正面特質確實有助於提高生存機率。另外,在布蘭登‧歐雷根(Brendan O'Regan)和卡萊兒‧賀西柏格合編的書《自發性癒合:一本加註解的參考文獻》寫道:「從癌症獲得自發性癒合,在醫學刊物上是罕見但壯觀的現象……但對於它是如何發生的,沒有人有任何概念。」兩名作者為自發性癒合下了以下定義:「在沒有醫療治療、或被認為不足以使疾病徵狀或腫瘤消失的治療之下,癌症或疾病完全或部分消失掉。」自發性癒合一詞往往帶有神祕不可測的涵義,但是筆者要據理力爭的是,自發性癒合並不是如此的隱密和難求的。所有研究皆明顯地突顯出正面情緒有助療癒,若能利用正面情緒來克服相對的負面情緒,或許便可以更恰當地使用身心療法來幫助病人改變心性,得到自發性癒合的目標。(本文摘自/別讓癌症醫療殺死你/柿子文化出版)

想熟齡散發品味 年輕就開始培養興趣

想熟齡散發品味 年輕就開始培養興趣#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繼續說說瀟灑的成人愈來愈少這件事。現在的日本,到處都是難看的大人,大家卻都想裝帥氣。不知道是自覺難看所以想變得帥氣,還是連這點自覺都沒有,反正這種類型的傢伙,大概不管什麼事都先看外在。最近好像經常看到「逆齡」這個詞?美美地變老,大家都拚命在幹這件事。不是撫平皺紋、注射玻尿酸,就是施行果酸換膚,花大錢做著類似整容的事。品味是從年輕時就擁有興趣 長時間培養醞釀撫平皺紋又能怎樣。消除皺紋,或許能打造出一張好看的臉,但是除了臉其他地方沒品,還不是一點意義也沒有。從吃飯的方式到遣詞用字、態度、服裝品味,這些全都包括在構成一個人的「綜合表現」中。只重視外表的人,和一身貧窮卻硬要拿LV包的人有什麼兩樣?一如「穿著窮酸又何必硬拿LV包」的批評,這種人也會被說是「舉止沒品,空有一張光滑的臉又如何」。瀟灑的高雅熟女,就算不整容也散發出上流品味。這種品味是需要從年輕時就擁有某種興趣,花長時間培養,持續醞釀出的「年份」。一個人有沒有「年份」,散發出來的氛圍完全不同。花三十分鐘做個微整容,創造不出這種氛圍。上了年紀才焦急做「瀟灑的老年人」為時已晚老人的面貌是年輕時的延伸,等到上了年紀才焦急要做個「瀟灑的老年人」為時已晚。在人生即將退場的時刻要開始什麼,這就像年輕時沒有做好儲蓄準備一樣,事到如今已經成不了大事。上年紀後沒有興趣的人,是因為年輕就沒有培養嗜好,年輕時只會打高爾夫球的人上了年紀還是在打高爾夫球。興趣或嗜好這種東西,若沒有靠一股衝勁投入就玩不出成績,最重要的是,興趣嗜好其實一點也不輕鬆。宣稱今天開始釣魚的人,和三十年前就開始釣魚的人,無論如何都有差距。釣魚新手只在意釣到了什麼魚、用了哪些釣具、魚餌有什麼差別……無暇感受「釣魚」本身的樂趣。而釣魚「年份」夠長的人,磨練出一定水準的釣魚實力,自然散發「釣客」的氣質,這不就是一種瀟灑嗎。不如來個突變 變成有點瘋狂的老頭嚷嚷著少子高齡化、老年人口增加這些問題該怎麼辦的人,好像在說長壽時代是突然到來的一樣。以前,老人早早就痛快地死去,現在死不了,才開始說什麼「老年人也該培養一兩樣興趣」、「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保持年輕心態」。不過,就算說也太遲了。不過是臨時抱佛腳。既然如此,倒不如來個突變,變成有點瘋狂的老頭算了。既然他們說「什麼都好,培養一個興趣吧」,那就成為一個忽然會說法語的老頭吧。沒有比這更廉價的興趣了。因為只需要買法語教科書就好了啊。「學習」又是一件可以持續到死的事,閒著也是閒著,就一早到晚努力學習好了。比方說學個一年,然後去法國測試一下學習成果,想來似乎頗有意思。像我,現在正死命地想要讀懂英文報紙,也會看CNN。英文報紙的標題不都有些獨特的新聞用語嗎?和一般教科書的英文不一樣。一邊看一邊想「啊,原來這個單字還有這個用法啊」,相當有意思喔。還有,我會在英文報紙上找找日本的新聞事件,重新閱讀一次。因為知道內容,理解的速度更快。像相撲力士吸大麻的事件,讀起來真是有意思。(本文摘自/北野武的下流哲學/不二家出版)

你是否被迫擁有夢想?客觀判斷很重要

你是否被迫擁有夢想?客觀判斷很重要#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管怎麼說,人不能不知道自己的斤兩。擁有客觀分析自己的能力絕對是好事。這社會喜歡談夢想、發達、成功,要讓我說的話,「成功」的祕訣就是「不要成為自己最想成為的模樣」。做生意也好什麼都好,只要從事了最想從事的行業,人生就在那一刻結束了。因為已經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模樣了啊,再走下去什麼也沒有。客觀檢視自己 實際付諸努力成功的祕訣,就在於不要選擇心中第一名的職業,只要做對自己來說是第二或第三志願的工作就好。雖然還有更想做的事,可是現在的自己還沒有馬上做到那件事的能力,所以先做其他事。像這樣能客觀檢視自己的人,成功的機率反而壓倒性地高。當我這麼說的時候,彷彿已經聽見有人回應:「真羨慕北野武,靠漫才出了名,賺了錢。因為飛黃騰達了,才能高高在上地說這種話吧。」可是,我在接受採訪時也常說,漫才並未帶給我喜悅,我不是想當漫才師才當的。以我的狀況來說,當時我放棄讀大學,是走投無路了才開始漫才路,我的成功就像是中了樂透。電影導演也是,一開始完全是機運使然。我並沒有一直想著要當電影導演。說自己連中兩次樂透的確有點厚臉皮。如果現在有個想搞漫才的年輕人真的成了漫才師,這已經像中了一次樂透。如果希望大紅大紫,就等於祈求「讓我再中一次樂透」。這很厚臉皮,不過如果真的出現連續中兩次樂透的人,他一定是很特別的人。小時候被強迫擁有夢想 反而容易失敗假設,全國熱愛棒球的男孩都希望自己成為職業棒球選手,在得到球團指名、當上棒球選手的那一刻,就已經中了一次樂透。從這裡出發,成為明星球員或打進大聯盟,也就是中了第二次樂透。不管怎麼說,在當初那群棒球男孩中,只有特別擁有天份與才華的人才辦得到。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模樣,就很足夠了。小時候被強迫擁有夢想的傢伙,朝「想成為的模樣」邁進時,大部分的人都會失敗。比起這麼做,倒不如站在「又不是我自己想成為這樣」的立場,更能客觀判斷身處的狀況。事情往往會更順利。我從來不認為當上諧星是實現夢想。因為當諧星是我無可奈何的選擇。成為諧星不是我的夢想,以諧星的身分走紅就認為夢想實現,這麼蠢的事我從來沒想過。(本文摘自/北野武的下流哲學/不二家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