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人不用臉書、IG或LINE嗎?我們如何使用社交媒體顯現出個人價值觀、偏好,那是一個人有意識的選擇。為什麼有人很少使用社群媒體發聲,甚至從來不發文?他們真正在意的事情是什麼?《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探討那些在網路世界中保持低調的人,有以下這8個特徵。
你身邊有人不用臉書、IG或LINE嗎?我們如何使用社交媒體顯現出個人價值觀、偏好,那是一個人有意識的選擇。為什麼有人很少使用社群媒體發聲,甚至從來不發文?他們真正在意的事情是什麼?《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探討那些在網路世界中保持低調的人,有以下這8個特徵。
人與人相處溝通很重要,有時候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能為關係加分,但要怎麼做才能讓人留下好印象呢?日本禮儀培訓師西出博子於《小舉動,大貼心》一書中,以多年經驗分享如何才能招到好人緣,並整理日常生活的貼心舉止,幫助讀者用低調而貼心的方式贏得人緣。以下為原書摘文:
人家說第一印象很重要,到底要怎麼做才有辦法一邊進行無關緊要的對話,一邊吸引對方的注意?心理諮商師、銀座No.1女公關水希於《女神說話課》一書中,整理相關的談話技巧,包括初次見面的說話術、邀約方法等,幫助讀者深入對方的心理,迅速與人拉近關係。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出門會噴香水嗎?許多人喜歡用香水來增添自己的氣息,香水讓人變得更加自信、浪漫與優雅,但香水可不能隨便亂使用,為誰而使用、什麼時間使用都很重要。國際禮儀專家陳弘美於《名媛養成班》一書中,以平易的實例與重點提示,幫助讀者提升談吐、氣質與品味。以下為原書摘文:
「社交」是人與人相處必要的技巧之一,人的氣質與品味都會表現在談話中,不少人誤以為最高段的社交術是能言善道,其實是讓人感覺「你不是在社交」。國際禮儀專家陳弘美於《名媛養成班》一書中,以平易的實例與重點提示,幫助讀者提升談吐、氣質與品味。以下為原書摘文:
社交是人類社會生存必備的重要能力之一,社交活動對身體有深遠的影響,有效心情愉悅,但卻不是任何人都能順利和人互動。「社交恐懼症」通常始於青少年階段或者成年早期,有超過一半的患者,同時合併其他焦慮症,例如恐慌症,廣泛性焦慮症,特定對象畏懼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等。對此,醫師表示家人的陪伴及鼓勵很重要。
聯合國的研究指出,單身生活日益普遍,太多人遍尋不得合適的伴侶;社交孤立感和慢性孤獨,已成為影響身心健康的全球流行病。全球研究社會神經科學先鋒史娣芬妮.卡喬波(Stephanie Cacioppo)於《為什麼要戀愛》中,將自身的回憶錄和科學融為一體,證明戀愛、社交能開啟大腦全部的認知潛能。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新冠肺炎變異株Omicron進入社區感染,在春節年假前再度引發疫情恐慌,這2年來不少人因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焦慮、恐慌等情緒而求助於精神科醫師,隨著春節接近,這些人面對返鄉過節卻無喜悅期待,僅擔心因將面對過年聚會時被長輩逼問感情、工作等難以回應的情況,再度陷入憂鬱情緒而有的「春節症候群」。「春節社交」使精神官能症患者更易焦慮、恐慌身為家中獨子的張先生是一名焦慮症患者,他表示當年過35歲後,這10年來都在過年時被長輩詢問感情狀況,但其實他是獨身主義者,只是不能對父母和長輩明說,每年就會因此造成心理很不舒服,今年更是面對疫情夾擊春節的壓力。像這樣的有口難言,其實不只張先生一名案例。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陳羿行就指出,精神官能症者或內心脆弱者,若無法面對春節社交,以疫情為由而避開年節聚會,也是一種選擇。陳羿行表示,去年中旬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社區感染,讓因憂鬱症和焦慮症等精神官能症,求助門診者急遽增加。雖主要原因還是擔心染疫而帶來的心理壓力,但也因為疫情造成家人相處時間變長,易引發摩擦,再加上社交模式改變而導致生活失序,甚至有人擔心染疫,動不動就自我頻繁進行快篩,都是焦慮的表現;而去年底至今,變異株Omicron來襲,內心脆弱或有憂鬱、焦慮症的人,又有出現恐慌症狀的趨向。對於疫情引發恐慌的精神官能症狀者,以緊張、煩躁、失眠、悲傷、作息混亂、體重下降、肩頸緊繃、頭痛、心悸等自律神經異常者偏多。陳羿行表示,通常會建議患者多運動,並多加利用視訊等工具維持社交接觸,避免封閉自我,對於症狀比較嚴重者,才會開藥以降低焦慮的情緒及減緩身體症狀。吃不下、睡不著⋯承受恐懼壓力會比一般人更久今年除了疫情影響情緒之外,隨著春節的到來,常會引發許多人的「春節症候群」困擾,尤其對於精神官能症者更甚。陳羿行說明,「春節症候群」是指過年親友聚會聯誼,被長輩逼問不想回答的問題,像是最常見的: 單身者被親友追問何時結婚 結婚者被問何時生小孩、買房子 工作薪資被拿來與親戚同儕比較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各自的困擾與問題等,都會容易造成心理不舒服,出現吃不下、睡不著、恐慌、鬱悶或焦慮等情況。陳羿行表示,「春節症候群」對一般人而言,不舒服的情緒幾天就過了,但對於精神官能症患者或心理層面比較脆弱的人,恐會持續很久,所造成的壓力一般人其實難以體會。而對於恐懼「春節症候群」的人,陳羿行建議周遭的親友或家人可給予精神支持,若還是無法紓解,最好求助專業醫師。如果仍無法以平常心面對,今年反而可以用疫情為由婉拒聚會,避開可能陷入心理壓力的實際狀況,亦是另一種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