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名導侯孝賢被證實罹患失智症,已從電影界退休,但失智症有許多前兆,包含記憶力變差、注意力不集中、認知功能退化、健忘等,許多人常把健忘和失智症狀混淆,到底兩者該如何辨別?《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1表列出失智症10大警訊,提供民眾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失智症,有助維持高齡長輩的生活品質。
台灣電影名導侯孝賢被證實罹患失智症,已從電影界退休,但失智症有許多前兆,包含記憶力變差、注意力不集中、認知功能退化、健忘等,許多人常把健忘和失智症狀混淆,到底兩者該如何辨別?《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1表列出失智症10大警訊,提供民眾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失智症,有助維持高齡長輩的生活品質。
對許多人來說,一覺好眠很重要,但除了充足的睡眠時間外,該如何判斷睡眠品質好不好?家醫科醫師提醒,若出現一坐下就累到睡著、嗜睡,或是睡到一半呼吸斷掉等情況,就要小心有可能是生病了!醫師點名「3大高風險族群」恐睡眠呼吸中止症上身,更別忽略疾病帶來的心血管疾病、認知能力下降等健康隱憂。
失智症不可逆,但可以預防!失智症起因於大腦神經系統失調,除導致記憶力減退、認知能力退化、語言失調、行為異常等症狀外,也與憂鬱、情緒低落等身心健康問題有關。醫師提醒,想預防失智,先從日常生活型態下手,更提供每個人都該學會的10招「健腦大法」,幫助儲備腦力更靈活,從今天開始遠離失智風險,別嫌早也不嫌晚。
照顧大腦認知功能退化患者是一個漫長歷程,依著退化嚴重程度不同,有些患者無法做出合適的行為表現,也有些患者出現敵意、妄想等精神症狀,使照顧者疲於應對之外,也會產生困惑、無力、挫折、害怕、失望,甚至是厭惡等情緒,更可能還會引起照顧者的罪惡感,但照顧者的痛苦遠不只如此⋯
台灣2025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每4名65歲以上長輩就有1人有認知衰退狀況,醫師提醒,大腦認知功能在40~50歲開始有退化的現象,別把失智誤認為正常老化,可透過3關鍵降低認知衰退危機。最新研究也發現,綜合維他命能減緩認知衰退6成。
台灣國寶級雕刻家朱銘22日晚間,被發現於台北士林區住家輕生身亡,享壽85歲。據媒體報導,他晚年身體狀況不佳,罹患慢性病需長期用藥,曾向家人多次表達負面情緒,研判為久病厭世,家屬對此解讀並無異議。當晚妻子報案後,警方在客廳發現一張紙條,上面寫「我上樓了」,成為朱銘的最後遺言。
失智症的治療藥物,是扮演控制病情、延緩退化速度的重要角色,能改善認知、行為和情緒等等病徵,並非無法治癒就不用治療用藥。研究指出,早期診斷、藥物介入者較晚期佳,也證實服用藥物,對於退化型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其延緩惡化的效果較為顯著。
失智症的長輩在初期到中期時,他的行動能力並沒有受限,但失智症者由於認知功能退化,在生活中易出現空間認知障礙問題,影響自我照顧能力,因此照顧者可透過友善的失智症患者居家環境,持續提供失智症者適度的刺激與足夠的知識,並調整照顧與溝通的方式,讓失智者在環境中能感到自在與安定而減少問題行為,減低照顧者的壓力,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