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氏菌約有二千三百多種,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會引起「腸性熱」的「傷寒沙門氏菌」和「副傷寒沙門氏菌」,造成「傷寒」及「副傷寒」,這二種均為法定傳染病,都會引起高燒不退、腹痛、肝腫大…等症狀。第二類是「非傷寒沙門氏菌」,以引起腸炎為主,通稱「沙門氏菌腸炎」,急性或慢性均有可能,大部分會解血絲便。臺安醫院小兒科 - 方旭彬 醫師指出,非傷寒沙門氏菌是在台灣引起細菌性腸炎的主要病菌,常見於老人、抵抗力較差者、和五歲以下兒童,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嬰幼兒。沙門氏菌好發於夏天,但在台灣一年四季都有流行,且病例似乎逐年增加,可能是氣候溫暖加上環境衛生惡化所造成。一般在吃入污染物後六到四十八小時出現症狀。輕則黏便、水便、腹痛、發燒;重則血便、腹脹、高燒不退、劇烈腹痛、甚至嘔吐。典型的沙門氏菌腸炎之糞便呈深綠色帶黏液,就像是「臭水溝裡長滿青苔的污泥」一樣,如有血絲便,更像「長滿青苔的污泥參雜蕃茄醬」。急性期腹瀉可能造成脫水和休克,此外容易引發高燒不退、敗血症、壞死性腸炎、腸出血、甚至腸破裂穿孔(1~2%)。一但腸穿孔就必須緊急開刀,否則會有生命危險。如果病兒抵抗力不足,病菌易侵入血液後導致敗血症。此外還可能侵入腦膜引起腦膜炎,或造成肝膿瘍、肌肉膿瘍、骨髓炎……等。通常年紀愈小,發生合併症機會愈多。一旦有細菌跑出腸道以外的合併症出現,一定得用抗生素,且治療時間較長。方醫師表示,一般在經過適當治療之後,高燒和腹脹等症狀會陸續改善,少數病人還會有持續的慢性腹瀉,也比較容易營養不良。「非傷寒沙門氏菌」還可能在病人體內停留一段時間(即所謂帶菌者,腸壁、膽、泌尿道均是其隱藏的地方),糞便中會持續排出病菌達一至二個月之久,造成公共衛生的問題,在病人體力變差或病毒感染時,可能會再發病。「非傷寒沙門氏菌」會寄生在人類以外的宿主身上,包括許多家禽家畜甚至爬蟲類,而雞糞污染的「雞蛋」與「蛋殼」,是大家常接觸卻易被忽略的感染源。如果從養雞場買回的雞蛋,沒有清潔就放入冰箱,很可能污染到其他食品。所以最好買「洗選蛋」,可除掉大部分細菌,降低感染的機會。另外,喜歡吃生蛋或半熟蛋的人也容易被感染。假如蒼蠅沾過病人的糞便或含菌的雞糞,再沾到我們的食物上,就可能會致病。此外,鮮奶、魚蝦、火腿、小寵物(如小烏龜)……等都是主要感染來源。感染沙門氏菌不見得會發病,發病後的症狀也有輕重之別,方醫師說,這和個人的抵抗力有關。沙門氏菌怕胃酸,也怕腸道內的抗體,一個正常成人,須吃下十萬隻以上的沙門氏菌才會得病。嬰幼兒及老人家,體力、抵抗力差者,或因消化性潰瘍長期服用大量制酸劑的人,比較容易得病。一但得病,如果無毒性症狀、敗血症或其他器官組織的合併症出現,多半不需用抗生素,理由是會造成「抗藥性菌」的增加,病人容易復發或變成慢性帶菌者。事實上,養雞人家常在飼料中加入抗生素,這會增加沙門氏菌對某些藥物的抗藥性,間接影響到人類得病時使用抗生素的療效。沙門氏菌腸炎雖然可怕,卻可以預防。方醫師提醒多注意公共衛生,改善飲食清潔,注意感染源之隔絕,餵食寶寶前自己一定先洗手…等,均可達到預防效果。如果不幸發生疑似「沙門氏菌腸炎」的症狀,應立即找小兒科醫師做正確的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