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

頭暈、走路不穩別忽視 恐是腦中風症狀

頭暈、走路不穩別忽視 恐是腦中風症狀#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天冷是腦中風好發的時節。據101年統計,腦血管疾病仍居全國前十大死因第三位,也是造成成年人殘障的主因之一。台南市立醫院神經內科曾瑞昌醫師表示,嘴角歪斜、說話不清、或半側肢體無力麻木,是腦中風較常見的症狀,而有些症狀因較不嚴重,例如頭暈和走路不穩,往往被大家所忽略,提醒中老年人,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和心臟病的病人要特別注意。53 歲男性,有糖尿病和高血脂病史,工作繁忙少運動,愛吃零食,偶爾有頭暈現象。某日覺得頭暈、步態不穩、視力模糊,手不靈活。到醫院檢查發現,右大腦梗塞性中風和右頸動脈嚴重狹窄,所幸透過腦中風中心團隊近三週積極治療,再經藥物和復健追蹤治療,狀況已改善許多。把握三個月黃金治療期  減少中風後遺症曾瑞昌醫師表示,現正處於天冷中風好發季節,中年又有三高者,平日一定要服藥控制,補充適當水分,若有不明原因的頭暈、麻木血液循環不良的情形,建議最好能到神經內科就診評估。也可藉由頸動脈超音波的檢查,早期發現是否有頸動脈狹窄問題,給予早期治療。也建議民眾若發生異常頭暈、步態不穩和全身無力的症狀時,應盡速就醫,檢查是否有中風的可能。台南市立醫院腦中風個管師蔡佳靜表示,對腦中風患者的照護,是非常需要跨部門合作,尤其要積極把握三個月復健的黃金時期治療期,除了面對患者與家屬間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溝通,告知相關中風危險因子、症狀、服藥遵從性的重要性外,也要給予不同的心理支持與鼓勵,以幫助患者復原,並預防中風復發。

老人頭暈?別慌!多半容易治療

老人頭暈?別慌!多半容易治療#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唉呦!我的頭今天好暈,女兒啊!帶你爸去一下醫院看一下病好不好?」,家中有老年人的民眾,是否時常會遇到長輩動不動就頭暈頭痛,甚至嚴重到會出現嘔吐的情況?老年人因為頭部的各種器官慢慢退化,使得原有的平衡失調,導致老年人時常出現頭痛症狀。成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李威霆指出,在門診裡,我們常常見到年長者為各種眩暈的症狀所苦,根據國外最新的研究顯示,針對60歲以上的老人,最近一年內經歷過頭暈症狀到需要求診的比例是18~20%,對 75歲以上的老人來說,頭暈更是最常抱怨的症狀之一;導致生活品質下降,跌倒的風險更有時造成殘廢、致命與昂貴的醫療花費,在漸趨高齡化社會的台灣,老年人眩暈的問題實有越來越加以重視的必要。為什麼老年人容易頭痛暈眩?他說明,眩暈的成因很多,一般可以粗分為周邊性眩暈(多為內耳或前庭功能障礙)、中樞性眩暈(腦幹或小腦病變)兩大類。老年人和年輕人眩暈的成因不同,往往和身體各系統的老化息息相關,我們的平衡系統很複雜,包括了內耳前庭系統、視覺提供空間訊息、本體感覺負責感受身體的姿勢與張力,並由小腦統合運作幫助我們維持正常的平衡感。然而隨著年紀增加,平衡系統各部分都會逐漸老化,加上老人家心血管功能也退化,並伴隨越來越多其他內科慢性疾病,加上許多藥物長期使用的副作用,這些潛在都可能導致眩暈或是慢性頭暈的產生。另外,眩暈其實是一個症狀,背後的診斷相當多,須找出確切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根據一項針對1200位70歲以上的眩暈病患所做的統計,高達40%的病患是「良性陣發姿勢性眩暈」,俗稱為耳石脫落症,而其中只有4%是「梅尼爾氏症」,坊間普遍存在一個迷思是,只要暈都懷疑是罹患梅尼爾氏症,事實上梅尼爾氏症的病患是相對稀少。而一旦診斷良性陣發姿勢性眩暈,可以在診間簡單使用耳石復位術,很快的達到治療與緩解眩暈的效果,甚至不一定要服藥。最後,李威霆提醒,家中若有這樣頭暈困擾的長輩,需要格外提防跌倒的風險,藥物上需避免引起姿態性低血壓,配戴眼鏡矯正視力、改善安全的居家環境、裝設夜燈及扶手、使用拐杖或助行器等等,以避免老人跌倒後可能引起更多嚴重的併發症。

一躺下就頭暈、想吐? 耳石症作祟!

一躺下就頭暈、想吐? 耳石症作祟!#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56歲李姓先生這半年來睡覺躺下去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天旋地轉的頭暈,而且會有噁心想嘔吐的感覺,症狀通常十幾秒就會好,不過因為常會發生,半年來斷斷續續在診所就診吃藥,卻都沒有辦法痊癒,因為擔心內耳或腦部長腫瘤或是出了什麼問題,而至醫院就診。郭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謝易倫表示,診斷為左側後半規管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因此幫他施行了左側後半規管的耳石復位術,一周後回診並無復發的現象。謝易倫解釋,內耳的平衡器官中有一種可以幫助感受姿勢改變的碳酸鈣結晶,又稱為耳石,「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的起因就是耳石脫落到不正確的位置,所以又稱為耳石症;至於耳石脫落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頭部外傷的後遺症,也有可能是內耳感染發炎所引起的,或者是自然老化所造成的耳石脫落。當耳石脫落的患者的頭部有快速姿勢變換時候,會使耳石漂流於半規管的淋巴液中,進而造成半規管內淋巴液的不正常流動,接著引發前庭神經訊息傳遞至中樞,最後中樞會將這些訊息解讀為頭部有一快速的動作,但在此時由視覺傳來的訊息卻與前庭訊息不一致的情形,因而引發一連串頭暈、眩暈、噁心、想吐等症狀。也因此「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有幾個特點,例如與頭部位置的改變有關(頭部位置改變後約經1到5秒的潛伏期才出現厲害的眩暈,持續約數秒至30秒,很少超過1分鐘。)、通常伴隨厲害的噁心,甚至嘔吐、眩暈會有疲乏性,也就是連續多次刺激眩暈會消失,但休息後再刺激,則眩暈又出現、眩暈發作時不會伴隨有聽力變化、無中樞神經症狀。謝易倫表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本身是一種良性自限型的疾病,大部分病人都會自己不藥而癒,但是仍然有三分之一左右的這類患者,長期受到姿勢改變時的眩暈影響達半年甚至一年以上。這類患者通常對藥物的反應不佳,而學理上只需將耳石由半規管內移出,這個病就會不藥而癒。謝易倫建議民眾,一旦有頭暈或眩暈的困擾,詳細記錄自己的病程以及伴隨的症狀再來與醫師討論,會更容易得到正確的診斷;對「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的患者來說,耳石復位術是最佳的治療方式,而不是藥物。有這類困擾的民眾,建議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協助進行耳石復位術,往往會有立竿見影的療效。

缺鐵性貧血 嚴重導致大量掉髮、異食

缺鐵性貧血 嚴重導致大量掉髮、異食#頭暈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鐵質是人體合成紅血球血色素所必需的重要元素,當人體內的血色素低於正常時稱為貧血。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貧血,根據衛生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的結果,台灣每十位生育年齡婦女中有2位有鐵質不足的情形,其中半數合併貧血的症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賴芸蜂表示,很多缺鐵性貧血病患都在公司體檢的血液檢驗項目中連續幾年出現紅字,卻遲遲未就醫治療,等到身體開始出現明顯的貧血症狀時,覺得心悸就看心臟科,頭暈不舒服又掛神經科,胸悶呼吸急促換掛胸腔科,心電圖和X光都看不出異常,驗了血才發現是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形成的原因有飲食攝取不足、鐵質需求增加、急慢性出血、鐵質吸收障礙等等。貧血病患常會覺得體力差、容易疲倦、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頭暈、臉色蒼白、心跳加快、血壓偏低,和運動時呼吸短促等,有些也會抱怨記憶力和學習能力衰退。嚴重貧血時,甚至可能發現光滑狀舌、大量掉髮及異食症等症狀。賴芸蜂提醒,雖然紅肉、新鮮肝臟、蛋黃、乳酪、穀類、紫菜、堅果及深綠色蔬菜屬於含鐵量較多的食物,但是食補鐵質的吸收和利用率有限,對於鐵質缺乏嚴重的病患而言,是緩不濟急的。另一方面,攝取動物性含鐵食物也會有膽固醇過量的疑慮。一般民眾以為貧血只是小病,只要多吃補鐵食物就會好了,其實這是錯誤的認知。賴芸蜂強調,缺鐵性貧血的治療,在補充鐵劑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找出並矯正缺鐵的原因。月經過多的婦女,應該配合婦科超音波檢查,排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疾病。另外,男性缺鐵性貧血的原因,以胃腸潰瘍或痔瘡出血最常見。大於六十歲的老年人則要考慮胃腸惡性腫瘤。原住民、農夫或有食用生肉習慣的病患,還要注意寄生蟲感染的可能性。所以,民眾驗血檢查發現有貧血時,應該請教專業醫師,了解造成貧血的真正原因,切勿自作主張購買鐵劑服用,以免延誤正確的診斷及治療。

輕忽頭暈、雙手無力 竟是腦中風前兆

輕忽頭暈、雙手無力 竟是腦中風前兆#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日前,一位老先生,跟太太買菜,為了表現體貼、幫太太提沉重的菜籃,結果才剛接手就一陣天旋地轉,整隻手沒力,菜籃「砰」一聲掉落,整個人就蹲在地上。經大千醫院心臟科檢查後,發現病患都是因為「鎖骨下動脈竊血症候群」引起小中風,而患者事前也都完全不知有此病症。有些病患,在發生中風前曾出現頭暈症狀,但不以為意,有些病患則沒有任何不適症狀,第一次發作就是中風。苗栗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內科林智偉醫師解釋,所謂鎖骨下狹窄症候群,是指近端鎖骨下動脈狹窄或阻塞,使得患側脊椎動脈出現逆向血流來供給手臂血液的情形!使得患側往大腦的血流量不足而引起類似中風症狀。 一般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年齡多在50歲以上、左側發生率大於右側、而動脈粥狀硬化是鎖骨下動脈阻塞最常見的原因。危險因子包括: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煙等,極少數原因是先天性狹窄、先天性心臟病術後、胸部外傷、血栓栓塞引起。林智偉醫師說,常見症狀為間歇性運動不靈、上肢乏力、疼痛和感覺異常,極少數引起手指瘀黑或壞死;於患部劇烈運動時,會出現患部肢體麻木無力,出現頭暈,視力模糊等症狀。臨床上,多數患者通常在60分鐘內即恢復正常。主要症狀有以下幾種:一是大腦缺血症狀,如單側顏面或肢體突然無力及感覺異常、麻木、聽力減退。二是腦幹缺血症狀,如暈眩、步履不穩的現象及意識不清。三是眼動脈阻塞症狀,單眼突然失明,約幾秒到幾分鐘才逐漸恢復。林智偉醫師表示,手術治療多適用於反覆出現癥狀和影響生活及勞動的患者。心導管治療是現今方法中最安全有效及住院天數短的優勢,病患術後應長期應用抗血小板及降膽固醇藥物來保養。預防保養之道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酯);清淡飲食,適當減重,不要過胖,不要抽菸,如果兩手血壓出現明顯差異,手部運動後合併暈眩或是腦神經缺血症狀時應到醫院檢查;如果做伏地挺身、甩手或提重物時如果感覺會頭暈,就要立即停止手部運動,並坐著或躺著休息,幫助血液回流到頭頸部。

頭暈症病因眾多 可能是健康警訊

頭暈症病因眾多 可能是健康警訊#頭暈

「醫師啊,我的頭一直暈,地板一直晃,走路都不穩,耳朵嗡嗡叫,這樣是不是快中風了?!」阮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毓倩表示,頭暈是每個人一輩子都可能經歷過的不舒服,有些人會發現自己有頭暈症,每個人病因各不同,不過卻有類似的症狀,最好經由醫師的詳細問診及身體檢查找出病因。引起頭暈症的原因很多,「昏沉沉」或「頭重腳輕」跟感冒、疲勞、睡眠不足、藥物副作用、身體疾病、貧血…都可能有關係。「眩暈」天旋地轉的不平衡感則可能與神經系統較有相關。最常見引起眩暈的原因:姿勢性低血壓、藥物副作用、內耳淋巴炎、良性姿勢性眩暈。年紀大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高血壓的病人要比較注意,腦幹中風/後腦血液循環不好/小腦出血,就可能會有眩暈合併意識及神經障礙。此外,心律不整、姿勢性低血壓、低血糖、脫水、藥物副作用、梅尼爾氏症、內耳淋巴炎、良性姿勢性眩暈、聽覺神經瘤、腦震盪症候群、腫瘤合併後腦/小腦轉移、腦膜炎/小腦發炎…都是可能引起眩暈的原因。各種引起眩暈的原因,都有其疾病特性及合併的神經學障礙。如果眩暈是突發性的發生,合併有意識障礙、複視、口齒欠清、單邊肢體無力…要小心跟腦血管疾病相關。若是合併耳鳴,聽力變差,則要注意可能是內耳迷路的問題。要進一步區別出原因,需要醫師問診以及神經學檢查。  針對病友眩暈的主訴,醫師會根據每個病友各自的病況,安排最適宜的檢查。相關的檢查包含有:腦幹聽覺誘發電位、腦血管超音波等。如果有腦中風的疑慮,也會視病人狀況安排腦部影像檢查。眩暈的治療及療效與根本原因有很大的關係。除了藥物,日常生活也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避免突然改變的姿勢、平衡感的訓練、避免過度勞動而沒運動,勿亂服成藥,適時的補充營養…等。眩暈也可能是其它很多潛在疾病的表現,老人家合併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或糖尿病者要小心主因是中風,尤其是眩暈並且合併意識障礙/單邊肢體無力/口齒欠清者,一定要儘早到神經內科門診求治。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是否可能合併其他尚未表現出來的症狀…都需要神經科醫生做詳細問診與完整的腦神經/周邊神經檢查以進一步來區分。建議大家,早期接受醫師完整的診察,對症下藥,早些恢復身體健康。

瘦肉精急性中毒 會致心悸頭暈、顫抖

瘦肉精急性中毒 會致心悸頭暈、顫抖#頭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和謙/綜合報導)花蓮縣衛生局為保護消費者飲食安全,近期主動展開瘦肉精稽查工作,針對全縣販賣牛肉的攤商、大賣場及牛排店等,稽查牛肉販賣業的肉品來源及保存衛生。衛生局清查全縣40家業者,發現僅2家業者販售美國牛肉,各業者販售的牛肉都已取得合格檢驗證明。花蓮縣衛生局針對家樂福、愛買、各地農會生鮮超市、統冠超商、牛肉貿易商等牛肉販售業及歐鄉牛排館、貴族世家、紐約客等牛排店計40家業者,進行肉品檢驗證明及原產地稽查。衛生局長徐祥明表示,衛生局各稽查隊每日對全縣業者進行嚴格監督與輔導,以提升市售蔬果、肉品、及各類食品安全衛生。近來社會各界對瘦肉精問題高度關注,因此衛生局主動公布稽查結果。徐局長進一步指出,我國食品衛生法規並不允許肉品中檢出「瘦肉精」,呼籲業者進貨時必須取得合格檢驗證明及產地證明,以維護消費者權益。瘦肉精是「受體素」(β-agonist)的俗名,為一種「腎上腺乙型接受體作用劑」,屬於類交感神經興奮劑。除了培林,齊帕特羅(Zilpaterol)、沙丁胺醇(Salbutamol)、克倫特羅(Clenbuterol)等都是瘦肉精,後兩者還是人類氣喘藥。瘦肉精可促進動物處於亢奮狀態,並有助提升蛋白質形成,降低脂肪堆積,不僅讓動物體型健美,肉質口感吃來較不油膩。不過,瘦肉精急性中毒時,會出現心悸、四肢肌肉顫抖、頭暈、心跳過速等症狀,若碰上交感神經功能亢進者,像冠心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更容易發生。目前為止,包括美國、加拿大、香港等26個國家及地區對瘦肉精訂有殘留限量(MRL),但台灣、中國大陸和歐盟仍禁用。現今法規中規定肉品中不得檢出瘦肉精,經查獲將依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1條規定,可處以最高600萬元下罰鍰;所有牛肉販售業者應注意法令規範,並確實要求供貨商須提出檢驗報告,販賣合格肉品,做好保護消費者健康工作。

走路用力就頭暈、嚴重貧血 罕見胃腸道基質瘤作祟

走路用力就頭暈、嚴重貧血 罕見胃腸道基質瘤作祟#頭暈

46歲的黃先生,走路稍用力就頭暈,整個人疲憊不堪,被送到臺中慈濟醫院急診室時,已呈現半休克狀態,血液檢查有嚴重貧血,經胃鏡檢查發現胃部大量出血,經止血後,進一步檢查結果竟是罕見的胃腸道基質瘤,引發胃出血。年輕時,黃先生菸、酒不離手,又偏好香辣油鹹的重口味食物,曾有中風病史,後來又發生髖骨骨折,兩年來持續做復健,終於能夠自理生活,沒想到好景不常,去年十月中旬,走路稍稍出力,或進出室內外溫差大的環境時,會突然頭暈目眩,休息後仍未好轉,反而更加疲憊。頭暈症狀合併解黑便、食慾不振,黃先生送進臺中慈濟醫院急診時,整個人已呈現半休克狀態,醫師檢查發現,頭暈是因為胃出血導致的貧血、低血壓,輸血後先做胃鏡止血,住院期間,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黃先生的胃大彎上緣黏膜下,有個突起約3公分的腫瘤,經手術後病理切片,證實是罕見的胃腸道基質瘤。胃腸道基質瘤,發生率每百萬人約10~20位,全台大約只有200人。一般外科吳永康主任說,胃癌種類有許多種,以胃腺癌比例最多,胃淋巴癌次之,胃基質瘤屬罕見胃癌,黃先生屬於早期發現的第一期。手術搭配標靶藥物治療,約三、四成病患獲得很好控制,經腹腔鏡切除腫瘤,術後四個月追蹤,目前黃先生病況在掌握中。吳永康主任指出,胃腸道基質瘤生長位置以胃與小腸居多,發生原因是身體的一種酶(稱為TKI的蛋白質)產生變化,致基因突變引發癌症,突變原因仍待了解,預防之道還是少吃變質、加工過的食物、遠離菸酒、注意食物保鮮方式等,降低接近致癌物機率。吳永康主任提醒,胃腸道基質瘤復發率高,需要長期追蹤,想抗癌務必戒掉菸、酒,注意清淡飲食。黃先生則表示,中風後,菸酒都不敢碰了,以後也要盡量少吃刺激性的東西,改成容易消化、比較營養的食物,找回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