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刀

眼睛酸澀、頑固性頭痛和頸椎有關?中醫師:針刀有效緩解眼睛乾澀

眼睛酸澀、頑固性頭痛和頸椎有關?中醫師:針刀有效緩解眼睛乾澀#針刀

48歲的張先生是一位電子業老闆,長時間高工時的開會壓力,讓他一直飽受頑固性頭痛、眼睛酸澀乾,與不同部位肢體酸痛的困擾。近期就診 時,主訴若開會時間長,常會有眼睛乾澀、眼眶內緣深層疼痛的困擾,嚴重甚至會因為眼周的異樣感而影響入眠。在經過數次乾針與眼眶附近穴道的針灸治療後,雖感覺症狀有改善,但只能維持約四五天,只要工作勞累程度加重,類似症狀就又復發回來。在醫師的建議下,嘗試頸椎小針刀療程,第一次治療就顯著感覺眼睛乾澀與頑固性頭痛的情況當下改善,並且較之前只有針灸時感受更明顯。後續追蹤,整體眼睛乾澀和頑固緊張性頭痛的約下降七成,並能維持,後續主動要求持續以針刀治療保養。 眼睛酸澀的原因 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吳文誠中醫師表示造成眼睛酸澀的原因很多,常見原因如作息不正常、躺著看手機、用眼過度等,這些不好的使用習慣都容易造成眼周肌肉過度緊繃與疲勞,進而產生眼睛乾澀相關的症狀。但眼周肌肉緊繃並不是造成眼睛酸澀的唯一原因,頭頸部的肌肉張力與循環順暢與否也會造成相關症狀。頸部和眼睛症狀的相關性可以從神經與血流供應的角度闡釋。眼睛的脈絡膜受交感與副交感神經調節,而當今天頸椎的異常張力影響自律神經的穩定性,或是有軟組織沾黏壓迫椎動脈而影響眼周血流的穩定時,也會誘發長期眼睛酸澀的相關症狀。吳文誠中醫師表示,當今天患者眼睛乾澀的症狀有伴隨頭痛、夜間磨牙、失眠多夢的兼症,就需要合併頸椎因素一同治療,單純點眼藥水減緩眼周肌肉疲勞效果不佳。無論中西醫,對於這樣的患者都會合併肩頸酸痛處一同進行治療。 針刀、乾針合併處理,治療頸椎對相關症狀的貢獻因素 吳文誠醫師說明,以這個治療案例為例,是先在患者第三節頸椎到第六節頸椎後正中線旁開約1.5-2.5公分處,尋找有沾黏的按壓陽性點,進針後抵骨進行切割,將頸部軟組織的沾黏鬆開,緩解對椎動脈的壓迫;再以乾針手法在患者的乳突、頭夾肌、頸夾肌、頭後大直肌、頭後小直肌、二腹肌等相關肌群處理。若有需要,甚至可以在頸部肌群埋線,更能增強對穴道與肌肉刺激的效果。通常在診間治療後,原本有眼睛酸澀、感覺緊繃頭痛的患者都當下就能感覺到症狀被舒緩放鬆。 眼睛酸澀的居家保養穴位 風池穴:位於前頸之枕骨下方,也就是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起端的凹陷處。 風府穴:位於後頸部之後正中線上,也就是枕外隆突下方,以及左右斜方肌的凹陷處。 吳文誠分享有相關症狀的患者,除了睛明、攢竹等眼周相關穴道外,也可按摩頸部的這這兩個穴道,觀察是否能舒緩症狀。按壓時以有適度酸脹感為宜,時長不限。若按壓後仍覺相關症狀無法改善,再就醫治療評估。

手術後沾粘 針刀醫學可改善

手術後沾粘 針刀醫學可改善#針刀

組織沾黏是手術最常見的後遺症之一,為愛美人士的大敵。臺北縣立醫院周清隆醫師以針刀療法,不僅可以鬆解病變的軟組織,並解除粘連現象。周醫師指出,針刀至今有近30年的歷史,且漸為世人所重視,形成所謂的針刀醫學。復健科醫師周清隆說明,針刀形似針灸針,為一細小的手術刀—微創外科手術刀。其直徑1mm,針尖扁平成刃,刃寬0.8mm。治療上只需像針頭剌入小洞,具有針灸小創口的優點,切口小、不必縫合,對人體組織的傷害也低,治療時間及療程短,可免除手術刀的切口與組織粘連及疤痕,故可以提早做復健。周醫師進一步指出,針刀可鬆解病變的軟組織、粘連、彎縮、疤痕、阻塞等病理變化,解除對神經、血管的剌激或壓迫、改善微循環。但因針刀不像一般手術刀直接劃開組織在直視下操作,故要求更精確技巧與安全考量,需復健醫師、骨科醫師對臨床解剖定點上有精準認識并需熟練技巧,為一極有醫學價值的新分支領域。針刀在適應症有慢性軟組織損傷、慢性軟組織損傷急性發作及部分急性軟組織損傷。外傷性滑囊炎、腱鞘炎、肌肉筋膜炎、增生性關節炎、周圍神經卡壓症、頸椎綜合征、腰椎綜合征、疲勞性骨膜炎、軟組織損傷性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脊柱相關疾病等。為加強復健療效,周醫師常於診療室視患者症狀,提供免費之針灸與針刀治療,可使慢性疼痛與關節沾粘僵硬病患,減輕疼痛及鬆解彎縮組織、恢復關節活動度,在長期復健治療至瓶頸階段遲滯時,得以更上一層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