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骨鬆日

2025年世界骨鬆日行動號召:別再忽視骨骼健康,專家籲:向骨折說不!

2025年世界骨鬆日行動號召:別再忽視骨骼健康,專家籲:向骨折說不!#世界骨鬆日

2025年底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超過450萬,骨質疏鬆症(以下簡稱骨鬆)已成為影響台灣長者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之一。骨鬆可造成多部位骨折,其中尤以脊椎體骨折及髖部骨折最為嚴重。據調查,台灣50歲以上國人,女性每3人就有1人、男性每5人就有1人一生中可能出現骨折,包括脊椎體、髖部或腕部骨折。研究顯示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一 ,髖骨骨折發生率約50%,一年內死亡率近20%,3成患者將面臨永久性失能、8成無法獨立生活,此骨折亦常導致長期臥床、失能,甚至增加死亡風險。 今年10月20日世界骨鬆日,全球以「別再忽視骨骼健康 (It’s Unacceptable – Stop the Neglect of Bone Health)」為號召,美國骨骼健康基金會與國際骨鬆基金會建議,對於骨密度偏低、骨鬆或曾發生脆弱性骨折的高風險患者,除了調整生活與營養,更應積極使用抗骨鬆藥物,能降低骨折風險、提升治療效果與安全性,並有助於減少死亡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教授陳崇桓理事長指出:「骨鬆治療應比照慢性病長期管理,著重於『接續』與『持續』,並從骨折前就積極防治,才能有效守護骨骼健康與行動力。」 國際與台灣指引雙重助力,骨鬆治療走向前瞻 最新《2025 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提出「骨骼健康優化」概念,強調以整合性的治療流程改善患者預後並減輕醫療負擔,包括術前骨質檢測、術中與術後營養與藥物治療,以及長期骨密度追蹤,可有效降低手術後併發症與再次骨折的風險,並促進患者恢復。骨鬆藥物治療應採取「接續治療策略」:促骨生長藥物(或稱促骨質生成劑)能快速重建骨架、提升骨密度;抗骨流失藥物(或稱抗骨質再吸收劑)則可延緩骨質流失、鞏固治療成果。兩階段的治療銜接不僅能持續改善骨質,更能有效地降低再次骨折風險,突顯長期治療與持續監測的重要性。據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師協會國際指引,凡在12個月內發生骨折,用藥後仍出現骨鬆性骨折者,或骨密度 T 值 ≤ -3.0 的未骨折患者,皆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應優先使用促骨生長藥物,後再銜接抗骨流失藥物,持續治療是維持骨密度、預防骨折、改變病程的關鍵。 《2025 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指出,最新治療觀念的轉變,代表骨鬆治療已從傳統「骨折後補救」進化為「骨折前預防」的前瞻性策略。並推動「骨折聯合照護計畫」並參與「國際脆弱性骨折網路組織」。強調跨專科協作與長期追蹤,此模式不僅強調及早介入與長期管理,更重視患者的參與與教育,並結合患者參與決策,可提升治療依從性與照護品質。 健保新制擴大給付,骨鬆治療防線前移 許多患者在首次骨折發生前並無明顯症狀,容易忽略骨骼健康的重要性,一旦骨鬆骨折發生時,對患者、家庭與社會皆帶來沉重負擔。隨著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政策上路,台灣骨鬆防治策略正式邁向「預防導向的新里程碑」,不僅首度將尚未發生骨折但屬高風險族群(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納入初級預防(未骨折)保障,更在次級預防(已骨折)中擴大骨折給付部位至遠端橈骨骨折(手腕骨折)與近端肱骨骨折(上臂骨折),透過健保新制雙重防線守護,讓更多高風險族群可更早啟動骨鬆治療。提升骨密度、減少骨鬆性骨折發生風險,降低後續醫療與長期照護支出,擴大骨骼健康保護網。陳崇桓理事長表示:「這代表台灣健保制度同步跟進國際治療觀念,雙重助力下,對於整體骨鬆防治而言具有指標性意義。」骨鬆健保給付擴大內容包括: 治療骨質疏鬆 初級骨折預防:在未發生骨折,但骨密度 T 值≤ -2.5 合併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溼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5mg/d) 超過3個月者。降低未來第一次骨折發生率。 預防骨鬆骨折 次級骨折預防:擴大骨折給付範圍至遠端橈骨骨折(手腕骨折)和近端肱骨骨折(上臂骨折),讓更多患者能在首次骨折後及時獲得治療,降低再次骨折風險。 真實患者案例反映新制成效 現年55歲的林女士(化名),因一次居家滑倒造成手腕骨折,原以為只是跌傷,經醫師安排檢查後才發現已罹患骨鬆。所幸因應健保新制,林女士得以及早啟動「促骨生長藥物」治療,後續再銜接「抗骨流失藥物」,有效降低後續骨折風險。陳崇桓理事長指出:「這類患者屬極高骨折風險,若未及早介入,一年內可能再次骨折。骨折通常隨年齡與部位漸進,約從50歲起出現手腕或上臂等「警訊性骨折」。若能於此階段提前治療,可大幅降低未來脊椎、髖部骨折與失能風險,顯示健保新制將防線從「骨折後」前移至「骨折前」,意義深遠。」 糖友骨鬆風險被低估,骨鬆與糖尿病並存治療趨勢 研究指出,約有4成糖友罹患骨鬆 ,罹病時間越久、因骨骼代謝影響,跌倒機率增加,骨折風險更高。然糖友經常因專注於血糖控制易忽略骨骼健康,造成骨鬆問題長期被低估。糖友骨鬆性骨折之風險上升約34%,美國糖尿病學會已在糖尿病照護指南納入骨骼健康議題,建議65歲以上或高風險糖友定期檢測骨密度。研究顯示,第一型糖友髖部骨折風險比起常人高出4.35倍,平均骨折年齡提早10至15年;第二型糖友雖骨密度正常甚至偏高,髖部骨折風險仍為一般族群的1.79倍,終生骨折風險增加40%至70%,脊椎骨折率更上升35%,進而提高整體死亡率。 臨床上,65 歲的糖友吳太太長期施打胰島素、血糖控制穩定,卻從未接受骨密度檢測。一次意外跌倒後檢查才發現骨密度T值已降至-2.5,屬於骨折高風險族群,這起意外讓她驚覺,糖尿病控制之外,骨骼健康同樣需要關注。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暨成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成大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 吳至行教授說明: 「糖尿病與骨鬆的共病關係常被忽視,許多患者雖骨密度正常,但骨質微結構卻已受損、強度下降。建議糖友將骨密度檢測納入常規追蹤,特別是60歲以上或長期使用胰島素者,才能及早發現與治療,預防骨折影響行動力。」 骨鬆簡易自我評估,助患者遠離風險 根據《2025 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骨鬆患者與骨折患者的醫療支出遠高於一般族群。以女性為例,80歲以上骨鬆合併骨折者每年醫療花費逾13萬元,為同齡族群的兩倍;男性亦相同,骨折患者年支出超過18萬元,凸顯骨鬆骨折帶來的沉重醫療與社會成本。 體重與骨密度呈正向關係,體重過輕是骨鬆的重要危險因子,更需提高警覺。民眾可透過台灣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自我初步篩檢,根據「體重」與「年齡」快速判斷風險區間,更年期女性可採用停經後女性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OSTAi) ; 50歲以上男性可使用男性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MOSTAi),再經由醫師提供個人化之骨密度檢測建議。 女性 OSTAi 指數=[體重(公斤)– 年齡 (歲)] × 0.2(四捨五入) < -1, 即屬骨鬆高風險族群, 男性 MOSTAi 指數=0.3 ×體重 (公斤) – 0.1 × 年齡 (歲) ≤ 11, 亦屬骨鬆高風險族群。 這項工具有助於臨床醫師與衛教人員在基層或社區篩檢中,提早辨識出高風險族群,並進一步安排DXA(X光雙能量吸收儀)進行骨密度檢測,以確認骨骼健康狀況並及早介入治療。(點擊連結了解骨鬆自我篩檢工具: https://www.toa1997.org.tw/calculator/) 吳至行教授提醒: 「骨鬆最大的危險在於『無聲進行』,多數患者在骨折前毫無自覺。透過 OSTAi、MOSTAi 等簡易工具,可在骨折前發出警訊,協助醫師與民眾及早介入治療與防護,降低骨折與長期醫療負擔。」 圖/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吳至行教授提醒,糖尿病與骨鬆的共病關係常被忽視,建議糖友應定期檢測骨密度,以防骨折影響行動力。 向骨折說「不」!及早篩檢 × 積極治療 × 預防骨折 骨鬆性骨折常見部位包括手腕、上臂、脊椎與髖部,年齡層依序發生於50歲、60歲、70歲以上。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於世界骨鬆日共同呼籲:「向骨折說不!骨鬆不可忽視,骨折不是小事,高風險族群應及早篩檢、積極治療,預防骨折從現在開始。」尤其是更年期女性與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長期類固醇使用等慢性病患者,應定期進行DXA骨密度篩檢並善用健保新制,依據醫師評估啟動治療,擴大骨折保護,遠離骨鬆造成的骨折意外導致家庭照顧的沉重代價,及早關心自身骨骼健康。 圖/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陳崇桓理事長指出:「骨鬆治療應比照慢性病長期管理,重點在『持續』與『接續』,並呼籲從骨折前就積極防治–向骨折說不。」 TWN-162-1025-80018

髖部骨折死亡率竟比癌症高! 2022世界骨鬆日籲骨鬆篩檢

髖部骨折死亡率竟比癌症高! 2022世界骨鬆日籲骨鬆篩檢#世界骨鬆日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訂定每年10月20日為世界骨鬆日(World Osteoporosis Day),今年的主題為「Step up for Bone Health為骨骼健康採取行動」,鼓勵民眾在日常生活中關注骨質疏鬆症(後稱骨鬆)疾病知識,並及早進行骨密度檢測,為骨骼健康實際採取行動。隨著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骨鬆患者也逐年增加,根據調查顯示,骨鬆為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之一,髖部骨折發生率更是亞洲區第一名1,2,由於骨質流失沒有徵兆,大多數患者都是在骨折之後才知道自己已罹患骨鬆,因此也常被稱為無聲的疾病。若一旦發生骨鬆導致的骨折,嚴重則可能造成未來生活品質降低、失能臥床風險甚至死亡等後果,根據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統計數字,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24%3,相較許多常見癌症都高出許多。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黃兆山理事長說明:「除了三高,低骨密的骨鬆已經成為國人不可不慎防的慢性疾病,高風險族群應及早接受骨密度檢測,唯有落實「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全面提升民眾健康照護,才能真正防治骨鬆性骨折於未然,減低未來影響健康及生活品質的風險。」 隱形殺手骨質疏鬆症,一分鐘揪出高風險群 骨鬆為骨量減少或骨密度下降,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導致骨骼脆弱,尤其是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性激素分泌急速降低,骨質流失的速度會迅速上升。骨鬆初期症狀不明顯,往往難以察覺,國人雖然大多聽過骨鬆,但卻不見得了解其是可預防及治療的疾病,也不清楚骨鬆導致的骨折會帶來的影響及負擔。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參考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編譯「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4,提供民眾快速便捷的方法判斷自身是否為骨鬆高風險族群,評估表中列有十項骨鬆風險因子,包括是否服用類固醇超過三個月、體重是否不正常減輕、是否抽菸喝酒、是否比年輕矮4公分以上等,只要符合其中一項就代表罹患骨鬆的風險較高,建議進一步安排DXA骨密度檢測。 台灣明華園戲劇總團首席孫翠鳳女士擔任骨鬆防治公益代言人及親善大使,她遺憾表示,婆婆晚年常常全身多處疼痛,在當時的年代僅能到診所施打止痛針,最後每日都需要施打兩針才能勉強維持正常生活,到大醫院檢查才發現患有骨鬆,若能及早檢測發現,便能舒緩婆婆晚年的不適。孫翠鳳女士呼籲民眾:「骨鬆沒有顯著症狀,因此更應該謹慎為自己與家人留意,及早檢測及早治療。」 為響應世界骨鬆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呼籲大眾為骨骼健康積極採取行動,黃兆山理事長提醒:「『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將造成骨鬆的高危險因子以最簡單的方式呈現,呼籲國人花費一分鐘的時間進行骨鬆風險評估,就可以早一步發現骨鬆及了解發生骨折的風險,為未來自己或家人的生活品質從源頭做好把關。」 五分鐘躺著測骨鬆,給長輩最好的關心和最需要的行動 若發現自身或家人為骨鬆高風險族群,建議接受骨密度檢測以進一步了解自身骨骼健康。目前最標準的骨密度檢測方式是使用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來進行測定,普遍性高,在各大醫療院所都有固定式的DXA檢測,民眾只需要躺在檢測台上,5分鐘就能檢測出腰椎、髖部等部位的骨密度,檢測完成後醫師會依據代表骨密度的T值給予治療或是飲食生活建議,T值若在-1與-2.5之間,定義為骨質疏少症,表示骨質正在逐漸流失、骨密度已變低,若T值低於-2.5就可確診為骨鬆2,建議民眾主動與主治醫師共同討論治療方案,避免骨鬆性骨折的發生。 黃兆山理事長分享曾收治一名55歲女性患者,沒有任何患病徵兆,進行DXA檢測後竟發現骨密度T值小於-2.5確診骨鬆,但並未積極接受藥物治療,沒想到不久後在家中浴室跌倒竟導致髖部骨折,不只生活品質受到影響,還差點就面臨嚴重失能風險。黃兆山理事長建議民眾:「骨骼健康至關重要,骨鬆治療刻不容緩,若檢查後骨密度偏低,可與主治醫師討論積極治療的方案,以免後續導致骨折造成更大傷害,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增加家人的負擔。」 骨鬆應積極治療,遵循醫囑防骨折 一旦確診骨鬆即應接受治療,目前國內針對骨鬆的治療藥物相當多元,可分為抗流失類藥物、促骨生成類藥物,以及混合型三類2,口服到針劑皆有藥物可以選擇,骨鬆患者建議需持續接受藥物治療,維持骨密度降低骨折發生率更是重要。治療如中斷或延遲,將會造成骨質流失、骨折風險上升,若有疫情期間回診顧慮,患者可與主治醫師共同商討治療方案與回診頻率,切勿自行停藥。孫翠鳳女士分享,身邊有一名年紀相仿的女性親友,平日都有規律運動、外表看似十分健康強壯,沒想到一檢測才發現骨密度T值小於- 2.5,所幸她積極與醫師配合,遵從醫囑用藥接受治療,現在狀況十分穩定,健康生活行動無虞。 黃兆山理事長進一步提醒民眾:「骨鬆最重要的是及早檢測與藥物治療,民眾可以經由骨折風險評估表估算未來10年骨鬆性骨折的可能性,希望大家主動關心自身以及家人的骨質健康,除了在飲食跟運動上著力、進行骨密度檢測,為骨骼健康採取行動以外,如有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並配合醫囑使用適當藥物治療。」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與台灣安進長期關注台灣民眾的骨骼健康,盼藉由世界骨鬆日提醒民眾要關心自己或身邊長輩的骨骼健康狀況,落實「骨鬆早篩檢 骨折不出現」,避免更多骨鬆造成的骨折憾事發生。

過重、肥胖者 較容易骨質疏鬆

過重、肥胖者 較容易骨質疏鬆#世界骨鬆日

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進行的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15歲以上民眾有7.6%經醫師確診為骨質疏鬆症,男、女比率分別為4.6%、10.5%,女性明顯高於男性,並隨著年齡而增加。前述調查結果亦發現,在骨質高峰期(30歲以前)的骨質疏鬆情形,男、女均低於1%;但30歲以後骨質逐漸減少,到了50歲以後骨質流失更形嚴重,7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疏鬆比率亦高達20%~35%。衛生署署長邱文達提醒民眾年輕時儲存骨骼「骨本」,平常可多攝取牛奶、起司、豆腐等富含鈣質的食物,避免過度飲用咖啡、適度曬太陽、避免熬夜,多從事跑步、健走、球類運動、健康操、爬樓梯等,可以促進骨質密度增加的負重式的運動,就能輕輕鬆鬆預防骨鬆。同時,上述調查結果發現,相較於正常體位的民眾,體位不正常的民眾(過輕、過重、肥胖)有較高的骨質疏鬆比率。經常節食及體重過輕會減少雌激素分泌,加速骨質流失,造成骨質含量變少及肌耐力降低而容易發生骨質疏鬆;體重過重則會增加骨頭、關節的負擔,因此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呼籲國人可透過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方式=(體重(公斤)/身高的平方(公尺)2],來瞭解及監測自己的體位狀況。當BMI<18.5或是BMI≧24,就要注意維持及控制自己的體重了!而飲食及運動是維持理想體重的不二法門,今年國民健康局致力推動肥胖防治活動,並由總統及副總統領軍支持,號召全民共同甩油60萬公斤。透過各縣巿衛生團隊的協助,指導民眾正確的減重方式及維持健康體重,並藉助團體的力量,互相提醒,一起實踐「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的健康技巧,落實飲食健康化、運動生活化的健康生活習慣,達成全民減重600噸的目標。

銀髮族、過重者易骨鬆! 抗「鬆」防「跌」記得動一動

銀髮族、過重者易骨鬆! 抗「鬆」防「跌」記得動一動#世界骨鬆日

人體骨骼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大約在20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質逐漸減少。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如果骨質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進行的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15歲以上民眾有7.6%經醫師確診為骨質疏鬆症,男、女比率分別為4.6%、10.5%,女性明顯高於男性,並隨著年齡而增加。前述調查結果亦發現,在骨質高峰期(30歲以前)的骨質疏鬆情形,男、女均低於1%;但30歲以後骨質逐漸減少,到了50歲以後骨質流失更形嚴重,7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疏鬆比率亦高達20%~35%。20日為世界骨鬆日,行政院衛生署署長邱文達提醒民眾年輕時儲存骨骼「骨本」,平常可多攝取牛奶、起司、豆腐等富含鈣質的食物,避免過度飲用咖啡、適度曬太陽、避免熬夜,多從事跑步、健走、球類運動、健康操、爬樓梯等,可以促進骨質密度增加的負重式的運動,就能輕鬆預防骨鬆。調查結果發現,相較於正常體位的民眾,體位不正常的民眾(過輕、過重、肥胖)有較高的骨質疏鬆比率。經常節食及體重過輕會減少雌激素分泌,加速骨質流失,造成骨質含量變少及肌耐力降低而容易發生骨質疏鬆;體重過重則會增加骨頭、關節的負擔,因此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呼籲,均衡飲食及運動是維持理想體重的不二法門,肥胖者必須努力「甩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