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哪時候結婚?」三大年節婆媽必問 焦慮症患者激增

「哪時候結婚?」三大年節婆媽必問 焦慮症患者激增#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哪時候要結婚?」、「有沒有女朋友?」、「薪水領多少?」,面對這些每逢過年,網路所票選,三三八八,婆婆媽媽最令人厭惡的問題,排山倒海而來,「干你屁事」就成了不少人怒在心裡口難開的經典台詞,也因此年節的時刻,對於單身族、新婚族以及窮忙低薪族而言,心境必定開始焦躁不安,身心科醫師就表示,這些問題,都導致焦慮症的人增加不少,更嚴重者甚至憂鬱到想要輕生!肚皮始終沒動靜 一過年必崩潰就有一名已婚多時的女子,因為結婚至今,肚皮始終未見動靜,近日過年又要返回婆家,她說,每次過年都要跟在婆婆身邊,準備年節必需品,更要被問及「什麼時候才生?」讓她每年壓力都大到爆表,為此還與老公吵架,每次過年要到時,都會很想掉眼淚。還有一名三十多歲,眉宇之間都帶著幾分帥氣的男子,每逢過年就要被問,「怎麼不結婚?」、「有沒有對象?!、「長這麼帥,怎麼不交女朋友?」,而父母的殷殷期盼,也時常對他帶來不少壓力,他說,在台北的經濟壓力大,根本沒有餘力再想有關婚姻的事情,每逢年節,焦慮感都會明顯上升。一到過年 焦慮症患者激增面對三大族群的焦慮感,身心科醫師黃偉俐指出,過年前門診「年節懼答族」湧現,幾乎都是不想面對長輩、親戚們的輪番拷問,嚴重甚至會引起焦慮、失眠、呼吸急促、頻尿腹瀉、恐慌、憂鬱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如本身就有身心疾病的患者,症狀更是會嚴重加劇,且易有輕生念頭。他接著說,事實上台灣人患有焦慮症的人不少,這些人時常伴隨著肩頸緊繃、頭腦悶脹、注意力下降等問題,「所以台灣按摩店一間一間開,」他強調,端看台灣那麼多人想上按摩店紓壓,就能看出民眾的焦慮感有多重。也因此要如何紓解年節焦慮感,黃偉俐建議,民眾最好能事先有心理準備,面對婆婆,嘴巴就甜一點,時常誇讚婆婆煮的年菜好吃,單身族與低薪族,最好能抱持幽默感,不想回答的問題時,可以輕鬆帶過,再轉而聊到一些時事新聞,主動開啟另一話題,掌控聊天的主題,可避免被問到一些私人尷尬的問題。如果早已有明顯憂鬱及焦慮的症狀,切莫諱疾忌醫,及早接受諮商治療,才能避免年節焦慮症纏身。

身體僵硬、走路變慢非老化 當心是帕金森氏症

身體僵硬、走路變慢非老化 當心是帕金森氏症#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身體僵硬、步伐變慢,你以為是正常的衰老現象嗎?錯,這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前兆。台灣神經學學會陸清松醫師表示,民眾常會把身體出現僵硬、走路步伐變慢等症狀誤以為是衰老的正常現象,但事實上,在一般大眾所認知的正常衰老現象,都有可能是帕金森氏症所造成的。此外,每當提到帕金森氏症時,民眾往往會將它與失智症連在一起,但事實上帕金森氏症是可透過治療而獲得改善的一種疾病,與失智症完全不同。藥物治療+藝術課程有助改善目前台灣帕金森病患就醫人數推估約為3萬多人,主是由於腦中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產量不足所導致的疾病,而目前的治療方式皆是以補充多巴胺為主。該疾病除了會使動作遲緩外,更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鬱、失眠、認知困難等非運動症狀。因此,醫師們建議帕金森病的治療應該多管齊下,除了透過藥物治療外,也鼓勵病患參與感覺統合藝術課程,增加自我表達及社交能力,而藝術治療徐葦芸老師表示,在藝術課程中民眾可藉由陶土及撕紙的動作,來體驗動作協調,而在手指畫畫的部分,有助於刺激感官,重新燃起生活的動力。透過自我10點檢測 即早發現助治療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林瑞榮醫師表示,帕金森氏症就目前的治療方展,已經從動作症狀發展為非動作症狀的早期診斷,但由於普遍民眾對於早期症狀不熟悉的關係,導致許多病患常常是從骨科、外科轉診而來,以至於延緩診斷、延誤治療,贈造成許多不必要的病狀。因此,為提升大眾對帕金森氏症的認知,台灣動作障礙協會陳柔賢醫師特地發表了一份自我檢測表,使得民眾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指標,來檢測自己或親友是否可能為派金森氏症的危險族群,能提早發現並治療,在這份檢測表中共有10項症狀,若出現3項以上的話,提醒你應盡速就醫檢查。1)是否曾在休息放鬆的強況下,手出現顫抖的現象?或當手完全在不用力的情況下,出現顫抖現象?2)走路時有一隻彎曲且不會擺動?3)在站立或走路時,身體會向後彎曲?4)走路姿勢雜亂、不順暢,好像打結或有一隻腳拖在後面?5)步伐小且常常摔倒或跌倒?6)常常覺得懶洋洋,做事情都沒動力?7)常常覺得頸部後方或肩膀會疼痛?8)刻意避免與聊不來的家人或朋友們保持距離?9)音調變小聲或沙啞?10)寫字變慢且字體變小?

服貿新聞引起焦慮症 女子失眠又頭痛

服貿新聞引起焦慮症 女子失眠又頭痛#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服貿新聞這10幾天全面影響了台灣每個人的情緒與生活。雖然,今天是反服貿學生出關的日子,但反服貿活動似乎沒有隨著學生們宣布退出立法院而告一段落。33歲的丁小姐,因被這十幾天來熱燒的服貿新聞影響,焦慮不安、失眠、頭痛、無法集中注意力而就診。她說,服貿新聞讓自己緊張、坐立難安,對新聞節目以及網路上,正反兩方的互相攻擊謾罵更是憂心忡忡;想停止收看,又怕自己跟不上時事的變化。衛福部樂生療養院身心科鮑致嘉醫師指出,適應性焦慮症,即是有明確的壓力所引起的焦慮症,例如這陣子熱播的服貿新聞;其症狀和一般焦慮症相同,症狀包括:坐立不安、緊張、感覺脾氣在爆發邊緣、易疲勞、難以專心或覺腦筋一片空白、易怒、肌肉緊繃、睡眠障礙;關心時事坐立難安 5招來緩解臨床上也常見頭痛、腸胃不適、顫抖、冒汗、心悸等症狀,同樣的壓力亦有可能造成原有精神疾病的惡化。通常適應性焦慮症的癒後是良好的,大部分的人在壓力解除後3個月內會回復常態,或者即使壓力持續,也能找到新的適應方式。因此,如何緩解服貿新聞帶來之焦慮情緒,醫師也提供以下5招來緩解焦慮情緒:1)限制自己觀看相關電視或網路新聞,以及社群網站的時間,避免情緒過度沉浸其中無法抽離、喘息。2)以其他會讓自己感到愉悅的活動來轉移注意力,例如聽音樂、看電影、郊外踏青等,依個人興趣嗜好而定。3)適度的運動有助於放鬆心情。4)若與親友因立場不同而相持不下,最好先暫時離開,雙方都冷靜之後才能再進行理性、有效的溝通;如果仍無法說服對方就不必再爭執,儘量互相尊重雙方可以有不同想法和見解。5)採用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技巧都是舒緩身心壓力的好方法保持樂觀的心態。鮑致嘉醫師也建議,每個人面臨壓力,都會有焦慮的情緒反應。但是若焦慮變得過度、失控,反而讓人陷入極度痛苦,影響工作、生活各方面的表現時,就可能是病態的焦慮了,須請醫師協助診治,提醒關心國家大事之餘,也別忘了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

放鬆心情 5招讓你遠離焦慮

放鬆心情 5招讓你遠離焦慮#焦慮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小劉是公司的作業員,工作很盡責,又不會跟同事抽菸喝酒亂摸魚,所以主管升他當組長,可是當上組長後常常與主管開會討論,也不知道該怎麼管理下面的組員,睡眠越來越差,頭越來越痛,心情也越來越焦慮,壓力上升而無法控制情緒而導致失眠,最後求助心理諮商獲得改善恢復自信。焦慮反應的心理感受是一種較為飄浮不定的不安、煩燥、擔心甚至慌張的感覺,不一定有明顯特殊的外在因素。焦慮時除了心理的感受外,也可能伴隨生理、內分泌甚至新陳代謝的變化。也因此常伴隨身體症狀的出現,因而需要小心區別心身症狀與生理疾病,才可有效避免誤診。焦慮到影響正常生活 應接受身心科醫師診治每一個人都可能有焦慮的經驗,就像人都難免有心情好或心情不好的時候,焦慮有時候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它甚至是學習技巧,解決問題及克服困難的動力之一;但若焦慮反應的程度或持續的時間影響到一個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品質的話,那麼便有可能形成精神官能症,患者應當接受身心科醫師的診治,才可以得到最妥善的照顧。最後提供5點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紓解焦慮:1)運動/跑步、走路、打球等等,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有益消除煩惱及控制緊張與焦慮的情緒。2)善用深呼吸柔軟操/放鬆技巧可有效穩定情緒,改善睡眠品質。3)遠離壓力情境/給自己一段時間沈澱或善用假日開車兜風,作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拋開工作的煩惱。4)培養一個嗜好/不妨培養一個嗜好或自己喜愛的事,是紓解心情的極佳方式。5)求助專業人員/若自己無法處理緊張情緒,請求助於專業人員,不必感到靦腆,每個人都有需要被幫助的時候,也都有能力幫助別人。 

失眠、焦慮不安 考試焦慮症候群找上門

失眠、焦慮不安 考試焦慮症候群找上門#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時值考試旺季,各類大小考試陸續登場。除了國家公職高普考,各類特考、各式各樣的求職考機構考,還有專業證照考、資格甄試考檢定考,以及暑期的大學指考入學考等。在這酷熱的大「烤」季節裡,考試何其多,考期愈是逼近,考生的緊張壓力就會愈大。「考試」是目前台灣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很難避免的,而且它是常常出現的一種生活事件和壓力。尤其,當一旦要進入全國性一起競爭的戰場、或是面臨個人在生涯關卡的各類資格考試,許多人還是會感到神經非常緊繃,以至於承受壓力過大,不但無法靜下心來專心準備考試,有時身心無法負荷,會伴隨出現了一些心身症狀,進一步演變成所謂的考試焦慮症、考前焦慮症候群等問題。過高的焦慮 會造成考試時思考中斷、注意力分散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林寳珍說「考試焦慮症」泛指因考試壓力所引起的生理或心理上的緊張症狀。輕度的焦慮可以引發個人的學習動機、增加學習效果;但是過高的焦慮,比較會造成準備考試或考試時出現思考中斷、注意力分散等反應,進而影響事前學習的表現。一些即將面臨考試的考生,因為擔心考不好,憂慮考後的結果,導致心理與身體上的過度負擔,容易出現情緒不安和浮燥的現象。在壓力負荷過大之下,一般「考試焦慮症候群」常出現的心身症狀,包括失眠、頭暈、頭痛、胸悶、心悸、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食慾差、胃腸不適、便秘、腹瀉、頻尿、睡後易醒、嗜睡、全身無力、習慣性情緒低落等。這些伴隨考試而引發的生理、心理方面緊張的症狀,通常會在考試過後、壓力紓解的情況下可以自然痊癒。不過,如果考前心身症狀明顯,導致常失眠、過度焦慮不安、腸躁症等身體不適,或情緒低落的考生,還是需要尋求「社區心身門診」諮詢或醫療協助。(照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生理回饋治療 改善焦慮症全身痛?

生理回饋治療 改善焦慮症全身痛?#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我這裡也痛,那裡也痛,該怎麼辦?」這是許多焦慮症患者的心聲,焦慮症的患者常因身體的不適四處求醫,但往往被告知並無發現任何疾病,而被轉介至精神科門診,甚至有醫師直接以「自律神經失調」為診斷,讓最近在門診自律神經失調的說法越來越盛行。現今台灣各大醫院皆備有生理回饋治療的設備,生理回饋治療猶如反應情緒的一面鏡子,能測量患者的身體因情緒或外在環境帶來的細微改變,再經由電腦的分析與整理,讓這些平常身體感覺不到的細微變化能清楚的呈現,改善焦慮症患者找不出病症的狀況。成大斗六分院精神科成毓賢醫師表示,自律神經失調往往是長期焦慮導致的結果,且焦慮症患者會全身上下都感到不適,目前傳統的治療方法除了使用藥物及心理治療外,生理回饋治療也逐漸變得普遍。成毓賢指出,生理回饋治療和一般藥物治療最大的差別,除了無明顯副作用和方式較為自然之外,透過自我練習得來的治療方式,只要持續治療,就能維持良好的治療效果。成毓賢說明,生理回饋治療最重要的,就是增加病患對情緒或外在環境帶來身體改變的了解與敏感度,並學習如何改變失衡的生理狀態,透過生理回饋治療儀器的輔助,可以看到身體在真正放鬆狀態下的生理指標,如心跳、血壓、肌肉狀態的變化狀況,幫助了解使用何種方式能讓身體達到最放鬆的狀態。成毓賢醫師表示,若願意在自己的身心健康上多花點時間,生理回饋治療對於焦慮症或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來說,是一個藥物以外的良好選擇。

躁鬱症無關遺傳? 醫:基因體質所致

躁鬱症無關遺傳? 醫:基因體質所致#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一般俗稱的躁鬱症也叫做雙極症,雖然盛行率不高大約1%,但在春季氣候詭變的季節容易好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蔡尚穎表示,由於躁症的臨床特性,受雙極症所苦的並非只有病患一人,其周遭的親朋好友都會受到影響,因此,該如何面對雙極症的病人就是一個課題,其最重要的就是有賴家庭與社會的支持。為什麼會發生雙極症?蔡尚穎解釋,主要因素為基因體質,導致腦部發炎,無關遺傳基因,但與家族病史恐有相關聯,若是家族中曾有過相關疾病患者,那麼有躁鬱症的基因體質機率可能就會相對高一點;而因創造力、想像力與雙極症有關,因此也有越聰明越容易有躁鬱症的說法。蔡尚穎表示,雙極症大部分的發病年齡約在20-30歲左右。躁鬱症在發作的時候,稱為躁期,會表現出情緒高亢易怒、精神充沛、好說話等症狀,最明顯的跡象可從睡慾減少發現;鬱期時則會有情緒極低落、話少、畏縮、沒自信、自殺意念、睡慾增加等情形。它是一種陣發性疾病,雖然有可能再復發,但治療後是可以完全緩解正常的。蔡尚穎更表示,其實只要把握「三不過度」原則,不要過度干預、過度保護、過度敵意,就可自然與個案相處,若是過度的情緒介入病患生活(High EE),可能會導致不良心情衛生環境,更升高復發率。一名32歲的小蕾,曾因在大學學測時躁症發作,在考場脫序而送至精神病院住院,因而中斷求學路,人際關係也漸崩解。蔡尚穎說,很多雙極症患者在發病後,可能都會經歷害怕強烈情緒、羞於面對原來的社會網絡、過分敏感擔心復發、因年輕罹病,對自己喪失希望等心理反應。因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開辦「雙極症療癒團體治療」已逾15年,協助患者面對生活壓力、結交新朋友,建立規律的社會節奏。蔡尚穎也表示,雖然這是可以完全康復的疾病,但要避免復發最重要的還是賴於家人及社會的支持。蔡尚穎表示,雙極症透過藥物與團體治療,可穩定患者的情緒,使病情完全緩解,恢復正常的生活,與一般人沒什麼不同。但社會貼上的精神疾病標籤,對病患來說,會造成一輩子的影響,呼籲各醫療院所、政府等,應保護病人的隱私,而我們該做的,是自然的與患者相處,並且給予關懷與幫助。(圖片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憂鬱、焦慮、恐慌 腦中血清素缺乏

憂鬱、焦慮、恐慌 腦中血清素缺乏#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血清素是腦中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之一,與多巴胺、正腎上腺素同屬單胺類,是體內酵素將胺基酸轉化而成。目前已知當腦中血清素接受體的功能失調時,可能會造成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恐慌症、經前症候群等,而目前常用來治療這些疾病的用藥,也與提昇腦中血清素濃度有關。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李怡慧表示,研究證實當我們的腦中血清素下降時,交感神經系統被活化、產生不安、倦怠感。反之,當我們有疲憊不安的感受時,也需要注意自己是否已漸漸有血清素缺乏之現象。李怡慧指出,不僅患者,健康人也想知道否有血清素調節的問題,可惜的是,抽血檢驗得知周邊血液含的血清素量,與中樞神經中的含量,沒有相關,而目前用來量測中樞神經血清素功能的方法,多具侵襲性或牽涉些許輻射暴露,臨床上較少使用。但「音量相依之腦部誘發電位」或「色胺酸耗盡測試」這兩項試驗已被證實可作為一非侵襲性評估中樞血清素活性的方法,可以運用在臨床及研究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