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量

正確醫療照護 破解糖尿病四大疑問

正確醫療照護 破解糖尿病四大疑問#熱量

隨著人口的老化,過量及精緻化飲食和缺少運動的生活型態的盛行,近年來糖尿病的盛行率不斷地攀升,為現代人重大文明病之一。目前糖尿病人估計佔全台人口5%,即全台灣約有100萬人罹患糖尿病。由於糖尿病並不僅是尿中帶糖而已,它會造成全身血管和神經病變,嚴重威脅個人、家庭健康和幸福,也對健保財務造成雪上加霜效應。澄清醫院平等院區 - 家庭醫學科 - 許維邦主任指出,糖尿病的診斷絶不是靠驗尿,而是必須抽血檢驗。若空腹血糖≧126毫克/百毫升,或任何時間血糖≧200毫克/百毫升即可診斷為糖尿病。順便提醒大家,尿酸的檢驗也是抽血而不是驗尿。以下幾個是糖尿病友常見問題,許主任也藉此提出解答!Q1.糖尿病最好不要吃西藥或注射胰島素,否則容易需要洗腎﹖許維邦主任表示,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因為糖尿病本身會造成腎病變,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更是尿毒症元兇之一。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須定期檢驗尿蛋白,以儘早發現腎病變並提早因應。台灣洗腎病患高居全球第一,而糖尿病患就佔了其中1/3。Q2.山藥是藥,糖尿病患無妨多多食用﹖這也是不正確的觀念。許維邦主任說,山藥、玉米、馬鈴薯、蕃薯和芋頭其主要成分皆為澱粉,並非藥物,因此不鼔勵毫無節制,大量食用。但仍可按照營養師建議,參考食物代換表,適量食用。Q3.糖尿病治療以藥物為主,飲食、運動應付應付即可﹖糖尿病治療包括飲食、運動和藥物治療三大支柱,缺一不可。飲食控制學習並非遙不可及,只要願意和衛教營養師真誠溝通虛心請益,結合理論和實務,並獲得家人的鼓勵和支持,一定有辦法理出客制化的個人飲食模式,而且幾乎可以按照份量合理進食大多數水果,更可參加宴席。Q4.有偏方可治癒糖尿病嗎?除了少數因為過度肥胖、缺乏運動所誘發糖尿病,有可能因為減重和適當運動而回歸不須使用藥物治療之外,許維邦主任指出,目前絶對沒有任何藥物可治癒糖尿病。糖尿病是21世紀的文明病,嚴重地威脅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健康和幸福。雖然無法痊癒,但只要我們能夠早期診斷、勇於面對,並接受專業的現代醫療照護和家人的協助,則你的人生依然是彩色的。

健康樂活從「早餐」開始

健康樂活從「早餐」開始#熱量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也是最常被忽略的一餐。一日之始,早餐可提供身體所需的熱量和營養素,並有利於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呼籲民眾:「健康就從早餐開始」,並教導民眾如何吃得『方便』,但不『隨便』,促進健康又樂活。根據歐美的調查指出,年輕族群吃早餐的比率有逐漸降低的趨勢,尢其是青少年更為嚴重。歐美許多研究指出,不吃早餐者所攝取的微量營養素較吃早餐者低,且不足的攝取量無法由其他餐次補足。另外,有很多女性為控制體重而不吃早餐,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吃早餐有利於體重的控制,且青春期時較少吃早餐者,其成年時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會較高。雖然吃早餐者會增加每天熱量的攝取,但卻比較不易有體重過重的情形,早餐是成長中的孩童及青少年營養素重要來源,除可減少飢餓感、提供大腦利用的葡萄糖外,也可能改變神經傳遞物質的濃度,讓思考變得更敏銳,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學校成績表現、改善情緒及學校中的問題行為。營養師建議健康的早餐原則應包括:(1)均衡各類食物,例如:全穀雜糧類、蔬果類、提供蛋白質的奶、蛋、豆、魚、肉類等,以獲得足夠的營養素。(2)要吃得營養豐富,但不要吃得過飽。(3)注意控制熱量攝取,早餐的熱量約佔總熱量的1/5~1/3 (以成年男性一天2000大卡計算,早餐約為400~660大卡)。(4)避免選擇太油、太甜的食品。在繁忙的都會生活型態下,要一早起來製備早餐,確實很不容易,且家人的口味喜好也多不同,購買市售早餐成了大多數人的選擇。要如何吃到健康的早餐呢?前天適逢2月22日營養師節,衛生局與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特別針對十種市售常見的早餐組合,教導民眾如何吃得『方便』但不『隨便』。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將十種市售常見的早餐組合予以營養分析、評量,利用校園營養教育使用的『均衡拼圖』,讓組合早餐呈現是否完整,若是各類食物分布不完整,『均衡拼圖』就會有缺損。例如,在早餐店購買百匯三明治,若搭配100%柳橙汁,因為含有全穀雜糧、適量蛋白質(乳製品或肉類1-2份)、蔬菜水果類(純果汁及生菜)、少鹽(沒有使用高鹽調味料)、低糖(5-10公克糖)、健康油(使用不含反式脂肪酸之健康植物油),這樣『均衡拼圖』就能達到完整,推薦指數達4顆星。十組早餐組合還包括:夏威夷可麗捲搭配拿鐵咖啡,糙米燕麥飯套餐、燒餅油條、蘿蔔糕等中、西式早餐,民眾可以至衛生局網站(網址 http://www.health.gov.tw/)主題專區項下『健康飲食:天天五蔬果新食尚運動』查覽。衛生局與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指出民眾可配合自己的方便與喜好,選擇健康指數較高的早餐組合,並參考營養師的叮嚀提醒,適度的調整早餐內容或在一日中其他餐次補強,讓全家人每天都有好的開始,健康幸福又樂活。

每天少吃500卡 健康腰瘦不復胖

每天少吃500卡 健康腰瘦不復胖#熱量

過完年後,許多人的腰圍都胖了一圈,尤其現代人生活較靜態,往往整天坐在電腦桌前辦公,回家後又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加上飲食習慣改變,大量攝取精緻、高熱量的食物,導致肥胖盛行率持續增加。根據衛生署調查,台灣每三人就有一人過重,十大死因中與肥胖相關的疾病佔了一半以上,包括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及癌症(如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攝護腺癌等);肥胖也會增加脂肪肝、膽結石、痛風、退化性關節炎、高血脂症、呼吸中止症候群、月經不順、濕疹等問題,甚至因缺乏自信而造成社交障礙、憂鬱症,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96年就將肥胖列為一種慢性疾病,其健康危害絕對不可小看!怎樣知道自己是否肥胖?國內目前多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及腰圍作為評估指標。BMI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的平方(公尺)2來計算,若BMI≧24為過重,≧27即為肥胖;而腰圍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即為腹部肥胖,這代表內臟脂肪含量高,得代謝症候群的機率較大,一旦罹患代謝症候群,將來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五倍、中風三倍、其他心血管疾病則是三到五倍。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家醫科 - 許馨文醫師表示,時下坊間充斥各式各樣的減肥廣告及產品,強調可速效減肥,讓人非常心動,但門診中也常看到許多人減了體重卻賠上健康,最慘的是,有人因此造成無法彌補的後遺症,最後還是復胖,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其實,健康享瘦沒有速成之道,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就是「飲食控制」、「運動」及「恆心」。飲食方面應遵守「三低一高」原則,選擇低油、低鹽、低糖及高纖食品,三餐定時定量,細嚼慢嚥,建議改變進食次序,先喝湯、吃蔬菜,有了一定的飽足感,再吃熱量較高的飯及肉,不碰零食,睡前三小時也不要吃東西,每天減少500大卡攝取,一週約可減輕0.5公斤。許馨文醫師建議,運動方面,應以中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主,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一週至少5天,每天至少30分鐘,能運動60分鐘更好。但許多人往往無法持之以恆的運動,常見藉口是「沒有時間」,其實運動時間可以累計,例如早上、中午、晚上各10分鐘。其次,很多人不運動是因「沒有場地」,之前某健康休閒俱樂部倒閉,許多病人都抱怨沒地方可以運動,其實住家附近的公園是快走慢跑的好地方,爬樓梯也是不錯的運動,還可節能減碳,或者買台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在家邊看電視邊運動都可以,總之應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持之以恆。減重是「知易行難」的事,所以遇到瓶頸時,不妨諮詢醫師或參加醫院的減重班,尋求專業人員協助,由營養師進行營養評估、設計適合的飲食計畫,醫師評估是否需用藥物或代餐,復健師則可作運動指導,自然可健康減重。許馨文醫師再一次強調,減重無捷徑,只要遵循「飲食」、「運動」及「恆心」三大原則,相信人人都能瘦得健康又不必擔心復胖,千萬別為了求速效,隨便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品及食品,以免破財事小、傷身事大。 

糖尿病友甘苦談 破除胰島素治療迷思

糖尿病友甘苦談 破除胰島素治療迷思#熱量

糖尿病治療目的主要為減輕症狀、改善生活品質、防止急性及慢性併發症、治療或改善併存疾病、及減少死亡率等。因此糖尿病人如以飲食控制及加強運動仍無法有效控制血糖時,應考慮使用藥物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說,藥物選擇應因人、因病種類及嚴重程度、因併發症有無、因是否有伴隨其他疾病(如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尿酸過高等)而異。例如第1型糖尿病病人如體內胰島素嚴重缺乏,則必須施以胰島素注射治療。其他如懷孕婦女、患有急性疾病如感染症、心肌梗塞、或接受手術者,或對口服降血糖藥失效或有禁忌或過敏等糖尿病患者,均應給以胰島素注射治療。因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為讓民眾更了解胰島素治療,於98年2月21日上午9點至12點,在該院陽明院區九樓大禮堂舉辦「專題社區講座-胰島素使我重生與病友經驗分享」,洪建德並於會中分享20餘年臨床使用經驗,及邀請個案江小姐於會中分享為了懷孕生子,以及胰島素安全使用下,如何將血糖控制穩定,並如願生下一男一女經驗甘苦談;個案洪小姐在懷孕末期發現高滲透壓高血糖症危險性妊娠,也經過胰島素注射而安全分娩;個案黃小姐也願意與大家分享她懷孕心得,讓民眾藉此更了解胰島素使用好處,以破除傳統使用胰島素迷思。活動中將有陽明志工黑貓歌舞團精采表演,當天現場有免費驗血糖,並有營養師及個管師備詢,前180名贈送便當一盒,有興趣民眾,歡迎踴躍參加。活動辦法請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新陳代謝科網站(http://www.tpech.gov.tw),查詢或洽詢柯小姐電話:28353456轉6653。交通方式:可搭乘捷運淡水、北投線,芝山站下車,再搭陽明院區接駁車,每隔10分鐘一班。

《呷健康》各式火鍋營養分析

《呷健康》各式火鍋營養分析#熱量

在冷風颼颼的日子裡,最適合三五好友歡聚享受熱騰騰的火鍋了!傳統火鍋可以方便品嘗新鮮食材甘甜的美妙原味,而現代人發揮創意的"無國籍料理"則巧妙結合了異國風味與圍爐團聚的快意,例如風味獨特的巧克力鍋、牛奶鍋、起司鍋、大腸臭臭鍋、咖哩鍋、養生鍋等等琳瑯滿目讓饕客們恨不得有好幾個胃,各種美食都不放過。但享受美味之餘,您是否常因為吃火鍋吃得太飽,而擔心影響健康,不知如何取捨?以下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官小燕營養師,以專業的營養觀點分析一下不同的火鍋,了解湯底火鍋料及各種沾醬的熱量高低、成分、含量,您就可挑選適合自己的火鍋,盡情享受一番囉!營養師官小燕表示,一般涮涮鍋的湯底熱量最少,如果是用蔬菜熬製而成的,如部份養生鍋則熱量、油脂、普林含量都少;許多用肉類大骨熬製的高湯,則油脂、普林會溶在湯裡,痛風或尿酸高的人就不適合食用。而巧克力鍋、牛奶鍋、起司鍋、大腸臭臭鍋、麻辣鍋等的湯底,熱量就比涮涮鍋的熱量多了10~20倍不等;尤其麻辣鍋的湯底熱量及油脂都偏高。但是牛奶鍋及起司鍋因含有較高的鈣質,對需要增加鈣質攝取量的人較有幫助。火鍋料的內容不外乎肉類、蔬菜與主食類。新鮮的豬、牛、羊肉及海鮮等肉類之中,以海鮮的含油量最少,熱量也較少,而肉片如果含的白色油花越多(如五花肉)則熱量越高,最好盡量選瘦肉;而雞蛋、豬肝、內臟類則含膽固醇多,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談完肉類再談蔬菜,營養師官小燕指出,涮涮鍋及牛奶鍋的菜盤約有2~3份的蔬菜量,熱量低且有飽足感,怕胖的人可放心食用;有些巧克力鍋、起司鍋則蔬菜份量較少。剩下就是主食了,包括玉米、芋頭、冬粉、豬血糕、麵包、甜點等,甚至於甜不辣也含有不少醣類,吃這些主食類就和吃飯是一樣的。糖尿病患需控制糖分者,就要注意主食份量的選擇,勿過量而造成血糖過高。需要提醒您大部分的加工餃類(如魚餃、蝦餃等)、丸子油脂及熱量都較高,許多用五花肉、絞肉做內饀油脂含量更高,要注意應少攝取。沾醬包括醬油、豆腐乳、醋、香油、辣椒醬、沙茶醬等,其中沙茶醬的熱量最高,含油較多,而醬油、豆腐乳、辣椒醬含鈉量高,官小燕提醒,高血壓的人要注意,最好適用蔥、薑、蒜、辣椒加醬油、醋,滴幾滴香油做為沾醬,鹽分及熱量較少。綜合以上各項分析比較,您是否有了概念原則上食物應均衡攝取,盡量選擇新鮮、天然、高纖維食物,注意熱量、油脂、鹽分攝取勿過量,任何美食適量而不放縱,就能確保健康。

「代餐」減肥 輕鬆甩肉不怕餓

「代餐」減肥 輕鬆甩肉不怕餓#熱量

代餐,就其字義為取代部分正餐的食物。代餐食品具有高纖維、低熱量、易有飽足感的特性,因此,利用代餐可以更嚴格控制食量和熱量。平常成年人一餐約攝取600~900大卡的熱量,若以代餐來取代正餐,一般代餐的設計多將熱量控制在150-200大卡,如此熱量攝取就會低於平日的攝取量,來達到減重的目的。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 - 蘇秀悅主任表示,合格的代餐,應該可以提供高品質的蛋白質、足夠的醣類、維生素與礦物質,以維持身體正常機能,可以長期使用。可選用經行政院衛生署審核的代餐,來減重較令人安心;因為市售代餐的廠商良莠不齊,更不乏不良產品摻加有害成份(如木麻黃素等引起神經興奮的物質),因此選購前應注意代餐的成份,並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選購較有保障。臨床上,對於想要積極減重者,蘇秀悅主任建議,須在營養師及醫療專業人員指導下,搭配均衡飲食,取代一餐或兩餐正餐,逐步達到減重的體重目標,若是要維持體重,則可採用每日取代一餐。在這段減重期間,一定要了解自己發胖的原因,並且針對問題做改善,另外也要慢慢學會食物的代換技巧,才不會復胖。成功的使用代餐減肥,需包括的步驟:步驟一、以均衡營養為原則:需均衡的攝取六大類食物 步驟二、選擇口味、價格等可以接受的代餐種類 步驟三、將代餐設計到減重飲食中,並達到熱量限制的目的步驟四:將代餐換為一般飲食,並學會維持體重的技巧。蘇秀悅主任提醒,減重期間熱量控制要注意限制在合理的範圍內,男性不可低於1400大卡/天,女性不可低於1200大卡/天,以自己可以達到的飲食控制程度為準並隨時監控自己的體重,在體重稍微回升,知道如何將體重再控制回來是要點。《代餐建議使用者》1. 肥胖(BMI≧27公斤/公尺²)2. 僅過重(27>BMI≧24公斤/公尺2)合併有高血脂、高血壓及心血管等代謝疾病3. 以均衡低熱量飲食仍無法達到體重控制目標者。4. 減重手術後因飲食狀況不佳而體重停滯者 

運動333、蔬果579 預防心血管疾病

運動333、蔬果579 預防心血管疾病#熱量

腦血管疾病與心臟疾病一直高居國內十大死因的第二、三名。血管硬化阻塞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因,現代人生活習慣改變,患者年齡層不斷下降,不少三十出頭的年輕人,因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加上經常外食,蔬果攝取量不足,使膽固醇及血脂肪過高,造成血管硬化、失去彈性。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平等院區三樓內科病房-施麗香護理長指出,預防心血管疾病要從年輕做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及正確飲食習慣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不二法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平常應保持好心情、不隨意動怒;根據研究指出,睡姿採右睡者,心跳會趨於緩慢,全身會容易放鬆,可幫助入睡又可預防心血管疾病。此外,需長期規律的運動、不抽煙、健康均衡的飲食。運動可以提高身體代謝加速熱量消耗,消除血中脂肪的能力減少動脈膽固醇、脂肪的堆積,如:散步、慢跑、跳舞、打球、健身操、爬樓梯、爬山健行、游泳、騎自行車等。施麗香護理長建議,運動方式請遵照三三三法則:(1)每個星期要有三次的運動。(2)每次至少要有三十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3)心跳的速率至少要有130次以上。在飲食方面,要做到三少二多,少鹽、少油、少糖及多新鮮與多蔬果。「蔬果579」是近年來一直被提倡的健康飲食型態,建議每天至少吃3份蔬菜及2份水果,選擇5-9種不同種類與顏色的蔬果。如十字花科蔬菜的花椰菜、甘藍菜、柑橘類水果等,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可以防止血管的硬化,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預防勝於治療,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規律的運動,讓您遠離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可避免自己年紀尚輕卻有80歲的心血管。

吃完湯圓 撫摩腹部可幫助消化

吃完湯圓 撫摩腹部可幫助消化#熱量

春節剛過,熱鬧的氣氛,通常還會一直到元宵節才結束,除了各地有慶祝活動外,吃元宵更是元宵節傳統的習俗之一,起初人們把元宵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著家家戶戶都能團圓、美滿。為恭紀念醫院中醫科-林東宏醫師表示,湯圓的主要成分是糯米,中醫認為,糯米性甘溫、無毒,其功效為暖脾胃、補中益氣、縮小便,主治脾胃虛寒、小便頻數、脾胃泄瀉、氣虛自汗。市售甜餡湯圓本身已有甜味,所以湯不需要再加糖,以減少熱量攝取;若是無餡小湯圓,湯可以用桂圓紅棗湯或桂圓薑湯取代,有安神祛寒的功效,或放入枸杞、白木耳等,增加營養和美味;無餡料小湯圓還可以用花茶來煮,味道更清鮮;煮鹹湯圓時可多放一些蔬菜,增加纖維素含量。林東宏醫師指出,由於糯米性溫黏滯,難以消化,對於腸胃功能不佳者、老年人、兒童,在食用湯圓的時候就應特別留意,切記要緩慢、小口,以免造成消化不良或吞嚥阻礙;湯圓餡種類繁多,其中油脂含量均較高,會影響慢性病患者病情;另外,甜餡常會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花生、芝麻、豆沙餡等會加重腎臟病患者病情,應特別注意;對於體重超重或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都不宜過量攝取含大量油脂及糖分的湯圓;對於痛風病患者,高油脂的食物會影響尿酸的排泄,增加痛風病復發的可能。由於熱量高,食用湯圓後,適當的走動,可消耗一些熱量,也可撫摩腹部,以促進腸胃蠕動。如果有腸胃問題情形而不能緩解,林東宏醫師建議還是求診於醫師,以改善病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