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循環障礙

 讓「罕見病」不再「罕治」—尿素循環障礙UCDs健保納入新藥

讓「罕見病」不再「罕治」—尿素循環障礙UCDs健保納入新藥#尿素循環障礙

尿素循環障礙(Urea Cycle Disorders, UCDs)是一組罕見的遺傳代謝疾病,因體內酶活性不足導致氨代謝異常,進而形成高氨血症。患者可能引發急性腦病、癲癇、認知受損甚至危及生命。患者多在新生兒期或兒童期發病,對家庭和醫療體系都是極大挑戰。 近年來,隨著國際間治療藥物逐步引進,臺灣已將相關療法納入健保給付,象徵罕病治療資源將邁入新階段。專家指出,這不僅為臨床上提供更多元的治療方式,也反映出臺灣在保障罕病患者照護權益上的重大進展。 圖/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科簡穎秀醫師 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科簡穎秀醫師指出:過去在尿素循環障礙(Urea Cycle Disorders, UCDs)的臨床治療選擇很有限,如今健保體系能支援更多治療選項,對患者及家庭,以及醫療支持系統而言,都是重大突破,同時也展現台灣在罕病照護領域逐步與國際接軌。 尿素循環障礙治療困境:診斷不易、服藥順從度低 圖/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科簡穎秀醫師 簡穎秀醫師還指出,過去在臨床上,面對尿素循環障礙患者的困境,其一是診斷,因為這個疾病於新生兒篩查中無法被篩檢出來,同時發病症狀甚至和一般感冒雷同,又因為是罕病,鮮少人知道此疾病的存在,所以,很難在第一時間得到正確診斷。簡醫師提到,過去就有孩童因長時間出現疲倦、幻覺等症狀,被誤診為精神疾病,直到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是尿素循環障礙(Urea Cycle Disorders, UCDs)。若能更及早發現、正確診斷,並及早介入治療,才能避免不可逆的神經損害。 另一大困境是治療疾病,患者日常除了實施嚴格的蛋白質攝取限制之外,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須隨餐服藥控制病情,雖能延長壽命,但藥物劑型較大、每天的藥量更是驚人,一個成人每餐就需吞服近二十顆藥丸,同時,身體還伴隨產生奇怪的味道及腸胃道副作用,許多病人反應:「每天光吃藥就吃飽了」,導致服藥順從度低,許多孩童也因此抗拒用藥,再加生活中有諸多飲食限制,生活品質受到極大影響。 改良劑型新藥納入健保,藥物順從度提升,治療效果更穩定 圖/液體劑型新藥納入健保,藥物順從度提升,治療效果更穩定 隨著改良液體新劑型治療藥物被引進並納入健保,臨床觀察顯示,患者的治療順從度明顯提升。簡醫師分享:「治療能否發揮效益,取決於病人能不能把藥物持續吃下去。能提高用藥順從度,對病人的長期健康非常關鍵。」另外,簡醫師還提到,這一年來實際協助患者於臨床換藥過程中,液體劑型更容易被病人接受,對飲食營養調節也更有幫助,病人目前皆持續用藥中。 國際研究也支持這樣的觀察。歐美多項臨床數據顯示,新劑型在血氨控制、耐受性與長期安全性方面皆具進展,孩童患者的血氨異常率也顯著下降,代表透過改善服藥型態,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療穩定性與生活品質。 健保支持與資源連結 除了藥物的進展,臺灣在政策與照護網絡上也持續強化。國民健康署推動的罕病全人照護服務計畫,提供跨專業領域的支援,一起幫助患者與家庭在診斷後能獲得更多社會資源與日常支持。 在改良劑型藥物的引進與健保制度的支持下,象徵臺灣在罕病治療上的重大進展,讓尿素循環障礙患者有望在更穩定的治療環境下,獲得更完整的照護,生活更有品質。 簡醫師也強調,罕見疾病是人群當中必然會存在的意外,呼籲社會大眾要保持警覺,當孩子出現異常症狀時建議第一時間就醫檢查,不要輕易忽略。她也期待,若能在未來開發更多適用於不同階段的篩檢工具,將有助於提升罕病的早期診斷率,避免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中國罕見尿素循環障礙患者 台團隊救治

中國罕見尿素循環障礙患者 台團隊救治#尿素循環障礙

尿素循環障礙是先天無法代謝血氨造成高血氨症之罕見疾病(http://www.genes-at-taiwan.com.tw/genehelp/),在罕見疾病中,是比較常見而且常會造成急性死亡的疾病。目前在台灣的患者,因為有政府的照顧,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罕見疾病用藥,搭配特殊飲食,在降低血氨值的同時,不至於影響身高體重的生長;而且台大醫院的醫療團隊,也有充足的經驗可以在患者發病後,於最短時間內降低血氨,不至於讓病人留下後遺症。但是,對於那些在世界上其他角落的病人,他們不一定能及時得到正確的診斷及治療,難免會有一些令人遺憾的故事。一位來自中國的5歲小女生,曾有過一個姊姊,從小就有反覆嘔吐及發展遲緩的問題,雖然1歲時診斷出有高血氨,但是因為無法治療而死亡。這位病童出生後,同樣也出現了反覆昏迷,高血氨和發育遲緩的症狀,曾經求助於北京、上海的大醫院,醫師雖給予低蛋白飲食的建議,但是出生後的兩年中,病童的血氨濃度總是忽上忽下、食慾不佳,體重因此沒有增加,於是家長毅然決定跨海求醫。2009年在台商朋友的介紹下,病童家長求助於台大醫院的醫療團隊,給予進一步的協助。病童剛到門診時,由於長期血氨偏高且未妥善控制,出現昏迷、嘔吐、抽筋且有發展遲緩的現象,經醫療團隊的診斷和評估後,給予降血氨藥物Buphenyl處方,並根據病童的狀況調整藥物劑量,由於此類高血氨病人須嚴格控制蛋白(如魚、肉、豆、奶、蛋)的攝取,故同時由營養師設計低蛋白飲食治療。在病情穩定後,由醫師開給病人兩年份的藥物帶回大陸,並與醫療團隊保持密切聯繫。這兩年間,病童的血氨只有一次因為腸胃炎而導致輕微升高。由於健康狀況變好了,她現在已經可以去上幼兒園。在今年10月病童回台大醫院門診追蹤,醫療團隊再次看到她,身高體重都在正常範圍,愛講話,雖然在學校的學習還是比較慢,但是她已經變成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