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

講座/乳房保衛戰

講座/乳房保衛戰#乳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為我國女性好發癌症排名第一位,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早,約在45~64歲之間,且以45~49歲每10萬名婦女發生144人為最高。乳癌對台灣婦女的健康威脅日益嚴重,台灣每天約22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及5名婦女死於乳癌。要預防乳癌,每月自我檢查、每年定期篩檢都是必要的,只要能早期發現就有極高的治癒率,病友們不要羞於讓醫師檢查。本次講座將由乳房醫學中心李嘉慧專科護理師主講,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乳房保衛戰地點:大豐社福館4樓研習教室(新北市新店區民族路110號)時間:106年10月14日(六)09:30-11:30洽詢:22193391轉67260~67263健促中心

拒當少奶奶! 台灣乳癌照護接軌國際

拒當少奶奶! 台灣乳癌照護接軌國際#乳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容忽視!根據國健署癌登報告顯示,乳癌已居國人女性前十大癌首位!近年數據指出國內乳癌患者死亡率下降,平均存活率提升;鑑此,中華民國乳癌教育暨防治學會為推動癌友的全人照護,將於上周六(27日)在台中市舉行第一屆的「翻轉護理,接軌國際」研討會,學會理事長劉良智醫師表示,國內乳癌醫療以往著重在藥物治療的學術研討,而今年的國際研討會將強調:癌痛的照護、乳癌治療心理層面、病患衛教技巧與多科團隊照護等議題,希望透過國際交流,讓台灣的乳癌照護品質再次提升。多科別合作 給予患者最佳照護品質劉良智醫師表示,中國附醫在去(2016)年9月收一名45歲的乳癌病患,確診時腫瘤已4.8公分大,癌細胞亦轉移到淋巴,當時團隊即採用新輔助型治療方式,也就是先用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半年後,腫瘤已縮小至1.5公分,此時再做腫瘤切除手術,達到保留更完整的乳房外觀。中國附醫中醫部的陳盈佑醫師也表示,由於乳癌治療的方式相當多元,建議可以合併中醫藥療法,幫助患者在手術前後或化療期間恢復精神體力,緩解化療的副作用,提高病患生活品質;而中國附醫乳癌治療團隊也將在本次研討會分享如何整合多科別互相合作,給予患者最佳照護品質。乳癌治療團隊三大特點 實為患者福音中國附醫乳癌治療團隊特點有三:一,採新輔助型治療方式,即根據不同個案的腫瘤特性做治療,達到縮小腫瘤大小,保留較大的乳房體積;二,乳房保留手術結合微整形手術,因手術往往容易造成乳房的凹陷,在美觀上會讓病人產生心理不適,團隊結合微整形手術,著重照顧病人心理層面;三,以全人照護為宗旨,即整合各科別做治療,包含中醫科、復健科、身心科,並結合專科護理師、個管師等,提供病患及時的各種協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肌肉痠痛逾3週 恐為肌筋膜受傷

肌肉痠痛逾3週 恐為肌筋膜受傷#乳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運動完後肌肉痠痛,不一定是乳酸堆積!一位32歲的輕熟女平日較少運動,加入一週3次的健身房運動,除了跑步機跑步外也加入深蹲運動、訓練肌肉的行列。沒想到練完後大腿前緣和小腿肚都會痠痛,以為是乳酸堆積,疼痛連續3週都沒有改善,第4週時連在跑步機快走時亦感到疼痛。檢查發現,患者右側股骨及遠端股骨外側均會疼痛,確診為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 ITB syndrome)。熱身不足、柔軟度差 容易造成摩擦部位發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指出,跑步及深蹲時筋膜會呈現緊繃狀態,蹲站及跑步時會強力摩擦股骨大轉子及遠端股骨外髁。熱身不足、伸展柔軟度不佳,則極易造成摩擦部位發炎及疼痛,此稱為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 ITB syndrome)。運動前須針對大腿外側的髂脛束做適當伸展武俊傑主任指出,髂脛束症候群的患者多半是平時較少運動的女性族群,運動時欠缺適當的拉筋,導致筋膜過度摩擦而受傷,要避免此症狀的發生,最重要的就是平時及運動前須針對大腿外側的髂脛束做適當的伸展運動。欲伸展右側肌束,可側身將右手平舉扶牆,右腳交叉至左腳後,重心逐漸移至右腳,身體呈弧形,至感覺大腿外側有緊繃感為止,持續此感覺約20秒鐘,一天3回合,每回合重複20次,就可以舒緩肌肉痠痛不適症狀。

哺乳期過仍脹痛 小心乳癌!

哺乳期過仍脹痛 小心乳癌!#乳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5歲的曾女士1年前摸到乳房有無痛腫塊,最近發現乳頭不時的流出分泌物,曾女士僅以紗布敷在乳頭部位,直到疼痛難當,才到醫院檢查,檢查後發現這名患者腫瘤長大到5公分,已經侵犯到乳頭、連腋下也有淋巴轉移的現象。化療加上標靶治療 有機會保留乳房阮綜合醫院乳房中心主任施昇良表示,考量到乳房大小,開刀恐造成胸部皮膚破損、不利乳房重建,醫師決定先給予患者化療加上標靶治療。半年後腫瘤不但縮小甚至完全消失。曾女士也因此保留右側乳房與前胸大部分的皮膚,進行乳房植入物重建手術後,快速恢復自然的外觀。另有一位36歲王姓媽媽,產下第三胎後過了哺乳期,左側乳房仍有腫脹、輕微疼痛感就醫後發現是一至二期間的乳癌,所幸腫瘤範圍尚未侵犯到乳頭、乳房皮膚層,經過小部分切除術,以及半年的化療加上雙標靶藥物治療,腫瘤完全消失,並且也保留完整乳房。過去手術未考量東方女性嬌小體型施昇良醫師表示,雖然藥物研發和治療計畫不斷更新,但是女性乳癌死亡率始終沒有明顯下降,主要原因是乳癌篩檢率僅4成左右,其次是有些女性即使乳房已經出現異狀,卻因擔心外觀變化,寧願拖延不願就醫。過去先開刀施行全乳切除術、再化療的治療方式,並未完整考量到東方女性的嬌小體型,加上如果患者乳房大小的考量,手術切除後容易導致乳房變形,使得不少患者聞之卻步、拖延病情。施昇良醫師呼籲,民眾一旦發現在乳房發現異常腫塊、凸起、分泌物,應儘速就醫。年滿45歲到65歲婦女,以及40歲以上且有家族史等乳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應進行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千萬不要相信偏方或自然療法,患者對於治療無需太多恐懼,只要好好配合醫師治療計畫,存活率可大幅提升。

巨乳症不治療 恐致脊椎變形

巨乳症不治療 恐致脊椎變形#乳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輕女子身高只有155公分卻有一對巨乳,但左右邊乳房不對稱,右邊的乳頭已掉到肚臍處,胸罩得穿到I罩,由於身心都深受巨乳影響,這名女子最後選擇將乳房縮小到D罩杯,這才解決她因為巨乳症所帶來的困擾。 生活大受影響、心裡自卑很多女性都想要擁有雄偉的雙峰,總希望「事業線」可以夠深;然而,如果雙峰太大,也不一定就是美!收治該名年輕女子的萬芳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李存昌表示,這名女子罹患的巨乳症已讓她非常困擾,平常生活大受影響之外,且讓她非常自卑。 巨乳症和雌性素刺激有關巨乳症的成因很多,李存昌醫師解釋,巨乳症一般和雌性素刺激有關,所以好發於青春期或懷孕,由於這期間是易於荷爾蒙變化的時期,而肥胖也可能增加雌性素的誘發因子,至於好發於青春期的巨乳症往往和遺傳有相關,這名女子的母親本身也有類似困擾,但因恐懼手術而不願治療。 心理受影響、也會造成頸部痛、脊椎變形李存昌醫師指出,依據隆乳的經驗推估,這名女子的胸部大約要穿I罩杯,而且兩邊乳房都很大,右邊乳房更是特別大,就好像以前女性會哺乳的胸部,讓她根本就不敢穿T恤,至於巨乳症除了會使心理受到影響之外,甚至因為胸部負擔太大,而造成頸部疼痛和脊椎變形,不得不慎。 微創縮乳手術由I到D罩杯這名女子原本怕痛不敢處理,但是之後還是選擇了縮乳整形手術;李存昌醫師進一步指出,經由進行微創縮乳手術,再搭配抽脂術,將她的I罩杯縮小到D罩杯,右邊乳房大約切了800公克,將近1公斤,這才讓她擺脫巨乳症的負擔。(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不是肥胖!缺乏胸部保養 身材瘦小也有「二奶」

不是肥胖!缺乏胸部保養 身材瘦小也有「二奶」#乳房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妳最怕哪裡出現贅肉呢?手臂、大腿、臀部還是胸部上方跑出「二奶」?對女性來說,除了擁有傲人的罩杯外,更希望胸形漂亮,若穿比基尼、小可愛時溢出一塊肥油,怎麼塞都塞不回內衣裡,恐怕叫人更崩潰!事實上,副乳的形成有兩種因素,其一為乳腺組織長到乳房以外部位,位置大約在正常乳房外上方,少數女性月事來臨會感覺脹痛,此種稱為「乳腺型副乳」;其次則是缺乏保養,像是內衣穿錯、罩杯不合,長期堆積導致腋下脂肪組織多出一塊肉,叫做「脂肪型副乳」。副乳情況嚴重 用抽脂、外科手術來切除而不少人認為只有肥胖的才會出現副乳,或是蝴蝶袖造成;對此,整形外科醫師張峯瑞說,蝴蝶袖與副乳是不同部位,並無關連。首先,蝴蝶袖是因為脂肪堆積、肥胖及缺乏使用造成,而雖然副乳也是脂肪堆積、局部乳腺組織在此增生,但並不能與肥胖畫上等號,若是腋下乳腺、乳頭退化不完全,就算身材嬌小偏瘦,都可能出現副乳。不只如此,有些女性從青春期開始,就有副乳困擾;張峯瑞醫師說,嚴重情況者可利用簡單抽脂、外科手術來切除「二奶」;切除後並不會影響胸部大小,也能幫忙調整胸形。不過,根據《優活》過去報導指出,如有凝血功能異常、免疫功能不佳的人,較不適合接受副乳整形手術;還是要在術前諮詢專業醫師、術後配合指示與提醒,才能有效改善副乳問題。

HER2陽性早期乳癌 術前輔助治療助標記癌細胞

HER2陽性早期乳癌 術前輔助治療助標記癌細胞#乳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治療較棘手的HER2陽性乳癌,國際治療目標為「降低患者復發風險、保留乳房以及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然而乳癌治療藥物發展日新月異,標靶藥物已蔚為風潮,目前標靶藥物與化療搭配而成的「術前輔助治療」,也開始成為患者治療的新利器。台大醫院外科部郭文宏醫師解釋,早期乳癌的治療目標,就是希望能將癌細胞趕盡殺絕,標靶藥物發展至今甚至出現雙標靶型,可藉由標記作用、毒殺,併用化療相輔相成,目前治療上的選擇愈多,愈能有接續治療、降低轉移復發的機會。識別癌細胞特異性 助清除「有記號」之癌細胞郭文宏醫師進一步說明,癌細胞表面若沒有生物標記,往往會被當作正常細胞,很難被免疫細胞察覺,但標靶藥物可與細胞表面上的特異抗原結合,將癌細胞「打上標記」以利免疫細胞識別,HER2陽性早期乳癌患者,因腫瘤尚未被切除,術前若先接受雙標靶藥物加上化療的輔助療法,可誘發更多的特異性免疫反應,類似「癌症疫苗」的概念,有助於產生長期的免疫效應,也有機會發現肉眼看不見的癌細胞進行治療,減少復發、提升預後狀況。而如果療程效果佳,亦是幫助醫師作為之後治療的依據,更能掌握術後治療成績。在幾個跨國臨床試驗中可證明,超過半數的HER2陽性患者術前接受雙標靶搭配化療的輔助性治療,能使腫瘤細胞縮小甚至消失不見,因此有更高的機會保留乳房及免除淋巴結清除術,五年無惡化率也高達86%,原因就在於此種較新的治療法能夠引發自身的免疫反應,提高治療效能。術前輔助治療後 腫瘤縮小至0.1公分門診中也曾有40多歲女性,HER2陽性、腫瘤4公分,原本在傳統治療上可能需做全切除手術,但因考量患者術後可能會有腫脹等不舒服的狀況,影響生活品質,因此接受術前輔助治療。治療後,腫瘤縮小至0.1公分,保留大部分乳房組織,手術過後目前仍接受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治療,病況穩定,也擁有較佳的生活型態。不過,若是三陰性乳癌患者就需考慮接續治療的藥物選擇性,可能無法施以新型輔助療法,建議患者仍應多與治療團隊溝通,參與擬訂適合自己的治療策略。

胸部忽大忽小、下垂有腫塊 乳房變化3階段!

胸部忽大忽小、下垂有腫塊 乳房變化3階段!#乳房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編譯)不管是從青春期少女變成適婚年齡,或邁入熟女階段再到更年期,女人一生的身體變化比男性來得多,大致分為20、30、40歲三大階段;而最讓女性在乎的胸部也是會隨著年齡改變。根據美國健康網站《每日健康》報導指出,由於這三個年齡層的女性,會經過許多生理變化,像是懷孕、生產,進而影響胸部發展。●20歲/新陳代謝正常,乳房大小隨體重改變乳房外科醫師Lisa Jacobs表示,女性在20~30歲這段期間,新陳代謝還算正常,且身體仍屬健康狀態,因此乳房會隨著脂肪多寡而變大變小。多數女性也會在此時懷孕、生產,Jacobs醫師說,這時候胸部便會跟著孕期增胖、準備哺乳而變大;而在哺乳期過後,胸部有可能變得更小或升級;值得注意的是,懷孕會使乳暈變暗沉、乳頭變大,屬於正常現象。●30歲/進入初老階段,乳房漸漸下垂至於到了30歲初老階段,Jacobs醫師說,此時乳房皮膚會開始出現變化,像是妊娠紋、下垂等,會在這時慢慢展開。接著進入40歲成熟女性時期,乳房會因為即將來臨的更年期而變化,如卵巢雌激素減少、乳腺組織替換等,此時正是疾病好發期,若發現胸部出現腫塊,則要多加留意。●40歲/卵巢雌激素減少,多留意腫塊正常情況下,腫塊摸起來若與鼻頭兩測相同,屬軟且不堅硬的感覺,則不用多慮;但如果觸感像鼻樑般有點硬,就得求診檢查。最後,Jacobs醫師提醒,女性不管在哪個階段,都應養成自我檢查乳房的習慣,尤其隨著年齡增長,很可能因為忽略而錯過治療機會,應加強此觀念。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