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乳癌重建有譜!早期患者可保留切除換水滴奶

乳癌重建有譜!早期患者可保留切除換水滴奶#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胸部是女性的象徵,不管罩杯大小、胸形外觀都會影響自信;若加上疾病纏身,乳房取捨又是大抉擇。一名年約40歲女性,近期因摸到右側乳房有腫塊而至醫院檢查,不料被確診為「右側乳癌」;更慘的是,經過進一步檢查顯示,她的左側同時伴有乳癌,再次診斷為罹患「雙側乳癌」。乳頭、乳暈未感染 採皮膚保留型全切除術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外科醫師賴鴻文表示,女子首次經過超音波評估後,發現有1公分左右的惡性腫瘤,確診為「右側乳癌」;而在術前核磁造影顯示左側乳房也有異常區塊,再度進行掃描發現「左側同時有乳癌」。因個案母親也是乳癌患者,擔心有復發風險,醫師建議切除雙側乳房並合併乳房重建。女子聽從醫師建議後,選擇近年流行的水滴型果凍矽膠手術作為乳房重建;賴鴻文醫師說,由於個案屬早期乳癌,乳頭、乳暈都未感染,所以可採用乳頭、乳暈及皮膚保留型的「乳房全切除手術」;術中再依據切除乳房組織重量與身型,選擇適合的果凍矽膠,手術過程含乳房切除合併、重建共花6個小時。乳癌患者終生對側有風險 1%~3%同時存在賴鴻文醫師進一步指出, 乳癌好發年齡為40~49歲,生產後的中年婦女,很容易有輕度至中度乳房下垂情形;一般來說,乳癌患者若原本只有單側確診,終生對側乳癌風險為5%~10%;通常罹患乳癌時,對側有1%~3%的機率同時存在乳癌。因此,醫師建議患者術前評估時,也要留意對側乳癌風險的可能性。

乳癌術前輔助療法 保留乳房希望增大

乳癌術前輔助療法 保留乳房希望增大#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104年)8月衛生福利部核可HER2雙標靶藥物搭配化療併用,以治療HER2陽性、局部廣泛、具發炎性、腫瘤大於2 cm或淋巴結陽性之早期乳癌,為患者帶來一線曙光,也代表著對於手術切除的患者,能增加保留乳房的機會;原先無法接受手術的患者則在術前使用輔助療法,也有機會將腫瘤體積縮小至可手術範圍;此外,也降低了部分病患接受腋下淋巴結廓清術的可能性。術前輔助療法併用化療 軟化縮小腫瘤組織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游啟昌醫師表示,醫藥科技發展進步,保留部份乳房組織的手術機率提高,患者積極接受治療的意願也提高了。門診中有位36歲的年輕患者,自己觸摸到腫塊後輾轉就醫時,病灶大小已達4.5公分,腫瘤屬HER2陽性,幸而尚未轉移至淋巴,經過雙標靶藥物併用化療後,腫瘤組織慢慢地軟化縮小,最後開刀做了乳房保留及前哨淋巴切除術,乳房部分切除檢體證實只剩纖維化組織,無癌細胞殘留,術後再持續進行輔助療法,目前病況穩定,屬於術前輔助療法控制良好的案例。另一位46歲的患者則是在摸到腫塊後,半年才在先生陪同下就醫,病灶嚴重,腫瘤已至7公分大小且腋下淋巴局部轉移,傳統上對於這樣的患者,醫師多半建議其接受全切除術以及淋巴廓清術,但在經過4次術前標靶輔助療法後,腫瘤組織軟化且縮小至3公分,再以化療接續後,更縮小至1公分,且淋巴未感染。5年無惡化率近9成 化療藥物仍為要角游啟昌醫師表示,每位患者的治療目標都不同,一開始就要訂定明確方針並提出預期效益,多種治療途徑可選擇下,若患者能達到病理完全反應、整體存活率上升、預後較佳,便是成功的治療模式。而在幾項大型試驗中可發現,透過術前輔助療法-雙標靶藥物合併化療治療後,有高達近64%的病人在手術前腫瘤細胞已消失不見,五年無惡化率高達86%;對於早期乳癌患者而言,可以考慮作為完整治療處方的一部份。不過他特別提醒,患者無論接受何種治療,大約每3個月可看見初步成效,需要耐心、信心與醫師配合,不可太過心急想要頻繁更換治療模式;而化療藥物在治療中仍舊扮演重要角色,必要時可發揮接續治療的作用,也鼓勵患者可多與治療團隊討論。

交通廢氣增乳癌風險 30歲起超音波檢測預防

交通廢氣增乳癌風險 30歲起超音波檢測預防#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空氣汙染也會增加乳癌風險!近期,台灣天空總是霧茫茫,環保署表示,入秋後空氣汙染指數超標,已創下歷年來新高,但這波空汙並非以往所認知由中國襲捲來台的,主要汙染源其實是國內汽機車與工業區排放的廢氣所致。二氧化氮更可怕 通勤族首當其衝台灣PM2.5濃度指標已達最高等級的紫爆程度,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PM 2.5歸類為一級致癌物,但大家卻忽略另一項嚴重的大氣汙染物二氧化氮,由化石能源燃燒所產生的有害物質,是每位通勤族都可能會吸入的交通廢氣,WHO指出,二氧化氮每年引起全球7百萬人死亡,嚴重的空氣汙染除會引發多項慢性疾病,甚至連罹癌機率都會增加。根據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健康中心與蒙特婁大學研究顯示,女性住在空汙嚴重地區可能會增加罹患乳癌之機率,當空氣中的二氧化氮濃度每增加10億分之5(ppb),罹患乳癌的風險將會上升25%。若能早期發現 治療可達0死亡率乳癌發生原因有很多,和晚婚、晚生育、不哺乳、食用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等相關,但近幾年來,有不少研究顯示,不良的環境因子更是健康無孔不入的致命殺手。乳癌雖然發生率高,但治癒率也高。以女性乳癌來說,不分期別的五年存活率可達83.4%,若能在零期時發現病灶,存活率更可達97%,幾乎能達到0死亡的治癒率。攝影+超音波篩檢 敏感度超過9成一項日本東北大學針對東方女性的研究顯示,從2007年至2011年,四年時間募集近8萬名40到49歲的日本女性,半數人採用乳房攝影篩檢,另一半人除了攝影還加上乳房超音波,評估乳癌篩檢的成效。結果發現加上超音波後,篩檢的敏感度從77%上升到91.1%。健康管理業者呼籲,女性應從20歲即開始進行自我檢查,30歲以上女性,必須每年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40歲以上則為每兩年交替乳房超音波與乳房X光檢查。而有乳癌家族史高危險群之婦女,更應提早開始進行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乳癌患者最怕影響外觀 術中放射治療一次搞定!

乳癌患者最怕影響外觀 術中放射治療一次搞定!#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長期以來,乳癌一直是女性癌症發生率前二名;且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每年有超過萬位婦女罹患乳癌,更有將近2千人為此送命。醫師表示,由於傳統的全乳房放射線治療對乳房外觀多少有些影響,加上照射範圍較廣,也可能造成周圍健康組織些微傷害,讓許多患者恐懼、不敢治療。輔助性放射治療 一次性完成對此,雙和醫院一般外科醫師譚家偉表示,過去病患在接受傳統全乳房放射線治療後,仍需至放射腫瘤科進行多達25~35次的放射治療,常造成病患與家屬每日往返醫院治療之不便。而在醫療設備進步下,已發展出乳癌術中放射治療(IORT),於乳房保留手術中挾輔助性放射治療,採一次性完成;使早期患者能同步於術中完成放射治療,無需術後每日往返醫院。早期篩檢治癒率高 無須全乳房切除此外,譚家偉醫師還說,乳癌術中放射治療為早期乳癌治療一大躍進;近年來,更因為癌症篩檢普及,經由篩檢診斷罹患乳癌的患者多屬早期,且因早期治癒率高,幾乎不需要全乳房切除,因此促使越來越多病患願意接受乳房保留手術,不僅保留較好外觀也減少心理衝擊。

乳癌治療成功後復發 恐懼感增恐致憂鬱

乳癌治療成功後復發 恐懼感增恐致憂鬱#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癌症之所以令人聞之色變,除了治療困難外,容易轉移也是其中原因;台灣目前每年新增約11305名乳癌患者,其中約2成在初次確診病情已轉移,台大醫院外科教授暨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黃俊升醫師指出,目前由於篩檢推動及醫藥進展,乳癌五年平均存活率已達87.2%,但其餘8成能幸運早期發現的患者,每4人就有1人可能在診斷且治療成功後的5年、10年甚至15年後,面臨疾病復發轉移的衝擊。病友扶持 蒐集故事互相鼓勵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菊秋表示,根據國際抗癌聯盟統計,未來10年間,全世界將新增高達600多萬的轉移性乳癌患者,有賴醫療技術日新月異,乳癌已慢性病化,因此除了活得久,如何活得好更是重要的課題。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今年5至7月間,舉辦「轉移性乳癌繪本故事徵文比賽」,透過故事分享,讓轉移或復發性乳癌的患者,看到不同姊妹人生中的同樣挑戰,得到更多的信心。徵文活動共蒐集33位轉移性乳癌姊妹的故事,透過插畫家凱西.陳將故事彙整精簡後製成繪本,鼓勵姊妹「走出來」。將自己視為腫瘤患者 恐懼感增4倍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婕說明,轉移或復發性乳癌的姊妹,在面對疾病的過程中,心理壓力往往比初次得知罹患癌症還大。對復發的恐懼研究顯示,將造成癌症患者憂鬱且降低生活品質,並且以較年輕、已婚、有小孩等患者,恐懼程度較高。此外有研究發現,將自己視為「腫瘤患者」的女性,其恐懼程度將是把自己當一般人的女性的4倍,在身體對抗乳癌的同時,心理健康同等重要,如何「走出來」,除了外部支持系統協助外,更要靠癌友們自助。

機車院長強制要癌篩 員工篩出乳癌

機車院長強制要癌篩 員工篩出乳癌#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0多歲的李小姐,是衛福部豐原醫院的行政人員,因院長李明輝強力要求醫院員工,凡符合國健署癌篩條件,一定要完成檢查,讓不少員工覺得院長「超機車」,李小姐九月份半強迫下勉強完成篩檢,卻發現自己罹患了乳癌,還好及早發現,有機會治療。豐原醫院外科吳建廷醫師表示,李小姐是零期乳癌也就是原位癌,已經長了大約兩公分的惡性腫瘤,癌細胞剛開始發展還包在乳腺管基底層內,治療比較單純,需要手術切除加上放射線治療和服藥,如果沒有及早發現,進入了一期、二期,除了手術和放療,就要再加上化療,治療時間和影響都相對增加擴大。別怕麻煩、心存僥倖    不願篩檢錯失健康!李小姐說,寬衣解帶對女性來說比較難為情,所以乳癌篩檢和子宮頸抹片檢查,總是不願意面對,九月她為了應付醫院的要求才去檢查,卻發現乳癌,還好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豐原醫院李明輝院長說,預防勝於治療,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因為罹患率高,國健署列入最基本的癌症篩檢,符合年齡等條件就可以免費檢查,大家總是心存僥倖,認為自己不會那麼倒楣,不然就是怕麻煩不願意篩檢,為了員工的健康他扮黑臉,屢次在會議上強力要求全體員工,一定要完成檢查,他也知道這種強硬作風會換來「超機車」的觀感,但是他寧願「機車」換得大家的健康。

研究:餵母奶可降低2成乳癌發生率

研究:餵母奶可降低2成乳癌發生率#乳癌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民眾看待母乳哺育的態度大不相同,從過去為了省錢的舊觀念,到現在政府大力推行相關政策及建置親善的哺育環境,到底母乳對於母嬰有什麼好處呢?最近一項由美國癌症協會、華盛頓大學以及伊坎醫學院的大型國際研究證明,母乳哺育對婦女而言,可降低2成荷爾蒙接受體陰性乳癌的發生率。三陰性乳癌預後差 提高致命風險研究人員解釋,荷爾蒙接受體陰性乳癌患者指的是沒有雌激素、黃體素的受體,再加上若人類HER2的受體也沒有則稱為三陰性,目前常見的乳癌用藥都是針對荷爾蒙受體作用,在缺乏上述受體的情況下,只剩下化學治療的方式,所以荷爾蒙接受體陰性和三陰性乳癌的致命風險會提高。母乳哺育對於母嬰來說是雙贏的局面,國健署曾表示,對母親而言,可減少一些感染性疾病、產後出血、乳癌及卵巢癌、缺鐵、貧血、甚至死亡的危險性,對寶寶而言,可以預防常見疾病,像是腹瀉、呼吸道感染、耳朵及尿道感染的重要因素,其次在過程中也是學習如何成為母親,提供兒童最佳照護的基本要件,並對健康的成長及心理社會發展有所貢獻。用愛迎接生命誕生 成功母乳哺育3撇步 為了和民眾一起守護寶貝的健康,給予每個生命最好的開始,國健署提供3撇步讓母乳哺育變得很簡單。1)早期肌膚接觸/鼓勵寶寶出生後30分鐘內放於媽媽的胸前作肌膚接觸,一方面可讓母親和嬰兒在親密接觸中享受親情,一方面寶寶會本能地尋找媽媽乳房,含住並開始吸吮,可以刺激泌乳激素,讓乳汁及早開始分泌。2)親子同室/讓嬰兒出生後在產婦床旁有自己的床。產後讓媽媽、寶寶及家人共處一室,在醫護人員協助下,讓母親及其家人共同參與學習育嬰知能,瞭解依寶寶需求哺育母乳,來幫助母乳哺育的建立,增加乳汁分泌及減少脹奶的不適,除此之外,更減少待在嬰兒室發生集體院內感染的風險,進而提升純母乳哺育及持續較久的母乳哺育期間。3)善用母乳哺育資訊/為提供多元管道供媽媽使用,於全國177家認證通過的母嬰親善醫療院所提供相關諮詢,可以協助解決母乳哺育及嬰兒餵食等問題。

今天笑了嗎?研究:常心情差 乳癌風險高5倍

今天笑了嗎?研究:常心情差 乳癌風險高5倍#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中令人喜愛的「憂憂」,全身藍色、悲傷情緒的模樣擄獲不少人心;不過雖然角色可愛,可千萬別效仿這般個性!根據荷蘭一項醫學研究指出,心情不佳、長期憂鬱會增加乳癌風險,甚至還會抑制胸部發展,可說是女性乳房健康的頭號殺手!個性暴躁、易怒 乳房長不大現代人因為工作壓力大、生活品質差等原因,常處於憂鬱、沮喪、煩躁等不良精神狀態,其實這正是阻礙乳房健康生長的絆腳石。研究顯示,個性內向、脾氣暴躁、易怒或常常緊張的女性,罹患乳癌風險是他人的5倍多。此外,心情低落也會引起內分泌失調,導致經期不順、失眠等症狀,更易加重悲傷情緒。大笑能開發右腦 創造思維、擺脫煩惱研究人員指出,心情不好、壓力大容易導致免疫力差、內分泌失調、影響腸胃健康,若長期處於此狀態,還會增加乳腺增生的風險,造成乳房疼痛;由此可見,乳腺增生機率與情緒變化有密切關連,因此保持好心情是提高乳房健康的不二法門。此外研究人員還說,人在開懷大笑時,心血管系統會加速運行、胸肌也會伸展及擴張,且肺活量變大、使血液中的腎上腺素上升;不只如此,大笑還能開發右腦,創造女性思維、擺脫煩惱,同時卵巢也會正常排卵,乳腺就不會受到雌激素單方面的刺激而增生,對乳房無非是最好的保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