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生鮮蔬果殘留農藥 13件不符規定

生鮮蔬果殘留農藥 13件不符規定#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為維護市民食用生鮮蔬果之安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依計畫按月前往各蔬果零售業者、超市、大賣場、農產公司批發市場等販售場所抽驗生鮮蔬果殘留農藥情形,5月共抽驗73件產品,檢驗結果13件不符規定,不合格率17.81%。本次抽驗73件生鮮蔬果中,有46件檢出殘留農藥,其中33件檢出量尚在「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限量範圍內,符合規定;另13件不符規定產品,為10件蔬果檢出農藥超量、2件蔬果檢出於該類農作物不得使用之農藥、1件蔬果同時檢出農藥超量及不得使用於該類農藥。針對不合格產品,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除要求業者下架回收、不得販售外,來源廠商屬外縣市者,已移請來源所轄衛生局查辦,另無法交待來源之業者,將依食品衛生管理法處分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殘留農藥含量超過安全容許量者,處以新臺幣6至600萬元罰鍰。該局特別表示,食品安全首重源頭把關,於市面抽驗產品屬於終端的管理,只有落實源頭田間監測及產地加強輔導農民於栽種時正確施用農藥,才能有效減少蔬果殘留農藥的問題。為維護民眾食用安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農友於栽種蔬果施用農藥,應符合相關法令。同時提醒消費者在選購蔬果時,最好選擇具有良好信譽之商家產品,或具農政機關核發之農產品標章,以確保飲食安全。另為減少攝入蔬菜可能之殘留農藥,建議清洗蔬菜時應去除外葉,先用水沖洗蔬菜根部,將泥沙清除,並將根部摘除,以水浸泡10至20分鐘,接著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2至3遍,可有助於去除殘餘的農藥。此外,一般消費大眾亦可用烹煮、選擇當季蔬果等方法,來減低農藥的殘留,炒菜時,將鍋蓋打開,亦可促使農藥隨蒸氣而揮散。

高處踩空墜落 男子腰椎橫突骨折

高處踩空墜落 男子腰椎橫突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李先生於鐵皮屋工地施工時,不小心從二樓踩空摔落地面,緊急送至聖馬爾定醫院急診,診斷發現除了頭部撕裂傷、背部及手部擦傷外,腰椎左側一至五節橫突骨折。聖馬爾定醫院骨科林宗志醫師表示,脊椎骨折的原因跟受傷機轉有很多種,一般常見的如高處墜落,跳水受傷,車禍撞擊,甚至骨質疏鬆病患簡單的跌倒,車禍時安全帶的拉扯或急速向前向後的反彈力,都可能造成脊椎骨折。脊椎骨折有分穩定性骨折以及不穩定性骨折兩種,脊椎椎體前半部受損的單純性骨折通常是穩定的,如果是嚴重的爆裂性骨折或是骨折引發脊椎脫位,則有可能傷及椎體的前半部與後半部的骨頭與韌帶,導致脊椎不穩定,也容易傷及神經合併神經障礙或下半身麻痺。脊椎骨折最常見的症狀是受傷之後的中度至重度背痛,疼痛會因活動而增加。但如果伴隨下肢有麻痺、針刺感、肌肉無力或是大小便的失禁即有可能是神經或脊髓受損的症候。橫突位於人體皮膚下十幾公分處,就像是脊椎的小翅膀,長在脊椎兩側,而這名病患一次就造成一至五節橫突骨折,無非是從高處墜落時遭受到巨大撞擊,沒有受到嚴重的傷害,真的非常幸運. 林宗志醫師也表示,發生疑似脊椎骨折的症狀時,除了以身邊隨手的物品幫患者盡量固定或以護腰背架、護腰帶輔助固定傷患處,避免患部扭動或壓到造成二次傷害,應儘快送醫,尋求專業醫師診斷與治療。穩定性的脊椎骨折可以保守治療;若是不穩定性的骨折或有神經損傷或壓迫,則可能需要進一步的手術治療。不論是保守治療或接受手術治療,應避免香菸,酒精,食用含尼古丁或過度刺激的食物,可補充一些鈣片及維他命D促進骨骼癒合,並遵從醫生指示臥床休息,配合復健恢復腰椎活動度,便可早日恢復健康生活。

保命防「跌」 長者跌倒傷害大

保命防「跌」 長者跌倒傷害大#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的跌倒發生率,不同研究的盛行率從10.7%~32%,據估計,亞洲國家每100名長者過去1年中有10~20人會跌倒、跌傷,台灣有27人,美國則有20~30人。65歲以上老人的事故傷害死因中,第一位是交通事故,其次即是跌倒,長者跌倒都視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如何「防跌保命」,也伴隨國內人口老化問題,長者跌倒、跌傷的盛行率也隨之上升,已經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老人跌倒大致可分內在與外在因素。跌倒的內在因素包括:行動能力衰退,包含肌力衰退,關節退化,步態與平衡功能降低。慢性疾病: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慢性呼吸性疾病及大小便失禁等慢性疾病數目較多者。視力不良:視力不良與視野減少、視深感覺差、對比敏感度受損及白內障,均會增加跌倒風險。服用藥物:如抗精神病藥物(抗巴金森藥物、抗憂鬱劑、非三環抗鬱劑)會誘發低血壓,從而導致暈眩。胰島素會引起血糖過低而導致暈厥。類安眠藥及其他如利尿劑、瀉劑等均可能增加跌倒的機率。5.生理及心智狀況等:如自主神經失調可引起姿勢性低血壓,再導致跌倒。有失智或憂鬱症狀者較易忽視環境中的危害,增加跌倒風險。跌倒的外在主要因素為環境因子。除寒冷、酷寒或高溫的天氣、公共場所地面不平或照明不足等戶外環境因素之外,居家環境也很重要,像是照明不足,牆壁亮度不夠,地板潮濕、髒亂、太滑,地毯太小、磨損、未固定好,走道堆放雜物,家具設計及擺設不當,鞋子太鬆太滑等,階梯無欄杆,階梯踏板磨損、不平、粗糙等,都會提高跌倒、受傷的機率。(資料來源:衛生署健康九九 健康專欄)

女子「壓手霸」比腕力 竟比到骨折

女子「壓手霸」比腕力 竟比到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千萬別小看「壓手霸」這種兩人較量臂力和腕力運動的威力,可能一不小心就會骨折!日前一名26歲的陳小姐凌晨至友人店面聊天,一時興起與朋友互相較勁腕力,比賽過程中突然聽到明顯骨頭斷裂聲響,接著右手感到劇烈疼痛,緊急到院急診才發現,右手竟然肱骨幹閉鎖性骨折,經醫護人員詢問之下才得知,原來是與人不當比腕力所造成,且陳小姐骨頭屬於偏纖細,才會因「壓手霸」施力不當而導致骨頭斷裂。經由聖馬爾定醫院骨科主任裴有成以手術方式做內固定治療後,已逐漸復原返家休養。回想事發過程,陳小姐無奈的苦笑,因當時未稍加留心,現在反成為親朋好友揶揄的話題。裴有成醫師表示,比腕力時因上臂肱骨需抵抗不當的旋轉扭力,就會導致肱骨斜狀骨折,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撓神經的損傷,所以千萬別輕忽看似稀鬆平常的遊戲,因與外來力量抗衡時所造成的骨折,臨床上並不常見,日前也有男大學生在夜市與機器比腕力時而骨折的案例,但女性例子確實較罕見。裴有成醫師同時也提醒,雖然運動傷害無分性別,但是女性骨頭較脆弱纖細,只要用力不當便容易造成傷害,且外表強壯不代表骨頭就強健,比腕力時除了力道上要拿捏分寸外,絕對不要因好勝心而逞強,使手部超過支撐的負荷量,否則輸了面子不打緊,還會賠上了健康。

老人易骨折 應補充鈣質存骨本

老人易骨折 應補充鈣質存骨本#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八十歲的楊媽媽某天心血來潮,準備打掃浴室,沒想到因地板太濕,一不小心滑倒在地上,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起身,而且膝蓋非常地疼痛,只好靜靜等待家人回家才送醫。經過骨科醫師詳細診察後,確定是膝蓋骨折,並包紮上石膏板,醫生特別囑咐楊媽媽在膝蓋復原之前,不宜外出四處走動。醫師表示,大部分的銀髮族就算身體再硬朗,骨密度、骨強度、骨品質仍不如年輕人,一但跌倒,就容易骨折,尤其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骨質疏鬆症已經是世界性的流行疾病,顯示此一疾病有多麼的重要。應該從小就開始預防骨質流失,攝取含鈣的食物及維生素D,更可以出門曬個太陽,都能留住骨質不流失。骨質疏鬆症是一種「老化疾病」,顧名思義就是骨骼佈滿孔隙,原因是骨骼裡的鈣質逐漸流失,使得內部骨質變為單薄,造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這種症狀大部分發生在老人身上,對生活品質影響很大。骨質疏鬆症患者開始時多不自覺,沒有明顯症狀,但骨質卻日夜不斷地流失。人體的骨骼會隨著我們的發育而變得愈來愈強韌,在二十到三十歲達到高峰期(每個人稍有不同),過了這段時期,骨質密度就不會再增加,而漸漸變得單薄、脆弱,因此,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有預防骨質繼續流失而已,因此,年經時須多留骨本,使高峰期的骨質達到最大。要預防骨質繼續流失,補充鈣質是最主要的方式,但不意味著能使骨質密度增加,而是身體每天必須攝取足夠的鈣質量,因為一旦鈣質的攝取量低於身體所需,必須由骨頭釋出,便加速了骨質疏鬆症的發生。補充鈣質的食物有很多種,例如乳製品、豆類、海產品、海藻類、黃綠色蔬菜,甚至是水果類等都含鈣。其中牛奶取得方便,建議平日可以備在冰箱,隨時飲用,如果擔心牛奶中的脂肪會造成發胖,則可選擇低脂或脫脂牛奶。除了積極攝取鈣質,持續的治療性運動可幫助強化骨小樑強度、增強骨密度、緩解骨質的流失速率,以及減少已疏鬆骨骼所承受的壓力與應力甚至增加骨骼中礦物質的含量,提高骨骼強度。最適合的運動,需要大關節以及核心肌肉群的運動包含人體長骨的牽動、拉動、和某種程度的擠壓,例如慢跑、騎腳踏車、爬樓梯、健行、舉重、啞鈴等,都是不錯的選擇。而且常做這些運動,對於心臟和肺部都有好處。(資料來源:健康九九 健康專欄)

少女骨折險送命 竟是脂肪微粒作祟

少女骨折險送命 竟是脂肪微粒作祟#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16歲少女,於返家途中發生車禍,造成左小腿骨折,送往署立豐原醫院急診室,骨科李永恆主任診斷左側脛骨幹骨折,安排骨髓內釘手術,手術中患者突然高燒且合併呼吸窘迫及胸痛,進行科際整合會診,發現患者脛骨骨折同時脂肪微粒被釋放,經破裂的血管進入血液循環及肺臟造成肺栓塞,所幸術後及早發現,患者已順利康復出院。李永恆主任指出,脂肪微粒是存在骨頭中骨髓內的脂肪,骨折發生時血管遭到破壞,存在於骨髓內的脂肪因而進入血液循環,這名患者在進行骨髓內釘手術時發生脂肪微粒釋放併發脂肪栓塞症候群,幸好及時發現,轉至加護病房密切觀察患者生命徵象,給予高濃度的氧氣治療,定期抽血做血液氣體分析檢查,補充足量輸液及營養,以維持肺功能及增加肺部的抵抗力。脂肪栓塞症候群一般會在受傷後三天內發生,好發在骨折患者身上,尤其是大腿骨、小腿骨等骨頭較長的地方或多處骨折患者身上,發生機率是1%至5%,死亡率為10%至15%。脂肪栓塞症候群為全身性的疾病,全身器官都可能栓塞,如腦、心、肺、肝、腎等內臟,並造成傷害,其中又以肺臟及腦傷害為常見也最嚴重,年紀較長者相對危險性也較高。脂肪栓塞症候群典型症狀為,低血氧引起過度換氣或心跳過速,前胸、腋下、頸部及肩膀等處出現紫斑皮疹;中樞神經病變、不明原因發燒、胸部X光呈現瀰漫性間質侵潤;其他血液變化,如:血小板數目減少、血液、尿液或痰出現脂肪球。李永恆主任表示,脂肪栓塞目前並沒有已經被證實有效的治療及預防方法,但及早發現治療,癒後良好,當骨折發生時要提高警覺,儘早將骨折患部固定,減少移動患肢,可減少長骨骨內脂肪流出,一旦意識發生變化,呼吸變快,前胸、腋下出現瘀斑,需馬上抽動脈血,供應氧氣配合輔助式換氣治療,給予支持性療法,呼吸器的發明及醫療進步,雖大大降低死亡率,但仍有致死的可能,不可不慎。

檢查骨質密度 能評估十年內骨折風險

檢查骨質密度 能評估十年內骨折風險#骨折

台灣65歲以上老人,因骨質疏鬆骨折的比率,超過五分之一,署立嘉義醫院提供民眾優質的骨質密度檢查,引進新式的平躺式骨質密度檢查儀器,讓您十分鐘內,即可瞭解是否有足夠的骨本,更可評估十年內骨折的風險,做為進一步醫療的依據,保障您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定義成年人骨質疏鬆症為「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增加骨折的危險性」。依台灣地區全民健保資料顯示,2001年65歲以上男性每年髖部骨折約5000例,女性約7000例。據此推估三分之一的台灣婦女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男性也有五分之一的風險。署立嘉義醫院指出,骨折相關的照護,耗費極大醫療資源及家庭人力,因此預防骨質疏鬆症及其引起的骨折為當前重要的健康議題,新型的骨質密度檢查儀器,可針對不同部位做檢查,讓患者瞭解,全身各處骨質密度的差異、十年內骨折的風險及各節脊椎狀能,檢查時間短暫、舒適,從更衣至照射完畢,十分鐘內即可完成。署立嘉義醫院骨科醫師潘毅軒表示,骨質疏鬆往往沒什麼症狀,很多人是骨頭突然斷掉,才會發覺自己骨質疏鬆,他建議民眾平常要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多曬太陽、補充鈣質;女性停經五年後,男性超過65歲至70歲,是骨質疏鬆發作的年齡,可以做自費檢查,瞭解自己骨質的狀況。

籃球健將與隊友相撞!臉頰凹還骨折

籃球健將與隊友相撞!臉頰凹還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和謙/綜合報導)愛好籃球運動的陳姓大學生揮汗馳騁球場,卻不小心與隊友相撞,竟把整個右臉頰撞凹,經檢查為右側顏面骨骨折,臺中慈濟醫院口腔顎顏面外科團隊李尚志醫師從眉毛以及下眼瞼處,置入鈦金屬板,重新固定陳同學的顴骨,讓骨頭復位,並避開顏面神經,術後不但沒有留下後遺症,也未留疤痕、無損帥帥的外觀。(圖:術後男學生的臉頰完全無疤痕)寒假期間,很多年輕人最喜歡打籃球,看似單純的運動,也要當心意外。陳同學是學校的籃球系隊選手,去年十月他在學校練球,只不過練一個簡單的跑位而已,可能隊友之間溝通不良,一個跟在後面跑的學弟,用很快的速度撞上正折返的他,當場痛得他站不起來。到醫院檢查後,發現陳同學的右眼眶下顏面骨骨折,口腔顎顏面外科團隊陳冠豪醫師拿模擬的頭顱,跟陳同學與家長詳細解說那個骨頭、在那裡斷裂,還有如果不馬上處理,有那些隱藏的危機。陳醫師說,斷掉的骨頭造成臉頰凹進去,如果再多放幾天不處理,凹陷的地方沒有復位,可能會錯位癒合,之後還得把骨頭敲斷,附近的神經還會壞死、麻痺。而手術會怎麼做,在那裡鎖螺絲,醫師從頭到尾細節都說得很清楚,讓家屬很安心。短短六個禮拜,骨頭已經長起來,外觀沒有一點疤痕,陳同學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口腔顎顏面外科團隊李俊鋒醫師說,考量陳同學的顏面功能以及外觀的完整,手術下刀的地方是從眉毛以及下眼瞼處開進去,並避開顏面神經,置入鈦金屬板,重新固定陳同學的顴骨,讓骨頭復位。臺中慈院口腔顎顏面外科團隊提醒愛好運動的人士,有些部位的治療仍有黃金期,千萬不要輕忽,以免造成難以挽回的後遺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