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國際失智症日 新北市「憶起慢慢走」

國際失智症日 新北市「憶起慢慢走」#失智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顏佩瑩/綜合報導)新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失智症將是未來國人老化重要的社會議題。新北市65歲以上長者有36萬多人,是全國老年人口最多的縣市,2012年衛生福利部調查,臺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4.97%,估算新北市失智症人口約1萬8千人。自8月9日起衛生局舉辦一系列失智宣導活動,讓市民對失智症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今年,衛生局擴大舉辦「憶起慢慢走」系列活動,讓市民對失智症有更進一步認識。觀察家中長者是否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言語表達出現問題或是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等,都是罹患失智症的警訊,千萬不要輕忽。民眾可自行上衛生局網站下載失智症篩檢量表,進行初步篩檢,如有疑似失智症狀可至各醫院精神科或神經內科作進一步失智篩檢。9月21日為國際失智症日,新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增進民眾進一步認識失智症、多關心高齡父母健康,自8月起舉辦一系列關懷活動,歡迎民眾上衛生局網頁www.health.ntpc.gov.tw查詢或電洽22577155報名。

醫訊/失智症影城及講座

醫訊/失智症影城及講座#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國際阿茲海默氏症協會研究顯示,2010年全世界大約有3560萬人口患有失智症,估計每年新增770 萬人,相當於每4秒鐘增加1位失智症患者。推估2050年全球將有1億1540萬失智患者。有鑑於此,台北衛生局及圖書館合辦失智症主題電影「昨日的記憶」電影賞析,希望透過與失智症主題電影的播映及座談,提高民眾對失智症的認知,及認識其真實面貌,並期待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與接納,場次有7/28、8/11、8/17、8/25、9/1、9/6、9/8、9/15、9/22、9/29、10/5、10/13、10/20、10/27、11/23,時間地點片名等詳情請參考http://www.wshc.taipei.gov.tw/ct.asp?xItem=53298924&ctNode=22181&mp=109121。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場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昨日的記憶~失智症主題電影賞析時間:102年7月28日(日)~11月23日(六)地點:台北圖書館總館及各分館洽詢:02-2755 2823轉2801或洽各播送分館

台灣老化快 老年失智、憂鬱成隱憂

台灣老化快 老年失智、憂鬱成隱憂#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台灣在1993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佔總人口7.3%,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2007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更已經超過總人口10%,預估於2017年老年人口將達到總人口17%,屆時台灣將成為老齡社會。台灣老化速快歐美三~四倍台灣老化速率過快,幾乎是歐美先進國家的3、4倍,這意味著民眾、社會及國家並沒有充裕的時間及準備來應付這個巨大的改變,其中老齡社會最值得重視的問題之一,即是老年精神疾病。老年精神疾病 失智、憂鬱盛行行政院衛生署臺南醫院表示,老年精神疾病中,最常見的診斷有失智症、憂鬱症、譫妄,依據國內外有關老人精神科住院病患的分析結果,其中失智症及憂鬱症分別佔盛行率的一、二名。衛生署臺南醫院顏嘉男醫師指出,失智症的主要症狀是認知功能下降及記憶力減退,而憂鬱症的核心症狀是情緒憂鬱低落,兩者核心症狀雖然不同,但是卻有許多相似的症狀表現,如表情平板、喜樂不能、注意及記憶力不佳、退縮、睡眠障礙、食慾不佳等。老人精神疾患已是現今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而釐清老年失智及老年憂鬱的關係,及早發現、及早診斷,給予適當醫療照顧,更是全民未來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醫訊/如何早期發現失智症~失智精神行為

醫訊/如何早期發現失智症~失智精神行為#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些精神行為問題,在失智症早期就會出現,但家屬往往認為「老了就是這樣」,而忽視它們的存在。下列精神行為可能在失智症早期就開始會出現:「近的記不住,舊的一直講」、「躺著睡不著,坐著打瞌睡」、「到處漫遊走,出門就迷路」、「東西一不見,直覺被偷走」、「問話重複說,行為反覆做」、「情緒欠穩定,憂鬱最早現」、「當面對質問,謾罵攻擊出」。因此,行天宮文教基金會特舉辦「2013行天宮精神醫學系列講座」,這次主題為「認識失智症的精神行為問題~漫談如何早期發現失智」,將邀請北榮總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黃正平副教授主講,黃醫師也是國立陽大醫學院醫學系精神學科部兼任副教授。進場時間:上午 9:30。報名者優先入座,開場前10分鐘,開放現場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認識失智症的精神行為問題~漫談如何早期發現失智時間:102年6月29日(六)上午 9:30地點:玄空圖書館(台北松山區敦化北路120巷9號;近捷運藍線南京東路站)4樓禮堂洽詢:02-2713 6165報名:http://www.ht.org.tw/education/ed5_2.asp

多給他們鼓勵! 「失智症」不是壓力

多給他們鼓勵! 「失智症」不是壓力#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人口老化越來越快,而失智症人數也在增加,老化是失智症的重要因子,若家中有人罹患失智症,長期的照護壓力,加上得時常注意防止走失,常令家屬心力交瘁。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15日舉辦的家屬支持團體活動,邀請專長健康傳播的中正大學副教授盧鴻毅,帶領家屬團體,以各自的照顧撇步為主題,讓家屬彼此分享。防家人走失 帶手鍊、繡電話如何防止家人走失?有家屬幫失智症病人戴上防走失手鍊,讓病人不必一直被關在家裡,可以自己出外走動,家人也不必總是提心吊膽,擔心病人走失。也有家屬會在病人衣服上繡上電話和姓名,萬一走失時,旁人可以與家屬連絡接回。發揮他們的專長 並時常給予鼓勵除了預防走失的方法,在病人的照顧和復健上,家屬們也分享獨門的撇步。一位女兒分享,母親的很會算東西,所以家人準備了許多紅豆、綠豆等,請母親協助分裝為10顆一包,假稱要做小學生上課的教材,每包的工錢兩塊錢,因此母親每天都會很認真地分裝,在分裝時不但可以練習手的靈活度,動腦算數,領工錢還有成就感,一舉數得。另位家屬分享,帶爸爸去逛夜市很有用,像夜市裡丟九宮格、水球等童玩,可以訓練爸爸的手眼協調能力,增加運動量,還能與其他人多互動,玩遊戲時旁邊觀眾的加油打氣,更能讓爸爸愈玩愈起勁。盧鴻毅表示,當人的能力減弱時,需要外界更大的刺激才會有反應,因此帶病人出去,借助社會的力量給予刺激,是很不錯的方法。他鼓勵家屬們多給病人和主要照顧者支持及鼓勵,擁抱是很好的方式,能帶來很大的力量。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曹汶龍主任指出,失智症患者雖然有部份能力退化,但一定還有擅長的優點,家屬要好好掌握,加以運用,例如有一位病友雖然偶爾會走失,煮飯的能力也退化了,但從年輕做到老的削竹筍工作,動作仍十分俐落,所以鼓勵她繼續做,讓她很有成就感,手部的靈活度也得以維持,就是一個好例子。(照片提供/佛教大林慈濟綜合醫院)

醫訊/認識血管型失智症

醫訊/認識血管型失智症#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血管性失智症是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因此,財團法人行天宮文教基金會特舉辦「 2013行天宮精神醫學系列講座」,這次主題為「認識血管型失智症」,將邀請恩主公醫院神經科呂建榮主治醫師演講,呂醫師將介紹血管性失智症的特徵,並將教導如何防治中風後血管性失智症。進場時間:上午 9:30。報名者優先入座,開場前10分鐘,開放現場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認識血管型失智症時間:102年6月8日(六)上午 9:30地點:土城藝文活動中心土城圖書館(新北土城區中正路18號3樓;近捷運藍線土城站出口2)洽詢:02-2713 6165報名:http://www.ht.org.tw/education/ed5_2.asp

樂閱讀/不想早年失智?就要眼腦並用

樂閱讀/不想早年失智?就要眼腦並用#失智

牙齒有替代品,腦和眼卻無可取代活躍於日本演藝圈的綾小路君麻呂,曾將年齡增長出現的生理變化現象,以玩笑式口吻編入表演的台詞中。他說:「人到了43歲,黑斑就跑出來了。48歲時,皺紋也出跑來見人。到了53歲,簡直是垃圾一個。59歲至63歲就要告別工作舞台,聽別人對自己說聲『辛苦啦』。等到65歲,老年生活揭幕了」。以上確實是段幽默的漫談台詞,然而請不要純粹把它當成笑話一則,這段話真實描述出各年齡層人士內心的困擾啊!一旦過了40歲,「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等老化現象開始出現,連成人病也跑來湊熱鬧。人的身體確實是以40歲為分水嶺,準備迎接老化了。舉棒球選手為例,通常在35歲後就要考慮退休,因為身體機能已開始衰退。如果是上班族,正是代謝變差、容易囤積脂肪的時期,也是開始思考退休問題的時期。若在以前,公司還容得下「窗邊族」的存在(窗邊族是指在職場內不受重用的員工),但現在鐵定會被裁員。想在職場上有所成就,就算到了40歲仍是重要的關鍵。因此,提升身體機能的同時,務必同時強化眼力及腦力。即使出現「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的情形,如今科技發達,裝上假牙就不再齒牙動搖了,大腦和眼睛卻是無法取代的。「四十而不惑」是指人活到40歲,經驗算豐富,更能明白人情事理,心境也會更豁達。這是指心境的成長,如果提及40歲的生理狀況,可能就覺得有苦難言了,因為一過40歲,老花眼就來敲門,當眼睛退化,大腦功能也開始變差。腦力退化,逐漸步上失智的道路人到中年,就算腳力衰退,腦力並不會變差;可是眼睛一開始老化,腦力便跟著退化,因為眼腦是一體的,密不可分。原本人的大腦會記住所有看過或聽過的東西。可是如果突然變得健忘,表示銘記力衰退了,意味大腦的情報輸入能力變差。情報輸入能力變差,將會喪失「感動」或「驚豔」的感知能力,最後變成知覺薄弱的人。這樣,豈不等於在無意識下放棄了自己的人生?眼力衰退不只會影響記憶力,還會影響腦力,當腦力衰退,遲早會出現所謂的失智症,其症狀包括眼睛無法對焦,連說話也無法抓住重點。然後因為集中力衰退,會變得缺乏耐心;隨後認知力、判斷力、理解力也會退步,等於整個大腦功能都退化了。最佳預防之道是平日要經常鍛鍊眼力及腦力。而且過了40歲以後,要設法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對各種事物都感興趣,別忘記感動的心情。(本文作者/中川和宏)(摘自/驚人的視力回復眼球操/采實文化出版) 

下世代的負擔? 台灣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

下世代的負擔? 台灣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家中的長者有沒有忘東忘西的情況?千萬別以為只是年紀大了而輕忽,這有可能是「失智症」。台灣人口快速老化,衛生署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由民國100年至101年底的全國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發現我國65歲以上長者輕度以上失智症患者共414人,盛行率為4.97%,即65歲以上老年人每20人中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推估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罹患失智症者共近13萬人。根據統計,全世界失智症患者有三億六千萬人,平均每四秒新增一名,但若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比較,台灣不到二十年,失智人口即倍增,比全球進展速度還快,照顧失智老人的社會成本,恐成下個青壯年世代沉重負擔。輕微認知障礙及極輕度失智症盛行率分別為16.04%及3.17%,故早期診斷與治療為延緩失智症發生之主要措施。南投縣衛生局呼籲民眾,多關心家中長者,及早診斷與治療可延緩失智症的惡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