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

銳速刀放射治療 為鼻咽癌治療新曙光

銳速刀放射治療 為鼻咽癌治療新曙光#耳鳴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因為長期鼻塞、耳鳴的狀況到耳鼻喉科就醫的55歲劉先生,經鼻咽內視鏡發現有腫瘤,安排切片檢查證實為鼻咽癌,且核磁共振也顯示有轉移兩側頸部淋巴腺,屬臨床分期的第三期。鼻咽癌放射敏感性高,為適合放射及化學治療的癌症,其中放射治療運用先進的銳速刀技術,不僅大幅縮短治療時間到只需5分鐘,同時合併影像導航技術也能讓定位更精準。經治療及後續追蹤後狀況控制良好,且無任何復發或轉移的情形。鼻咽位於鼻腔的最後方,一般的檢查並不容易發現鼻咽癌,鼻咽癌的病人中5成會有頸部淋巴腺腫情形、單側耳朵悶塞感持續2週以上、中耳積液、鼻塞、鼻涕中帶有血絲或有複視等病症,平均發生年齡為40~50歲間,男性比率較多。鼻咽癌最常見症狀包含:鼻塞、鼻涕、痰帶血絲鼻咽癌大多好發於東方中年人,在台灣的癌症發生率中男性排名第12位、女性為第20位。最常見的症狀包含:鼻塞、鼻涕或痰帶血絲、耳鳴、頭痛、頸部淋巴腫大等,而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簡稱EB病毒)感染、醃漬食品、家族史等則會增加鼻咽癌的發病風險。銳速刀採360度全體積弧形照射 可降低副作用提高腫瘤控制率大千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張富迪表示,早期鼻咽癌以放射線治療為主,晚期鼻咽癌則需合併化學治療,相較於乳癌、肺癌或大腸癌等其他癌症,整體治療狀況較好。現在的放射治療日新月異,先進的銳速刀可採360度全體積弧形照射,並搭配影像導航定位技術,比傳統放射治療誤差低,對於鼻咽癌治療可保存大部分唾液腺,讓病人免受口乾舌燥之苦、減少放射性齟齒的機率,降低副作用的同時,也可提高腫瘤控制率。鼻咽部位於鼻腔最後方的深處、咽喉的最上方,由於位置較深,從鼻孔或嘴巴都看不到也摸不到,因此長腫瘤時往往不容易被發現。一般做吞嚥動作可以稍微緩解悶塞感,但若是持續超過兩週皆未獲改善,則即需提高警覺儘快就醫,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研究:年輕時耳鳴 增未來患腦瘤率

研究:年輕時耳鳴 增未來患腦瘤率#耳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輕人耳鳴,當心未來腦瘤易上身!臺灣團隊以臺灣健保資料庫分析,追蹤12年後發現,年輕耳鳴患者未來罹患良性腦瘤的機會,是沒有耳鳴族群的1.65倍,罹患惡性腫瘤的機會則是1.66倍。研究發現 耳鳴患者罹惡性腦瘤率增1.66倍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暨聽語中心主任黃俊豪表示,許多耳鳴的民眾最怕腦子裡長腦瘤,為了探討耳鳴者得腦瘤的比例是否真的較高,與神經外科主任陳金城副院長、研究員辜美安共同研究。以臺灣健保資料庫,針對20至50歲的年輕人與中年人,選取15819位耳鳴患者,4倍沒有耳鳴的人數對照組63276人,並校正年齡、性別、11種慢性疾病等因子後,從2000年追蹤到2012年,發現這些耳鳴患者,未來產生良性腦瘤的機會,是沒有耳鳴這群人的1.65倍,罹患惡性腦瘤的機會則增加1.66倍。耳鳴雖是腦瘤危險因子之一 但發生率並不太高黃俊豪主任說明,50歲以上的成年人,因聽力退化造成耳鳴很常見,跟腦瘤關係比較低,但是年輕人鮮少聽力退化,一旦發生耳鳴,要小心可能是腦瘤早期徵兆。研究發現,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時身體缺氧等情況,會增加惡性腦癌機率,也有其他研究者報告指出,頭部外傷、癲癇、抽煙、喝酒、常聽手機、電磁波等,也會增加腦癌機會。本次研究發現,耳鳴也是腦瘤的危險因子之一,雖然如此,民眾不用過度恐慌,因為腦瘤的發生率不太高。根據黃俊豪主任的研究顯示,2001年至2012年期間,臺灣地區大於20歲的民眾,聽神經瘤的年發生率大約是每10萬人約2.66人得病,換算全國2300萬人,一年約有611名新發個案,女性發生率比男性稍高。耳鳴超過1週 最好就醫檢查耳鳴是一個複雜的疾病,症狀非常多樣化,需透過詳細問診,加上一些耳科、聽力學、平衡功能、影像學等檢查,醫師才能找到病患耳鳴的確切病因,並給予適當治療。黃俊豪主任提醒,有耳鳴的民眾不必太過恐慌,然而,無論是哪一種耳鳴聲,若是超過1周以上沒好,最好到醫院仔細檢查,以免延誤病情。另外,針對慢性神經性耳鳴,可考慮進行整合性的耳鳴舒緩治療,約近7成耳鳴病患明顯感覺耳鳴困擾大幅下降。呼籲民眾發生耳鳴時,不要聽信誇大不實的治療,以免受騙上當。

單側耳鳴如蟬叫?恐是致命腦瘤警訊

單側耳鳴如蟬叫?恐是致命腦瘤警訊#耳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單側嚴重耳鳴、聽力減弱,影響睡眠,甚至出現後腦鈍痛、平衡感差?恐怕是小腦橋腦角腫瘤造成難治神經性耳鳴,若持續放任腫瘤不治療,壓迫腦幹將致命。一名56歲男性電腦工程師,數月前逐漸出現右側耳鳴,像蟬叫聲持續存在,影響睡眠、需長期靠安眠藥成。近日逐漸出現後腦鈍痛、平衡感不好,就醫經角膜反射測驗發現右側異常,腦幹誘發電位檢查顯示腦幹神經傳導異常,經核磁共振檢查證實右側腦幹邊的「小腦橋腦角」有一個2.5公分的腦膜瘤。小腦橋腦角腫瘤 宛如腦內灰暗地帶炸彈腦神經內科醫師黃啟訓指出,據研究約15%的人曾遭受嚴重耳鳴困擾。引起耳鳴原因很多,其中以神經性耳鳴最難治療。神經性耳鳴俗稱「腦鳴」,小腦橋腦角腫瘤是造成神經性耳鳴的重要且常見的原因之一。「小腦橋腦角」位於耳骨內側,是小腦與腦幹間第5至第12對腦幹神經經過的三角間隙。醫學統計10%顱內腫瘤發生在此狹小的三角間隙內,小腦橋腦角腫瘤有80%是聽神經瘤、10%是腦膜瘤。此處腫瘤不易早期發現,但由於緊鄰腦幹生命中樞,延誤治療常導致嚴重的生命危險,宛如潛藏在腦內的百慕達三角危機。小腦橋腦角腫瘤早期症狀主要包括單側耳鳴或聽力減弱(85%)、臉麻、頭昏、平衡功能異常,晚期則會有手抖、運動功能障礙等,最後壓迫腦幹,將有致命危險。使用手機勿靠太近 避免增腦瘤風險腦部腫瘤發生是否與使用手機有關?黃啟訓醫師說明,手機射頻輻射是否會致癌目前尚無定論,以往有部分研究發現長時間使用手機可能增加罹患腦瘤的風險。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公告手機電磁波為2B級潛在致癌因子。雖然目前對使用手機與腦腫瘤的關聯性尚有爭議,但包括美國聽神經腫瘤醫學會在內的許多學術機構都呼籲,聽手機時儘量勿靠耳朵太近,建議用手機通話時,可開擴音或是使用耳機,並留意通話時間;夜間睡眠時,避免將手機放置靠頭部太近。單側耳鳴、平衡感異常等徵兆 須就醫檢查最後黃啟訓醫師呼籲,手機已是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對腦部的影響也有許多研究,建議養成良好使用習慣,降低對健康的危害。若有不明原因的持續性單側耳鳴、平衡感異常、臉麻或頭昏感應就醫檢查確定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研究:耳鳴患者 罹焦慮症風險翻倍

研究:耳鳴患者 罹焦慮症風險翻倍#耳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年受耳鳴所苦的患者有日益增多的趨勢,患者通常會因「嗡」或「嘰」聲音持續在耳邊迴盪,睡覺無法安寧,進而產生焦慮、失眠。52歲的陳女士,平常無不良嗜好確突然出現耳鳴,聽力檢查確定耳朵沒問題,但仍持續耳鳴,夜間無法入睡,甚至出現胸悶、頭暈。經身心醫學科診斷,陳女士出現焦慮症症狀,經藥物與放鬆療法一段時間後,陳女士耳鳴強度減弱,也改善睡眠障礙與不適。焦慮症頭暈、胸悶 還可能心因性耳鳴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林敬恩醫師表示,耳鳴與焦慮會相互影響,無論是耳鳴造成焦慮或焦慮造成耳鳴,通常只要治療其中一項,另一項就會隨之改善。造成耳鳴的原因一般可分為器質性與心因性兩種。器質性耳鳴是指因生理因素如耳朵結構受損、聽力損傷、梅尼爾氏症或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引起,通常可治療改善;心因性耳鳴是生理結構正常,因心理因素產生。雖然每個人都會焦慮,但一旦焦慮演變成病態性驚恐、莫名緊張,進而發生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等症狀,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品質、職業功能、人際關係,即是焦慮症。作息、壓力、刺激性飲料皆可能導致焦慮研究顯示,2013年度100萬人中,焦慮症在非耳鳴患者的盛行率為1.5%,但在1萬4772位耳鳴患者的盛行率為3.9%,除焦慮症在有耳鳴患者身上盛行率是無耳鳴族群的2倍,耳鳴患者發生焦慮症的風險也較一般人高出2倍。耳鳴患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腦傷、梅尼爾氏症、腎臟病、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的盛行率也有顯著增加的情形。林敬恩醫師呼籲,作息不規律、生活壓力緊張、刺激性飲料皆會影響睡眠造成焦慮,若突然出現耳鳴症狀,第一時間務必至耳鼻喉科作詳細檢查,排除器質性原因、聽力障礙等生理因素後,再前往身心醫學科篩檢,確認是否合併身心疾病。

研究:年輕時耳鳴 腦中風率增逾4倍

研究:年輕時耳鳴 腦中風率增逾4倍#耳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年輕人耳鳴竟是腦中風警訊!聽力老化時容易會有耳鳴問題,所以不少人都以為只有老人家才會耳鳴,但其實現在不少年輕人也都患上耳鳴。年輕人耳鳴的原因與聽音樂、噪音傷害、頭痛、自律神經失調、睡眠障礙、耳咽管功能不好、聽神經瘤、突發性耳聾、梅尼爾氏病等相關,近幾年年輕人耳鳴有增加趨勢。年輕人耳鳴 缺血性腦中風率為常人的4.11倍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暨睡眠中心主任黃俊豪進行資料分析,年輕到中年族群的男女性,長期追蹤十年後,發現年輕時有耳鳴症狀者,未來發生腦中風的機會大增。有耳鳴的人較高比率發生缺血性腦中風,是沒有的人1.66倍,尤其20至30歲,耳鳴病人未來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為4.11倍,30至40歲為2.19倍。以往研究認為年輕人的耳鳴問題常與腦內血管瘤有關,而腦部的血管瘤通常是造成出血性腦中風與猝死。但黃俊豪醫師卻從此研究中發現,年輕人的耳鳴,未來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會很高。腦中風死亡人數高 且易留下後遺症從過去的研究資料中,年輕人罹患腦中風較為罕見,只佔所有中風的百分之10至15,且大部分以男性居多,主要原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抽菸、年紀、代謝症候群、偏頭痛等相關,較少人去探討耳鳴與年輕人之間的關係。腦中風是引起國人死亡的重大急症之一,臺灣近年來因腦血管疾病死亡,僅次於癌症及心臟疾病,且腦中風常留下許多後遺症,成為國人慢性殘障最重要的原因。除了積極防治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一旦發現耳鳴問題,就應找就醫治療,降低未來腦中風風險。

講座/樂齡人生健康講座

講座/樂齡人生健康講座#耳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想要過得輕鬆無負擔,身體健康是你最大的財富。平日一定要隨時注意自己身體是否出現異狀,對於某些症狀的出現如耳鳴、暈選等也不要誤以為只是老化造成的,尤其一旦突然出現生活乏味無力、壞情緒高張的狀況,也要當心陷入憂鬱風暴中。有鑑於現代人心理壓力大,時常病痛卻找不到原因,此次講座聯合3位專業醫師,準備豐富主題要教大家打造樂齡快樂人生的訣竅,內容豐富多元,歡迎提早報名參加。第一場:舒緩壓力的營養與保健主講人:臺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謝明哲 教授時 間:13:20~14:20第二場:遠離高齡身心困擾  打造樂齡健康人生主講人: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 醫師時 間:14:40~15:40第三場:換季溫差大  防治耳鳴眩暈有訣竅主講人: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 醫師時 間:16:00~17:00 名稱:紓壓保健/樂齡人生/耳鳴眩暈健康講座時間:2017年10月21日(六)13:00至17:00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401室 (台北市徐州路2號4樓)【交通資訊】(http://www.thcc.net.tw/about06.html)洽詢:02-2391-5568  

單側耳鳴2周 竟是鼻咽癌徵兆!

單側耳鳴2周 竟是鼻咽癌徵兆!#耳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男耳鳴2周,就是鼻咽癌腫瘤作祟!韓星金宇彬罹患鼻咽癌,引起民眾們對該疾病的高度關注,南投一名年約35歲黃姓男子近2周覺得左側耳朵悶悶的,至耳鼻喉科門診後,發現黃男在耳咽管開口外側有2公分腫瘤,經切片檢查後確診為鼻咽惡性腫瘤,目前積極治療中。俗稱廣東癌 常見於中年男子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表示,鼻咽癌好發於中國南方地區,俗稱廣東癌,西方人較少發現、見於中年男子。臺灣地區每年約有1000~1200位新病例,且每年約有500人死於鼻咽癌。目前較可能的致病因子包括基因遺傳,Epstein-Barr病毒感染及環境等因素。另也有說法為年輕時吃多醃漬食品,長大後罹患鼻咽癌機會也會相對增高。吳昭寬醫師表示,由於鼻咽癌腫瘤位置較隱密,早期症狀不明顯,因此許多患者容易忽視,導致鼻咽癌一般確診時70%以上都屬於晚期癌症。鼻咽癌往往以週邊器官的症狀來表現。因此如果出現頸部腫塊、流鼻血或咳血痰、耳鳴、耳悶、複視或面神經麻痺的症狀要特別留意。以放射治療為主 約一半病患可以治癒吳昭寬醫師表示,鼻咽癌的診斷一般使用鼻咽內視鏡,由鼻孔進入觀察。若發現腫瘤或高度懷疑罹患鼻咽癌時,則必須進行鼻咽切片來確立診斷,同時接受血清學檢測。鼻咽癌的治療以放射治療為主,化學治療為輔,手術治療只有在腫瘤復發時才會考慮。大體而言,大約50%的病患可以治癒。越早期預後越好。早期發現的關鍵,在於平常對自己和家人多一點關心,注意身體的每一個細節,一旦發現耳鼻喉或頭頸部等周邊器官出現異樣,應立即尋求專科醫師協助,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

耳朵嗡嗡叫 聽力損失徵兆

耳朵嗡嗡叫 聽力損失徵兆#耳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王先生從事車床操作及機具的保養維護約5年,有一半時間暴露於大於85分貝的噪音中,最近出現耳鳴症狀,即使已經離開作業場所耳邊仍不時出現嗡嗡聲。常被家人提醒收看電視時音量轉得太大聲,與人談話時也常覺得聽不清楚。接受定期噪音作業聽力檢查後,檢查結果為噪音性聽力損失。噪音引起聽力損失的特徵根據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300條中規定,雇主對於對於勞工8小時日時量平均音壓級超過85分貝或暴露劑量超過50%時,雇主應使勞工戴用有效的耳塞、耳罩等防音防護具。聽力損失通常是對稱性的感覺神經損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游文茹說明,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通常是對稱性的感覺神經性的聽力損失;低音頻(500-2000 Hz)的聽力損失通常40分貝以下,高音頻(3000-6000 Hz)的聽力損失通常在70分貝以下。噪音暴露對聽力損失造成的影響主要取決於    噪音暴露的強度、噪音暴露時間的長短及個人對噪音的感受性。聽力損失不可逆 預防是最好的治療游文茹醫師表示,噪音性聽力損失是一種漸進性與不可逆的變化,因此預防即是最好的治療。可於實施工程的噪音源處使用隔音罩、加裝簡易式防音檔板、消音、吸音材料等;於噪音工作場所顯目處張貼噪音危害標示及公告噪音預防事項;加強員工對聽力防護的訓練計畫並落實每年定期噪音作業聽力健康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