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

治療下肢血液鬱積 日常照顧十大重點

治療下肢血液鬱積 日常照顧十大重點#關節

深部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局部性疾病,有併發肺栓塞致死的危險性,近年來受人口老化、癌症、手術影響有病例增加趨勢,故長期保養及預防再發是相當重要的。為恭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 - 李志賢醫師指出,靜脈是血管的一種,它的功能是讓血液回流到心臟,為了保持血液的回流至心臟,周邊靜脈內具有瓣膜。如果靜脈內血液回流發生問題或流動緩慢易使血液鬱積形成血栓;深部靜脈血栓好發於下肢,80%發生在腓靜脈及膝膕靜脈,其次是股靜脈及腸股靜脈。李志賢醫師指出,深部靜脈血栓高危險群如下:1. 血液回流受阻造成下肢血液鬱積的情況:長期站立、長期臥床、鬱血性心臟病、肝硬化、腹壓過大(懷孕、腹水、腹部腫瘤)、靜脈曲張、靜脈瓣功能不良等患者。 2.血液中抗凝血因子減少,增加血栓形成的情況:服用避孕藥、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生產等。3.其他:肥胖、惡性腫瘤、多處骨折、骨盆骨折、膝髖關節手術後,腫瘤細胞或是脂肪游離而栓塞血管的可能性。常見的臨床症狀有:(1)霍門氏病徵(Homan's Sign):將腳趾壓向足背時,測試側小腿腓側(小腿肚)會感到劇烈疼痛,但此病徵並不是非常準確。(2)受阻造成突發性、單一肢體水腫、壓痛。(3)合併症:下肢及骨盆的深部靜脈血栓容易造成肺栓塞,有致死的危險性,在極端的情形下,它可能造成患肢的血液循環完全栓塞處血流回流停止,患肢因而缺血壞死。(4)因深層靜脈栓塞,深層靜脈血流被迫流向淺層靜脈,阻礙了正常皮膚和皮下組織的血流動力學,在急性期可能併發蜂窩組織炎;慢性期造成病變處色素沉著、潰瘍、發紅疼痛、皮下組織發炎、淋巴管、肌肉發炎、傷口不易癒合。在深部靜脈血栓的治療,李醫師說,在急性期臥床休息3-5天,以減少肺栓塞的機會,並臥床休息,以枕頭抬高腿部15-20公分,以促進血液回流,減輕腫脹。另外,注射抗凝血劑:注射血栓溶解劑5-7天(必要時延長),以溶解血栓,避免血栓進行。當急性症狀消除後則改以口服抗凝血劑(coumadin)使用,目的是預防血栓再形成;一般要服用6個月以上。外科治療上,若抗凝血劑治療無效,或是病人有出血傾向,不適用抗凝血劑治療者,可考慮行靜脈血栓取出術、其次為避免致命的肺栓塞,可裝置下腔靜脈裝置濾網(IVC filter)。也可穿著彈性襪,藉由加壓,促使血液回流心臟。日常照顧,李醫師提出以下注意事項:1. 每日觀察患肢是否有蒼白、發紫、腫脹、麻木、冰冷、感覺異常,以及是否有胸痛、胸悶、喘氣不順等現象。(以上狀況需通知醫護人員)2. 穿著彈性襪:在抬完腳起床前穿著彈性襪、入睡前再脫除;著彈性襪時間需持續3~6個月。3. 每4小時健側肢體做主動運動、患側肢體做足背屈曲運動。4. 避免屈膝或腿部懸垂、交叉,坐椅勿太高或太深防止膝膕處血管受壓迫。5. 戒菸:煙中的尼古丁成分會使末梢血管收縮,阻礙血液回流,促進血栓形成。6. 按時服用抗凝血劑、定期追蹤凝血功能,並且注意有無出血傾向,如血尿、皮膚上有無紫斑、口腔黏膜有無出血斑點;若有出血傾向應立即通知醫師停止給藥或調整劑量。7. 避免長期站立、久坐、臥床不動。8. 慢性下肢深部靜脈血栓病人可從事一般性運動,而游泳是最好的選擇。運動時間不宜過久,運動期間若有腳部腫脹情形,就應休息抬腳。9. 避免著過緊腰帶、衣褲,阻礙骨盆及下肢血液淋巴回流。10. 如果接受手術,術後24小時可下床活動,但避免久坐、久站。保持手術傷口清潔乾燥,出院後每日執行傷口換藥一次,換藥時觀察傷口如果有紅腫、滲出液應返診治療,嚴重傷口疼痛可告知醫護人員。

宣導減碳愛地球 摸彩贈鐵馬、傳授避免運動傷害

宣導減碳愛地球 摸彩贈鐵馬、傳授避免運動傷害#關節

11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醫師節,為了向維護民眾健康,不辭辛勞的醫師們,表達敬意和謝意,衛生署苗栗醫院特別舉辦「苗醫奥斯卡金醫獎」頒獎典禮;於門診大廳佈置星光大道,讓獲獎醫師分別通過紅地氈上台領獎而備感尊榮;會中還同時為本月生日的醫師切蛋糕慶生;此外,配合宣導減碳愛地球政策,現場除摸彩贈送腳踏車外,並由復健科主任傳授如何避免運動傷害,希望大家都能正確騎腳踏車,不僅增進個人健康,也為守護地球健康,盡一份心力。「苗醫奥斯卡金醫獎」頒獎典禮,由院長李源芳親自主持,李院長首先表示,非常感謝苗醫醫師群,能本著醫療專業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一年365天都為守護鄉親的健康,兢兢業業、不眠不休地辛勞付出,也期勉醫師群,繼續為營造安心、信心的就醫環境共同努力;立法委員徐耀昌、苗栗縣副縣長林久翔,和李乙廷立委服務處、市公所代表等多位貴賓,均前往會場祝賀,場面隆重且溫馨。苗醫奧斯卡金醫獎共頒發「溫馨服務」、「病歷典範」、「最佳教學」、「最佳人緣」、「團隊貢獻」等五大獎項,其中「溫馨服務」是由就診民眾票選產生,其餘獎項則是由苗醫員工選出,獲獎者皆是實至名歸,非常難得;得獎人分別為1.「溫馨服務獎」:陳伯南醫師(神經內科)、葉宗銓主任(內科);2.「病歷典範獎」:張瓊玟醫師(復健科)、杜時曦主任(泌尿科);3.「最佳教學獎」:邱昭彥主任(放射科)、薛耿銘醫師(精神科);4.「最佳人緣獎」:王蘭福醫師(胸腔內科)、康耀文主任(復健科);5.「團隊貢獻獎」:鄭智元主任(直外科)、王蘭福醫師(胸腔內科)。為鼓勵民眾多運動增健康,及響應節能減碳政策,苗栗醫院也特別準備了4部腳踏車,做為參與投票者之摸彩獎品,並在慶祝大會中,公開抽出劉豐賓(永和市)、郭虹佑(苗栗市)、劉素娥(苗栗市)、鄧文妃(苗栗市)等四位幸運者,各獲得腳踏車乙部。苗栗醫院復健科主任康耀文指出,騎腳踏車運動已成為時下最夯的交通與休閒運動,既省錢、又健康;但在門診中,也發現不少因騎鐵馬不當,造成運動傷害而就醫民眾;康主任說明,騎腳踏車具有「低關節衝擊性」、「有氧」、「休閒」等運動優點,但仍需提醒大家注意,可能形成的運動傷害,例如姿勢不佳(不良騎乘姿勢),或是坐墊位置、手把高度不適當,均可能造成膝蓋、肩膀、上臂及頸部、腰部的僵硬不適,另外過度運動造成重複性傷害、意外傷害(比如摔傷、車禍)等。康主任進一步說明,座墊太低、太前或太後,會形成膝蓋或肌肉負擔偏,而出現不適的症狀,例如坐墊太低,膝蓋必須增加過度彎曲,就容易因韌帶或是髕骨關節受過度擠壓,疼痛發生在膝蓋前側;坐墊高度太低,騎車時脖子順勢後仰,壓迫到頸椎;坐墊太高,加上輪胎灌太飽,震動太大,騎車時腰椎、薦椎易受到震動造成壓迫;以上注意原則,建議民眾多加留意,才能輕鬆享有騎乘鐵馬的樂趣。

簡易居家運動 保護膝蓋更勇健

簡易居家運動 保護膝蓋更勇健#關節

一般中老年人常見的膝關節疾病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由於年齡漸長,加上長期過度站立或蹲姿,使得關節軟骨加速磨損,產生關節腔變窄、軟骨鈣化成硬骨(俗稱長骨刺)等結構性病變,造成膝關節功能受損,如無法上下樓梯、走不久、無法久站等,間接使生活品質下降,及個人體適能變差,如下肢無力、柔軟度不夠、走路容易喘等,影響了個人的社交活動。減緩膝關節疼痛,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老年專科服務團隊-許鈺筠物理治療師,表示需建立三項正確觀念:1.避免長時間讓膝關節固定在同一姿勢,如避免久站及久坐。應時常改變姿勢。2.避免增加膝關節壓力的動作,如跪坐、盤坐、蹲、上下樓梯等。3.養成運動習慣:游泳或在水中行走是平日運動的最佳選擇,應避免下肢過度承重的運動如跳舞、爬山等簡易的居家運動。許鈺筠物理治療師,特別設計一套簡易的居家運動,提供患者可以隨時動一動。但請注意以運動時以「不痛」為原則,肌肉酸痛的現象在運動完畢後二個小時內應該消失。若超過二小時肌肉仍酸痛,即表示運動過度,下次應減少運動量。一、抬小腿運動:平躺,在膝蓋下放一毛巾捲使膝蓋彎曲至三十度左右,小腿緩慢用力抬起將膝蓋伸直,停住五秒再放下,盡量早中晚各30-50次,依能力逐漸增加次數。 二、抬大腿運動:平躺,將患側膝蓋打直再慢慢抬高大腿約四十五度,停住五秒再放下,盡量早中晚各30-50次,依能力逐漸增加次數。 三、拉筋運動:坐在床上或地板上,膝蓋伸直,將腳板連同腳趾翹起,感覺大腿後側有拉緊的感覺,停住約十秒後再放鬆,這樣的運動可一天早晚各做10-20下。許鈺筠提醒,持之以恆保持適量運動、並避免增加膝關節壓力的動作及姿勢,長期下來可減緩膝關節退化的情形,並減少疼痛。

關節僵硬、痠麻無力 當心長骨刺

關節僵硬、痠麻無力 當心長骨刺#關節

什麼是骨刺?這個名詞經常出現,但也常被誤解。所謂骨刺,就是在關節邊緣骨質增生所產生的贅生物,在X光片上看起來就像一個尖刺突出物一樣,因此稱之為骨刺,英文稱之為(bone spur)。關節邊緣的骨質為什麼會「增生」呢?所謂關節,是指骨骼與骨骼相接的地方,彼此之間有軟骨做為襯墊。天主教聖功醫院骨科-李彥興醫師表示,當關節之間的軟骨因為長期負重、承受壓力,導致軟骨磨損,於是關節變得不穩定,關節邊緣的骨質為了因應此一變化,於是增生出骨贅,以增加關節之間的穩定度。由於骨刺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增生出來的,所以負重的關節比不負重的關節容易長骨刺,例如膝關節就比肘關節容易長骨刺;活動度大的關節比活動度小的關節容易長骨刺,例如腰椎就比胸椎容易長骨刺。另外有些情況,則是誤用了骨刺這個名詞。李彥興醫師指出,例如椎間盤損壞造成背痛,會被稱呼為腰椎長骨刺;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會被稱呼為骨刺壓到神經;足底筋膜長期發炎出現鈣化,會被稱呼為足底長骨刺;肩膀棘上肌肌腱長期發炎出現鈣化,也會被稱呼為肩膀長骨刺。這些都是誤用骨刺一詞的情況,只是用久了積非成是,原本的定義就被混淆,也就得不到正確的診斷。骨刺會有什麼症狀?因為骨質的增生是為了增加關節的穩定度,相對的便減少了關節的活動度,所以骨刺增生以後,關節會變得較為僵硬;骨質的增生會佔據原有的空間,如果周圍正好有神經通過,就會被骨刺壓迫到,造成痠麻無力甚至肌肉萎縮等神經症狀。由於骨刺會增生是因為軟骨已經被磨損,所以也會出現疼痛的症狀。如何避免骨刺的增生?隨著年齡增長,關節在長期負重使用之下,都會增生骨刺。李彥興醫師提醒,但我們可以注意下列事項,以減少骨刺的增生:1. 維持適當的體重,不要過胖,以減少關節承受的重量。2. 適度的運動,不要過度激烈或時間太長,以避免軟骨的磨損。3. 保持正確的站姿及坐姿。彎腰駝背,坐姿不良,都會增加脊椎的受力,長期下來將引起脊椎骨刺增生。開車時可在腰部加墊,讓腰椎保持正確的曲度。4. 避免提重物。尤其是彎著腰提重物時,脊椎承受的負荷更大。必要時可穿著束腰輔助支撐。5. 枕頭不宜太高。勿長時間低著頭或歪著頭做事。以減少頸椎的受力。6. 上下樓梯及蹲下站起等動作,會增加膝關節的磨損,進一步引起骨刺的增生。必要時可穿著護膝增加穩定度,以避免骨刺增生。

改善頸椎退化-談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

改善頸椎退化-談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關節

肩頸痠痛、頸背疼痛、上肢麻痛或感覺異常,是現代人非常常見問題。若是情況嚴重,甚至會有上肢肌肉無力、萎縮或是導致下肢步態不穩情形出現。這種狀況若是在老年人身上出現,多半是因為頸椎椎間盤產生退化再加上骨刺形成,使得頸椎脊髓或神經根受到壓迫所造成。若是發生在年輕人,大多是因為長期姿勢不良、激烈頸部運動或車禍外傷,造成頸椎椎間盤突出、破裂,甚至是提早退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脊椎外科團隊從95年起採用「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來治療頸椎椎間盤病變病人,成效斐然。術後,病人頸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狀疼痛有立即性改善,而且術後頸部活動並不受限,所以很快就可以回到工作崗位上。骨科醫師江長蓉指出,這種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近幾年來,在歐美及日、韓等國都是積極發展,因為這種手術提供頸椎病變病人另一種解除疼痛,又能保留頸椎活動度的方法。江醫師表示,經由該手術可以成功解除病人症狀,但是經過手術處理的那一節椎間盤從此就會失去分擔重力及扭力功能,使得壓力會重新分配至上下椎節,如此一來,鄰節椎間盤就必須負擔較大工作量,因而可能提高發生退化性病變的機會。她還說,當同時有多節頸椎必需進行手術時,骨融合後,頸椎活動將會明顯受限制。人工椎間盤發明就如同人工膝關節及人工髖關節一樣,要在減輕病人疼痛同時,又能夠維持原本頸椎活動度。行政院衛生署規定,只有接受過專門訓練的脊椎外科醫師可以執行這項手術,目前許可使用頸椎人工椎間盤有3種。雖然設計上略有差異,但是都有不同大小組件,可以依據病人本身椎體大小來選用最適當的人工椎間盤。藉由人工椎間盤植入,可以重建椎間盤高度,以維持神經洞大小,也可維持頸椎正常曲度及前後左右活動能力,使頸椎穩定性更高,讓病人回復到正常頸椎生理活動。江長蓉強調,雖然首例頸椎人工椎間盤於2000年1月才植人體內,但目前追蹤報告均指出,病人在術後可以保有正常頸椎功能。頸椎人工椎間盤手術最主要適應症為椎間盤突出或破裂造成頸椎神經壓迫,或是退化性頸椎病變合併神經壓迫或輕微頸椎不穩症。若是有嚴重頸椎滑脫症及不穩、頸椎變形、頸椎感染性病變、頸椎腫瘤或骨質疏鬆症者,則不適合接受頸椎人工椎間盤手術。

膝部總是酸痛無力?提早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膝部總是酸痛無力?提早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關節

關節是承載體重最重要的關節,它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到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動;但關節的老化是不可抗拒的自然過程,且隨高齡化的趨勢,患者愈來愈多,幸而醫療科技進步,也有越來越多方式可以治好這個疾病。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骨科-郭家孝醫師指出,退化性關節炎多在中年以後發生,女性比男性多;通常兩側膝關節都會發生,但病變程度未必相同。早期症狀包括:膝部酸痛無力、後膝窩硬緊不靈活、蹲下後不易站起來,後期則會膝部屈曲攣縮、嚴重夜間疼痛、膝蓋內彎變形,甚至走平地都有困難。早期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可給予簡單的消炎藥物或葡萄醣胺(即俗稱的維骨力),同時膝部局部熱敷、減少載重活動;若症狀控制不佳,也可考慮注射玻尿酸鈉,作為關節的潤滑替代物。當膝關節炎嚴重到膝痛已無法緩解時,便須考慮做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但早期的人工關節壽命較短,剛完成時效果雖不錯,疼痛解除,膝關節活動度與載重也很理想,可是時間一久,可能病人身子骨還硬朗,人工關節的墊片或金屬面就已磨損,不得不重新手術,置換新的關節。經過十幾年來發展,新一代的人工關節已大幅進步,包括關節間的高分子聚合物墊片,耐磨性和使用壽命越來越好;金屬植體合金成份也改善,可加強關節的承重並減少磨損。此外,最新一代的人工關節也在整體形狀上,精益求精。郭醫師表示,因為人工關節如同金屬牙套一樣,是「套」在骨頭上的,但每個人的骨頭大小不同,若能跟骨頭的形狀越接近、越吻合,效果就越好。早期的人工關節是根據病人關節形狀的平均值來製作,隨著手術經驗累積,這些平均值也有進一歩調整的必要,例如男性和女性的關節形狀有顯著差異,因此最新一代的人工關節也發展出「男女有別」的設計。一般而言,男性股骨前方比女性厚,內外側也較寬;而女性的膝蓋骨牽引外翻角度比男性大,股骨前後徑和內外徑的比例也與男性顯著不同。如果使用同一種人工關節,植體大小必須做調整,勢必會犧牲一定的關節吻合度,長期下來,免不了造成損耗,縮短使用壽命。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自然現象,只是發生早晚因人而異,但許多病患一聽要開刀,就退避三舍,甚至尋求偏方,往往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期。郭家孝醫師強調,在現代醫療技術下,退化性關節炎可以完全治癒,民眾大可不必因為以往舊科技的負面印象,而犧牲提升生活品質的機會;擁有好的關節,才能走出更好的明天。

預防骨鬆三撇步:運動、「走光」、吃豆腐

預防骨鬆三撇步:運動、「走光」、吃豆腐#關節

隨著國人對養生與健康逐漸重視,骨質疏鬆症的預防與檢測也成為熱門話題之一。根據「婦女骨質疏鬆症調查」結果得知,臺灣地區25歲以上婦女,約三成做過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約一成三做過脊椎及髖關節骨密度檢查,約三成婦女骨質密度有異常狀況。這項「婦女骨質疏鬆症調查」是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與該計畫主持人彭玉章醫師,針對台灣23縣市,共1,072位25歲以上婦女進行電話問卷調查,詢問最近一年曾經接受骨密度檢查狀況與結果等問題,在95%信心水準下,最大可能抽樣誤差為3%。彭玉章醫師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出骨質密度不正常者,在大醫院做脊椎及髖關節骨密度檢查,約七成結果顯示的確是骨質密度不正常,三成檢查結果反而是正常,表示腳部超音波檢查可能有三成假陽性,仍需至大醫院做詳細檢查。彭醫師說,雖然有做過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者有35.3%檢查結果不正常,但其中20.5%為骨密度低但未達骨質疏鬆,14.8%為骨質疏鬆。而且臺北市婦女做過骨密度檢查比率(31.6%)略高於非臺北市婦女(28.9%)。進一步比較不同地區做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結果發現,臺北市婦女有28.9%被檢出骨密度不正常,10.3%被檢出有骨質疏鬆症狀;而非臺北市婦女有36.4%被檢出骨密度不正常,15.6%被檢出有骨質疏鬆症狀。彭玉章提出,預防骨質疏鬆簡易三撇步:運動、「走光」、吃豆腐。其中,「走光」係指「走在陽光下」,以增加維生素D攝取,而「吃豆腐」則泛指多攝取富含鈣質食品,例如:傳統豆腐就是含鈣量很高食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院長翁林仲則呼籲民眾,可於10月19日(星期日),參加該院區於臺北市立仁愛國中操場所舉行「仁愛GOGO健康久久」趣味運動會,馬上就可獲得運動與「走光」之效!將預防骨鬆行動融於日常生活中。有興趣民眾可逕洽仁愛院區社區護理室(2709-3600分機3598),詢問活動相關問題喔~

改善五十肩 多做手指爬牆、鐘擺運動

改善五十肩 多做手指爬牆、鐘擺運動#關節

一位53歲的家庭主婦,平時操持家務,在一次大採購後,便覺得左肩膀酸痛,起初不以為意,覺得擦一些痠痛藥膏應該就會改善;但兩星期後開始覺得穿脫衣服有些困難、晚上常會有劇烈疼痛,因此才前往醫院治療。經理學檢查發現,王太太左肩關節被動活動範圍受限,局部並沒有壓痛點,醫院給予安排物理治療及鼓勵在家多做肩關節運動,該婦女左肩疼痛及活動度受限問題便逐漸改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李佳指出,五十肩又稱為冰凍肩,又稱為沾粘性肩關節腔炎,常見於五、六十歲左右的中年人,此類患者常有肩關節劇痛,肩部活動範圍受限制等症狀,造成患者日常生活不便,如穿衣服、如廁等動作困難。李醫師表示,五十肩治療方法以疼痛控制及恢復關節活動為主,使用熱敷、短波等熱療及其他電療儀器減低病患疼痛。李醫師鼓勵病患在家多做「鐘擺運動」、「手指爬牆運動」等活動,加上治療師施行關節鬆動術,都可以十分有效促進五十肩患者進步及縮短療程。她指出,並不是所有肩部疼痛都是五十肩,不一定都適合反覆肩關節活動,需要專業判斷及正確治療方式才會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