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側彎

腦性痲痺症孩子 有五大問題須先解決

腦性痲痺症孩子 有五大問題須先解決#脊椎側彎

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門診中心小兒腦性麻痹特別門診中,有一群上緊發條的小朋友,由媽媽背著、爸爸抱來、亦或是由阿公阿嬤陪同踏著不平衡的腳步前來針灸,有人口齒伶俐,有人卻不會講話,有人步履蹣跚,有人正在學步,但是他們都是一步一腳印的小勇士,伴著他們的更是讓人敬佩的守護天使。芠芠(化名)是一位腦麻合併發展遲緩的小朋友,到8歲仍然無法走路,除了雙腳肌肉張力大之外,還有流口水、扁平足、脊椎側彎、語言發展遲緩、先天性心臟病等問題。經過一年耐心治療,可以牽手走路,再過半年可以放手走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蔡文興說,最感欣慰者應是照護她多年的芠媽,身為醫護人員也為她高興,但有更多的感動與佩服這位辛勞備加的媽媽。紘紘(化名)是一位嘴巴甜且機靈的小孩,每次都會讚美漂亮的護士阿姨,令護士小姐心花怒放,也會跟美麗的實習醫師要e-mail,而且每次都可以成功,紘媽時常會與紘紘玩角色扮演遊戲,以啟發他了解各種角色與人際關係的處理。蔡文興說,腦麻孩童四肢張力強,往往影響手部精細動作發展,所以寫字是困難的,紘紘是採一指神功電腦輸入來學習文字表達,手部活動困難打起字來十分吃力,但是他都能一一地克服,小小勇士尋找生命出路,猶如小草之韌性,不畏外在環境嚴格考驗。他表示,罹患腦性痲痺症的小孩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肌肉張力過高流口水發展遲緩脊椎側彎扁平足在此提供臨床上中醫藥心得供參考。肌肉張力過高:以徒手按摩加上電動按摩機輔以藥浴水療是一項不錯選擇。蔡文興說,該院特別研發舒活溫泉泡澡方:以當歸尾、紅花、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續斷、赤芍、細辛、薑黃、桂枝、艾葉、五加皮十餘種中藥組成,讓小朋友藥浴泡澡水療,以達到舒筋活血、通行經絡氣血、濡養全身等養生功效。流口水:蔡文興發現,在小孩下巴廉泉穴處以皮膚針埋針,取得良好效果,家長反映其口中「燕窩」有產出減少現象。發展遲緩:雖說腦性麻痺定義為掌管運動的腦部受損,然罹患此病往往還有其他併發症,包括發展遲緩,中醫稱為先天腦腎不足,輔以補腎醒腦開竅中藥,往往可以收到進一步效果。脊椎側彎:由於掌管運動的神經受損,腰部無力撐起上半身,病童或彎腰趴坐或歪斜坐著,繼而造成脊椎側彎,該門診針對此現象,要求家長平時要訓練病童腰力,協助做仰臥起坐加上捏脊按摩,如果家長行有餘力,蔡文興建議讓他們接受游泳訓練,對於腰力的增進有實質幫助。扁平足:兒童由於運動發育落後,足部得不到重力刺激,無法形成足弓,於是形成扁平足。較嚴重者出現外翻足,乃由於脛骨前後肌癱瘓引起,僅能以足內側著地和負重,內側足弓往往下陷。小孩仍在神經發育時期,可以多做一些抑制足部外翻的動作及強化腿部肌肉運動訓練治療。他最後強調,台灣諺語說:「一枝草一點露」,意思是:就算連一枝小草,上天也都會賜與一滴露水,讓小草活下去。其用意在於勸人不要灰心氣餒,天無絕人之路,只要努力,自有生路。幸好有這群辛苦偉大的爸爸媽媽照護「上緊發條小天使」,移走許許多多坎坷荊棘,讓他們人生路走得更加平穩。藉此提供臨床案例及白袍心聲以抒發對這群媽媽們的敬意!

青年彎腰就下背痛 原來是”椎間盤突出”

青年彎腰就下背痛 原來是”椎間盤突出”#脊椎側彎

一位國中女生在體檢時被認為有脊椎側彎的可能性,媽媽帶她到小兒骨科門診檢查,檢查時發現彎腰下背會痛,左下肢後側大腿及小腿也會痛。追蹤其病史,發現三個月前因滑直排輪跌倒後,彎腰時就會下背痛,透過進一步的核磁共振檢查證實是”椎間盤突出”。於是限制女學生做運動,並接受復健治療,症狀逐漸改善。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骨科葉敏南醫師表示,青少年的椎間盤突出比成年人少,但是並不少見,多半是外傷或反覆的過度訓練所造成的。青少年的椎間盤突出在並非少見,只是常被忽略。常被延遲三個月至半年才診斷出來。可能原因是外傷或反覆的過度訓練傷害造成的。葉敏南醫師指出,下背痛或下肢放射痛是常見的症狀,而且病患可能無法彎腰。85﹪以上的病患都可以保守性治療,即限制運動,復健治療即可。只有少數須要手術治療。青少年的背痛,最常見的還是肌肉過度使用引起的拉傷。通常都可以追溯到是因運動傷害所引起,治療的方法可以先冰敷、後熱敷,嚴重者再輔以藥物治療,限制運動或暫停訓練計畫。其他如先天性的椎弓解離、脊椎椎間盤炎、白血病等,也會有背痛的症狀。葉敏南醫師表示,腰酸背痛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劇烈的運動,過度的訓練都是造成青少年腰酸背痛的原因,葉敏南醫師提醒家長及青少年,運動要適度,若經適當的休息後仍未改善腰酸背痛,就要找小兒骨科醫師協助。

女性減肥、防曬過度 易得骨質疏鬆症

女性減肥、防曬過度 易得骨質疏鬆症#脊椎側彎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全身性的骨量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會導致骨骼的脆弱,結果使發生骨折的危險性增加。一般而言,人的骨密度在三十至三十五歲時達到巔峰,以後便開始走下坡。奇美醫院骨科主任-陳伯毅醫師表示,女性因為懷孕生子、較少運動、減肥節食、營養不良,在三十五歲以前沒有達到較高的骨密度﹙成年女性骨質較同年男性為低﹚,也可能因為疾病長期服用藥物﹙例如利尿劑、抗癲癇藥、類固醇、甲狀腺素、肝素、化學治療等﹚,或卵巢病變、停經後,女性荷爾蒙下降,導致骨質快速流失,較男性易患有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容易衍生許多併發症,包括跌倒易產生骨折﹙髖部、腕部、胸腰部脊椎﹚、外觀變形﹙駝背、脊椎側彎、身高變矮﹚、瀰漫性背痛、肌肉衰弱、活動性降低、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行動不便造成與社會疏離、高死亡率。骨質疏鬆症常是無聲無息地進行著,毫無預警。有時病人已出現自發性的骨折但可能仍無任何症狀。臨床上病人大多因突發性之骨折引起劇痛而求醫。近十年來台灣的流行病調查統計發現:65歲以上之城市婦女,19%已有一節以上之脊椎壓迫性骨折,依全民健保資料顯示,65歲以上女性每年髖部骨折約為3500例﹙男性則約為2500例﹚。發生髖部骨折的年長者,一年內的死亡率約為15%﹙約等於乳癌3、4期的死亡率﹚,死因則以長期臥床引發的感染為主。若依目前台灣婦女平均壽命為78.3歲而言,大約三分之一的婦女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髖部或腕部之骨折。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的原則是:(一)在發生骨折前正確診斷出骨質疏鬆,並找出可以治療的導致骨質快速流失的原因(二)降低骨質流失速率(三)積極治療和預防骨折(四)以復健方法增進患者生活品質因為至今仍無一個安全又有效的方法可以使已經疏鬆的骨骼回復到原有的骨質密度,因此陳伯毅醫師建議,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是最重要的。首先要改善日常生活中抽煙、酗酒、過度飲用咖啡的習性、要多運動﹙輕度負重運動,如散步、跑步、游泳、騎腳踏車均可﹚、有適當的日曬﹙一天當中十多分鐘的日照就夠了﹚,注重飲食中鈣質、蛋白質、維生素D的攝取,攝取較習慣上為高量的鈣質對骨質是有幫助的,成人女性每日攝取量為1000mg,停經後則增加到1500mg。有些疾病會導致骨質不正常的流失而致極度骨質疏鬆,例如: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亢進、性腺功能低下、庫欣氏﹙Cushing’s syndrome﹚症候群、胃腸吸收不良等,診斷並治療這些疾病是主要的治療方法。確認病患所使用藥物是否造成骨質流失的副作用,改善或停止使用這些藥物也是很重要的。陳伯毅醫師說明,目前用來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主要有雌激素﹙Estrogen﹚Fosamax、Evista、Miacalcic、Forteo等。以往雌激素是用於防止停經後婦女骨質流失的首選藥物,但有研究顯示長期使用雌激素可能增加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乳癌和因血栓導致冠心病和中風的發生率。因此醫師應與病患共同討論使用雌激素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利弊得失,再行選擇適當療法。婦女在接受雌激素治療時應常規地作乳房檢查,包括自我檢查乳房、乳房X光攝影和超音波檢查,並應定期做子宮頸抹片甚至病理切片檢查。其他如活性維生素D,由於年老婦女飲食減少,少曬太陽,活性維生素D較易缺乏,不利鈣質吸收,應經常補充,並追蹤血鈣以防高血鈣症的發生。年長者因為動作慢、反應慢、視力不好,容易跌倒。據統計大部分的老人跌倒骨折多發生在家中或居室內,故居家環境內必須注意照明是否充足,是否有可能引致跌倒的不良設施需要改善,在衛浴空間裏必須防滑,且設有可供抓握的扶手。年長女性也可能在起身時因自主神經失調造成姿態性低血壓而發生跌倒,必須給予教導,儘可能避免使用可能影響行動、反應和姿態性低血壓的藥物。一旦發生骨折,應儘早尋求專業骨科醫師的診斷、對骨折的正確瞭解和妥善治療,積極復健,避免感染和心肺併發症,才能增進生活品質。

神經纖維瘤

神經纖維瘤#脊椎側彎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神經纖維瘤是由末梢神經各組成份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腫瘤。臨床表現上可單獨存在或為von Recklinghausen氏病的一部分,此時會呈多發並伴其他多樣表現。神經纖維瘤腫瘤本身柔軟呈膚色,表面平滑,可觸壓可呈現鈕釦洞樣的皮膚缺損。單發神經纖維瘤多於成人出現,多發者自小兒期逐漸出現,數目甚至可達數百以上,大小自數毫米至數公分不等。病灶有時延神經生長延伸成索狀,尤見於三叉神經或上頸部神經,稱為叢狀神經纖維瘤(Plexiform neurofibroma),甚或瀰漫形成伴皮下組織增生,而形成懸垂性贅生物,宛若象皮症。神經纖維瘤的發生率約為1 / 3000,目前醫學上分為8種,分別是 type 1 (NF1) (佔85 %)type 2 (NF2) (佔10 %)NF3:  I + IINF4: 不符合 I & II (變異型)NF5: 分節性咖啡牛奶斑 (caf-au-lait macules)或是神經纖維瘤, 可以同時在一  神經節或不同神經節出現 NF6: 只有咖啡牛奶斑NF7: 遲發性( > 20 y/o), 只有神經纖維瘤NF8: 其他神經纖維瘤在病理下神經纖維瘤由神經鞘細胞,神經束膜(perineural)及神經內衣(endoneurial)纖維母細胞混合增生,夾雜殘存神經纖維而形成。除叢狀神經纖維瘤及部份深部神經纖維瘤,其他神經纖維瘤皆不具被膜,組織所見以纖細波浪狀疏鬆排列之膠原纖維為主,細胞核呈卵圓形或紡錘形。常伴黏液樣變性,並有肥大細胞浸潤其中,多發病例偶而有惡性化之可能。關於神經纖維瘤的治療,依據嚴重度而有不同處理。單一病灶外科切除即可,但多發病灶要完全切除並不可能,除非懷疑惡性化或為美容目的才予切除。口服肥大細胞安定劑對神經纖維瘤伴隨的發癢,有時可改善。第一型神經纖維瘤病最為嚴重,可能由原本良性瘤變為惡性化可能,但也可能一出現就是惡性。如發於腦部可能形成水腦症,在周圍神經內則引起神經痛。另外也可能出現脊椎側彎、高血壓及腎上腺瘤。第一型神經纖維瘤病約有半數是遺傳而來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