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縮胃保命?搶救破百大叔找回健康

縮胃保命?搶救破百大叔找回健康#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代人很容易在忙碌時忘了健康,往往只有吃而沒有動,甚至認為工作中的勞動可以取代運動,用美食犒賞自己,直到肥胖後健康也跟著亮紅燈,才藉由各種方法、藥物瘦下來,反倒可能引發更多疾病。根據統計,肥胖者平均死亡率是正常體重者的2倍以上,包括缺血性心臟病、腦中風、糖尿病、惡性腫瘤及呼吸道疾病等,其中又以糖尿病的風險最高。餐廳主廚楊先生,退伍時身高156公分、體重55公斤,算標準身材,但當主廚後無法忌口,體重飆破90公斤,一度靠減肥藥物減重,停藥後復胖,體重失控衝破110公斤,甚至引發三高、睡眠呼吸中止症達殘障程度,健康亮起紅燈才決定就醫。經過「胃縮小手術」搭配飲食控制,減重減去30公斤,三高緩解也不需要再服藥控制,終於找回健康與自信。「胃縮小」及「胃繞道手術」為常見代謝減重手術臺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醫師指出,較多人採行的代謝減重手術方式為「胃縮小」及「胃繞道手術」,都在美國獲得合法認可,超重體重平均約可減輕七成五。胃縮小手術利用腹腔鏡縱切把胃做袖狀切除,保留三分之一的胃,容量約一百毫升(如小根香蕉),經限制食量及去除飢餓感達到減輕體重。胃繞道手術則以腹腔鏡將胃分成大胃和小胃,小胃容量約30毫升(乒乓球大小),並將部分小腸繞道以減少吸收。胃縮小手術可縮小胃口 再搭配飲食控制 獲成功減重代謝及減重中心術前評估,檢查結果糖化血色素、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相關指數全都超過標準。李旻憲主任表示,楊先生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簡稱BMI)為46.84,當BMI超過35,就屬於病態性肥胖,加上服藥控制高血壓超過20年,全都是健康警訊,經「胃縮小手術」搭配飲食控制,5個月後健康減重到86公斤,BMI降為35,高血糖與高血壓獲緩解,不必再服藥控制血壓。手術減重前的超大尺碼5L的上衣、48吋腰圍的褲子全成了布袋,朋友們看到他氣色愈來愈好、愈來愈健康,都替他高興。下一步是努力朝75公斤努力,期待重現年輕俊俏。縮胃減重手術對象必須符合評估條件李主任表示,BMI為評估主要依據,並考其他併發症:BMI大於40或BMI大於35並伴隨肥胖引起的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及高尿酸血症、高血脂或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等,以及BMI大於30且伴隨糖尿病,都符合健保規定進行縮胃減肥手術。年齡限定14到65歲間,可接受全身麻醉與無濫用藥物的人。李旻憲說,代謝及減重中心團隊會為不同病人量身評估,搭配營養師、個管師與護理師持續追蹤,病人術後飲食從一開始輕流質到流質、軟質,半年後正常飲食,卡路里減少就可以健康瘦下來,九成以上可達到預期減重目標,九成改善代謝疾病。

三大飲食法則 讓糖尿病友健康過中秋

三大飲食法則 讓糖尿病友健康過中秋#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糖尿病族群,面對中秋佳節的美味月餅與香噴噴烤肉,可能產生「不吃傷心、多吃傷身」的苦惱。花蓮慈濟醫院范綱傑營養師表示,只要記得中秋飲食三大法則,「用飯換月餅」、「三少一多烤肉法」、「水果大一半,小一個」,就可以快樂安心的歡渡中秋團圓佳節,又不用擔心影響健康。中秋月餅總令人愛不釋手,但范綱傑營養師表示,月餅組成為外層酥油、內層豆沙的內餡材料,過高的熱量與醣類攝取是糖尿病友的一大隱憂。以常見的蛋黃酥為例,其包裹鹹蛋黃、豆沙等內餡材料,一顆含有近280大卡;醣類更將近20公克的甜度。有血糖問題的人應避免過量攝取,同時搭配血糖監測。健康法則一、「用飯換月餅」因此范綱傑營養師建議,由於月餅不易有飽足感,一不小心就會攝取過量,建議糖尿病友應該一天以一顆月餅為上限,最好是分切淺嘗,同時「用飯換月餅」的概念減少攝取白飯、南瓜、地瓜、馬鈴薯等五穀根莖類;或是食用專為糖尿病患設計的無糖月餅,用代糖取代一般的糖,降低月餅的總糖量。用食物交換的技巧,酌量攝取,才不會破壞過節興緻。健康法則二、「三少一多烤肉法」中秋烤肉要把握「三少一多」的健康原則,三少就是少油、少糖、少鹽,一多則是多青菜,范綱傑營養師表示,其實許多蔬菜烤起來一點也不遜色,如筊白筍、香菇、青椒、絲瓜、玉米筍烤來味道香甜可口,不油不膩,爽口極了。掌握「用烤菜代替烤肉」、「避免加工食品」、「烤肉醬攝取要節制」等原則,除了能減少熱量攝取,更可吃進大量纖維質等營養素。健康法則三、「水果大一半,小一個」而中秋節最常見的水果柚子,富含豐富的維他命C,具有抗氧化功能,能抗老、減輕壓力與穩定情緒,且高含量纖維,更能舒緩排便不易的症狀。范綱傑表示,成人每日水果建議量為兩份,柚子六瓣(半顆)即等於兩份水果的熱量,建議糖尿病友一日攝取不可超過半顆柚子,否則會有血糖飆升或腹瀉的情形產生。糖尿病病友中秋佳節烤肉、食用月餅以淺嚐即可,一星期最多兩次,一次一份約半顆月餅。若食用過多,則會引起高血糖反應,如口乾舌燥、頭暈等等,請病友多喝水,應減少下一餐的澱粉量,更別忘了要搭配高纖蔬果。吃完大餐後可與家人一起運動散步,並配合醫囑來使用藥物,包括口服藥、胰島素針劑,病友依舊能在不過量的情況下,享用美食來過節。

低血糖的糖尿病患 不宜吃巧克力救急

低血糖的糖尿病患 不宜吃巧克力救急#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很多糖友都知道要避免血糖過高以便維持良好的血糖值,但有時候卻發生了低血糖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低血糖的狀況往往發生的非常突然,且症狀可能在短時間內變得嚴重。覺得好餓、雙手顫抖又頭昏,可能是身體血糖過低了!若是糖尿病患、癌友等感到肚子餓時,血糖可能低於70mg/dl,須立即補充糖分,以避免大腦受到影響或損害。臨床上有一些糖尿病患者特別容易低血糖,其中包括:1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比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容易低血糖。2糖尿病病史較久者。3如果之前,尤其是最近有低血糖者更容易再發生低血糖。4已產生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病人。5運動過後比較容易發生低血糖。6睡覺時比較容易發生低血糖。7合併生長激素或者葡萄糖皮質素低下的患者。8減重者。9肝功能較差者。尤其是藥物造成的急性肝炎。10腎功能較差者。11敗血性休克患者。12心衰竭者。13過於嚴格控制血糖者。14對疾病認知不足,不能遵循醫囑者。因此,臨床醫師要根據病人belta細胞的狀況、有沒有hypoglycemia unawareness、或者自主神經病變、counter-regulatory hormones的狀況以及病患自身的狀況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並做好衛教,才能減少低血糖的發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新陳代謝科陳徹主治醫師表示,較輕微的低血糖雖然不至於造成病患長期的失能,卻可能在病患的心理留下陰影,使得其日後更難達到理想的血糖控制。較嚴重的低血糖,則可能造成心律不整、癲癇、昏迷,甚至死亡。因此,對於糖尿病人來說,糖尿病的治療目標,除了想方設法地降低血糖外,同樣重要的,也要積極避免血糖過低造成的危害。雖然胰島素和胰島素分泌促進劑較其他降血糖藥物容易造成低血糖。但是,這並不表示我們不能選擇這些藥物來降血糖。畢竟,這些藥物有很好的降血糖功效。要預防低血糖,最重要的還是了解糖尿病、按照醫囑服藥及監測血糖,這才是最好預防低血糖的方式。若有低血糖的糖尿病患,建議可隨身攜帶含糖汽水、果汁或糖果,以因應低血糖重症發生風險。不建議食用:麵包、牛奶、巧克力或冰淇淋,因為巧克力或冰淇淋含大量脂肪質,會延緩糖分吸收。

小心別讓隱形殺手 默默殺了你!

小心別讓隱形殺手 默默殺了你!#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由於現代飲食與生活習慣、壓力的改變,重新定義血壓達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上即為高血壓。高血壓是身體的一種警訊,也表示健康亮起黃燈,且有快速攀升的趨勢。故高血壓有「隱形殺手」之稱。致命的緣由在於其症狀不明顯,或甚至根本沒有症狀而被忽視。衛福部統計近十年來,因高血壓相關疾病造成的死亡一直在前十名內,若再加入併發症,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腎臟疾病等,死亡率甚至可能超越第一名的癌症。什麼是收縮壓與舒張壓?血壓是指心臟將血液經過血管運送到身體各部分,血液對血管壁所產生的壓力稱為血壓。一般所謂的血壓值,量的是動脈血壓。當心臟收縮時血管收縮,血管內壓力會升高,此時所測得的血壓稱為收縮壓,也就是量血壓時稱高壓,心臟舒張時血管擴張,壓力較血壓會下降,此時所得的血壓稱為舒張壓,也就是量血壓時稱低壓。收縮壓,正常值應小於130mmHg。舒張壓,正常值應小於80mmHg。高血壓依病因分二種: 原發性高血壓:主要是因基因和體質造成的高血壓,占90%以上。 次發性高血壓:是因內分泌不正常、慢性腎病、腎動脈狹窄、藥物、呼吸睡眠中止症候群等原因造成,常在20歲前或50歲後才發病,占10%以內。林新醫院心臟內科王克帆醫師指出,高血壓若不控制,會產生致命的併發症,包括:動脈硬化阻塞導致缺血性心臟病、動脈硬化斑塊破裂造成心肌梗塞,或是其他併發症如中風、主動脈剝離及腎衰竭等。甚至具有豐富微血管的視網膜也會病變,而這些病變的過程是長期且緩慢的,初期時不一定會有症狀。高血壓的症狀:頭痛(尤其是後腦勺痛及早上頭痛),並有頭暈、眩暈、耳鳴(耳中嗡嗡聲)、視覺改變或暈倒發作,頭痛、頭暈、視力模糊或心臟衰竭。想讓血壓維持穩定 必須改變生活習慣與飲食型態王克帆主任有下列幾點建議:1)血壓異常者每日自行監測1~3次,血壓穩定者至少每週2~3次。2)採低鈉鹽飲食,每日食鹽量以2至4公克為宜(大約為1茶匙)。3)多吃蔬果,宜低油飲食、避免肥胖,適度的運動, 每天至少40分鐘, 每週至少3-4天。4)戒菸、飲酒不宜過量。5)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服用「降血壓藥物」 6)測量血壓若發現收縮壓高於135mmHg,或舒張壓高於85mmHg,建議及早就醫以減低高血壓併發症。7)維持士當體重,肥胖是心臟血管病的基本原因,體重超過理想體重1公斤,就必須多出2公里長的血管來供給氧氣及營養,負擔增加血壓自然就會昇高,應控制體重的BMI值界於22.5~25之間。王克帆主任提醒高血壓患者,即使沒症狀的高血壓仍應就醫治療,以減少高血壓的併發症。不但要控制好表面的血壓數字,也要積極找出真正的病因,以免病情在不知不覺中惡化。

糖尿病用藥安全 一定要知道的6件事

糖尿病用藥安全 一定要知道的6件事#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台灣約200萬人患糖尿病,依據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臺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6%,男性盛行率12.9%,女性盛行率10.5%。此外,十大死亡原因中,糖尿病一直高居第五位。糖尿病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在中國歷史上稱為消渴症。糖尿病病因主要是人體中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不良或分泌不足,胰島素是一種會降低血糖的荷爾蒙,它可以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內,提供細胞組織活動所需之能量。當身體無法妥善使用葡萄糖製造能量,以致在血液中葡萄糖濃度過高,便有可能產生糖尿病。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1)年齡>452)體重過重(BMI>25)3)有糖尿病的家族史4)靜態的生活習慣(不太動)5)先前有血糖異常病史6)懷孕時有妊娠糖尿病7)有高血壓病史(140/90mmHg)8)高密度膽固醇過低(HDL<35mg/dl)9)三酸甘油脂過高(TG>250mg/dl)10)多發性卵巢疾病11)有心血管疾病12)合併胰島素阻抗情況(黑色棘皮症)診斷糖尿病的標準為何?1)隨機血漿血糖濃度大於200mg/dl,合併有多吃、多喝、多尿及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等症狀2)空腹血漿血糖大於126mg/dl3)口服耐糖試驗(喝下75克糖水),2小時血漿血糖大於200mg/dl4)糖化血色素大於6.5%只要任意一個條件符合,便可診斷為糖尿病。糖尿病急性併發症1)高血糖昏迷:當血糖迅速上升,會出現虛弱、飢餓,和頻尿的現象,嚴重者會發生昏迷。2)低血糖風險:當使用過高劑量的口服降血糖藥或注射過量的胰島素時、吃得太少或延遲吃飯、運動過量、喝酒過量時有可能會產生低血糖。低血糖的症狀為虛弱、發抖、饑餓、嗜睡、混亂、頭暈、皮膚蒼白、心跳加速、頭痛、流汗、發冷、抽搐、情緒及行為改變等。嚴重者可能喪失意識,甚至昏迷,若不即時予以適當處理,可能造成死亡或後遺症。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罹患糖尿病,容易因此產生慢性併發症,例如: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水腫、蛋白尿、血壓上升、腎衰竭引起尿毒症需終生洗腎、心血管病變、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病變、足部病變等。關於口服降血糖藥-你一定要知道的6件事1)注意藥品服用時間:先確認藥品一日吃幾次?一次吃幾顆?何時使用?糖尿病藥物服藥過量容易造成低血糖,反之劑量不夠不易到達血糖的控制目標。尤其是使用磺醯尿素類(sulfonylurea)、美格替耐類(Meglitinide)等降血糖藥物要特別注意其低血糖副作用的發生。2)生活型態的配合:規律的運動及均衡飲食,同時搭配定時的血糖監測,可以協助達到良好的控制目標。3)生病時仍需按時服藥:生病時會因為體內賀爾蒙調節因素,血糖比平時還來得更高些,降血糖藥物不需自行停止使用。生病期間須注意自己飲食,如有任何不適須立刻就醫。4)忘記使用藥品時怎麼辦?若用藥的時間離下一次用藥還有一段時間,可立即補用。若已經快接近下次使用藥品時間,則依照原時間使用,千萬不可補服雙倍劑量。5)忘記用餐怎麼辦?若使用藥品治療期間也忘記用餐,發生低血糖的風險也會增加,不論何時想起,就應盡快用餐。6)糖尿病病人請隨身攜帶糖包若糖尿病病人真發生低血糖的症狀如飢餓、發抖、冒冷汗、心跳加快、無力、頭暈、嘴唇麻等症狀,應立即使用流質性含糖飲品或糖果、果汁,若無法緩解不適,必要時仍須送醫救治。只要糖尿病人在使用降血糖藥物時能夠認識以上6項重點,生活配合三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按時監測血糖,即可達到血糖控制,進而延緩糖尿病所產生的相關併發症,同時也可以減少用藥發生低血糖之不良反應風險。若使用藥物或對用藥有任何疑問,可洽詢各醫療院所藥劑科等單位進行相關藥物諮詢。

糖友常整日昏睡勿輕忽 低血糖更糟糕

糖友常整日昏睡勿輕忽 低血糖更糟糕#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罹患糖尿病的台中阿嬤,最近老是愛睏想睡,常常一睡就是長達3小時以上,到新陳代謝門診檢查發現阿嬤的血糖在不同天測起來高低變異大且有低血糖狀況。經由衛教、飲食改變及重新調整血糖藥物,阿嬤精神變好,比較不會整日昏睡,增添不少活力,且阿嬤也認真自我血糖監測,血糖已平穩許多。烏日林新醫院新陳代謝科胡菁芸醫師提醒,根據亞太地區 (RECAP-DM) 研究顯示,台灣約有近3成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傳統口服抗糖尿病藥治療時,都曾發生低血糖的症狀,建議高危險族群規則監測血糖。年紀較輕的第1型糖尿病人與第2型糖尿病的老年人,以及肝、腎功能不全的病人,發生低血糖之危險性較高,千萬不能輕忽!另糖尿病患者應留意生病、進食減少、空腹下大量飲酒或激烈運動皆為常見誘發低血糖原因。控制血糖時 也應注意低血糖威脅許多人都認為罹患糖尿病只要避免血糖過高就好,卻忽略低血糖引發的問題。研究指出,低血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與失智症風險,且其併發症對老年患者威脅更大。低血糖症狀因人而異,一般而言多半會先出現心跳加速、顫抖、冒冷汗等自主神經反應的症狀;接著則會有暈眩、視力模糊、無力等症狀;如果沒有及時讓血糖值恢復正常,嚴重的話更會出現昏睡、昏迷!有部份病人低血糖時身體無任何症狀,稱之「不自覺性低血糖」。低血糖緊急處理方式 可立即服用15~20克的糖糖尿病友若是懷疑有低血糖,建議當下要立即檢測血糖,一般只要血糖數值低於70mg/dL以下,就確定是低血糖;如果當下無法檢測血糖,則建議視同低血糖來處理。若是意識清楚的低血糖患者,可立即服用15~20克的葡萄糖片(粉)、方糖、含糖飲料或食物,不建議吃含有大量脂肪的食物 (如麵包、巧克力或冰淇淋),因其會延緩胃排空速度與糖分的吸收;針對意識不清的低血糖患者,把患者頭部側放,將蜂蜜或果糖塗在臉頰與牙齦之間,肌肉注射升糖素。醒後給予醣類食物,若未醒,盡快送醫。飲食、運動與藥物必須三管齊下 才能有效控糖建議糖友隨身可以攜帶糖果或方糖,當發生低血糖的情形,可以立即補充。預防勝於補救,控糖除了飲食、運動與藥物三管齊下,更要密切注意服用降血糖藥物或施打胰島素後,是否有出現不一樣的生理變化,並在平日做到自我血糖監測。胡菁芸醫師呼籲,若糖友出現低血糖症狀或測出低血糖情況,務必定期至新陳代謝科回診,由專業團隊協助,以期有效預防與正確處理低血糖危機。

糖尿病患要注意!黃斑部病變恐找上你

糖尿病患要注意!黃斑部病變恐找上你#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黃斑部病變、白內障與青光眼為成年人三大失明原因,隨著診斷與治療方法的進步,黃斑部病變的治療近年來已有重大突破。如果欣賞世界經典名畫《晚鐘》時,看到畫面有一團黑影(盲點)、或影像扭曲、線條變形,或是視力模糊…..等與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相符的症狀,就要提高警覺。民眾(尤其是糖尿病高危險群)若能早期發現黃斑部病變,給予雷射療法或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等,才能早期治療。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年輕化 早期發現才能減緩視力惡化亞東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王嘉康醫師表示,近年來民眾高度用眼比例大幅上升,飲食精緻化、生活型態的改變,眼睛長期接受光線慢性刺激,視網膜血管受損,導致黃斑部病變患病年齡逐漸下降,越來越多青壯年族群罹患糖尿病,黃斑部病變不再是老年人專屬的疾病。糖尿病患者罹患黃斑部病變風險高於一般人,失明機率高出常人25倍。建議糖尿病患者需定期進行眼底檢查,可避免失明危機,讓血管恢復功能視力獲得改善。接受抗血管生長因子注射治療 有顯著的視力改善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治療應該要「精準、治本」,除了定期進行眼底篩檢,早期發現、積極治療,避免失明風險。治療著力於阻擋黃斑部水腫、視網膜新生血管消退,透過眼內藥物注射將抗血管生長因子直接注射到眼球玻璃體內,使水腫消退及網膜新生血管萎縮,以達到治療目的;根據臨床實驗顯示,持續接受抗血管生長因子注射治療一年的患者,有超過65%的病患能有顯著的視力改善,由此可見積極接受治療的重要性。造成黃斑部病變的因素多,建議民眾在飲食方面,應多攝取富含葉黃素及玉米黃素的深綠色蔬菜、堅果類、以及富含DHA及EPA的深海魚類、控制血糖;在生活型態方面,減少使用3C時間,外出時別忘了配戴有帽沿的帽子、深色或棕褐色的太陽眼鏡,以避免紫外線對黃斑部的傷害。

糖尿病為慢性代謝疾病 預防訣竅需知

糖尿病為慢性代謝疾病 預防訣竅需知#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糖尿病早期4大典型症狀為多吃、多喝、多尿及體重減輕,然而女性糖尿病警訊,恐會月經失調、陰部搔癢、反覆陰道念珠菌或黴菌感染、性功能障礙,甚至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導致體重增加、體毛增加及其他代謝問題,甚至不孕。須及早就醫檢查和治療,避免延誤治療。國人約有227萬名糖尿病患,相當於每小時就有1人死於糖尿病。糖尿病是一項慢性代謝性疾病,如果放任不管,所引發的併發症往往相當嚴重。糖尿病的併發症大都是血糖控制不佳引起的,胰島素治療可以幫助控制血糖,是預防併發症,而非造成合併症。糖尿病的成因糖尿病的成因:遺傳體質、飲食型態、肥胖,或是情緒壓力、藥物、懷孕、營養失調等因素。近年來因外食族增多,大多是三高飲食使得營養過剩,增加罹病風險,糖尿病並非是吃太多甜食所致,而是胰島素不足或身體組織對胰島素的反應不佳,造成血中血糖太高所致。糖尿病的飲食糖尿病的治療,除了藥物控制之外,飲食控制與運動也是相當重要,用餐時儘量選擇低油和清淡的食物,烹調方式可採清蒸水煮降低油脂的攝取,儘量避免糖漬、糖醋、蜜汁、太白粉、油脂、沙拉醬及甜點,應多選用蔬菜以增加飽足感,儘量以白開水及茶,代替含糖果汁及飲料。飲酒勿過量,且避免空腹喝酒而導致低血糖發生。糖尿病常見的症狀糖尿病常見的症狀有頻尿、過度口渴、飢餓感增加、容易疲倦、會陰部黴菌感染、體重減輕、活動力差、缺乏興趣與專心、眼花、嘔吐與胃痛、手脚痲痺與陣痛感、傷口不易癒合等。糖尿病患者傷口不易癒合可能與傷口富含糖分,細菌比較容易滋生、高血糖造成血管增厚甚至狹窄,造成血液循環不良,進而導致白血球以及氧氣難以到達傷口處,傷口自然難癒合有關。肥胖、慢性病患 糖尿病高危險群糖尿病高危險因子,若是符合2個或以上,建議每3年就醫篩檢1次:1) 40歲以上,是第二型糖尿病的好發期年齡。2) 有家族糖尿病史。3) 曾檢查為糖尿病前期。4) 體重過重、缺乏運動身體質量指數≧2,或腰圍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5) 罹患多發性卵巢症候群。6) 曾分娩體重大於4公斤的嬰兒,或曾診斷為妊娠糖尿病。7) 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的慢性疾病。8)吸菸、飲酒糖尿病四種類型第一型糖尿病:源自體內免疫系統異常,抗體變得不分敵我,開始攻擊製造胰島素的胰臟β細胞,造成胰臟無法分泌、或只分泌少量胰島素。原因可能是遺傳和環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二型糖尿病:超過9成的糖尿病患屬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初期往往沒有症狀,通常大於40歲,且經常有肥胖的外在特徵。妊娠糖尿病:約有5%的婦女在懷孕時,會出現暫時性的糖尿病症狀,原因是體內荷爾蒙的變化,使細胞對胰島素產生阻抗,但病症通常會在產後消失。如果母親在懷孕時罹患妊娠糖尿病沒有妥善治療,間接提高胎兒先天畸形、死胎、巨嬰症的機率。其他:有少數糖尿病案例是由胰臟疾病、內分泌疾病、藥物等因素所引起。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 以心血管病變為最大殺手新診斷的第2型糖尿病10年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高達20%、罹患心臟病機率是一般人的2至4倍、發生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是一般人2至4倍、引發心臟疾病死亡風險是一般人的3.38倍,同時更比一般人增加3倍中風機率。糖尿病患者必須遵照醫囑服藥控制,平常也要定期到醫院進行尿液篩檢,以也要自我嚴格監測血糖,按時抽血驗糖化血色素,才能避免產生眼、足、腎併發症及疾病惡化。尿病患者必須體重控制、規律運動、正確服藥、定期自我檢測血糖、血壓、血脂、適應壓力,以及定期檢查均是糖尿病良好控制需要的全方位配套,且不可任意停藥,迷信偏方,有身體不舒服要及早就醫,才能把握治療的時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