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你是健康的胖子?血糖這樣控制才合格

你是健康的胖子?血糖這樣控制才合格#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啊,我從前體檢的血糖好像有一點超標,算不算糖尿病?需要再驗嗎?我平時都沒有不舒服,應該沒關係吧!」一到診間坐下,中年大叔就開口詢問:「我應該是健康的胖子,雖然這顆肚子消不下來,不過假日都有出門散步運動,體力還不錯。」語畢,滿意地拍拍自己的肚子。其實所有超過45歲的成年人,都需要接受血糖檢測。若年紀未達45歲,但有體重過重(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 kg/m2)且有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或缺乏運動等狀況,也要抽血檢查血糖。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畬方醫師表示,常用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有三個。1.「空腹血糖值」,在空腹8小時後抽血,正常狀況血糖值應小於100 mg/dL,若血糖值超過126 mg/dL就算糖尿病。2.「隨機血糖值」,正常會於140 mg/dL以下,若超過200 mg/dL且合併有多吃、多喝、多尿等症狀,建議進行口服糖水測試,來診斷糖尿病。3.抽血檢驗「醣化血色素」(HbA1C),醣化血色素代表患者三個月內平均的血糖值,正常的標準是在5.7%以下,若數值超過6.5%代表罹患糖尿病。血糖超標如泡在糖水裡 全身器官都遭殃血糖剛開始超標時,患者幾乎都不自覺,沒有任何不適,大家常聽到的「多吃、多喝、多尿」三多症狀,往往要到血糖值高到一定程度才會跑出來。因為缺乏明顯症狀,使得很多患者會輕忽血糖的重要性,可能會誤以為不控制好血糖也沒有關係。為什麼會建議即使沒有症狀也該抽血檢查呢?鄭畬方醫師提醒,糖尿病其實很傷身體,這些問題可以是急性發作,也可能慢性侵襲、破壞身體各個器官。當血糖值超過600mg/dL,糖分、水分將隨著尿液排到體外,患者會表現出多尿、脫水、呼吸急促,嚴重甚至會昏迷、死亡,這是所謂的「糖尿病高滲透壓症候群」。當血糖值超標,全身器官都會受影響,無論大血管或小血管都遭殃。因為,處於血糖過高的狀態下,身體就像泡在糖水裡,血管壁會慢性發炎、變得脆弱。當血管不健康,血流減少,就無法順利輸送足夠的氧氣、養分到各器官去,器官的功能就會愈來愈差,諸如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腎臟功能惡化、傷口不容易癒合等狀況會一一浮現。「患者可能抱怨眼前出現黑影,這是視網膜病變。」鄭畬方醫師說:「抱怨手麻、腳麻、感覺異常,代表神經病變。尿液變少,代表腎臟病變。這些都是糖尿病5年、10年、20年以後帶來的問題。」若平時沒有好好控制糖尿病,經年累月下來,患者就得面對中風、心肌梗塞、失明、洗腎、截肢等糖尿病帶來的併發症。飲食控制不是吃的少就好 還要選對食物當患者抽血檢查確診糖尿病後,需要趕緊透過飲食、運動、與藥物三個方向來努力穩定血糖。糖尿病患者身體控制血糖的能力較差,不僅容易出現高血糖,也很容易低血糖。因此血糖控制的目標是空腹血糖至少在130mg/dL以下,飯後血糖在160mg/dL到180mg/dL以下,而糖化血色素則最好於7%以下,年輕一點的患者最好控制在6.5%以下。鄭畬方醫師建議,所謂飲食控制,並不是「吃的量少就是好」,而是要學會選擇食物,例如泡麵雖然只有一小碗,但是對血糖控制不利。運動方面,要考慮到運動的時間、強度和頻率,若只有散步、甩手,運動量恐怕不太夠。有些患者即使認真做運動、控制飲食,血糖值還是降不下來,這可能就與基因、體質有關,若胰臟功能退化太快,就需要輔以藥物,才能讓血糖達標。藥物選擇多幫助控糖 腸泌素也能減少中風目前已有很多種類的藥物可以幫助控制血糖,藥物作用機轉各自不同。磺醯尿素類藥物(Sulfonylurea)能促進胰島素分泌,雙胍類藥物(Biguanide)能避免血糖高時繼續釋放肝醣、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類藥品(SGLT2 inhibitor)能促進腎臟排出糖份。還有一種藥物與「腸泌素」有關。「腸泌素」是體內自然分泌的荷爾蒙之一,我們進食後,腸道就會分泌腸泌素,腸泌素會透過血液循環全身,影響多個器官,包括胰臟、肝臟、胃、中樞神經等處都能發生作用。腸泌素能促進胰臟分泌胰島素,幫助細胞利用及儲存血糖,來降低血糖值;腸泌素也會通知胃部,現在小腸有東西了!請蠕動慢一點!可延緩胃排空的速度,讓食物待在胃裡面時間久一點;腸泌素也會提醒中樞神經,食物已經抵達腸子,不要再吃囉!讓人有飽足感,減低食欲。「因為具有多重機轉,使得腸泌素能改善血糖控制,也有助於控制體重,體重若能減下來,體內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會增加,血糖控制又能更好。透過這幾項直接與間接的機轉,幫助患者穩定血糖。研究發現腸泌素這類藥物對心血管疾病也有幫助,能減少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機會。因此針對飯後血糖較高、有心血管疾病風險、或體重較重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可考慮使用腸泌素類藥物。腸泌素的使用方式和胰島素類似,患者可以在家自行注射。過去的腸泌素需要一天施打兩次,後來有一天施打一次的劑型,現在有一周施打一次的劑型,便利性大為提升。(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怕腰子壞掉 糖尿病5年沒吃藥險洗腎

怕腰子壞掉 糖尿病5年沒吃藥險洗腎#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深怕吃西藥「腰子會壞掉」,一名55歲的男性糖尿病患,長達5年也沒看過醫師、也沒吃藥,平常只靠飲食和運動控制血糖,近來連續兩周食欲不振,還出現雙腳浮腫的現象,這才到醫院求診,檢查血糖雖然正常,但肌酸酐高達8毫克/毫升(正常值約1),同時合併嚴重貧血、酸血症、營養不良和高血鉀,還好經過藥物控制後,尚不需要洗腎。血糖控制好 可減緩慢性腎臟病進展根據健保署公布最新資料,2019年健保費用支出最多的單一疾病正是「慢性腎臟病」,耗用約533億元;而台灣目前有約9.2萬人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洗腎費用估計就超過460億元。但民眾對於腎臟病的誤解,有時反而加重疾病進展速度。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醫師吳岳霖表示,統計發現,近幾年新的洗腎患者中,超過一半為糖尿病所引起,實證醫學已經清楚指出,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大幅減少慢性腎臟病進展,進而減少洗腎機會。隨著時代進步,糖尿病藥物越來越多樣,副作用也少,千萬不要因為擔心藥物副作用造成腎臟傷害,而忌諱就醫,否則可能讓腎臟病進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泡、水、高、貧、倦」自我評估5字訣怎麼知道自己有腎臟病呢?吳岳霖醫師指出,最簡單辦法就是抽血和驗尿,也有簡單5字訣「泡、水、高、貧、倦」可以在家裡自我評估:「泡」有泡泡尿,尤其是這些泡沫持續不消失;「水」腳有水腫,用手壓下去之後會凹陷,不會馬上回彈;「高」血壓變高;「貧」貧血,臉色蒼白或是容易頭暈;「倦」體力差,特別容易感覺累。當有這些現象出現時,不要驚慌而不敢就醫,早期發現、早期介入,配合醫護團隊和謹守飲食藥物原則,病情都能得到良好控制。

英研究:肥胖易染武肺 死亡率翻倍

英研究:肥胖易染武肺 死亡率翻倍#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2020年,一場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席捲全世界,對人類生活和全球經濟造成很大的衝擊,截至7月份的統計,全球感染人數已經超過1100萬人,死亡人數也超過50萬人,威脅還在持續進行當中,但你知道肥胖會大幅提高冠狀病毒肺炎死亡率嗎?伴隨心臟病或糖尿病 染疫風險更高在英國對近1萬7000名COVID-19住院患者的研究中,肥胖者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其死亡風險比非肥胖者高33%。另一項研究也發現,肥胖者死於COVID-19的風險增加一倍。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還有跟肥胖有關的其他健康狀況,例如心臟病和第2型糖尿病,則患病風險甚至會更高。鑑於全球肥胖比率很高,世界肥胖聯合會說,感染冠狀病毒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5」。美國、義大利和中國的早期研究也顯示,這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為什麼肥胖有高風險?1.體重越重,身體的脂肪就越多,那麼身體就越不健康,肺活量也就越低,意味著要使氧氣進入血液和身體周邊需要更大的努力。這也會影響心臟和血液流動,循環系統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在冠狀病毒等感染期間,會有嚴重的影響。最終肥胖的身體由於缺少進入主要器官的氧氣而變得更容易衰竭。這就是為什麼重症加護病房中超重和肥胖的人,更需要呼吸幫助和腎功能支持的原因之一。2.科學家發現細胞中存在一種稱為ACE2的酶,是病毒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在脂肪組織中該分子的含量較高,這可能是他們感染肺炎高風險的原因之一。3.肥胖者的身體免疫反應並不那麼好,抵抗病毒的能力較差,是由於被稱為巨噬細胞的免疫細胞驅動的炎症侵入了我們的脂肪組織。 它們干擾我們的細胞對感染的反應。導致「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一種威脅生命的自體免疫系統反應過度,從而引起炎症和嚴重傷害。健康不二法門:均衡飲食、定期運動肥胖通常也伴隨其他健康問題,例如心臟或肺功能不佳,腎功能不良或第2型糖尿病,所以要如何保持健康,最好的方法是均衡飲食,緩慢進食,避免導致飲食過量的情況並且定期運動。(文章授權提供/何信緯醫師)

糖尿病不忌口 這細胞會加速衰減老化

糖尿病不忌口 這細胞會加速衰減老化#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老先生來看診,一坐下就說:「不管我去哪間醫院看病,我都會問醫師,我的糖尿病為什麼都治不好?蔡醫師,我也要問問你,為什麼我的糖尿病總是好不了呢?」他拿出最近的檢驗報告,糖化血色素HbA1c是10.2,空腹血糖是280,飯後血糖是421,小便檢驗呈現有尿糖、還有尿酮、及尿蛋白,超音波檢查有脂肪肝,我問他平常都吃些什麼?有運動嗎?老先生表示:「有什麼就吃什麼,像今天早上吃炒麵、燒餅還有一杯奶茶,到公司後,大家一起訂披薩炸雞配可樂,下午有點餓吃了一小塊蛋,等一下還要和客戶去應酬,工作這麼忙,怎麼會有時間運動,當然是沒有啊!」他停了一下繼續說:我就是不懂為什麼,每個醫師都治不好我的糖尿病?」胰臟製造胰島素功能僅剩2、3成糖尿病是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素阻抗所造成的疾病,和遺傳、飲食、作息、運動、免疫、藥物、環境等各方面都有相關的疾病,病人無法維持良好且穩定的血糖。根據研究顯示,胰臟控制血糖的功能惡化到一定程度之後,才會出現糖尿病的症狀,這時候,胰臟的胰島素生成功能通常是遠低於正常值,大概都只剩下20~30%左右而已,而隨著病情的進展,胰臟β細胞更是以每年約有近5%的速度衰減老化,如果沒有好好配合飲食控制及運動,則會惡化得更快。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中醫治療糖尿病,主要是著重在功能的恢復,讓身體逐漸恢復自行調控血糖的能力。糖尿病在中醫屬於「消渴症」、「脾癉」、「消癉」的範疇,多因陽氣悍而燥熱郁甚之所成,究其臟腑,不外肝熱、胃熱、腸熱等。中滿內熱是肥胖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肝胃郁熱是其主要表現形式;脾虛胃熱則是消瘦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疾病的發展過程,主要是飲食失宜,首犯胃土,火燔中宮;接著是七情傷肝,木失調達,郁而化火;之後引起氣散陰傷,陰損及陽,氣食少火,命火衰微,累及五臟。而這位老先生,發病之後,仍然持續亂吃不運動、應酬,即使是華陀再世,也是束手無策吧!患者需運動調整飲食 否則華陀再世也無策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中提到「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所以,糖尿病的治療,飲食控制甚為重要,利用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的大方向,加上補氣健脾、滋陰固腎來恢復胰臟的功能,另外配合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加以不同調理,例如肺熱、胃熱、脾虛、腎虛、血瘀、氣虛、陰虛、陰陽兩虛等,五臟運行逐漸重上軌道,對血糖的控制能力就會慢慢回復。如果患者有相關問題,建議配合醫師治療,自己也要努力調整飲食、作息、運動,糖尿病不是單靠醫師就可以好的疾病,病人也要付出努力才行。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太甜!立委籲手搖飲標示含糖量

太甜!立委籲手搖飲標示含糖量#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民眾時常人手一杯手搖飲,但過多糖分已成國人健康隱形殺手,立委高嘉瑜邀專家及食藥署等單位召開記者會呼籲,含糖飲料對健康帶來許多危害,過量食用會導致肥胖,也會提高心血管疾病,希望政府要求手搖飲料業者,應強制在每杯飲料上,標示出含糖量及熱量,提醒國人每日糖攝取量。含糖飲料增加洗腎、糖尿病、牙周病患高嘉瑜指出,喝含糖飲料已對國人健康造成威脅,在健保三大支出方面,第一是洗腎、第二是糖尿病患、第三是牙周病。糖尿病患就醫人數從2015年的139萬人,到去年已到達164萬人,比例逐年增高與糖攝取量有極大關聯性。據國健署資料,13歲至18歲年輕人為攝取含糖量最多的年齡層。13歲至15歲有喝含糖飲料者,平均每週喝含糖飲料6.7次;16歲至18歲有喝含糖飲料者,平均每週喝6.6次,每週喝超過7次,更高達52.8%,幾乎每天一杯含糖飲料。喝一杯全糖珍奶 每日糖攝取量就爆表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系主任謝榮鴻指出,每日攝取含糖量應是每天攝取總熱量的10%,依據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一杯700毫升的「全糖珍珠奶茶」,含糖量近62公克(約12顆方糖),只要一天一杯就超過每日糖攝取上限。謝榮鴻主任提到,以成人每日2千大卡換算,一天不宜攝取超過200大卡,但多數人皆容易超標,且糖攝取過多高會影響孩童長高、長胖,怎樣讓標示更明確,讓孩童、家長知道有一個更好選擇,希望政府相關單位幫忙,也需業者配合才能達到效果。籲設糖量攝取APP 超標發出警示提醒衛福部食藥署簡任技正陳瑜絢表示,「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草案已預告修正期滿,未來飲料應標示總糖量及總熱量,業者可用中文、圖卡等顯著方式於現場、菜單、標籤上標示。未來若標示不實,可處4萬元以上、400萬元以下罰鍰;未依規定標示,可處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高嘉瑜建議,僅在現場公告總糖分,民眾不見得能留意,建議未來應在每杯飲料標籤上標示,讓民眾在喝飲料時,也一邊提醒自已究竟喝進多少糖分及熱量,甚至建議設置糖量攝取APP,把手搖飲也納入查詢項目,只要攝取超標由智慧裝置發出警示提醒民眾,呼籲食藥署及國健署等相關單位,共同努力守護民眾健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踢傷腳趾不在意 3周後腳掌發黑見骨

踢傷腳趾不在意 3周後腳掌發黑見骨#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別輕忽小傷口,小心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南投一名61歲廖姓水果商,工作時不慎踢到水果搬運欄,當下腳趾頭破皮流血,他未在意,沒想到過了三周,傷口未好轉,反而起水泡腫痛,才趕緊就醫,醫師發現傷口已成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潰爛見骨,還診斷出他罹患糖尿病,一有傷口更容易壞死,經藥物搭配高壓氧治療才逐漸改善,仍須持續回診治療。傷口惡化併發敗血症 糖尿病患更要當心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表示,蜂窩性組織炎主因是皮膚或黏膜傷口遭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經常因為忽略小傷口或因足癬而導致,直到細菌深入感染到皮下脂肪層組織,組織受到感染之後紅腫,如果未即時就醫使用抗生素治療,傷口惡化可能會併發敗血症,嚴重會造成壞死性筋膜炎,需緊急開刀否則有生命危險。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本身的抵抗力就較弱,更要當心傷口的變化,預防併發症的產生。最近梅雨季節,連日下雨,蜂窩性組織炎的患者增加,5月相較4月增加近5成。南投近日也有名80歲老農因蜂窩性組織炎就醫,詢問後發現患者雨天仍擔心農務,不時到田裡去關心作物,可能在接觸雨水後不慎感染。醫師提醒若身體被雨淋到,務必要擦乾,否則雙腳在潮濕悶熱環境下,易讓細菌趁機進入傷口感染蜂窩性組織炎。輕忽小傷口 蜂窩性組織炎恐致命廖嘉宏主任提醒,傷時別輕忽,要把傷口處理乾淨妥善照顧,降低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的機率。出現紅腫、熱、疼痛,甚至出現發燒、畏寒、倦怠等症狀時,應盡快就醫治療。

肌肉量不足 罹糖尿病風險增11倍

肌肉量不足 罹糖尿病風險增11倍#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3歲的陳女士是職業婦女,公司家裡兩頭忙,身材雖然標準,但是平常沒運動習慣,而且為了維持身材,很少吃富含蛋白質的肉類,導致肌肉量下降,常常喊腰痠背痛。40歲後肌肉量流失 易肩頸痛、下背痛豐原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張秋密表示,民眾都會在意體重標準與否,卻未留意肌肉量是否足夠,導致儘管體重在標準值內,但實際身體組成是體脂肪率過高、肌肉量過低的狀況。人體肌肉量於20於35歲時達到巔峰,隨著年齡衰退下降,40歲後每10年流失8%,70歲後流失速度再加倍。核心肌群遍布全身,是身體內部深層肌肉群,能夠維持平衡,連結上下半身發力。肌肉量不足、核心肌群弱,容易肩頸、下背痛。而且平衡力不佳,容易跌倒、骨折。熱量燃燒得少,容易累積脂肪,造成肥胖,而且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風險將提高11倍。每天攝取5至6份肉類  有氧運動30分鐘張秋密營養師提醒,蛋白質是身體建構肌肉組織最基本的原料,每人每天約需攝取5至6份肉類,建議平均分配於三餐,適量攝取蛋白質,達到均衡飲食。並不是攝取肉類或少吃就易變胖,反倒是過於油膩的炸物、含糖飲料,更容易造成肥胖。平日攝取不達基礎代謝量,反而造成身體難以回復的傷害。建議民眾每天有氧運動30分鐘,例如健走、游泳、跑步、騎腳踏車。每星期至少兩次肌力訓練,每次15分鐘,例如健身房肌力訓練、仰臥起坐、舉重、吊單桿、彈力繩撐拉、推牆、抬腿或蹲站,不能只做有氧運動,也需要做能夠增加肌肉量的無氧運動,身體維持足夠肌肉量,才是維持健康體態的長久之計。

妙齡女遺傳糖尿病 中醫修復受損機能

妙齡女遺傳糖尿病 中醫修復受損機能#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糖尿病患者由女兒陪著來看診,結束後換她女兒坐下來,她說:「蔡醫師!我是下一位…」女兒接著說:「幾個月前去看牙科,醫師說我牙齦發炎、容易出血,還出現牙齦萎縮情形,可能是糖尿病引起。我回家驗血糖,結果空腹血糖竟然有220多,去大醫院檢查,糖化血色素也已經到8.6,我本來覺得自己還年輕,應該不會得病才對。」父母都有糖尿病 子女罹病機率達7成我說:「這就是糖尿病了,有家族史都要特別注意啊!」她露出沮喪的表情,「實在太可怕了,算算我們家裡,大大小小已五名糖尿病患,沒想到我沒有什麼不舒服,結果也中獎。」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糖尿病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疾病,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親人(父母、祖父母或兄弟姊妹)如果有糖尿病,你得糖尿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如果父親或母親有糖尿病,後代有40%的機會罹患糖尿病;如果父親和母親都有糖尿病,後代有70%的機會罹糖尿病。多基因遺傳病是一類病因複雜,發病率高的疾病,受到多個微效基因控制,微效基因沒有顯性與隱性之分,是共顯性的,有累加效應,並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針對這種情形,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實,並注重後天的環境因素。肥胖三高抽菸 是發病的危險因子換句話說,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要努力改善會加重或容易誘發疾病的各種危險因子,例如肥胖、睡眠不足、高血壓、缺乏運動、高血脂、壓力、不良飲食、抽菸、喝酒等,另外,也要避免懷孕時出現妊娠糖尿病、或是新生兒體重>4000公克的情形。中醫對於糖尿病的描述,大多屬於「消渴症」、「脾癉」、「消癉」的範疇,多因陽氣悍而燥熱郁甚之所成,究其臟腑,不外肝熱、胃熱、腸熱等。中滿內熱是肥胖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肝胃郁熱是其主要表現形式;脾虛胃熱則是消瘦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疾病的發展過程,主要是飲食失宜,首犯胃土,火燔中宮;接著是七情傷肝,木失調達,郁而化火;之後引起氣散陰傷,陰損及陽,氣食少火,命火衰微,累及五臟。良好作息搭配飲食運動 有助身體修復所以中醫治療上根據這種理論,也衍伸出各種對於糖尿病的體質分型及治則,常見的體質分型像是:肺熱、胃熱、脾虛、腎虛、血瘀、氣虛、陰虛、陰陽兩虛等,往往會夾雜出現,所以並不是單純分成上消、中消、下消來治療。中醫治療糖尿病,並不是只注意在血糖的數字上,直接用藥物把血糖壓下來就好了,而是要恢復、改善受損的身體機能,所以是需要耐心的,如果能夠搭配飲食、運動、作息的調整,就可以讓身體有更多空間來進行修復喔!糖尿病不是無法治療的疾病,只要好好配合醫師治療,調整飲食、運動、作息,您也可以持續進步,並不是一輩子只能靠打針吃藥。(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