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發現,「糖尿病前期」的成人補充較多的維生素D,與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有關,但專家解析,該研究使用的是高劑量維生素D,不適用於一般人,且高劑量的維生素D可能增加高血鈣、高血尿或腎結石的風險。以下解析:
最新研究發現,「糖尿病前期」的成人補充較多的維生素D,與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有關,但專家解析,該研究使用的是高劑量維生素D,不適用於一般人,且高劑量的維生素D可能增加高血鈣、高血尿或腎結石的風險。以下解析:
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變最常見的首要徵兆,但糖尿病患者卻有3成不知自己有蛋白尿。醫師提醒,有蛋白尿代表腎臟已有初步損傷,若沒有妥善治療,就會讓症狀越來越嚴重。 開蘭安心診所院長陳柏瑞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如果面臨腎損傷沒有及時介入,很容易加速腎臟惡化、提高洗腎風險。由於早期腎病變沒有明顯徵兆,有些病患可能尿液只有一點點泡泡情形,若無進行尿液檢驗,也可能忽略自己有蛋白尿。如果本身具有三高,慢性病又有控制不佳的情形,更可能提高腦中風、心臟病發生等風險,「這些疾病都是不可逆的,只能透過提早發現來預防與控制。」 糖尿病腎病變,低蛋白飲食更要控制 陳柏瑞醫師說明,糖尿病患或者是腎病患者飲食的控制很重要,通常都會建議要採取低蛋白飲食,糖尿病患者會建議每公斤攝取1~1.2克蛋白質,如果已經有初期腎病變跡象,更要限制在每公斤0.8克。 蛋白質來源更要以優良蛋白質為主,像是新鮮的豆魚蛋肉類就要佔三分之二,如果是內臟或者是加工食品,因含磷量較高,對腎臟負擔大,容易造成心血管危害要盡量少吃。 另外,根據數據統計,糖尿病患者有7成合併高血壓,超過4成合併慢性腎臟病,更有超過8成有高血脂,三高族群飲食可參照「三少一多」:少油、少鹽、少糖及多纖維的飲食原則,透過飲食調整及控制,來延緩糖尿病惡化相當重要。 糖尿病用藥進步,直接排糖減少腎壓力 陳柏瑞醫師強調,現在糖尿病用藥已相當進步,從過往是單純降血糖,因刺激胰島素作用容易造成肥胖等副作用,至現今的藥物已經能夠排糖,並直接作用於腎臟,降低腎臟血流之壓力,也減緩洗腎機率,進而延長腎臟使用的壽命,對保護心臟、胰臟、腎臟都有明顯效果。 醫師門診中有一名60幾歲女性病患,罹患糖尿病至今已有8年時間,於某次回診時,發現有白蛋白尿現象(UACR數值 為36 mg/g,一般標準為30 mg/g),由於該名病患非常遵從醫囑且飲食控制、生活作息都做得很好,並定期回診,因此很快發現有異且立即調整藥物,至今不僅數值都控制非常好,有時也能品嚐甜點與紅酒來維持生活品質與樂趣。 透過基層醫療診所,做好疾病控制 陳柏瑞醫師強調,台灣人口慢慢邁向老化,獨居者也不在少數,當生理功能慢慢退化就容易產生肌少情形,若加上衰弱以及本身三高未獲得良好控制,很容易開始發展為多重用藥,加重病情。「透過基層醫療診所提早介入,醫護團隊也能提供正確醫療觀念,時時叮嚀病患,對預防重病發生有相當大的幫助。」 以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來說,推出的「及時篩、腎心安」計畫讓病患透過風險評估了解自身的高風險因子並提升自我照護意識,再經醫護人員促進醫病的溝通與衛教,協助患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更有助於延緩糖尿病腎心併發症。 糖尿病是一種新陳代謝異常的疾病,若沒有做好控制,各種併發症就容易發生。陳柏瑞醫師表示,這是台灣未來醫療環境的挑戰,但如果能在身體還及格的狀態提早預防與介入,透過基層診所監測血糖,提早發現蛋白尿與腎絲球過濾率等疾病指標,控制好三高,也能夠穩定控制並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民眾若想進一步了解更多糖尿病相關風險預防知識,也可以透過搜尋「保腎護心卓越機構」線上衛教網站,或是直接輸入網址https://actonmrf.com/了解住家附近有哪些優質的基層診所,進行專業的慢性病風險評估與諮詢。
日前,52歲陳先生在門診抱怨他老婆,老罵他吃飯時筷子常掉地上,他也覺得奇怪,右手腕怎麼無力麻木。就醫後發現是由「糖尿病」引發的周邊神經病變。神經內科醫師表示,很多糖尿病患者因為不自覺、不在乎,因此引發周邊神經病變便難以回復;為了避免神經病變,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很重要。
翁太太已備孕多年,36歲的她雖然曾懷孕過2次,但是都流產了,婦產科醫師做了許多檢查,除了因為年紀關係卵巢有些老化之外,沒有查到其他異常。後來得知她有糖尿病,但是血糖控制並不理想,推測就是因為血糖的關係造成懷孕困難及容易流產。
運動對糖尿病患者帶來許多好處,像是幫助身體有效利用胰島素,使血糖降低,又可減少體脂肪,降低血壓、強化心肺功能等,因此規律運動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反之,若運動方式不正確,可能引起運動傷害,更嚴重甚至可能危害到生命安全。對此,復健科醫師建議,糖尿病友應養成運動前後量測血糖的習慣,並熟知低血糖的相關症狀,若出現症狀也要盡速就醫。
60歲曾先生抽菸多年,對於自身的血壓高、血脂高狀況依稀知情,但不甚在意。日前晚飯後突感胸痛合併心悸、頭暈、冒冷汗、全身無力且呼吸急促,救護車送醫後生命徵象垂危,診斷為心肌梗塞,並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打通血管撿回一命,情況穩定後轉至一般病房,數日後順利出院。
近幾年受到疫情影響,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飲食健康,讓營養豐富的「超級食物」都有著高支持度,2022年被票選的超級食物TOP10中,第1名竟然是「浮萍」!除了可觀賞,還能食用跟當作中藥,來看看浮萍的營養價值及如何食用跟入藥。
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易,以往面臨許多困境,若控糖成效不佳恐提高併發症發生率。然而受惠醫療科技進步,目前已有14天連續葡萄糖監測(CGM)科技,採感應方式免除糖友每日採血之苦,更可透過手機app完整掌握葡萄糖變化曲線與數值。醫師呼籲,CGM成糖尿病管理工具趨勢,可幫助糖友擺脫病變、住院風險,建立個人化治療用藥照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