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

自己是否有老化特徵?

自己是否有老化特徵?#老化

神采飛揚、賞心悅目的臉龐是每個人心中所夢寐以求的,而美麗是沒有標準的,但愛美是人的天性,當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青春」一詞也悄悄地不在身旁。「人變老了」、「不年輕了」,是每個人最不願意提及的話題,但是,人會老化卻是不爭的事實。人從出生開始,即進入了老化過程,當時間離出生愈遠時,臉部的膠原蛋白逐漸減少,加上紫外線對肌膚的傷害,地心引力無時無刻無形的下拉力量,或是生活作息不規律,這些內在與外在因素,都是促使肌膚組織在不知不覺中有了鬆弛、缺乏彈性的情形發生。然而,臉部肌膚組織鬆垮的情況與實際年齡相較,有時不一定會成為正比,因體質也佔了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要對抗老化之前,必須先要了解自己的肌膚組織狀態。一般所謂的臉部黃金比例是指,額頭髮際到眉毛、眉毛到鼻子底部、鼻子底部到下巴的比例為1:1:1。眼尾到耳朵、兩眼內眥間的寬度與眼睛本身的寬度剛好均分為五等分;鼻子的寬度比兩眼之間的距離略窄;嘴巴的寬度為鼻子寬度的1.5倍,約比鼻子大2到3公分;鼻子底部和人中連接處的角度約90到95度;從鼻子的頂端到鼻頭劃一直線,鼻子的高度要比這一直線略低1到2釐米,是屬較自然的鼻子弧度。而東方人的眉毛是位於眉骨上,雙眼皮高度約為6釐米,眼皮到眉毛約為1.7公分。由臉部黃金比例中可以發現,每個人所各自擁有的獨特臉龐,其實都有屬於自己的完美比例。但當出現眉毛下垂,甚至八字眉、眉毛一高一低不對稱、照鏡子正面看時,上眼皮蓋住瞳孔1/3以上、抬頭紋明顯、眼尾細紋多、淚溝凹陷、法令紋明顯、嘴角下垂、瓜子臉變國字臉…等,這些皆已是老化的特徵了。在了解自己是否有老化的特徵後,才有辦法對症下藥,改善解決根本問題;因此,先了解自己,想要擁有什麼樣的自己,才能夠讓自己擁有嶄新的面貌。

預防聽力「未老先衰」 重視耳朵日常保健

預防聽力「未老先衰」 重視耳朵日常保健#老化

近年來,由於台灣社會高度經濟成長,公共衛生發達,平均壽命延長,逐漸邁向歐美等「老人國」的社會形態,根據另一項統計指出,七十歲以上的銀髮族,每兩人便有一人患有重聽,溝通困難。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耳鼻喉科陳正文主任指出,銀髮族的聽力減退,除了少數是由耳垢栓塞,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等外耳及中耳的問題而引起的,其他絕大部份的問題出在內耳耳蝸毛細胞或聽神經的一種良性的生理退化現象。而此種聽力退化的現象乃是緩慢徐徐而生,患者本身往往並不自覺,等到出現溝通上的困難,此時通常已經是中度或重度重聽了,因此如何能早期發現而加以矯治(配戴合適的助聽器),對於適應未來的生活起居一定大有幫助。「聽力退化」雖然是一種自然老化的過程,但是許多研究均顯示,若是不及早好好地保養聽力,則這種老化的現象有可能提早出現,並且加速惡化,陳正文醫師提供一些日常保健之道,以預防「未老先衰」!1. 避免噪音:研究顯示噪音與聽力退化有加乘作用,長期暴露在噪音的環境下絕對會加速聽力老化的程度,只是因個人體質不同而影響程度不一而已。像長期使用隨身聽,累積下來後,便對耳朵造成莫大的負擔,加速聽力的退化。2. 控制心血管疾病:研究顯示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脂症等均可能影響內耳血管循環,進而加速聽力老化,因此好好控制這些疾病,則有助於減緩退化的進行。3. 慎用耳滴劑及耳毒性藥物:多數耳滴劑及某些藥物都已被證實具有耳毒性,長期使用可能會破壞內耳聽覺神經細胞,因此必須在醫師的指示下謹慎使用。4. 定期聽力檢查:一旦檢查出聽力已有早期病變,則定期追蹤是相當重要的,至少一年應有一次完整的聽力檢查。即使已有配戴有助聽器也應該時時注意聽覺的變化,一有問題務必求教於專業的聽力師、耳鼻喉科醫師或助聽器廠商廠商做必要的檢查或調整。資訊時代來臨,生活形態的改變,家庭制度的簡化,已經使得「耳根清靜」不再是老人的一種福氣;相反的,為了不與社會脫節疏離,造成更多家庭悲劇,我們更應一起來重視銀髮族「聽」的權利!

預防老年失智:多用腦、運動、攝取不飽和脂肪食物

預防老年失智:多用腦、運動、攝取不飽和脂肪食物#老化

隨著國內人口老化,失智症患者也有增加趨勢,如何加強防治成為重要課題。失智症是因大腦進行性的退化,導致記憶力減退,同時伴隨認知功能損害的一群疾病,最常見的病因是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失智,目前都無法根治。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神經內科-王志弘醫師表示,根據現有研究,有一些方法確實能夠延遲失智症的發生,或減緩疾病的進行,以下便從「預防疾病」及「減少腦力的衰退」兩個層面,教導民眾如何預防失智症的發生。一、預防疾病的進行1. 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目前認為,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不僅能減少血管性失智的發生,對於阿茲海默症的病情、提升大腦認知功能也有幫助。因此,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戒菸、多運動都很重要;王志弘醫師指出,其中降低血壓及提升高密度膽固醇(HDL,所謂好的膽固醇)效果最明確。2. 調整飲食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也會增加失智症的機會。多攝取魚類及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的食物(紅花籽油、粟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及果仁等)可以減少失智的危險。至於補充維他命C和E、以及一些抗氧化劑(如胡蘿蔔素)、銀杏萃取物等,預防失智的效果較有爭議,尚無明確的結論。另外比較爭議的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與「荷爾蒙」的使用。過去認為大腦的退化與發炎有關,因此有人推測,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但有的研究說有效,有的說沒效,結果相當分歧。王志弘醫師提醒,由於長期使用這類藥物恐有胃腸出血副作用,目前並不建議。另外,補充女性荷爾蒙和預防失智的關係,目前尚有爭議;至於男性荷爾蒙與失智症的發生,則有待進一步研究。二、如何減少腦力的衰退1. 多用腦:多動腦可以減少智能退化,不僅年長時多使用腦力有助降低失智風險,年輕時的教育、工作是否需要大量腦力,也和日後失智的機率有關。目前有人正研究一些刺激大腦的運動,看能否減少大腦智能、甚至整體生活機能的退化。2.安排休閒活動:研究證實有些休閒活動可以減少失智症的風險,包括:閱讀、打牌、下棋、玩樂器、跳舞等,多從事這些休閒活動同時也可提升生活品質。3.培養運動習慣:運動對身體有益,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對減少失智症的發生也有幫助。不一定要劇烈運動,即使單純的走路也可以降低失智機率。

年紀大總是睡不好?!三招讓你睡眠不再有障礙

年紀大總是睡不好?!三招讓你睡眠不再有障礙#老化

根據一項針對台灣社區老年人的身心調查研究顯示,約有百分之四十二的老年人有「睡眠障礙」的苦惱,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是多樣性的,臨床上必須針對可能的病因仔細進行鑑別診斷,才能對症治療,而不是僅僅給予鎮定安眠劑就可以一勞永逸。 如何來改善並治療銀髮族的「睡眠障礙」?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楊聰財醫師提出以下三點建議:1、必須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規律的生活作息是良好睡眠的必要條件,包括固定的日間活動、就寢時間、臥室適當的通風、溫度(25℃)及周遭噪音的消除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不只對睡眠有幫忙,亦是最好的養生之道,而且它是自助且無副作用的方法。 2、身體、精神疾病或藥物服用是睡眠障礙發生的主因,因此治療這些疾病或選擇較不影響睡眠的藥物則可以改善睡眠:如疼痛處理、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治療及避免酒精的使用等。 3、藥物治療建議可以選擇安眠藥、抗憂鬱劑等:安眠藥可以改善睡眠的質與量,傳統的安眠藥讓人有容易成癮、影響認知功能及白天精神不濟等副作用的印象,如果自行到藥房購買或未經醫師指示服用則更容易有此副作用;然而新一代的安眠藥則明顯減少以上的副作用。因此,如果在以上的處理方法效果不佳時,在醫師的指示下,短暫服用安眠藥仍為較佳的選擇。有些抗憂鬱劑也有安眠的效果。抗憂鬱劑的優點為同時可以有改善情緒的效果,甚至對一些疼痛的處理也有幫忙。坊間有些宣稱含有褪黑色素且有安眠效果的藥物,楊聰財醫師提醒,雖然有理論上根據,但因其未經嚴格的藥物試驗及品管,建議仍需經醫師指示謹慎使用。現代醫療的發展、進步已經可以對銀髮族的睡眠障礙疾病提供準確的診斷及完善的治療,因此如果您發現周遭的親朋好友、長輩有此問題,千萬不要視之為正常老化現象或是避諱求醫,應該儘速求診,讓熄燈號早日停止罷工。

膝部總是酸痛無力?提早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膝部總是酸痛無力?提早治療退化性關節炎#老化

關節是承載體重最重要的關節,它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到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動;但關節的老化是不可抗拒的自然過程,且隨高齡化的趨勢,患者愈來愈多,幸而醫療科技進步,也有越來越多方式可以治好這個疾病。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骨科-郭家孝醫師指出,退化性關節炎多在中年以後發生,女性比男性多;通常兩側膝關節都會發生,但病變程度未必相同。早期症狀包括:膝部酸痛無力、後膝窩硬緊不靈活、蹲下後不易站起來,後期則會膝部屈曲攣縮、嚴重夜間疼痛、膝蓋內彎變形,甚至走平地都有困難。早期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可給予簡單的消炎藥物或葡萄醣胺(即俗稱的維骨力),同時膝部局部熱敷、減少載重活動;若症狀控制不佳,也可考慮注射玻尿酸鈉,作為關節的潤滑替代物。當膝關節炎嚴重到膝痛已無法緩解時,便須考慮做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但早期的人工關節壽命較短,剛完成時效果雖不錯,疼痛解除,膝關節活動度與載重也很理想,可是時間一久,可能病人身子骨還硬朗,人工關節的墊片或金屬面就已磨損,不得不重新手術,置換新的關節。經過十幾年來發展,新一代的人工關節已大幅進步,包括關節間的高分子聚合物墊片,耐磨性和使用壽命越來越好;金屬植體合金成份也改善,可加強關節的承重並減少磨損。此外,最新一代的人工關節也在整體形狀上,精益求精。郭醫師表示,因為人工關節如同金屬牙套一樣,是「套」在骨頭上的,但每個人的骨頭大小不同,若能跟骨頭的形狀越接近、越吻合,效果就越好。早期的人工關節是根據病人關節形狀的平均值來製作,隨著手術經驗累積,這些平均值也有進一歩調整的必要,例如男性和女性的關節形狀有顯著差異,因此最新一代的人工關節也發展出「男女有別」的設計。一般而言,男性股骨前方比女性厚,內外側也較寬;而女性的膝蓋骨牽引外翻角度比男性大,股骨前後徑和內外徑的比例也與男性顯著不同。如果使用同一種人工關節,植體大小必須做調整,勢必會犧牲一定的關節吻合度,長期下來,免不了造成損耗,縮短使用壽命。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自然現象,只是發生早晚因人而異,但許多病患一聽要開刀,就退避三舍,甚至尋求偏方,往往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期。郭家孝醫師強調,在現代醫療技術下,退化性關節炎可以完全治癒,民眾大可不必因為以往舊科技的負面印象,而犧牲提升生活品質的機會;擁有好的關節,才能走出更好的明天。

活力玻尿酸 重建真皮組織、改善老化

活力玻尿酸 重建真皮組織、改善老化#老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陽光的傷害,真皮層的膠原蛋白逐漸的流失了,彈力結構也不再緊密,皮膚開始產生乾燥、缺水、皺紋、甚至鬆垮等老化現象,這些都是真皮層的萎縮造成表皮支撐力不足所表現出來的老化問題。想讓皮膚不再乾燥、膚色不再暗沈、眼週不再皺巴巴、臉頰也不再鬆垮垮,因為所有皮膚老化的問題,都能在一次不到一個小時的治療中獲得七成以上的改變。活力玻尿酸皮下注射美肌療程為了延緩逐漸老化的容貌,我們藉由「電波拉皮」、「光波拉皮」就是利用電轉變成的熱能,達到刺激膠原蛋白收縮,來誘發真皮組織的再生,而把流失的膠原蛋白補回來,使皮膚恢復緊緻和彈性,這些療程雖可達到目的,但是通常都要經過幾次的治療,並等待2-3個月的作用期,才能得到比較明顯的效果。「活力玻尿酸Vital」是一種分子量十分細小的玻尿酸,治療前先塗上外敷麻藥,再由醫生以極細的針頭,採點狀注射的方式精準而均勻的施打到真皮層,這些注射進去的玻尿酸能在皮層內形成一張隱形的支架,支撐起鬆垮的皮膚,因此不論皺紋、鬆弛都能立即被一一撫平,這些進入真皮層的玻尿酸除了可立即填補凹陷、皺紋,同時還會強力的抓住細胞中的水份,就好像在皮膚中埋了一層智慧型的保水面膜一樣。除了讓乾燥、暗沈的皮膚得到最深層且持久的滋潤之外,更能幫助提升皮膚自體的水合作用,促進纖維母細胞活力而重新製造年輕形態的膠原蛋白,不但能使肌膚快速呈現水嫩光澤,隨著回春作用的發生,皮膚的彈性也增加了、毛孔縮小了、細紋不見了,膚質變得更細緻,連帶的膚色也明顯的亮了起來,整個人看起來年輕了許多。活力玻尿酸的療程安排是十分彈性的消費者可依照自身條件的需求,選擇施打的部位及劑量,一般而言注射一次就可見到滿意的效果,皮膚老化程度較嚴重的患者,或對膚質條件要求較高的愛美人仕,還可依膚質、自已的期望安排2-3次的連續治療,在注射進去的玻尿酸完全發揮功能後,就可再適量填補,直到真皮結構徹底的完整重建為止,面對過度鬆弛的肌膚還可以另外再配合肉毒桿菌素的注射,將臉部向下拉扯的那組肌肉群放鬆,讓臉頰曲線上提,並改善臉部下垂的表情,這種複合式的治療所展現的效果不僅明顯,效果也能維持的更持久。

掌握飲食、運動要領 拒當心臟早衰族!

掌握飲食、運動要領 拒當心臟早衰族!#老化

為響應全球對心血管疾病急遽年輕化危機的關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於97年9月28日(星期日)上午假國父紀念館東側廣場,與全球100多個國家同步舉辦「世界心臟日活動」,今年的世界心臟日以「你知道你的危險因子嗎?(Do you know your risk?)」為主題,呼籲全民遠離危險因子,拒當心臟早衰族!臺灣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成長,醫療科技發達使國人平均餘命延長,民國96年零歲平均餘命兩性合計估計為78.25歲,其中男性估計為75.09歲,女性估計為81.90歲(內政部,2008),但國人飲食及生活型態改變,吃多、動少,加上生活緊張等因素,致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有日益增加與年輕化的趨勢。根據臺北市96年衛生統計,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與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北市第二、三、十一位的死亡原因,其死亡百分比各佔11.3、8.9、0.97,合計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百分比為21%,亦即本市約每5名死亡個案中,即有1名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依據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程俊傑研究指出,在15年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平均年齡67,現在平均約50到60歲,其中百分之10,是50歲以下者,由此可見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有日益增加及年輕化的趨勢。 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齡、肥胖症、完全不運動者、抽菸 患者等。■ 預防心血管疾病三大要領第一、飲食要均衡:應多吃蔬菜、水果,天天蔬果五、七、九(兒童五份、成年女性七份、成年男性九份),及多吃全穀食糧、魚、瘦肉、豆類、低脂乳類及葵花油、玉米油、橄欖油及油菜子,少吃肥肉及豬油、牛油等,可以緩和心臟的老化。第二、規律運動: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危險因子的研究顯示,缺乏體能活動,每年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達200萬人以上;而缺乏運動者與經常運動者比較,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增加1.5至2.4倍。以健走運動為例,國外的研究顯示,每日健走1萬步就能保持足夠的運動量,1萬3,000步至1萬5,000步,即可促進心肺功能,甚至達到減重效果,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一週健走3小時以上,可降低35~40%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對於心臟病人,其運動量應要與醫師討論,病情已穩定的病人,其運動量一般在自覺輕鬆愉快的程度內較妥,如運動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應立即停止,儘速就醫。第三、戒菸:戒菸可以使好的膽固醇增加(高密度膽固醇),降低血管阻塞的風險,二手菸對健康的影響等同抽菸,希望癮君子特別注意公德。為了讓市民了解自己的「心臟」,當天現場會設置免費闖關活動,讓民眾檢測心臟健康狀態,更邀請專業醫師現場分享心臟保健知識。且現場也設有血壓、血糖、動脈壓、一氧化碳、體脂肪檢測,讓參與的民眾可以輕鬆學習各項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歡迎民眾帶著您寶貝的心與家人同心共享一個健康的「世界心臟日」之旅。

想要抗老化 先解決內分泌系統障礙

想要抗老化 先解決內分泌系統障礙#老化

隨著年紀逐漸增長,在老化過程中,確實荷爾蒙是逐漸減少,臨床上會因老化而產生內分泌系統障礙,像是胰臟之胰島細胞、甲狀腺、性腺、腎上腺、肝等。光田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針對以下幾個老化常見問題,加以說明。(一) 胰島細胞障礙六十至八十歲的人口中,約百分之四十,八十歲以上之老人有半數出現血糖耐受不足或糖尿病現象,然而有一半血糖異常的老人被忽略而沒診斷出來,還些人會呈現因血糖過高而導致血管病變,原因是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能力降低,對胰島素產生抗性,飲食攝取不均,身體活動能力下降,增加腹部脂肪比率,這些異常可藉由飲食控制、運動、口服降血糖藥、胰島素來加以控制,避免糖尿症併發症產生。(二) 甲狀腺荷爾蒙變化老化過程中,體內甲狀腺素通常變化不大,但三碘甲狀腺素及甲狀腺促進素會呈現輕微不足的狀態,此時會產生怕冷、反應遲滯等類似老人癡呆之現象。(三) 性腺荷爾蒙退化光田皮膚科醫師表示,女性停經之年紀在五十歲左右,此時女性荷爾蒙中之動情激素下降尤甚,因此骨質疏鬆、心肌梗塞、中風、老年癡呆症等疾病危險性也會增加。男性六十歲以上其體內男性荷蒙為年輕人之一半,此時可導致陽萎及動脈硬化等。此時補充荷爾蒙可以降低這些疾病,女性補充動情激素及黃體素可以改善停經後之生活品質,但仍有其危險性,即會增加乳癌,子宮頸癌等發病率,所以補充荷爾蒙之前應對其效益及其潛在之危險性做通盤了解,每年定期做乳房及抹片檢查。目前醫學界有一派不主張補充女性荷爾蒙。市面上有一種植物性或雌激素,以大豆製造的,服用可以降低更年期不適應狀,其副作用極少,光田皮膚科醫師建議,若不想服用傳統的女性荷爾蒙,足以代替的,但其長期益處仍待研究。致於男性荷爾蒙補充,可以改善性功能,維持體內強壯及骨本,但對於攝護腺癌者是不可服用的,會助長癌細胞生長。(四) 腎上腺活力降低老化體內之硫酸去氫表雄脂酮(DHEAS)的濃度會降低。醫學研究發現DHEAS可以止防止肥胖、糖尿病、癌症及心臟病發生,可以增加免疫力。不過有些報告指出,服用DHEAS來治療老化有些可能導致卵巢、攝護腺及其它癌症之危險,所以未經詳細評估而冒然使用,可能會發生不好之反效果。類似胰島素因子減少,目前為止所知仍有限,光田皮膚科醫師表示,老人之生長激素逐年減少,之後類似胰島素減少,此因子它可防止肌肉萎縮,增加肌肉強度,增加骨本。但生長激素會產生肢端肥大、糖尿病癌症及高血壓等副作用,使用是需要小心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