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

神奇!嬰兒出生4天已經會認人

神奇!嬰兒出生4天已經會認人#視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Q1 嬰兒從何時開始會認媽媽?我家小孩出生才半年,只要一靠近,他馬上會發現我。我對他笑,他也會以微笑回報我。我不認為嬰兒的視力有這麼好,那麼他們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可以分辨自己的媽媽和陌生人?出生4天已經可以分辨媽媽與陌生人孩子的視線雖然看起來有點呆滯,卻可以認出「媽媽」!雖然有人說剛生下來的嬰兒「眼睛是看不到的」,但其實嬰兒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已經可以辨別明暗,出生以後,眼睛可以看得見,只是嬰兒的大腦尚未發育完成,無法確實處理從眼睛進入大腦中的資訊,所以才會看起來嬰兒似乎都呆呆的。嬰兒的視力程度約在0.02左右,能模糊地看出物體的輪廓,卻無法掌握住物體的形狀與空間位置。而且因為嬰兒不太能分辨顏色,看到的會是黑白、模糊的平面世界。但是,即便處在這樣的狀況下,嬰兒在生出後沒多久,仍可以分辨誰是媽媽。從前有一個實驗數據顯示,出生4天的嬰兒可以快速分辨自己媽媽與陌生女性長相,他們會用比較久的時間看著媽媽的臉。對嬰兒來說,媽媽除了可以幫助他們生存,還是他們與這個社會連結的重要人物。他們會和媽媽長時間相處,當然最初很快就會能夠分辨媽媽的長相。4個月大以後可以辨認常見的臉那麼,嬰兒是怎麼認出媽媽呢?應該有很多媽媽都有過以下的經驗:「我換了髮型,寶寶看到我會哭。」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麼看來,表示嬰兒還是無法辨認媽媽的臉嘛。」其實出生後2個月左右的嬰兒,會用髮型、輪廓等部分資訊來辨認媽媽,若是媽媽戴了帽子或是換了髮型,他們會一下子認不出媽媽。嬰兒要到能掌握住臉部「全體」、能記憶之後,才能認出換了髮型的媽媽。雖然每個人會有不同的差異,但大多都是在4個月大以後。而且到了6~8個月左右,他們會變得可以辨認媽媽、爸爸或是常見的臉。嬰兒除了利用視覺,也會充分利用嗅覺、聽覺以及觸覺來與外界溝通。媽媽的聲音、氣味以及與嬰兒的肌膚接觸等,對嬰兒來說都是重要的提示。(本文摘自/教養,從讀懂孩子的心開始/世茂出版)

避免無痛失明 6歲前是治療黃金期

避免無痛失明 6歲前是治療黃金期#視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眼睛發育期,6歲是關鍵!一名3歲半的孩童看卡通時常瞇著眼,走路時也常跌倒,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此名患者視力極差,再不治療就會變弱視。眼科醫師提醒,多數幼童的視神經發育會在6歲結束,如果在7歲以後才發現、治療,改善空間已經很小,幾近無效。發育不全造成視力不良 是不可逆的症狀不過,到底什麼是「弱視」?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弱視如同「無痛的失明」,意旨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眼睛漸漸喪失擁有正常視力的機會,是發育不全造成的視力不良,也是一種不可逆的症狀,一旦形成,就無法透過矯正來挽救。一個已經被診斷為弱視的13歲孩子,矯正後視力是0.7,就表示不論戴眼鏡或手術,最佳視力只能達到0.7。如果他在6歲前發現,有可能針對病因成功治療1.0,但若不幸忽略,6歲後即便能改善,提升的程度也不大。假設他後來得了近視,可以用眼鏡或手術矯正的只有「近視度數」的部分,因為弱視的關係,矯正後最好的視力也只有0.7。弱視是「發育」問題 6歲前是治療黃金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醫師蕭雅娟解釋,孩子6歲前的眼睛是遠視眼,此時焦點是落在眼球之後,尚無法精準地落在視網膜上,在發育過程中,光源的刺激仍需充足且路徑正確,才有助發育,當刺激不足,視神經、大腦的發育不夠,就無法形成良好的視覺。孩子懂得分辨方向 就可到眼科做眼睛檢查經過統計,弱視的自然發生率約是3~5%,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大,但實際反應在生活中,是每一班(約40人)的孩子中,就有2個,比率並不低!6歲之前是眼睛發育的黃金期,需要「正確、充足」的光線刺激、動態刺激,來「訓練」視覺系統的形成,所以發育緩慢的現象最好能在幼稚園階段,或更早就發現,「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說是唯一的療法。 陳瑩山醫師建議,當孩子到了2歲半、3歲左右,懂得用手正確地比出上、下、左、右時就可到眼科要求做眼睛檢查。尤其是不善表達的小孩,若出現頻揉眼睛、瞇眼或歪頭看東西等症狀時,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睜一眼閉一眼 視物扭曲快就醫

睜一眼閉一眼 視物扭曲快就醫#視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眼睛的構造非常複雜,雖然都是視力問題,但卻有很多不同的病況,從近視、遠視、斜視、散光、老花,到白內障、青光眼和黃斑部病變,且治療方法也都不同;尤其是黃斑部病變有好多種,治療方式也有兩種。醫師並提醒,如果單眼視物發現影像扭曲,就要及早就醫,針對不同的黃斑部病變,必須對症治療才能有效改善。睜一眼閉一眼檢查 黃斑部病變速治療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眼科主任蔡裕棋表示,黃斑部病變有非常多種,常見包括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高度近視性黃斑部病變、糖尿病黃斑部病變、黃斑部水腫、黃斑部皺褶、黃斑部裂孔等,民眾可睜一眼閉一眼檢測,若發現有視物扭曲的情形時,應盡快就醫,一旦確認有黃斑部病變,就要盡快治療。治療方法有手術和打針 老化造成以針劑治療至於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方式,則是可分為兩種,其一是可手術,其二則是只能打針;蔡裕棋主任指出,如果是老化造成的黃斑部病變,就只能用針劑治療,例如老年黃斑部病變、高度近視性黃斑部病變、糖尿黃斑部病變、視網膜血管阻塞合併黃斑部水腫,主要以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治療。黃斑部皺褶或裂孔 可用手術治療可以採用手術治療的則是黃斑部皺褶、黃斑部裂孔;蔡裕棋主任解釋,如果是因為黃斑部上增生膜或拉扯引起的病變,就會以玻璃體切除合併薄膜撕除手術,目前可透過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檢查,以及最小切口的微創視網膜手術,如果一發作就進行手術治療,可以使視力恢復到1.0。(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視力模糊易躁動 恐為兒童缺血性中風

視力模糊易躁動 恐為兒童缺血性中風#視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9歲的小家在一次體育課後被發現意識不清躺在操場上,在同學攙扶下才勉強用右腳走回教室,送醫被診斷為動脈血管病變引起的缺血性腦中風,在治療及復健後,已可在輔具使用下自行行走。65%的患者卻會留下永久的動作障礙成大醫院小兒部醫師余文豪指出,兒童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率不到成人的1/30,每年每10萬兒童約有2~13例,但65%的患者卻會因此留下永久的動作障礙,余文豪醫師表示,兒童缺血性腦中風的成因與成人大不同,成人的缺血性腦中風主要與本身的慢性疾病相關,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兒童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主要原因,主要可以分為動脈血管病變、心因性疾病,及血液方面相關疾病。其中,動脈血管病變為最大宗,約占50%。這些動脈血管病變,一部分是先天性的血管異常,因此不容易特別作預防,而另一部分則是由自體免疫疾病或是感染所引起,因此有相關病史的家長則更需要注意神經學症狀的表現,並針對根本的疾病作良好的控制來預防腦部受到影響。兒童患者常伴隨不特定的症狀如視力模糊、抽筋根據國外統計,兒童缺血性腦中風從症狀發生到確診平均要花費24小時,且余文豪醫師指出,兒童患者的臨床症狀常以一些不特定的症狀表現,如:躁動不安、行為改變、感覺異常、頭痛、視力模糊、抽筋、運動失調等,且年紀越小病人的表現越不典型,因此必須倚靠家長的良好觀察及醫師的警覺性才有機會及早診斷。臨床上懷疑缺血性腦中風的病人,需要影像學檢查來確定診斷並排除其他病因,目前首選為腦部磁振造影合併磁振造影血管攝影,可以在栓塞發生幾分鐘就顯現腦部的病變及血管變化,但其檢查需要花費數10分鐘,對於無法配合的兒童,常需以全身麻醉來加速檢查的進行。而腦部電腦斷層雖可快速取得影像,但其缺點為不易查覺早期或是太過細微的病變。20-60%兒童有復發的可能余文豪醫師表示,目前兒童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多從成人的治療準則延伸來,年紀大於2歲且發病到確診時間小於4.5小時的兒童,在無相關禁忌症情況下,會考慮以靜脈注射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劑(t-PA,tissue plasminagen activator),加速血栓的溶解,以減少神經的傷害。不過因為早期診斷的困難,統計上只有不到2%的兒童患者符合接受t-PA的條件。余文豪醫師提醒指出,第一次缺血性腦中風發作後,可能會造成後續肢體無力、癲癇、動作異常及頭痛等的後遺症,且根據不同的成因,有20-60%兒童有復發的可能,因此需要長期門診追蹤,並使用抗血小板/抗凝血藥物以避免復發。

小心!臀部膿瘍恐致失明

小心!臀部膿瘍恐致失明#視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75歲女性為第二型糖尿病的病患,併有中風病史,左眼視力約因右側臀部膿瘍併疼痛3個星期來院求醫,時有發燒和畏冷情形(敗血症)。經外科醫師切開引流手術後,沒想到眼睛疼痛感及視力模糊越加明顯。會診才發現是內因性細菌眼內炎併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馬上接受眼科手術,清除眼內膿瘍,眼內感染獲得有效控制,眼睛不再疼痛,可惜視力已經嚴重受損,無法挽救。預防之道 要好好控糖眼科主治醫師陳麗如說,糖尿病病患長期未能有效控制血糖在正常範圍內,會使抵抗力變差,疼痛感遲緩,當有感覺時可能情況已經變嚴重,預防之道應該是要控制良好的血糖範圍。另外,糖尿病病患只要眼睛有疼痛及視力模糊,應儘早尋求眼科檢查,如果有問題可以提早治療;長期未好好控制血糖的糖尿病病患,也常伴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嚴重影響視力。臀部膿瘍 恐引發敗血症對普通人而言,臀部膿瘍可能疏於照料,能引發不可預期的併發症,例如失明。最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即治療一位這樣案例。這是此例臀部會陰部膿瘍,也因為未能及時發現而併發眼內膿瘍,到最後視力已嚴重受損,影響生活甚鉅。陳麗如再次提醒,小小的臀部膿瘍,若輕忽而沒有早期治療,一旦併發敗血症,不只如此,還可能影響眼球,進而影響視力。 

瞳孔有白點 小兒也有白內障

瞳孔有白點 小兒也有白內障#視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張小妹2歲半時看東西總是無法正視物品,媽媽也發現他走路姿勢怪異,到醫院就診後發現醫師發現,張小妹雙眼皆水晶體混濁,確診為雙眼先天性白內障。快3歲時張小妹右眼視力僅存0.2、左眼幾乎看不見,3歲半時左眼置換人工水晶體。4歲2個月時進行右眼手術。透過配戴眼鏡及定期追蹤,目前張小妹配戴眼鏡後的矯正視力右眼達0.9、左眼為0.8。1/3患者與母親懷孕時不良習慣有關台北慈濟醫院醫師鄭涵之指出,白內障通常被認為是年長者才會罹患的眼疾,據流行病學的統計,先天性白內障發生機率約0.05%,其中1/3至1/2的患者與遺傳有關。父母親在幼年時有過先天性白內障,孩子就有可能罹患這種疾病。此外,有1/3成因與母親在懷孕時感染到麻疹、德國麻疹,或有抽煙、喝酒、吸毒、藥物的不良使用有關。其餘1/3則為眼睛曾受外力撞擊、遭受外傷時也有可能發生。嚴重程度高的患者有明顯眼球震顫情形一般嬰幼兒的視力,通常出生3個月時能發展出固視,3歲時會發展到0.5、0.6,4歲時發展到0.7、0.8,5、6歲時視力能達到1.0。鄭涵之醫師表示,先天性白內障會因為水晶體混濁的大小或位置不同,影響發現時間。越早發現的患者通常嚴重度越高,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瞳孔中間的白色部分,也會有明顯的眼球震顫情形;但若是父母太晚發現異常而延後就醫,恐會造成光線無法進入刺激眼球導致弱視。看東西歪斜、不自然擺動 父母要警覺嬰幼兒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況,因此父母若觀察到小朋友看東西有歪斜、眼球震顫、眼球不自然擺動或行動上有不敢爬、不敢走的情況、甚至是瞳孔上有明顯白點,就必須要有警覺心帶孩子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找尋是否在肌肉發展或視力發展上有問題。此外,鄭涵之醫師也呼籲若有懷孕準備的夫妻,可以注意家族史或做懷孕前的基因檢測,避免不當用藥及感染,以確保胎兒的健康。

青光眼藥恐傷胎 孕媽咪該怎麼做?

青光眼藥恐傷胎 孕媽咪該怎麼做?#視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青光眼是視力的無形殺手,由於青光眼會使視神經受損,若是不治療,會有失明的危險,至於治療方式會以藥物為先,如果藥物治療無效則可手術或雷射;眼科醫師提醒,青光眼藥物會影響到全身,對於懷孕婦女,尤其是懷胎初期3個月,應先停用,以免影響胎兒成長。 青光眼藥物會對全身造成影響根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民眾,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青光眼,由於現代人多晚婚,以致懷孕生子的年齡也不斷延後,因此一旦懷孕時罹患青光眼,就要非常注意。新竹馬偕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張聰麒表示,青光眼藥物會對全身造成影響,所以孕婦若是有青光眼,為免藥物影響胎兒,就會建議孕婦懷孕初期3個月,要停用青光眼藥物。 為免藥物影響胎兒 可用雷射來治療張聰麒醫師指出,孕婦停用青光眼藥物時,若是眼壓升高,也可以使用雷射來壓制眼壓,會在眼睛排水孔處雷射讓海綿組織構造收縮,進而能使眼壓降低,但是這種雷射治療方式只能維持半年左右,且目前沒有健保給付。而孕婦到了懷孕中期之後,青光眼藥物對於胎兒沒有太大影響時,再點用降青光眼的藥水。 第一線用藥beta-受體阻斷劑 兩種病人是禁忌目前青光眼第一線用藥為beta-受體阻斷劑;張聰麒醫師進一步指出,除了孕婦之外,最重要是不能用在氣喘與心律不整病人,這是絕對禁忌。其實,青光眼藥物也越來越進步,目前青光眼用藥必須每天點用,而醫界正在研發一個月點一次,或是有植入器來釋放藥物,未來就不怕會造成全身性影響,對於孕婦、氣喘或是心律不整病人也都可以使用。(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4歲視力0.3 雙眼協調訓練助矯正

4歲視力0.3 雙眼協調訓練助矯正#視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歲的安安在幼稚園被檢查出視力不良,到眼科診所檢查才發現,雖然安安的眼睛結構正常,但雙眼最佳矯正視力竟只有0.3,並且合併高度散光!經過最新式的治療方法「複合式視覺功能訓練」,簡稱「雙眼協調訓練」治療幾個月後,安安的視力逐漸進步到1.0。高度散光造成弱勢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眼科謝宜靜醫師表示,4歲小朋友正常視力約為0.7-0.8,加上高度散光,安安的問題應為高度散光造成的弱視。造成弱視主要有3個原因,安安為屈光不正所造成,另有斜視及視覺剝奪型(如先天性白內障及眼瞼下垂)。著重在雙眼協調及融合成像的能力謝宜靜醫師表示「雙眼協調訓練」在國外行之有年,其訓練方式為運用簡單的原理-給眼睛跟大腦一些功課,以足夠的視覺刺激治療弱視。跟傳統弱視訓練相比,傳統訓練是著重在視覺發育的第一步及單眼視力,這種「複合式視覺功能訓練」除了讓單眼視力進步外,更著重在雙眼協調及融合成像的能力,給小朋友足夠的立體感跟更清楚的世界。改善自信心和學習力除弱視之外,小角度的斜視、唸書跳行或漏字、有閱讀困難的小朋友、腦部受傷後需手眼協調復健的病人,均可在醫師評估下,接受「雙眼協調訓練」。謝宜靜醫師希望能在傳統及正確的治療外,給予病童更多的幫助。小病童若能即時矯正治療,改善的不只是「視力」,還有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力,將為孩子的未來人生創造光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