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跌倒

阿瘦公佈《2025足健康趨勢摘要》 揭九成國人步態失衡 足部健康成為社區關懷新焦點 奇美醫院與阿瘦簽署MOU

阿瘦公佈《2025足健康趨勢摘要》 揭九成國人步態失衡 足部健康成為社區關懷新焦點 奇美醫院與阿瘦簽署MOU#長者跌倒

台灣即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 65 歲以上人口比例將超過二成,長者跌倒與行動退化成為社會健康風險焦點。為落實預防醫學並推廣足部健康觀念,ASO阿瘦與奇美醫院本月共同簽署合作意向書,結合醫療與產業科技之專業能量,共同推動足部健康檢測、臨床研究、產品應用及社區衛教,協助民眾了解自身足部狀況,讓健康教育從醫院延伸到社區,實踐「從腳開始的健康管理」。 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表示,健康的腿就等於強健的第2顆心臟,與阿瘦合作不只是單純的醫療與產業結盟,更將醫療專業與日常生活緊密連結,希望讓民眾在生活場域中了解自己的足部狀況,及早關心姿勢與平衡,從預防出發提升行動品質。 阿瘦導入足測科技 協助民眾從「走路」看見健康風險 阿瘦長期關注足健康,自2018年推出「動態足壓量測系統」,迄今已累積超過 50 萬筆數據,為國內規模最大的足部健康資料庫。雙方將合作在奇美醫院運動強化中心導入最新的步態智慧量測服務,可在90秒內快速解析足部壓力與走路樣態,即時生成圖像式報告,讓民眾透過視覺化數據了解重心分佈與行走穩定性,提早發現是否有重心偏移、壓力集中及步態不協調等狀況,作為健康促進與運動建議的參考依據。 阿瘦董事長羅榮岳表示:「未來將透過健康講座、衛教活動及臨床研究等,讓足部健康檢測走出門市、走進醫療與社區推廣,打造完整的足部健康照護網絡。」 50 萬筆足測大數據揭示:九成國人步態失衡 足部結構穩定度與重心平衡高度相關 根據阿瘦最新發布的《2025足健康趨勢摘要》,全台受測民眾中有 91% 存在步態失衡或重心偏移,其中內偏步態(足底內旋)佔 45.56%、外偏步態(足底外旋)佔 34.37%、左右腳步態不一致佔 10.72%。 進一步分析顯示,左右腳步態不一致程度、足弓指標偏離程度,皆與左右腳壓力差呈高度正相關,代表足弓變形程度越高,走路時重心分佈越不平均。當雙腳受力失衡,身體在行走間更容易出現晃動與不穩,潛藏跌倒與平衡退化的風險。 在年齡與性別的分析中,步態健康呈現明顯差異。未成年族群的足弓仍在發育階段,大約在 20 歲左右才進入穩定狀態。就整體趨勢而言,男性在 50 歲以前足弓支撐度普遍優於女性,但隨年齡增長,退化速度較快;50 歲之後,女性雖面臨骨質與肌力流失的挑戰,足弓指標穩定度卻相對平穩,顯示下肢結構變化幅度較小。 而從BMI值與步態狀況的交叉分析結果發現,體重越高,足弓穩定性越差。肥胖族群除常見足弓塌陷、內偏步態外,左右腳受力差亦顯著上升,代表身體重心更不穩;而體重過輕者則易出現外偏步態,避震不足、足底僵硬,代表不同體型都潛藏足部健康風險。 物理治療師鄭融表示,這一結果反映,足部健康並非單純受年齡、骨密度或肌肉量影響,也與姿勢、負重、步態調整能力以及生活型態等息息相關。鄭融指出:「步態是行走平衡與跌倒預防的重要指標,步態異常會導致肌肉發力不平衡,進而影響膝、腰關節受力。足測是讓民眾意識身體狀況的第一步,若能早期調整,就能減少不適與退化風險。」 年輕族群對足部不適最敏感 男性50歲後退化風險倍增 阿瘦同時針對全台約三千名民眾進行「足健康意識與行動調查」,結果顯示足部問題呈現年輕化趨勢。調查結果發現,20至35歲族群對足部不適的敏感度最高,但自評健康分數卻最低;約三成民眾從未聽過或做過足測,僅約一成曾接受專業醫療評估。值得注意的是,多數受訪者平均每年仍願投入兩千至三千元於鞋墊、運動與保健支出,顯示健康需求高、但缺乏系統性教育與正確行動指引。 性別方面,女性對腳的疲勞、冰冷與水腫等循環問題感受明顯高於男性,對足部舒適與健康的敏感度也更高;男性雖自認足部狀況良好,但對照足測數據則顯示,男性在 50 歲後足弓退化速度明顯加快,步態偏移與壓力不均比例高於女性,為中高齡階段的潛在高風險族群。 從數據到行動建立社區健康關懷網絡 共同推動全民足健康 阿瘦總經理郭欣怡表示,足健康不僅是高齡議題,更是全齡議題。長期站立、久坐與運動負荷,都是現代人足弓塌陷、步態偏移與疼痛的誘因。阿瘦希望透過足測數據與臨床合作,讓足部健康成為國人預防醫學的重要一環,讓民眾在還沒出現症狀前,就能了解自己的足部狀況。 奇美醫院與阿瘦此次合作,不僅是產醫結合的示範,更代表預防醫學生活化的轉型。雙方將以「運動強化中心」為起點,逐步推展至社區健康課程,建立醫療與品牌共創的健康網絡,讓醫療走出院所、讓健康從腳開始。

長者跌倒地點多在家中 居家防跌要注意!

長者跌倒地點多在家中 居家防跌要注意!#長者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老人事故傷害中,以交通事故及跌倒為主。跌倒的發生率在65歲以上為28~35%,70歲以上增至32~42%,老人跌倒的頻率會隨著年齡與虛弱程度而增加,跌倒/跌傷者均有五成以上歸因於個人因素,四成歸因於環境因素。老人跌倒常造成骨折、疼痛、行動不便、退化等一系列併發症,增加醫療支出甚至死亡等,因此防跌議題不容忽視。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結果」,臺灣地區老人年齡暨性別標準化跌倒盛行率由1999年的18.7%增加至2005年的20.5%,平均每5位長者就有1人曾跌倒,但跌倒受傷比例已由37.9%降至27.3%。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表示,一般人以為戶外的環境比室內還危險,其實不然,老人意外事故發生的地點以居家最常見。依據衛生局100年老年人跌倒高風險個案之居家安全訪視結果顯示,在居家環境常見的不安全點,以浴室為主、臥室次之,且多屬設備問題,如未裝防滑設施、固定扶手、床邊手電筒等。台北市衛生局也為了提升民眾對於防跌的認知且有效預防跌倒意外發生,在居家環境上,提出幾點可改善的防跌要點,像是浴室,應使用防滑地磚或放防滑墊,在洗手台、浴缸側面及馬桶應加裝扶手,加裝夜間照明裝置,以及浴室地板與地磚要保持乾燥,使用坐式馬桶且高度不宜過低。若是臥室,則床側燈光強度充足、床邊加裝扶手、床邊放置手電筒及電話備用,地板平整無突出物等雜物。在若客廳有延長線或電線,都應固定,以免絆倒。避免使用小塊地毯,以免絆倒,避免地面堆積雜物以保持走道暢通。在廚房方面,最好放置防滑墊於地面上,以吸收濺岀的水分及油類,地板要常保持乾燥及照明需充足,夜間需留有一盞小燈。台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在預防老人跌倒上,應重視居家環境的改善,儘量將環境中的危險源移除,以達到安全友善的空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