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病

 讓「罕見病」不再「罕治」—尿素循環障礙UCDs健保納入新藥

讓「罕見病」不再「罕治」—尿素循環障礙UCDs健保納入新藥#罕見病

尿素循環障礙(Urea Cycle Disorders, UCDs)是一組罕見的遺傳代謝疾病,因體內酶活性不足導致氨代謝異常,進而形成高氨血症。患者可能引發急性腦病、癲癇、認知受損甚至危及生命。患者多在新生兒期或兒童期發病,對家庭和醫療體系都是極大挑戰。 近年來,隨著國際間治療藥物逐步引進,臺灣已將相關療法納入健保給付,象徵罕病治療資源將邁入新階段。專家指出,這不僅為臨床上提供更多元的治療方式,也反映出臺灣在保障罕病患者照護權益上的重大進展。 圖/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科簡穎秀醫師 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科簡穎秀醫師指出:過去在尿素循環障礙(Urea Cycle Disorders, UCDs)的臨床治療選擇很有限,如今健保體系能支援更多治療選項,對患者及家庭,以及醫療支持系統而言,都是重大突破,同時也展現台灣在罕病照護領域逐步與國際接軌。 尿素循環障礙治療困境:診斷不易、服藥順從度低 圖/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科簡穎秀醫師 簡穎秀醫師還指出,過去在臨床上,面對尿素循環障礙患者的困境,其一是診斷,因為這個疾病於新生兒篩查中無法被篩檢出來,同時發病症狀甚至和一般感冒雷同,又因為是罕病,鮮少人知道此疾病的存在,所以,很難在第一時間得到正確診斷。簡醫師提到,過去就有孩童因長時間出現疲倦、幻覺等症狀,被誤診為精神疾病,直到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是尿素循環障礙(Urea Cycle Disorders, UCDs)。若能更及早發現、正確診斷,並及早介入治療,才能避免不可逆的神經損害。 另一大困境是治療疾病,患者日常除了實施嚴格的蛋白質攝取限制之外,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須隨餐服藥控制病情,雖能延長壽命,但藥物劑型較大、每天的藥量更是驚人,一個成人每餐就需吞服近二十顆藥丸,同時,身體還伴隨產生奇怪的味道及腸胃道副作用,許多病人反應:「每天光吃藥就吃飽了」,導致服藥順從度低,許多孩童也因此抗拒用藥,再加生活中有諸多飲食限制,生活品質受到極大影響。 改良劑型新藥納入健保,藥物順從度提升,治療效果更穩定 圖/液體劑型新藥納入健保,藥物順從度提升,治療效果更穩定 隨著改良液體新劑型治療藥物被引進並納入健保,臨床觀察顯示,患者的治療順從度明顯提升。簡醫師分享:「治療能否發揮效益,取決於病人能不能把藥物持續吃下去。能提高用藥順從度,對病人的長期健康非常關鍵。」另外,簡醫師還提到,這一年來實際協助患者於臨床換藥過程中,液體劑型更容易被病人接受,對飲食營養調節也更有幫助,病人目前皆持續用藥中。 國際研究也支持這樣的觀察。歐美多項臨床數據顯示,新劑型在血氨控制、耐受性與長期安全性方面皆具進展,孩童患者的血氨異常率也顯著下降,代表透過改善服藥型態,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療穩定性與生活品質。 健保支持與資源連結 除了藥物的進展,臺灣在政策與照護網絡上也持續強化。國民健康署推動的罕病全人照護服務計畫,提供跨專業領域的支援,一起幫助患者與家庭在診斷後能獲得更多社會資源與日常支持。 在改良劑型藥物的引進與健保制度的支持下,象徵臺灣在罕病治療上的重大進展,讓尿素循環障礙患者有望在更穩定的治療環境下,獲得更完整的照護,生活更有品質。 簡醫師也強調,罕見疾病是人群當中必然會存在的意外,呼籲社會大眾要保持警覺,當孩子出現異常症狀時建議第一時間就醫檢查,不要輕易忽略。她也期待,若能在未來開發更多適用於不同階段的篩檢工具,將有助於提升罕病的早期診斷率,避免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台中婦人罹罕見疾病 竟體重暴增臉變圓

台中婦人罹罕見疾病 竟體重暴增臉變圓#罕見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別以為只有吃到成份為類固醇的藥品才可能出現所謂的月亮臉、水牛肩。日前,台中一名48歲婦人,明明沒有服用類固醇藥物,但是卻突然出現體重迅速增加的情況,且臉也越變越圓、背頸部粗厚、全身皮膚偏紅,診所察覺有異狀,立即轉介至童綜合醫院,進行詳細診療。而婦人經新陳代謝科蔡政麟主任看診後,並進行一系列檢查,發現是體內腎上腺賀爾蒙異常偏高,強烈懷疑是少見的「內源性庫欣氏症候群」。經進一步以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確診右側有腎上腺腫瘤,轉介至泌尿科醫師,進行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手術後體重明顯減輕、血壓趨於平穩,且月亮臉、水牛肩、膚色偏紅的症狀都有逐漸改善。對此,蔡政麟表示,庫欣氏症候群,是因為腎上腺皮質所分泌的一種賀爾蒙(腎上腺皮醇)長期增加引起,又可分為「醫源性」與「內源性」。民眾如果沒有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卻發現體重異常增加、滿月臉、身體腹部肥胖四肢不胖、皮下容易瘀青、肌肉無力、高血壓、血糖增加、腹部暗紫色條紋等症狀,須盡早到醫院檢查,找出病因進行治療。

走路用力就頭暈、嚴重貧血 罕見胃腸道基質瘤作祟

走路用力就頭暈、嚴重貧血 罕見胃腸道基質瘤作祟#罕見病

46歲的黃先生,走路稍用力就頭暈,整個人疲憊不堪,被送到臺中慈濟醫院急診室時,已呈現半休克狀態,血液檢查有嚴重貧血,經胃鏡檢查發現胃部大量出血,經止血後,進一步檢查結果竟是罕見的胃腸道基質瘤,引發胃出血。年輕時,黃先生菸、酒不離手,又偏好香辣油鹹的重口味食物,曾有中風病史,後來又發生髖骨骨折,兩年來持續做復健,終於能夠自理生活,沒想到好景不常,去年十月中旬,走路稍稍出力,或進出室內外溫差大的環境時,會突然頭暈目眩,休息後仍未好轉,反而更加疲憊。頭暈症狀合併解黑便、食慾不振,黃先生送進臺中慈濟醫院急診時,整個人已呈現半休克狀態,醫師檢查發現,頭暈是因為胃出血導致的貧血、低血壓,輸血後先做胃鏡止血,住院期間,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黃先生的胃大彎上緣黏膜下,有個突起約3公分的腫瘤,經手術後病理切片,證實是罕見的胃腸道基質瘤。胃腸道基質瘤,發生率每百萬人約10~20位,全台大約只有200人。一般外科吳永康主任說,胃癌種類有許多種,以胃腺癌比例最多,胃淋巴癌次之,胃基質瘤屬罕見胃癌,黃先生屬於早期發現的第一期。手術搭配標靶藥物治療,約三、四成病患獲得很好控制,經腹腔鏡切除腫瘤,術後四個月追蹤,目前黃先生病況在掌握中。吳永康主任指出,胃腸道基質瘤生長位置以胃與小腸居多,發生原因是身體的一種酶(稱為TKI的蛋白質)產生變化,致基因突變引發癌症,突變原因仍待了解,預防之道還是少吃變質、加工過的食物、遠離菸酒、注意食物保鮮方式等,降低接近致癌物機率。吳永康主任提醒,胃腸道基質瘤復發率高,需要長期追蹤,想抗癌務必戒掉菸、酒,注意清淡飲食。黃先生則表示,中風後,菸酒都不敢碰了,以後也要盡量少吃刺激性的東西,改成容易消化、比較營養的食物,找回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