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害防制法

加熱菸審查為何引發外界疑慮?健康風險評估未有本土研究是關鍵

加熱菸審查為何引發外界疑慮?健康風險評估未有本土研究是關鍵#菸害防制法

《菸害防制法》新制從今年3月22日正式實施,新法中將加熱菸納入指定菸品進行管理,而加熱菸是否能夠真正合法的關鍵,在於是否能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因此政府如何審查加熱菸產品備受外界關注。高醫藥學院名譽教授、前台灣毒物學學會理事長,並且也是前亞洲毒理學會理事長的李志恒教授認為,從菸防法立法精神來看,加熱菸並沒有通過的急迫性,應該先有本土研究,「如果連最基本的動作都做不到,就急著讓產品輸入,這很奇怪。」 根據國健署公布「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辦法」,業者需備齊13項文件給國健署才提出申請審查,並經由公共衛生、衛生政策、毒理學等領域學者專家組成的審查會進行審查。然而,有觀點認為,若僅用業者繳交的資料進行審查會讓民眾對審查結果存疑,應該要有公正第三方的本土研究作為參考。 WHO今年最新的加熱菸研究報告中也指出,目前市面上的加熱菸產品,因為不同品牌間產品的多樣性和不同的設計機制,使得難以充分評估使用加熱菸對健康的長期不良影響,特別是致癌風險。迄今為止,大多數的研究數據都是菸商或在菸商資助下所進行的,這存在利益衝突的問題。 同時,該份報告也舉例指出,菸商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提交的報告中,雖然有部分有害物質低於傳統紙菸,但也有其他數十種化合物成分並未進行評估,而且這些成分有些濃度高於傳統紙菸,或者是傳統紙菸所沒有的。報告中認為,由於許多其他成分的毒性未知,因此總體風險預測是​​不確定的。 加熱菸研究多是菸商贊助 學者:應有第三方實證研究 日前有媒體民調指出,有82.1%民眾認為,健康風險評估需要政府邀請專家進行台灣本土研究,以訂定台灣的審查標準。李志恒也指出,國衛院在2020年的新興菸品健康危害研議中,有18位專家學者從成癮性和毒性、臨床研究、公共衛生以及各國管制規範等4大面向,對加熱菸進行周延的討論。 李志恒表示,學者專家的共識是現在很多研究成果都是由菸商支持,從學術研究觀點來看,「第一個想法就是有沒有利益衝突的問題」,若有的話,是否會只發布有利的部分,隱藏不利的部分,因此希望有個公平公正的第三方研究單位來做實證研究。」 李志恒也強調,本土化研究在某些情況下非常重要,因為很多藥物或是尼古丁會因為人種不同導致的危害也不同;同時,從公共衛生上來看,這是社會成本的概念,這也需要持續評估,畢竟吸菸還是會造成社會成本的負擔。 加熱菸風險未知 政府如何負擔責任? 而對於國健署表示,加熱菸的本土研究規劃待有合法產品後再進行滾動式評估,李志恒表示,「專家學者們的共識是應該要有相關本土研究」,會有這樣的共識是因為世衛組織FCTC(菸草控制框架公約)而來,從2005年FCTC生效以來,世界各國從公衛角度控管菸害問題,讓傳統菸品的銷量下降,這也看出FCTC的功效已經出現。 李志恒指出,如果從藥品或醫療器材角度來看新興菸品上市前的準備,過去都會考慮風險與益處,一般來講是對某個疾病的緊急迫切性,如果一個疾病已經奪走很多生命或是已經看到風險,那就要加速研發與核准的動作,「但從新興菸品的角度來看,傳統菸品使用量已經減少,是否需要讓另外新產品上市,但好與壞並不知道,確實沒有上市的時效性與急迫性。」 最後,李志恒指出,新修正的菸防法第七條就明文規定,指定菸品業者在製造輸入前,應該要申請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換句話說要,如果連最基本的動作都做不到,就急著讓產品輸入,這很奇怪,萬一若證實對人體有害,依照國賠法精神,政府是否要對受害民眾負擔起責任?」

首例!信義路公車沿線27站 明年起禁煙

首例!信義路公車沿線27站 明年起禁煙#菸害防制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為營造戶外無菸環境,保障民眾等候公車、上下公車時免受二手菸危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結合交通局、環境保護局、公共運輸處等單位,共同營造「臺北市首條公車專用道無菸環境」-信義路沿線27個站臺區域,自明年1/1起為全面禁止吸菸場所。林奇宏局長表示,菸害防制法雖已規範大多數室內公共場所禁止吸菸,但未將騎樓、人行道、公車停靠站等人潮聚集處的戶外場所納入規範。但因市民拒菸意識提高,自101年起至今,已接獲超過20位民眾陳情在公車停靠站遭受二手菸害。若成效卓越 將陸續推廣至其他公車道對此,基於保障民眾不吸二手菸的健康權益,衛生局結合市府相關局處單位先由信義路開始推動公車專用道站臺區域無菸環境,未來會視辦理成效,推廣至其他路段的公車專用道。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信義路沿線公車專用道27個站臺區域周邊已設置禁菸宣導告示,請市民朋友們遵守禁菸規定,違者可依菸害防制法第31條第1項規定,處以新臺幣2000~1萬元不等的罰鍰,希望市民們能共同營造清新健康的無菸環境。

電子菸爆炸!董氏呼籲修法納入管制

電子菸爆炸!董氏呼籲修法納入管制#菸害防制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美國再傳電子菸爆炸!電子菸使用人口逐年增加,目前仍不知電子菸長久使用後會產生什麼影響,因此電子菸的盛行發展令人憂心!台灣董氏基金會則再次發表聲明,希望民眾正視沒有無害、安全的電子菸,吸食電子菸也會上癮,更可能延後戒菸時機。電子菸的錯誤認知和警覺性低 使上癮者增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上禮拜公布的調查指出,2012年美國中學生使用電子菸的比例已達10%,比2011年的4.7%,增加1倍多,電子菸的使用人口不斷增加,但美國卻對電子菸沒有任何法律上管制的規定,為此專家感到十分憂慮;董氏基金會也表示,截至今年8月止,接獲民眾檢舉電子菸違規銷售案件已達279件,面對來勢洶洶的電子菸害,呼籲政府應儘速修訂「菸害防制法」,將電子菸鈉入管制。根據另一項電子菸的使用調查發現,61%的人認為電子菸無毒,53%的受訪者相信電子菸內沒有成癮物質,顯示出民眾對電子菸的危害警覺性低和錯誤認知;電子菸通常含有6~24毫克尼古丁,使用者吸食一樣會成癮,且多數含有高濃度丙二醇和重金屬,等同吸入刺激且有害的化學物質,可能也會有致命的風險。防範於未然 明訂電子菸也為菸害因此董氏基金會呼籲政府,切勿等問題嚴重、青年學子被電子菸攻陷後再亡羊補牢,應擔起責任、防範於未然,儘快修法管制,將電子菸明訂為菸品的一種,並同步禁止電子菸相關任何形式的廣告促銷;不可在禁菸場所吸食、禁止網路販售,同時菸品容器應印製警示圖文與限制陳列等規定。

吸菸有害身體 菸害防治教育從小做起

吸菸有害身體 菸害防治教育從小做起#菸害防制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因應世界禁菸日(5月31日)及禁菸節(6月3日),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特別於5月17日在南榮國小,針對學童演出「拒絕菸害 勇敢說不」宣導劇場,運用活潑生動的卡通人物表演方式,帶入菸品的危害、拒菸的技巧,並以有獎徵答方式寓教於樂,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主任曾舜玲提醒民眾,菸害防制教育應從小做起。此外發育中的青少年腦部對於尼古丁相當敏感,吸菸除了會影響學習外,且愈早吸菸者成年後愈容易成為重度菸癮者,且吸菸會損害大腦,使思慮變得遲鈍及智商減退,影響課業學習與生活,香菸中的尼古丁、焦油與一氧化碳會降低血液的攜氧能力、增加呼吸道的阻力、阻礙呼吸系統發育及降低體力,也會降低肺功能增長,增加日後罹患氣喘、哮喘、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中耳疾病、急性呼吸系統疾病等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疾病之潛在風險。「吸菸」是人類健康的殺手,亦會影響個人外觀與人際關係,如尼古丁促使血管末梢收縮而破壞維生素C的吸收,加速膠原蛋白流失,使皮膚缺乏水份皺紋增加,產生黑斑。菸焦油的沉積,造成手指及牙齒變黃,全身滿口菸臭。在體能方面,吸菸會讓體力降低,吸菸也會損害大腦,使思維變得遲鈍,記憶力減退。曾舜玲主任表示,吸菸者應了解到吸菸對身體之殺傷力,所以戒菸對身體而言,只有百利而無一害。未來的日子,只要有堅強的毅力及恆心,正確的飲食觀念,戒菸成功就不遠了!

禁菸模糊地帶 業者應貼禁菸標誌

禁菸模糊地帶 業者應貼禁菸標誌#菸害防制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菸害防制法新規定對不吸菸的人而言真是一項福音。大多數的公共場所的確比較少見到吸菸的人了,但是在一些比較具有爭議的場所,像是餐廳、渡輪、檳榔攤等,還是偶爾會見到一兩位癮君子。菸害防制法新規定實施後,在大多數民眾配合,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和各地衛生局強力宣導與稽查,9成民眾對無菸環境感到滿意。菸害防制法在2008年修法特別加強禁菸場所的規範,並擴大室內場所範圍,以保護大多數不吸菸者之權利。依照現行法律,菸品並不是違法商品,政府不能禁止販賣。菸害防制法修法的目的也不是故意要和吸菸者對立,而是希望透過吸菸環境的限制,幫助吸菸者逐步減少吸菸行為。半開放式餐廳較易造成民眾困擾,根據菸害防制法新規定,餐飲場所內同一樓層未設牆壁,或直接對外的開口面積達其總牆面面積1/4以上者,可認定為半戶外開放空間,無須比照室內禁菸。咖啡廳以往設有吸菸區(室),吸引不少有吸菸習慣的消費者,新法上路後,咖啡店除非設置合格吸菸室,否則必須全面禁菸。有些夜店則採複合式經營,白天是咖啡店、餐廳,晚上為夜店,業者認為夜店晚上9點才開始營業,可不受禁菸令管制。不過,依法該場地若非屬晚上9點以後才開始營業的場所,白天、夜晚均應全面禁菸。禁菸場所檢舉量增多列為重點稽查,菸害防制法新規定上路以來,民眾對新法的認知與支持度都高達9成以上。雖然地方執法單位對於少數場所是否全面禁菸,與業者有認知上的差異。但相對吸菸者在禁菸場所吸菸的違規行為更讓稽查員困擾。國民健康局建議吸菸者如一時無法戒除菸癮,也請不要在禁菸場所吸菸。禁菸場所業者更應確實張貼禁菸標示及善盡提醒責任。大家遵守菸害防制法最基本規範,既不會擔心傷害別人健康,也不會受到法律懲罰。(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衛生報導137期)

國內成年人吸菸率有降 但二手菸呢?

國內成年人吸菸率有降 但二手菸呢?#菸害防制法

菸害防制法新規定自98年1月11日實施迄今已滿3周年,新法重點在擴大禁菸場所範圍,包括室內公共場所、室內三人以上工作場所等,從100年相關調查或統計資料顯示,近九成的民眾(88.5%)認為無菸環境因新法實施後而有改善,18歲以上成年人吸菸率微幅下降(由97年21.9%降至19.1%),推估過去3年減少了42萬吸菸人口;禁菸公共場所二手菸暴露率從97年23.7%降為8.2%;職場二手菸暴露率由97年32.1%降為19.9%;家庭二手菸暴露率從97年27.2%降為19.9%。各縣市衛生局在36萬餘處場所進行335萬餘次的主動稽查及輔導,重點禁菸場所已有改善,但還有努力的空間。依「成人吸菸行為調查」顯示,成年人吸菸率97年為21.9%(男性38.6%,女性4.8%)、98年新法上路降為20.0%(男性35.4%,女性4.2%)、99年為19.8%(男性35.0%,女性4.1%)、100年為19.1%(男性33.5%,女性4.4%)。整體而言,成年男性吸菸率由93年的42.9%降為100年的33.5%,有持續下降的趨勢,成年女性吸菸率尚無明顯變化。禁菸公共場所二手菸暴露率方面,97年為23.7% (男性27.2%,女性20.1%)、98年為9.0% (男性11.8%,女性6.2%)、99年為9.1% (男性11.2%,女性6.9%)及100年為8.2% (男性10.2%,女性6.2%)。家庭二手菸暴露方面,97年為27.2% (男性28.1%,女性26.3%)、98年為20.8% (男性23.7%,女性17.8%)、99年為24.9% (男性25.3%,女性24.6%)及100年為19.9% (男性22.3%,女性17.3%)。100年與99年相較,禁菸公共場所與家庭二手菸暴露率都有下降趨勢。100年吸菸者平均每日吸菸量為18.9支(男性20.0支/日,女性10.7支/日)、99年為18.1支(男性18.9支/日,女性11.2支/日)、98年為18.0支(男性18.8支/日,女性10.8支/日)及97年為19.0支(男性19.9支/日,女性11.4支/日),吸菸者平均每日吸菸量有回升的趨勢。若以成人吸菸率推估,紙菸消耗量由97年13.6億包(男性12.7億包,女性9千萬包)降至98年11.8億包(男性11億包,女性7.5千萬包),降幅達13%,99年11.6億包(男性11億包,女性6.3千萬包)僅微幅減少,但100年12.1億包(男性11.3億包,女性8.1千萬包)有回升趨勢;依據財政部統計,迄100年10月底,紙菸總量為15.6億包,與99年同期紙菸總量14.9億包相較,約增加4.7%。目前,各縣市近2,000家醫療院所提供門診戒菸服務,吸菸者可接受醫師的諮詢及戒治菸癮的藥物(如貼片、嚼錠等),政府也補助每人每週250元的費用,也可利用各縣市衛生局所戒菸班、社區藥局等戒菸管道,請吸菸者多利用各項戒菸服務,除了為自己與家人朋友的健康,也可以幫自己省下相當可觀的不必要花費。

菸害防治法施行 董氏提出八點聲明

菸害防治法施行 董氏提出八點聲明#菸害防制法

菸防制法新制自元月11日正式上路已滿6週,除了主管機關執法有些慌亂,媒體報導亦接連出現部分迷思,因而造成部分民眾無所適從,為此,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特別針對新法施行6週以來的誤解與混淆,提出八點聲明,希望社會大眾不再以訛傳訛。第一,部分民眾或媒體認為室內禁菸的規定,侵犯了吸菸者的人權,因此頗有怨言。然而,吸菸者的人權固然必須受到尊重,但任何自由權利的行使,均應以不侵害他人之合法權利為前提。室內禁菸,事實上並非吸菸者吸菸權利的剝奪,而僅是權利行使地點的合理限制,目的在避免吸菸行為侵害他人同樣受到憲法保護的健康權。在台灣之前,全球已有68個講究人權的國家或地區率先實施「室內公共及工作場所全面禁菸」,台灣的室內禁菸規定並非特例或惡法。第二,我國現行菸害防制法,主要是在推動「室內無菸」的基本原則,對於室外空間而言,除極少數的場所外(例如大專院校、圖書館、博物館等所在之室外場所),絕大部分的戶外空間(例如騎樓、馬路等),均非現行菸害防制法的禁止吸菸範圍。因此,不會有戶外熄菸筒不可以放置的限制,更不會有熄菸筒距離門口幾公尺才合法的問題!第三,世界衛生組織的「菸草控制框架公約」明訂「室內公共及室內工作場所全面禁菸」,但我國因立法院利益折衝的結果,訂出了一些例外不禁菸的室內場所,如「晚上9點以後開始營業且18歲以上始能進入之酒吧、視聽歌唱場所」。從立法意旨來看,立法者放寬的是夜間才營業、成年人才能進出的酒吧與視聽歌唱場所,因此,「餐廳」不管是幾點開始營業都要禁菸,更不是9點以後可以開放吸菸,而24小時營業的視聽歌唱場所也應依法禁菸。第四,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之法律,均賦予場所負責人應勸阻違規吸菸者的權利與義務,若場所負責人未執行違規勸阻之責任,將處違規吸菸者兩倍的罰金;但台灣的菸害防制法並沒有對於「勸阻無效的場所負責人要罰款」的規定,週刊的說法與報導係是無中生有。第五,我國菸害防制法禁止的是菸品的廣告、促銷及贊助,這主要是為避免兒童及青少年吸菸率持續上升。因此,在網路上介紹菸品種類、刊出菸品品牌照片甚或販賣菸品,當然也就屬於違法行為;但若討論目的不是在進行菸品的廣告促銷,菸害防制法當然不該也不會予以禁止或處罰。日前媒體報導使網友誤以為在部落格「談論菸」將觸法受罰,實與法律規定及主管機關的解釋不符。第六,關乎全民健康的菸害防制法案之落實,除了主管機關嚴謹執法,民眾的配合及協助也是關鍵之一,以拍照檢舉來迫使人民遵守法律,董氏基金會實不樂見,但畢竟執法機關人力有限,若沒有社會大眾發揮道德勇氣來協助督促,新法實恐難以落實。部分人士質疑此對隱私權或肖像權有所侵害,但就如同政府為交通安全設置測速速照相器、民間為環境安全設置監視錄影器一樣,為確保公共健康而進行採證行為,當無不法侵害權利問題。第七,亂丟菸蒂,是道德教育問題,不是室內禁菸造成的。台灣長期以來,不管是騎樓的盆栽內、馬路邊、水溝蓋旁、地下水道內…亂丟垃圾與菸蒂是許多國人的不良習慣之一,此次菸害防制法的施行,只是更凸顯這個問題而已。當我們大家每天在路上都可以看到有駕駛人從車中丟出菸蒂,卻指稱室內禁菸,是造成滿街菸蒂的原因,不但是欲加之罪,更是本末倒置。台灣吸菸者每一年約產生480億支的菸蒂,董氏基金會除籲請吸菸者勿隨手亂丟菸蒂外,也期待政府能有效適當的設置公共垃圾桶、箱,使所有國人都能更便利的愛護我們的環境。  第八,董氏基金會要再次強調,推動以價制量的菸害防制政策,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對抗菸害利器,我們當然會責無旁貸的予以支持,但菸品健康福利捐既為政府納入國庫的稅捐,自須經過嚴謹的立法程序進行運用與分配,例如其中90%即係依法用於全民健康保險,而其餘10%則用於衛生保健、菸害防制及社會福利等,董氏基金會從未期待從中獲取任何挹注。菸害防制法是在對抗菸商,維護公益,而不是在懲罰或譴責吸菸者,解吸菸場所的限制,對吸菸者或非吸菸者都可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便與不快,董氏基金會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只有不在室內公共或工作場所吸菸,大家才有可能開始建構一個更乾淨、更健康的環境,董氏基金會也特別對所有社會大眾的諒解與配合,表達最誠摯的謝意。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focus.asp?sid=8&id=40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