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

骨釘難鎖!70歲嬤髖骨骨折手術難 醫警告:骨鬆無聲毀生命

骨釘難鎖!70歲嬤髖骨骨折手術難 醫警告:骨鬆無聲毀生命#骨關節炎

一名居住南投70歲老奶奶,一次不小心在浴室摔倒,立即感覺髖部劇烈疼痛,家人趕快送醫求助,X光檢查發現髖部骨折,醫生馬上手術治療,術中鎖骨釘時察覺老奶奶骨質不佳,老奶奶出院後回診,醫生安排骨密度檢測,竟然T值僅-3.9,屬於嚴重骨質疏鬆病人,才立刻用藥治療降低未來再骨折危機。 骨鬆沒有明顯症狀不容易察覺 身高變矮或頭挺不直主動接受檢查 佑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何旭育表示,女性停經後,或65歲以上,以及男性75歲以上,都是骨鬆高風險族群,另外體重太輕、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曾經骨折等,也都是骨鬆危險因子,單僅骨鬆沒有明顯症狀容易遭到忽略,經常在病患跌倒引起骨折,到醫院治療後,才知道骨頭已經陷入高危險。 何旭育醫師提醒,當發現身高矮了3公分以上,背部貼牆後腦杓卻沒辦法靠牆,甚至經常下背部疼痛,最好馬上到醫院確認骨質狀態,藉由DXA骨密度檢測,能準確分析骨頭健康,當骨密度T值在-1.0至-2.5之間,骨質已經開始稀疏須注意小心,一旦T值在-2.5以下,就已罹患骨鬆應接受治療。 嚴重骨鬆先促進骨質快速生成 有助減少手術失敗與再骨折風險 何旭育醫師指出,目前治療骨鬆有兩大類,減少骨質流失藥物能抑制蝕骨細胞作用,能穩定住骨質,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則是加快成骨細胞活性,讓骨密度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按照健保給付規定,骨鬆治療第一線會先給付減少骨質流失藥物,當藥物效果有限再次發生骨折,才會給付促進骨質生成藥物。 何旭育醫師說明,臨床上遇到骨鬆相當嚴重患者,如果經濟狀況許可,會建議先使用骨質生成藥物,讓骨質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回升,除了減少骨折風險外,如果未來需要手術,也能提高成功率與降低併發症危害,骨鬆程度相較和緩的病人,若經濟條件需要多考量,也可以跟著健保先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 骨鬆治療最怕擅自停藥 骨質缺乏藥物保護將再次快速流失 何旭育醫師提醒,治療骨鬆最怕病人擅自停藥,南投山區多,交通較不方便,年長者出門就醫不容易,增加持續用藥難度,部分年長者病患自覺沒有異狀就未回診,當再次骨折才重新就醫,其實2023年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和肌肉骨骼疾病世界大會(WCO-IOF-ESCEO)就有研究分析了美國近50萬名治療骨鬆病患,發現長期用藥才能有效降低骨折風險。 何旭育醫師也說,醫學界目前對骨鬆觀念,就是當作慢性病看待,如同糖尿病與高血壓,一旦發現就要積極治療,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停藥雖然沒有立即性危險,但骨質缺乏保護馬上又快速流失,當再次發生骨折,復原期間帶來的生活不便,與誘發併發症的生命危害,總是讓停藥病人直說悔不當初。 維護健康不應受交通阻礙 醫院主動出擊照顧偏鄉年長者 何旭育醫師也說,南投山區許多年長病患,需要醫院主動前往關懷,佑民醫院推出骨鬆篩檢巴士,內部就有正式檢查儀器,希望骨鬆檢查能夠深入南投各個社區,也呼籲民眾多留意自身或身邊長輩有沒有骨鬆危險因子,並主動參與社區篩檢或前往醫院掛號,一起及早發現骨鬆預防骨折,守護骨骼健康。 (圖/佑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何旭育醫師)

蛇毒變新藥 黃斑部病變、癌症有救了?

蛇毒變新藥 黃斑部病變、癌症有救了?#骨關節炎

(優活健康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蛇毒研究聞名國際,如今更有突破性發展!成功大學研究團隊利用蛇毒蛋白開發蛋白質新藥,將可治療黃斑病變、骨關節炎,以及癌症,預計2018年進入人體臨床試驗。蛇毒蛋白能有效抑制組合蛋白成功大學生物化學科暨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教授莊偉哲表示,蛇毒蛋白是由毒蛇唾液腺所分泌的毒液,功能在於固定和消化毒蛇的獵物,並防禦外來的威脅,且含有去組合蛋白成分,可以抑制組合蛋白的功能。阻合蛋白可影響癌症增生、轉移莊偉哲教授說明,蛇毒蛋白的組合蛋白是細胞膜上的一個重要黏著分子,主要負責細胞及細胞間質的相互作用,在人體內一共有24種,由2個次單元α及β組成,是臨床上重要的藥物標靶,組合蛋白在許多種類癌細胞與內皮細胞中大量表現,與癌細胞的增生、轉移,以及血管新生有關。2項蛋白質新藥可治黃斑部病變、癌症莊偉哲教授帶領研究團隊,以馬來腹蛇的抗血栓蛇毒蛋白,進行藥品設計,並利用基因工程方式改變專一性,目前發展出3項蛋白質新藥,其中2項藥品可降低至少千倍以上,其對血小板的抗凝血作用,具備同時抑制血管新生、發炎反應及癌細胞轉移作用,將可應用於治療眼部黃斑部病變、骨關節炎及癌症等疾病。人體臨床試驗可望於2018年進行莊偉哲教授候進一步說明,候選蛋白質藥物應用於治療眼部黃斑部病變,可在2018年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另外,應用於治療癌症的蛋白質藥物,將在2019年進入人體臨床試驗。(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對付關節炎更要動 3種運動是良方

對付關節炎更要動 3種運動是良方#骨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許多人認為,經常跑步易患骨關節炎。不過,美國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一項退化性關節炎數據,比較這些人的運動習慣後發現,無論年齡大小,只要進行有規律地跑步,出現膝蓋疼痛的機率就會明顯降低,且較不會産生骨關節炎。而已罹病者也不需要特別排斥動起來,適當的運動除了可以維持關節活動度,還可以增進骨密度。運動可維持患者關節活動 增進骨密度關節炎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忽視運動損傷是主要原因。運動前記得充分暖身,特別是久坐族,否則可能會給自己的身體帶來不必要的損傷。而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關節炎患者可以做的運動包括三大類,分別為伸展運動、肌力強化之運動、心肺耐力或有氧運動,不過要注意頻率強度及時間,而且根據每位患者的情況不同,所做的訓練也會有所調整。1)伸展運動/每週至少2至3次,若能做到每週5至7次更佳。每次伸展須將肌肉拉至緊繃為止,但不能引起疼痛。每次須維持15至30秒,重覆2至4次。2)肌力強化之運動/每週做2至3次,但不宜連著天天做,其目的是讓運動的肌肉有休息的機會。運動的強度以不引起肌肉疲勞為原則,大致是最大肌力的六、七成左右。依自己的能力,每次可重覆3至20次不等。3)心肺耐力或有氧運動/每週3至5次為宜,每次20至60分鐘。運動方式最好是身體大肌肉群交替收縮之運動,如健行、自行車、游泳或划船等運動,至於運動強度則是依照自己覺得稍喘或普通喘的程度。

肥胖傷膝!BMI超過30 骨關節炎風險增

肥胖傷膝!BMI超過30 骨關節炎風險增#骨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時常聽聞說「要活就要動」,人的關節就像機器中的零件,在機器運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當機器運轉超過負荷,自然而然就容易故障,人體亦然如此,一旦面臨肥胖、高齡或是不當使用,關節也會跟著受損。骨關節炎3大高危險群:女性、肥胖、老人阮綜合醫院骨科李宗穎醫師指出,在骨科門診最常見的骨關節炎,是關節內軟骨長期受損、增生及滑膜液減少而造成的疾病,女性、肥胖、高齡等都是罹患骨關節炎的高危險群,台灣社會正面臨著老年和肥胖人口同時在增加,當兩者合併將造成身體負重關節嚴重受損。罹關節炎BMI是關鍵   嚴重恐難行尤其根據研究,當身體量指數BMI大於30時,也就是體重超過膝蓋所能負荷,會增加罹患膝退化關節炎的風險。罹患關節炎會有哪些症狀?常見有負重關節(膝蓋、髖關節、脊椎)在活動時會受到限制、活動後疼痛加劇,嚴重時甚至出現關節積水、無法行走。一般在治療上會以改善疼痛、增進關節活動力以及提升生活品質為目標。李宗穎醫師表示,目前所採用治療方式,分為藥物治療,如使用止痛藥、注射類困醇及玻尿酸及非藥物治療,但大多只能減輕病痛,無法延緩疾病進展。預防骨關節炎惡化 先減重!當上述治療,始終無法改善症狀時,會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檢查及手術治療。但是對肥胖者來說,維持適當運動、物理治療以及減重等,不但可降低罹患疾病的風險,即使已經出現關節炎,減重仍可改善症狀,並延緩骨關節炎繼續進展。疾病不僅影響一個人的健康,間接也影響生活品質以及生命的延續,但有些疾病卻是可以預防,如骨關節炎就是其中之一,即使罹患也可以透過自身努力而延緩惡化,已有分析指出減掉體重的5%就能有效改善症狀,證實減重確實可以減少骨關節炎的發生。

醫訊/骨關節炎座談會

醫訊/骨關節炎座談會#骨關節炎

根據台北市聯合醫院衛教文章指出,骨關節炎,就是所謂的退化性關節炎,它是所有關節炎中最常見的,通常骨關節炎好發於中年或老年人,在頸部、背部、膝蓋、及髂骨等主要負重的關節上,出現退化性關節病變。幾乎所有超過75歲的老年人,至少都有一個關節發生骨關節炎的變化。另外,骨關節炎也容易發生在過去曾經受傷、發炎、感染、承受過重壓力、或使用過度的關節上。患有骨關節炎的病人,會有關節活動上的限制和困難。為協助民眾深入認識此種疾病,特別邀台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王貞棣細談「骨關節炎」。主講人:台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王貞棣地點:台大醫院舊院區一東第七講堂時間:4月12日(四)下午2時至3時洽詢電話:(02)2321-840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