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損失

噪音中工作10年 聽力永久傷害

噪音中工作10年 聽力永久傷害#聽力損失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常覺得與人對談沒有異常,卻聽不清楚電話鈴響、垃圾車音樂,看電視甚至常被家人說怎麼開這麼大聲。工作中經常接受噪音,需要大聲講話才能與同事交談,可能罹患「噪音工作性聽力損失」。噪音環境10至15年 恐致永久聽力障礙花蓮慈濟醫院東區職業傷病防治中心暨職業醫學科劉鴻文主任表示,職業長久暴露在85至140分貝間的噪音,引起聽力損失最常見。在噪音環境工作,若沒有聽力防護,5年內可能發生聽力受損,10至15年可能導致永久性聽力障礙。還容易造成心情煩躁、緊張、降低注意力,甚至增加意外發生機率。大規模的公司都有完善的聽力保護計畫,但以中小型企業、無固定雇主或自營作業的勞工當中也有不少屬從事噪音作業,如石作雕刻、木工等。東區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在訪視中小企業勞工職場狀況時,發現許多木工裝潢師傅使用圓鋸機、釘槍等器械時,受到明顯的噪音危害。全台10家中心 供職業傷病鑑定、重建105年與106年連續兩年,職業傷病防治中心辦理木工業勞工免費聽力篩檢。106年度參與篩檢的木工師傅共66人,47人聽力異常,16人已罹患躁音性聽力損失,卻鮮少勞工就醫追蹤。66名木工師傅中, 54人覺知自己的作業環境明顯噪音危害,但僅有9人有佩帶耳塞、耳罩等聽力防護用具。劉宏文主任表示,篩檢完畢後會發放噪音性聽力損失預防手冊及耳塞,由個案管理師進行聽力預防衛教,教導耳塞的使用方式,期待多重視聽力損失的預防。勞動部委託全台灣各大醫院設立10家職業傷病防治中心,提供職業傷病鑑定、重建等服務外,亦辦理職業傷病相關預防活動,如有任何問題,都可向各中心洽詢。

新生兒聽篩未過?聽力師:應接受更詳盡檢查

新生兒聽篩未過?聽力師:應接受更詳盡檢查#聽力損失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每1,000位新生兒中,患有先天性雙側中─重度聽力損失者約有1~2位;也就是說,每500名新生兒中,可能就有1位雙耳需配戴助聽器或其他聽能輔具的聽損兒。101年新生兒聽力篩檢正式上路,寶寶出生後24-60小時即可在國民健康署認可之醫療院所做免費的新生兒聽力篩檢。這看似稀鬆平常的篩檢動作,結果若是「未通過」,相信許多新手父母的情緒會從滿心歡喜瞬間轉變為慌張、擔憂,不知道後續該如何幫助寶寶。及早發現先天聽損 篩檢後仍需持續觀察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林淑芬聽力師表示,造成先天性聽損的原因有很多,舉凡聽障基因遺傳、聽覺系統構造發育不全等。寶寶的聽覺器官在母親懷孕5-7個月時就逐漸發育成熟,因此寶寶出生後即可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檢查時,寶寶會戴上耳機,頭部也會貼上三個連接儀器的感應貼片,接著經由耳機放出滴答聲音,再由感應貼片接收寶寶對聲音的腦波反應,藉此評估寶寶的聽覺功能是否正常。此項檢查並無侵入性,約20~25分鐘即可完成,家長們無須擔心寶寶會感到不適。若寶寶未通過聽力篩檢,家長也先別慌張,林淑芬聽力師指出,影響篩檢結果的因素很多,包括:寶寶哭鬧、外耳道炎/中耳炎,或測試環境不夠安靜等。初步的聽力篩檢未通過者,通常醫療機構會進一步安排新生兒滿月後再一次複檢,並依據個別情況做診斷性的檢查,才能確認聽損的種類與程度,後續為孩子選配合適的助聽輔具,及選擇早期療育的方式。一般而言,只要孩子有殘存聽力,就有機會透過早期療育學會口語,未來進入一般學校、融入社會。新生兒聽力篩檢可以很快知道孩子是否有聽力損失,但林淑芬聽力師表示,通過初步篩檢並不代表新生兒一定終生沒有聽覺損傷的問題。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因某些疾病造成後天性聽力損失,例如:中耳炎或腦膜炎等,建議家長仍需要觀察寶寶每個成長階段的聽語能力發展。早期「療育」可預防或降低障礙程度新生兒聽力損失容易被忽略,主因常是寶寶沒有表達能力,家長未特別留意而造成。在政府與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的大力推廣下,早期療育的觀念已逐漸普及。若寶寶有先天性聽力損失,請家長們勇於面對,先天性聽力損失的寶寶若能透過新生兒聽力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接受妥善、適切的療育,對孩子的影響就越小,也能在溝通、認知等方面,發展到更好的程度。除了新生兒聽力篩檢,林淑芬聽力師也鼓勵家長們在孩子約四歲時於幼兒園或健康中心(衛生所)接受學前聽力篩檢。若發現任何聽力上的問題,及早介入可避免孩子日後在社交溝通及學業上遇到困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