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

屈公病出現第二起群聚感染 感染地皆為印尼

屈公病出現第二起群聚感染 感染地皆為印尼#屈公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屈公病出現群聚感染!今年東南亞多國屈公病、登革熱疫情嚴峻,日前發生國人赴印尼參加宗教活動,同行4人全數感染屈公病的群聚事件,因此疾管署提醒民眾,若赴東南亞、南亞等蟲媒傳染病盛行地區,務必採取妥善的防蚊措施,確保個人健康。屈公病皆為境外移入 感染國家印尼為首今年已發生2起群聚感染事件,分別為前往印尼山口洋市探親及至印尼雅加達參與宗教活動,同行者全數感染屈公病;根據疫情資料顯示,今年截至9月29日止,本國及外國籍屈公病病例已累計22例,創歷年新高,且均為境外移入。其中本國籍者計11人(占50%),為近5年同期平均值的5.5倍,2008-2013年境外移入屈公病,本國籍累計達25人,病例感染國家以印尼居首(12人,48%),菲律賓次之(6人,24%)。屈公病和登革熱 都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屈公病是透過蚊子叮咬而傳播,目前無疫苗或藥物可預防,提醒民眾前往東南亞、南亞等地區,身體裸露部位需塗抹防蚊藥品,長時間在戶外活動時,應穿著長袖衣褲避免蚊蟲叮咬。返國前若出現發燒、頭痛、肌肉關節痠痛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在返國時諮詢、通報疾管署的機場檢疫人員,以便獲得即時處置及照護;返國後14日內,應密切留意自身健康情況,如有上述症狀,建議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東南亞旅遊注意! 小心感染屈公病

東南亞旅遊注意! 小心感染屈公病#屈公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近期赴東南亞,尤其有意前往印尼的民眾得格外小心!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佈近期2例新增境外移入的屈公病確定病例,感染地皆在印尼,其中一例為苗栗籍男性,今年已累計18例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創歷年新高。屈公病是感染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所引起,和登革熱類似,主要是經由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等病媒蚊傳播,症狀也差不多,包括發燒、頭痛、噁心、嘔吐等,但更常見關節疼痛以致於無法站直,潛伏期約2至12天。疾管署自2007年10月起,公告屈公病納入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感染個案皆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印尼為最高,其次為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衛生局羅財樟局長提醒前往東南亞流行地區要確實做好防蚊措施,活動時盡量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身體裸露部位也要塗抹防蚊藥品,避免遭受病媒蚊叮咬而感染屈公病。

屈公病感染升溫 創歷年新高!

屈公病感染升溫 創歷年新高!#屈公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灣自2007年10月公告將屈公病納入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目前共累計56例確診病例,都是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大多以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為主。依據疾病管制署最近公布屈公病確定病例共新增2例,都是在印尼感染後返台確診。而今年截至9月8日為止,共累計16例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不僅病例數創歷年新高,也是近五年同期平均的3.5倍。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曾舜玲主任提醒民眾,到東南亞旅遊、經商或洽公的機會與日俱增,前往疫情流行地區應確實做好防蚊措施,盡量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適時塗抹防蚊藥品,避免遭受病媒蚊叮咬感染屈公病。

今年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 創歷年新高

今年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 創歷年新高#屈公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今日公布上周(9月2-8日)2起屈公病確診病例,均由境外移入,感染地來自印尼,截至今年9月8日止,共累計16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確診病例,創歷年新高。屈公病大多為境外移入感染 高風險地區為東南亞2例分別為54歲和53歲本籍男子,各在上月21日、19日發病,經醫院通報登革熱採檢送驗後,檢出皆為屈公病陽性、且為境外移入病例;疾管署自2007年10月將屈公病納入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目前止共累計56例,皆由境外移入,感染地區多為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國外屈公病疫情升溫,據疾管署最新國際疫情資料顯示,今年屈公病例數有明顯上升的趨勢,截至8月底,新加坡累計病例達574起,為去年同期的64倍;菲律賓中部Antique省今年5月底至7月間,通報超過900例,疫情明顯嚴峻。屈公病和登革熱皆為病媒蚊引起 防蚊措施不能少疾管署表示,屈公病是感染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所引起,主要是由病媒蚊(包括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傳播,傳播路徑和循環與登革熱類似,症狀為發燒、頭痛、噁心、嘔吐,甚至會出現關節疼痛等情況,潛伏期為2-12天。近年來國人常至東南亞旅遊經商、洽公或探親,疾管署提醒前往疫情流行地區的民眾應確實做好防蚊措施,盡量穿著淺色的長袖衣褲、塗抹防蚊藥品,避免遭受病媒蚊叮咬而感染屈公病。

中秋戶外烤肉怕蚊擾?快清除孳生源!

中秋戶外烤肉怕蚊擾?快清除孳生源!#屈公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公布9月11日至17日國內新增登革熱96例本土,其中含2例登革出血熱病例及8例境外移入確定病例。據了解,本土登革熱個案有80例居住於臺南市,以安南區61例最為嚴重;另16例分別為高雄市15例、澎湖縣1例,高雄市以苓雅區最為嚴重;本土登革出血熱新增2例,目前1位居住高雄市鳳山區72歲女性住院治療中,另1位居住高雄市三民區53歲男性已康復出院。而中秋佳節將至,民眾從事戶外活動的機會提高,疾管局呼籲民眾盡速清除環境蚊蟲孳生源,以維自身健康。根據統計,本年自入夏以來登革熱確定病例共329例,其中臺南市246例,高雄市80例,苗栗縣、嘉義縣及澎湖縣各1例;登革出血熱共10例,高雄市9例,台南市1例,死亡病例共2例。此外,新增1例屈公病,為今年第2例境外移入病例。疾管局指出,新增1例屈公病個案,為本國籍13歲國小女學生,7月9日至8月31日與親人前往菲律賓馬尼拉探親,8月29日於菲律賓時,開始陸續出現發燒、頭痛、紅疹、嘔吐、結膜炎症狀,並先行服用退燒藥。9月1日入境後直接前往高雄某區域醫院就醫並住院治療,疾管局9月13日檢驗確定,為今年第2例境外移入病例。臺南市80例本土病例,分別為安南區61例、北區9例、南區5例、永康區2例,東區、中西區及安平區各1例。高雄市15例,分別為苓雅區13例,前金區及鳳山區各1例。澎湖縣馬公市1例,經地方衛生單位疫情調查研判,個案感染地應為南台灣。上週新增之本土確定病例數為本年新高,顯示疫情持續擴大,疾管局再度呼籲民眾應提高警覺,確實做好孳生源清除並落實容器減量等防治措施。此外,中秋節即將到來,民眾團聚及戶外活動增加。疾管局指出,登革熱與屈公病皆是透過埃及或白線斑蚊傳播病毒,防治工作須靠全民經常檢視住家內外環境,澈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回收處理不需要容器,出入高風險地區做好個人防蚊措施,才有機會降低登革或屈公病毒於社區傳播之風險。疾管局表示,如經查獲未依通知或公告主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者,將依據傳染病防治法裁罰,故落實清除病媒蚊孳生源,除可避免遭受裁罰外,更可以保護自己及同住家人的健康。有關登革熱最新疫情及各項資訊,可參閱疾管局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國內免付費之民眾疫情通報及關懷專線1922或0800-001-922防疫專線。

男至菲律賓工作 染屈公病關節痛

男至菲律賓工作 染屈公病關節痛#屈公病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於9月6日公布今年首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並呼籲民眾做好自我保護措施,防範屈公病及登革熱。首例屈公病個案為55歲本國籍男性,他於7月6日至9月1日至菲律賓工作,8月30日出現肌肉酸痛、關節痛、背痛、四肢紅疹等症狀,9月2日入境時因有發燒症狀,於機場發燒篩檢站採檢送驗,於9月3日檢驗確認。疾管局表示,屈公病是感染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所引起。屈公病毒,最早是在1952年從坦尚尼亞一位發燒病人的血清中分離出來。傳播鏈是經由「人-病媒蚊-人」的傳染,其傳播循環和登革熱類似。屈公病的主要症狀為發燒、頭痛、噁心、嘔吐等,但更常見關節疼痛以致於無法站直,潛伏期為2~12天,平均3~7天,其病媒蚊包括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屈公病全球流行區域涵蓋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亞洲及南美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區域,東南亞流行國家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菲律賓等。泰國今年累計至9月5日共通報107例屈公病,每十萬人口病例數以普吉島最高(6.85)。延伸閱讀「屈公病」: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2139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