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礙

關心兒童語言障礙 掌握早療關鍵期

關心兒童語言障礙 掌握早療關鍵期#障礙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在少子化趨勢的今日社會,家長自然也非常關心孩子的身心發展,在孩子1歲到2歲之間普遍開始關心孩子牙牙學語的狀況,若孩子無法妥善使用語言符號達到有效的溝通,包括表達或理解語言之能力,與同年齡孩子相較,有顯著的差異現象而造成溝通困難者,統稱為兒童語言障礙。臺北市衛生局特別呼籲,如果擔心孩子太慢說話或語言表達跟不上同年齡的孩子,可善用目前21個早期療育醫療服務據點及16家療育診所,可提供專業的評估、諮詢、轉介與療育服務,同時家長也學習在家中營造出孩子適當的語言學習環境。財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主任林麗英指出,家長可以創造「有需要用語」的情境;只要營造有利的溝通環境,在家中一樣可以提供孩子學習進步的條件。她也提供家長以下幾樣重要的導引照顧技巧與原則,如先教導孩子使用他人可以接受的溝通方式,如手勢、手指指物、聲音或圖卡等,也可以用語調明顯的聲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藉由孩子實際的生活經驗,引導孩子模仿練習,進而自發說出,如坐公車、買東西等語言表達;在家中利用常用物品或圖片和孩子玩遊戲,以從簡單到複雜的口語指令,讓孩子去正確拿出大人所說的物品或圖片;在語言發展初期,少用命令式的口氣對孩子說話,當兒童語音有錯誤時,不要嚴厲糾正孩子的發音,而是鼓勵多發言。 衛生局呼籲家長,兒童語言問題需徹底的檢查,以確定真正的原因,常見的原因有:聽覺障礙、智能障礙、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不良、情緒障礙及環境剝奪等,發現孩子有語言障礙,儘速與當地醫院設有語言治療師之部門聯絡,以進一步評估、診斷及治療,掌握療育關鍵期。

青壯年8成不夠「硬」 壓力大、抽菸是主因

青壯年8成不夠「硬」 壓力大、抽菸是主因#障礙

2011亞太性醫學學會雙年會近日於高雄市舉行,身為台灣男性醫學會理事長的高雄榮總泌尿科醫師簡邦平在會上發表臨床案例,發現有勃起障礙的男性當中有33%的人長期抽菸,22.2%的人有過重或肥胖的問題。他更指出台灣40歲以下男性高達8成有勃起障礙。簡邦平醫師強調,勃起的功能障礙會對自尊、自信產生危害,甚至產生焦慮,反映男性的身心狀態。簡邦平醫師將勃起硬度比喻成四級食物,蒟蒻豆腐為第1級,剝皮熟香蕉是第2級,帶皮香蕉為第3級,小黃瓜為第4級,越高級也代表陰莖越健康。建議患者可藉此自我檢測硬度。簡邦平醫師強調,正常勃起應該要像小黃瓜的硬度,才能有「性福」生活。簡邦平統計235位男性(18到39歲),僅有少數男性具備小黃瓜的硬度,所以他認為台灣8成青壯年男性有勃起功能問題。簡邦平表示,近日來總統大選開始打選戰、無薪假風潮再起及歐債問題等,男性在面臨這些壓力之下,可能無法達到勃起最佳狀態,或是與伴侶或家庭關係不佳、經濟問題所產生的憂鬱也可能是性功能障礙的主因之一。其他如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有抽菸習慣等生理因素都可能造成陽痿,勃起障礙也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警訊。醫師建議性生活若有障礙,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可避免其他疾病發生。過量會傷視神經 類固醇藥物怎用?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37&HN_Yr=0&HN_Mon=0國外抗癌藥「癌思停」恐致卵巢衰竭 國內暫無發現此問題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73&HN_Yr=0&HN_Mon=0新北市稽查豬肉攤 籲民眾購買防檢局認證肉品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39&HN_Yr=0&HN_Mon=0

我的孩子很怕生 原來是「分離焦慮症」作祟

我的孩子很怕生 原來是「分離焦慮症」作祟#障礙

阿芝(化名),女,七歲。因焦慮不安,不願與母親分離片刻一個月而來就診。一個月前雙親因家務事吵架,母親一氣之下到外祖母家住了一夜。此後阿芝總怕母親離開自己,以致上學,上課不專心,聽課時發呆。中午也要跑到其母工作處找她。問阿芝為何?說是「想媽媽,怕媽媽走了」。近一週來堅決不去學校,一步也不願離開母親。診查時醫師故意讓其母在診查室外等待阿芝,她呈現焦慮不安,在與醫師會談時數次跑到診查室外看母親還在不在。阿芝被診斷為兒童期分離焦慮症。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何志培醫師表示,所謂「兒童期分離焦慮症」是指兒童與其依附對象分離後感到過度焦慮。何志培說明,一般來講,6~9個月的嬰兒即會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產生警覺並拒絕接近。當幼兒剛入托兒所、生病住院或交他人撫養,要與主要依附對象如母親分離時,部份幼兒表現為哭鬧,抓住親人不放,發脾氣,家人很難將他送到托兒所;勉強送去,常靜坐少語,不吃飯,不聽指令,不與他人交往,每日離家相當困難。這種與主要依附對象分離而產生的焦慮,稱為分離焦慮。多發生於幼兒早期,以3~5歲多見,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熟悉環境,而自行緩解,一般不屬於病態。何志培解釋,兒童期分離焦慮症並不少見,DSM-IV報告患病率為4%。此症常發生於兒童和青少年早期,常見5~16歲,平均發病年齡為7.5歲。賴斯報告患病率男女相似,也有報告女高於男。病因方面,學者包拜認為有兩類行為與焦慮情緒有關,即依附與逃避。依附乃出現在「聯絡成對」的成員彼此分離之時,逃避是患童與陌生事件突然相遇而產生。與依附對象分離是引起分離焦慮的直接原因。有研究顯示,嬰幼兒在熟悉的環境接觸陌生人,幾乎很少怯生;若在不熟悉的環境接觸陌生人,則半數以上的孩子怯生。面對陌生環境,逃避引起又一種導致焦慮的作用。兒童期分離焦慮症的核心症狀,乃患童與主要依附人或家庭分離後表現明顯的焦慮情緒和行為反應;何志培進一步解釋,分離焦慮往往經歷三個階段。最初表現為反抗、哭鬧、拒絕他人,表現極度痛苦;接下去情緒反應則為無助、冷漠、傷心、失望;最後患童似乎變得「正常」,對於依附對象的分離表現出漠然和無動於衷。何志培提醒父母,孩童通常直到拒絕上學或有身體不適如腹痛,才到醫院就診,且不同年齡表現形式亦有所不同。此症障礙總時期至少四週,初發病於18歲以前。在做出診斷之前,需要與一些情況做鑑別。兒童期分離焦慮症的治療,有以下幾種:支持性心理治療:儘快幫助患童適應新環境。新環境的撫養人要向患童主要依附對象了解患童的飲食起居及生活習慣、性格、慣用詞彙及表達需要的特殊方式。行為治療:主要針對兒童的異常行為和內心矛盾衝突而進行。可採用系統性減敏感療法、情境再現和處理意外事件等方法。家族治療:可針對部分患童使用,因為家長的知識程度和教育方法,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且父母的焦慮情緒和態度對孩子有暗示作用。藥物治療:當心理治療和行為療法效果未理想時,藥物治療可作為輔助之用。SSRIs類藥物療效肯定,被認為是治療兒童期分離焦慮症的首選藥物。延伸閱讀「兒童期分離焦慮症鑑別情況與疾病」: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14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