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

生鮮蔬果殘留農藥 13件不符規定

生鮮蔬果殘留農藥 13件不符規定#年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為維護市民食用生鮮蔬果之安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依計畫按月前往各蔬果零售業者、超市、大賣場、農產公司批發市場等販售場所抽驗生鮮蔬果殘留農藥情形,5月共抽驗73件產品,檢驗結果13件不符規定,不合格率17.81%。本次抽驗73件生鮮蔬果中,有46件檢出殘留農藥,其中33件檢出量尚在「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限量範圍內,符合規定;另13件不符規定產品,為10件蔬果檢出農藥超量、2件蔬果檢出於該類農作物不得使用之農藥、1件蔬果同時檢出農藥超量及不得使用於該類農藥。針對不合格產品,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除要求業者下架回收、不得販售外,來源廠商屬外縣市者,已移請來源所轄衛生局查辦,另無法交待來源之業者,將依食品衛生管理法處分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殘留農藥含量超過安全容許量者,處以新臺幣6至600萬元罰鍰。該局特別表示,食品安全首重源頭把關,於市面抽驗產品屬於終端的管理,只有落實源頭田間監測及產地加強輔導農民於栽種時正確施用農藥,才能有效減少蔬果殘留農藥的問題。為維護民眾食用安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農友於栽種蔬果施用農藥,應符合相關法令。同時提醒消費者在選購蔬果時,最好選擇具有良好信譽之商家產品,或具農政機關核發之農產品標章,以確保飲食安全。另為減少攝入蔬菜可能之殘留農藥,建議清洗蔬菜時應去除外葉,先用水沖洗蔬菜根部,將泥沙清除,並將根部摘除,以水浸泡10至20分鐘,接著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2至3遍,可有助於去除殘餘的農藥。此外,一般消費大眾亦可用烹煮、選擇當季蔬果等方法,來減低農藥的殘留,炒菜時,將鍋蓋打開,亦可促使農藥隨蒸氣而揮散。

「蛇纏腰」長成一圈就死去 醫師:無科學根據

「蛇纏腰」長成一圈就死去 醫師:無科學根據#年紀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民間傳說一種怪病「飛蛇長成一圈就會死去」的傳說,後來普遍已被了解只是迷信,並無科學根據,民間說的這種怪病也有人說是「蛇纏腰」,這種病其實是「帶狀皰疹」(台語俗稱「飛蛇」、「皮蛇」或「生蛇」),台南市立醫院神經內科邱律諳醫師表示,一旦年紀開始老化或免疫力下降,病毒便會趁機由神經節往皮膚侵犯,形成帶狀的紅疹及水泡,因此稱為「帶狀皰疹」。邱律諳醫師表示,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濾過性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這種病毒稱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簡稱VZV);顧名思義,此病毒也是導致水痘的元兇。在人體感染水痘痊癒後,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便潛伏在神經節中伺機而動。一旦生活壓力、酗酒、接受化學治療、器官移植等大手術、感染、癌症、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等等,免疫力下降時,病毒便會趁機由神經節往皮膚侵犯,形成帶狀的紅疹及水泡,其所影響的範圍最常見於頸胸椎神經和臉部三叉神經皮節處,且大多是單側,雙側帶狀皰疹較罕見。帶狀皰疹病毒可能會沿著神經侵犯,而病人可能在水泡形成前就有疼痛的現象;若疼痛現象在紅疹或水泡消失後仍持續1至3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帶狀皰疹後神經痛」,邱律諳醫師解釋,一般而言,60歲以下的病人只有少於2%的病人可能得到「帶狀皰疹後神經痛」;60~69歲者為6.9%;而70歲以上的病人則有18.5%患有此神經痛。換言之,年紀越大的人一旦得到帶狀皰疹,就越容易患上「帶狀皰疹後神經痛」,且疼痛持續的時間也會越長。邱律諳也說明,由於神經痛的機轉複雜且和一般疼痛不同,所以「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治療相當另類。緩解疼痛的藥物有抗癲癇藥物(Neurontin、Pregabalin)、三環抗憂鬱劑(Amitriptyline)、類鴉片止痛劑、局部麻醉劑(Lidocaine)貼片、辣椒素(capsaicin)貼片等等。使用上述藥物後,約30~60%的病人的疼痛可獲得緩解。邱律諳提醒,各類藥物互有利弊,如何選用藥物、劑量如何調整、可能發生何種副作用,都需要醫病雙方充分的溝通。民眾若發現帶狀皰疹消失後仍有持續疼痛之現象且已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建議及早就醫治療,並避免服用偏方或用成分不明的藥物塗抹患處。

年紀越小體重過重 心血管疾病比例高

年紀越小體重過重 心血管疾病比例高#年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根據教育部100年統計,現在每4個小學生中,就有一個人過重或是肥胖,BMI指數超標,佔了每所學校的兩成,許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白白胖胖,但是現在可得改變觀念了,「肥胖」會造成身體健康5項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及腰圍〉,而且如符合其中3項時,就表示已有「代謝症候群」。年紀愈小體重過重者,可能提早發生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腦中風和心血管等疾病比例較高。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10年調查,台灣成人過重或肥胖比率達44.1%,其中男性50.8%,女性36.9%,學齡兒童每4人有1個體重過重或肥胖。如果到了青少年還是胖小孩,超過三分之二機率會成胖成人。人體每天必須攝取營養成份分為五榖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蔬果類及油脂類等5大類,食物細分為「紅黃綠」,再將「綠燈走,紅燈停,黃燈要小心」的概念轉換於食物中,提供給家長選擇食物的參考,期許民眾培養自己健康自己照護關念。綠燈食物以三低一高〈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為主要選用食物,如米飯、饅頭、低脂奶、涼拌豆腐、清蒸魚、烤雞、蒜泥瘦肉、燙蔬菜及新鮮水果等。黃燈食物油、糖、鹽分含量較高,是必須限量的食物,如炒飯、甜鹹麵包、全脂奶、油炸豆腐、煎魚、炸雞、炸豬排、大油炒蔬菜、水果沙拉等。紅燈食物主要提供熱量其營養素含量很少,列為保持安全距離偶爾解讒用食物。例如炸薯條、洋芋片、豆腐乳、鹹魚、臘肉、香腸、培根、醬菜、蜜餞、甜果汁、糖果、巧克力、汽水、可樂等。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謝鈴琴主任建議民眾,父母每日飲食以「三低一高」為原則並留意孩童飲食內容,多選擇天然食材減少調味料使用,為下一代做好健康把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