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惡化

全台千人陷視力惡化危機!角膜移植苦等逾8個月 傳統角膜移植受限多,低風險「角膜修復」成治療新方向

全台千人陷視力惡化危機!角膜移植苦等逾8個月 傳統角膜移植受限多,低風險「角膜修復」成治療新方向#視力惡化

角膜失明患者逐年增加,卻苦等無角膜可移植!全台每年有數百位患者因角膜損傷、感染或疾病導致視力嚴重惡化,亟需角膜移植才能重見光明。但根據臨床觀察,平均等待時間長達3至8個月,甚至超過一年仍等不到合適供體!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統計,2023年全台僅有682例角膜捐贈,新增移植需求卻超過千人,供需嚴重失衡,導致部分患者錯失治療黃金期,甚至視力惡化至不可逆失明,重創生活與工作能力。 高雄榮總眼科部主任陳俊良醫師指出,台灣角膜移植一直面臨三大挑戰:需求高、來源少、風險在;所幸醫療科技不斷進展,治療趨勢已從「角膜置換」轉向早期介入「組織修復」,今年臨床更迎來突破性進展,如膠原蛋白角膜基質修復技術,可透過植入具生物相容性的材料,修補受損組織、促進細胞再生,不僅改善角膜混濁,也免去等待捐贈的漫長煎熬,協助患者重建視力、降低移植風險,帶來更穩定、安全的治療新選擇。 器官捐贈低迷+技術門檻高,角膜移植需求難解 「角膜是眼睛最重要的屈光組織之一,卻也是少數無法自行再生的結構。」陳俊良醫師說明,一旦角膜中層受損,患者多只能仰賴移植重建視力,無法單靠藥物或其他手術恢復。然而,傳統角膜取得本身限制多,不僅捐贈條件嚴格、保存時限短、手術難度高,術後還可能出現排斥、感染、併發青光眼或視網膜病變等風險。陳醫師也提及,一名三十多歲男性因角膜潰瘍導致視力快速惡化,雖達手術標準,卻因配對與進口流程冗長,足足等了八個月才完成移植,最終視力恢復有限,嚴重影響生活自理。 台灣過去多仰賴國外進口角膜,平均等待時間超過半年,且每例保存費用高昂,對弱勢族群是一大負擔。自2013年設立國家眼庫以來,國內角膜取得與保存效率大幅改善,目前平均等待時間已降至約92天,手術費用也可由健保全額給付,大幅提升就醫可及性。即便如此,供需落差仍未解,每年仍有逾千人等待移植,加上台灣民眾對大體與器官捐贈的意願仍低,種種因素交織導致現行角膜捐贈與移植體系難以支撐穩定、即時的臨床需求,也加劇病患排隊與醫療資源流失的壓力。 角膜移植侷限多,再生修復成治療新選擇 陳俊良醫師說明,在角膜捐贈資源長期不足的情況下,過去臨床曾嘗試以人工角膜作為替代方案,提供無法等待移植患者另一選擇。然而,人工角膜因材料和構造與天然角膜差異大,加上人工角膜的處理方式可能殘留化學物質,反而提高排斥與修復失敗風險。即便手術順利,術後仍可能出現青光眼、感染、黃斑水腫、視網膜剝離等併發症,患者往往需長期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增加身體負擔與復原挑戰。 有鑑於此,眼科醫界開始轉向「修復而非替換」的新治療思維,並積極發展更具生物相容性與臨床穩定性的新型修復材料,盼在保留原生組織的同時,重建視力功能。陳俊良醫師指出,隨著再生醫療與生物材料技術的持續突破,目前已有可望取代部分傳統移植、低排斥風險的角膜修復新選擇。與傳統人工角膜或全層移植相比,這類膠原蛋白基質具備高生物相容性,併發症風險也相對降低,且具備可量產與長期保存的特性,讓醫師不再受限於供體配對與等待時程,提升整體應變效率,讓治療更即時、風險更可控,有望在未來角膜治療流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角膜損傷恐致失明,早檢查、早修復是關鍵 角膜是維持視力清晰的重要結構,一旦受損便無法自行修復,若延誤治療,恐導致不可逆的失明。醫師提醒,曾有眼部外傷、感染、長期配戴隱形眼鏡等風險因素的民眾,應定期檢查視力與角膜健康,及早發現、及早介入。 過去臨床多仰賴角膜移植來挽救視力,但受限於供體不足與術後風險,仍有許多患者難以等到合適治療。陳醫師表示,除鼓勵器官捐贈、支持眼庫發展外,隨著角膜修復技術的演進,現今也有機會無須移植,改以再生醫療方式進行修復。不僅可針對中層角膜損傷進行層狀修補,更能突破捐贈限制、降低術後風險、保留視力潛能,邁向「可量產、可即時應用」的角膜重建新時代。未來病患可望擁有更多安全、可及的治療選擇,重拾光明已不再遙不可及。 圖/高雄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部主任陳俊良醫師指出,台灣過去受限於眼角膜捐贈來源與移植手術的條件門檻,隨著再生醫學進展,近年已有新型修復材料投入臨床應用,成為傳統移植外的潛在輔助選項,為特定族群帶來更多治療可能。 圖/右起為亞果生醫董事長謝達仁博士,致贈紀念禮品予CT Group陳金鐘董事長,象徵雙方攜手邁向國際醫療新里程,展現合作共創未來的決心。  

這種病一旦發作起來要人命 眼睛失明、下半身癱瘓皆有可能 醫說明:現有2種藥可以穩定病情

這種病一旦發作起來要人命 眼睛失明、下半身癱瘓皆有可能 醫說明:現有2種藥可以穩定病情#視力惡化

65歲的麗華(化名),8年前因為右眼中心突然產生黑色色塊,只剩下周圍可看清,完全不知道怎麼辦,只能尋求眼科醫師治療,起初眼科醫師找不到病因,只能到大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歷經抽血、檢查、住院、治療,醫師給出疑似多發性硬化症(MS)的診斷,而後平靜了五年,卻在第六年後第二次復發,之後幾乎每4個月發病一次,有時候是單眼有時候是雙眼,直至這時,才確診為『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 經歷反覆的發作,麗華左眼已受損,只能看到模糊的殘影,生活全靠右眼勉強看清,外出更是只能依靠家人,才能放心走出家門。 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蔡乃文醫師說明,麗華的症狀是典型「泛視神經脊髓炎」的患者病徵,發病前無徵兆,且家中親朋好友無一相同疾病,一旦發病時卻來勢洶洶。 泛視神經脊髓炎無前兆、無家族史、非遺傳 確診將面臨終生威脅 泛視神經脊髓炎,致病成因為免疫系統失調,產生自體免疫抗體(水通道蛋白4抗體,AQP4-Ab)攻擊自身體內的中樞神經系統,主要侵犯部位包括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部位。像麗華這樣的病友,短時間內發生色盲、視力惡化、視野缺損、眼睛疼痛為急性視神經炎所引起。另外,如果自體免疫抗體攻擊脊髓導致橫斷性脊髓炎,輕則肢體麻痺、疼痛,嚴重時大小便失禁,肢體無力或癱瘓而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泛視神經脊髓炎在臨床表現上很常與『多發性硬化症』混淆,因為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高雄長庚醫院眼科部蕭渝庭醫師說明:「他們之間共同症狀,像是視力下降、脊髓炎、肢體無力、感覺異常、大小便失調等,但泛視神經脊髓炎對眼睛的攻擊來得快又狠,雙眼視力快速惡化,甚至可能會失明」。蔡乃文醫師則補充:「多發性硬化症引發的脊髓炎通常是範圍較小且以頸椎或胸椎為主,而泛視神經脊髓炎則會引發長段性的脊髓炎,攻擊影響脊髓區域比較大也較嚴重。」 每次的復發對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 都是無法復原的生理及心理傷害 「目前最擔心就是再次復發」56歲的淑惠(化名)憂心說道,每次的復發,對他來說都是身心受傷的狀況,淑惠5年前,因為疾病的攻擊,造成視力受損,雙眼僅剩0.5的視力狀況,雖然可以如常生活,但很怕再次復發,視力只會越來越差,造成無法復原的傷害。蔡乃文醫師提到:「泛視神經脊髓炎嚴重程度劇烈,短時間內急性反覆發炎性發作,患者即便使用高劑量類固醇脈衝治療或免疫抑制劑治療,預後恢復情形仍不佳,難以恢復到原本的功能。」因此,每一次的復發,對於這群病友來說都是天人交戰的考驗。 非無藥可醫 新型生物製劑穩定病情不再復發 泛視神經脊髓炎並非無藥可醫,蕭渝庭醫師說:「目前常見的治療有:急性使用類固醇脈衝治療,可快速壓制免疫發炎反應,但只能用在急性,若長期使用類固醇仍會有副作用產生;而在預防發作,則使用傳統免疫抑制劑,但仍需依個人狀況而定,且仍有復發的可能性。」 對於患者最害怕的復發,麗華及淑惠,因為分別在兩年前及一年多前開始接受新型生物製劑的治療(皮下注射或靜脈點滴注射),治療至今皆未有再次復發的情況,兩位病友的病情都能穩定控制。 目前針對新型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條件,蔡乃文醫師說明:「並非所有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皆能申請新型生物製劑,必須符合至少一年期間有兩次復發,且需要一定嚴重度的復發等相對嚴格的條件,才能申請健保給付。」 健保給付條件受限 患者一年得至少復發兩次 新型生物製劑在臨床使用上,對於控制復發成效良好,對這群病友來說,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但因為健保的給付限制,仍有部分患者不符合給付條件,蔡乃文醫師提及:「因為每次的復發都有可能造成患者無法挽回的殘疾,失明或是癱瘓,而治療的目標就是讓患者穩定病情,健保給付新型生物製劑實屬嘉惠病友,但如能放寬條件限制,才能照顧到更多患者。」 疾病復發是醫師跟患者最不想看到的狀況,每次復發都是未爆彈,因此對於新型生物製劑的給付條件,蔡醫師建議:「也許從一年兩次的復發,若放寬到已使用口服抑制劑治療但仍然復發的患者,就可以使用新型生物製劑來治療,這也表示口服抑制劑已無法控制患者的病情。」期盼未來可以照護到更多有需要的患者。 (圖/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 蔡乃文醫師) 專長:腦血管疾病、神經肌肉疾病、中樞神經感染、多發性硬化症

倡導用眼新觀念 漸進多焦眼鏡多配一付 輕鬆看久久!

倡導用眼新觀念 漸進多焦眼鏡多配一付 輕鬆看久久!#視力惡化

後疫情時代,除遠距視訊成新常態,多螢使用頻率提高也讓老花族越來越年輕,再加上興盛的「斜槓人生」潮流,增加「中近」距離長時間使用的頻率,日常用眼習慣大大改變。在台深耕超過40年的眼鏡通路龍頭品牌寶島眼鏡5月11日記者會提出配鏡新觀念:「多焦多一付 輕鬆看久久」。記者會現場邀請品牌代言人黃子佼與網友公認斜槓代表人物詹姆士出席對談,實際分享面對「斜槓人生」應具備的配鏡新觀念及漸進多焦眼鏡配戴心得。此外,即日起到寶島眼鏡,日本NEOS漸進多焦鏡片2,980元起,無論看遠看近都能輕鬆對焦。現在下載寶島眼鏡APP第二付還現折1,000元,讓您長時間用眼更舒適透徹。 老花眼年齡再下修!漸進多焦眼鏡多配一付更符合現代斜槓多重需求 根據國健署資料,40歲以上國人有超過五成患有老花眼,顯見「老花族」發生年齡有逐漸下修的趨勢。然而,國人的工作與生活場景不再單一,因此不同場景、不同型態的眼界、距離、焦點、景深、視野也都會不同,已有第一付「遠中近通用型」漸進多焦眼鏡的民眾相信能體會,在日常遠、中到近距離的全視野範圍,都能順暢對焦且清晰,不需將眼鏡戴上拿下,但面對疫後新常態,長時間以中近距離邊滑手機邊做家事、辦公時一口氣使用多螢幕等情形下,更需要擁有第二付「中近距離 長時間舒適型」漸進多焦眼鏡交替配戴,讓您更能輕鬆應付各種「中近」距離的長時間使用需求,減緩眼睛疲勞。 寶島眼鏡總經理蔡宜珊表示,主要因為台灣民眾在手機上網部分平均每日達3.3小時,較全球平均數值高出約1小時,高居世界之冠! 在45歲以下這個族群老花罹患率很明顯地不斷逐年攀升,另外台灣老年人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平均5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的長輩,老花相關的配鏡市場需求預期將提升。此外,現代人面對多重生活模式,用眼習慣大不相同,我們注意到日韓、歐洲等地的消費者不再只擁有一付「遠中近」多焦眼鏡,多焦眼鏡的配鏡行為模式已然改變。故寶島眼鏡率先將此觀念引進台灣眼鏡市場。除了「遠中近通用型」漸進多焦眼鏡是必備外,多配一付符合日常長時間用眼習慣的漸進多焦眼鏡,能夠幫助多焦斜槓族於每件事情上都表現得更精準、透徹,視野切換更舒適耐看。 黃子佼:「沒有模糊地帶」更能輕鬆活出我的斜槓人生  黃子佼闊別七年再度代言寶島眼鏡漸進多焦鏡片,除了以行動認同寶島眼鏡身為業界第一領導品牌,一直貫徹「專注細節,成就完美」的經營理念及專業服務外。也公開背後原因在於,疫情期間,黃子佼結婚又升格當爸,工作及生活上都面臨許多轉變,長時間下來發現中近距離的用眼需求大幅增加,例如做家事、下廚等,即使本身早已戴起了看遠看近都清晰的「遠中近通用型」漸進多焦眼鏡,有時仍感覺不足以應對各種親子時光的挑戰。因此,多配了第二付「中近距離 長時間舒適型」漸進多焦眼鏡,使用於日常中近距離的工作與生活場景,讓眼睛耐久不疲勞。 黃子佼進一步以親身經驗分享,在工作上,面對大型主持現場,「遠中近通用型」漸進多焦眼鏡能滿足他在主持手卡、鏡頭、來賓、遠處觀眾之間既要看遠又要看近的快速切換需求,讓自己拿出最好的表現;但在私下競標唱片時,因為需要耗時1小時以上緊盯中距離的電腦螢幕,觀察競標行情走勢,則須仰賴第二付「中近距離 長時間舒適型」漸進多焦眼鏡,以避免讓雙眼負擔過大。 兩付多焦是最實用的生活好物 1+1用眼更輕鬆 代言人黃子佼在會中與斜槓代表人物詹姆士對談時,表示近日在育兒方面頗有心得甚至得到老婆耿如的誇讚,都要歸功第二付『中近距離 長時間舒適型』漸進多焦眼鏡替他的奶爸生活有感提升便利性。舉凡整理收納、掃地最難對付的細小頭髮;連女兒玉米的床、成長椅、衣櫃都親力親為,閱讀字超小的說明書自己組裝,這些都是介於『中近距離』的用眼,透過配戴第二付「中近距離 長時間舒適型」漸進多焦眼鏡擴增中近距離視野範圍,擁有更舒適寬廣的視覺影像,得以完成任務,讓耿如天天都像在過母親節,晉身老婆的「超級神隊友」。此外,即將迎來愛女周歲的黃子佼,為了好好慶祝一番,更特地戴著第二付「中近距離 長時間舒適型」漸進多焦眼鏡方便看清楚量杯刻度後向甜點店請益學習,親手準備周歲蛋糕,果然是不折不扣的女兒控無誤! 型男主廚詹姆士也指出,疫情後面對更活躍的斜槓工作「百萬YouTuber頻道經營」,中近距離視野區的用眼需求也大幅增加,像是在拍攝前至超市選購調味料時,為了確認成分符合該道料理的風味設定,此時若有第二付「中近距離 長時間舒適型」漸進多焦眼鏡支援前線,視野透徹更不容易發生買錯的窘境。 第二付「中近距離 長時間舒適型」漸進多焦鏡片依生活主場景量身訂製 在選配第二付「中近距離 長時間舒適型」的多焦點鏡片時,務必與醫師及具專業驗光師說明自身主要面對之生活、工作場景,以確保鏡片依照個人生活及工作型態的比重,設計舒適的「中近」觀看距離與度數。寶島眼鏡為顧客「睛」準訂製專屬的多焦鏡片,更領先市場提供「不滿意保證退費」的服務承諾,消費者不用擔心適應問題。即日起到寶島眼鏡,日本NEOS漸進多焦鏡片2,980元起外,下載APP第二付還現折1,000元,協助你高度專注,輕鬆切換,在工作居家中享受更舒適的視覺!

醣類攝取過多 恐使視力惡化

醣類攝取過多 恐使視力惡化#視力惡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要促進血液循環,吃什麼也很重要。你希望自己的血液和淋巴液是清清如水,還是黏稠髒汙?你希望自己血液的通道,也就是血管,能常保年輕,還是提早衰老?影響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和飲食有關。對眼睛有益的飲食有以下幾個特徵。不均衡的飲食 會對眼睛和身體有不好的影響曾有位30歲左右的男性來就診,覺得最近看東西時眼睛有點怪,因為他視力突然快速惡化。後來我發現,他的飲食生活相當不均衡。他非常愛吃拉麵,幾乎三餐都靠拉麵解決,這很明顯的就是醣類(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的例子。如此不均衡的飲食,當然會對眼睛和身體帶來不好的影響。所以我的處方就是除了調養雙眼之外,也建議患者立刻改變飲食習慣。結果過了3週左右,症狀就逐步改善。另外,我之前搭新幹線時,看到同車的年輕上班族的行為也讓我很驚訝。他在上車前快速買了洋芋片和漫畫,然後一路上就是一直看漫畫配洋芋片,一趟旅程他就吃了兩包洋芋片。如果持續這種生活習慣,一定會搞壞自己的身體健康。血液變得黏稠易停滯 引發糖尿病舉例來說,正值青春期而且有在運動的高中男生,一餐吃2大碗飯也是稀鬆平常的事。年輕人的身體可以在體內快速消耗大量的米飯,但是年紀大的人就不能這樣吃了。因為體內處理醣類的速度遠不及吃的速度,原本清澈的血液就會變得黏稠,讓血液流動停滯,容易引發糖尿病等疾病。攝取過多的醣類會讓血糖一口氣飆升,然後又快速下降變成低血糖,在這種變化的影響下體力就會衰退,並帶來一想不到的眼疾或視力惡化。最近有股限制醣類的小小風潮,年輕一代的人好像不太認為飲食生活和眼睛健康有關,其實兩者的關係十分密切。(本文摘自/眼科醫師自己在用的視力回復法/采實文化)

醫訊/不甘視弱與eye同行-低視能講座暨音樂會活動

醫訊/不甘視弱與eye同行-低視能講座暨音樂會活動#視力惡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醫療的進步,國人平均餘命逐年增加,漸漸地,退化性疾病例如老年黃斑病變、青光眼、視神經疾病也逐漸增多。此外,和遺傳有關的疾病,例如色素性網膜失養症(即夜盲症的一種),或是因為糖尿病造成視網膜病變,高度近視者的黃斑病變,視網膜剝離的患者,這些都會讓原有良好的視力或視野逐漸或瞬間惡化。最令人衝擊的就是這樣的視力,使病患喪失與現實環境的融合能力、行動力、日常生活食衣住行、與人溝通的能力,甚至是失去工作及穩定的經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郭巾慈指出,有很多低視能患者,並不是雙眼完全沒有光覺,但惡化的視力卻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大部分的低視能者多處於徬徨無助、需要長期仰賴他人的照護。長久下來,自尊心與自信心漸漸凋零。然而,針對這群人,其實如果經過專業的協助,使用適合的輔具和生活技巧,還是可以重建一個自主的生活,就像腿部骨折使用拐杖仍能行走自如一般。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目前成立視覺復健中心,在各院區逐步開設低視能門診,就是要幫助任何因為視覺問題造成生活影響的民眾,如何利用他們剩餘的視覺來安全、自由的過日子。目前與財團法人愛盲基金會合作,在醫院裡,結合各種資源,提供患者適當的建議和協助,包括選擇申請哪種視覺輔具的補助,來增加患者的能力和信心。今日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五大院區會輪流舉辦低視能講座等活動,讓民眾體驗視障者的世界,以及如何協助引導盲人。目前於3月16日於中興院區1樓大廳皆有內容精彩的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與,更了解低視能者的世界,以及如何重建他們不一樣但更美好的人生。名稱:不甘視弱與eye同行-低視能講座暨音樂會活動時間:106年3月16日 星期(四) 上午09:00-12:00地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樓大廳(台北市大同區鄭州路145號)洽詢:02-2555-3000 分機236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