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健康管理

從這疫區回台 需自主健康管理21天

從這疫區回台 需自主健康管理21天#自主健康管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伊波拉病毒」是一種線狀病毒,主要是經由接觸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被子、衣物,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且藉由國際航班將病毒運送至亞洲或歐洲國家。針對剛果民主共和國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疾病管制署表示,目前仍維持該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為第二級:警示。建議民眾如必須前往疫區,應在當地採取加強防護。返國後應實施自主健康管理21天,期間內如有疑似症狀時請撥打1922,由疾管署區管制中心協同所在地衛生局協助就醫。自疫區返國後若出現不適 因盡速就醫檢查自疫區返國後21天內,應自主健康管理,如出現有發燒、嘔吐、腹瀉、皮膚出疹等不適症狀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並協助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醫師診療時如認為個案符合「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例定義」之臨床條件及流行病學條件,應於24小時內進行通報,除立即將病患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或安置於有衛浴設備的單人病室,應同時聯絡轄區疾管署區管制中心,由網區指揮官評估就地收治或轉院。伊波拉病毒死亡數破千!已屬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國際監測資料統計,剛果民主共和國近一週新增87例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例,自去2018年5月至今年7月21日已累計2,592例,其中1,743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於台灣時間今年7月18日宣布剛果民主共和國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非必要請勿前往疫區疾管署再次提醒,民眾如非必要,暫勿前往幾內亞、賴比瑞亞與獅子山、北基伍省(North Kivu)及伊圖里省(Ituri)之伊波拉疫情流行地區,如必須前往,應避免接觸或食用野生動物;不要至當地醫院探視或接觸病人,要注意個人衛生,落實勤洗手及咳嗽戴口罩等個人防護。醫師如發現疑似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人應於24小時內通報並立即收治於隔離病房,照護人員做適當防護措施亦應進行健康監測,注意是否出現相關症狀,直至接觸後21天為止。 

提升自我「健康識能」 醫病都受惠

提升自我「健康識能」 醫病都受惠#自主健康管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世界衛生組織在「健康促進辭典 (Health Promotion Glossary ) 」中定義:健康識能是一種認知和社會技巧,是個人為了促進和維持健康,進而在做健康相關決策時,所具備來獲取、理解、表達,及使用健康相關資訊的動機和能力。健康識能一般民眾自我照護的能力,取決於他健康識能的高低程度,因為健康識能不僅止於生病時替自己掛門診,更強調增進民眾對於「取得」和「有效使用醫療資訊」的能力,健康識能重視的是「賦能」的概念,具有高度健康識能的人,即能夠好好掌握自身的健康。健康識能攸關大家的健康狀態與生活品質,因此如果每個人能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對於健康的衛教常識盡可能了解,落實自主健康管理,這就是「健康識能」。健康識能包括對於健康相關訊息或醫療服務資源的取得,文字、圖像、影片等都算,而且必須要能理解內容,雖然現代資訊爆炸,但正確與否,一般人無從判斷,最保險的正確健康識能的來源,當屬醫療院所與衛生單位了。美國研究顯示,假如病人「健康識能」能有效提升,可以撙節的醫療支出約一成左右,在臨床照護上,健康識能被認為是與醫病溝通、慢性疾病照護方面息息相關。所以提升了健康識能,無形中也激勵了醫護照護品質的升級。舉例來說:健康識能不好的阿嬤……給她的藥物就不能太複雜,譬如她來看診,一次開三種檢查,哪一天要來做超音波、哪一天要來做斷層掃描、哪一天要空腹抽血,她可能沒一會兒就搞亂了,對她來說已經太複雜了。再比方藥物的不同使用方式,有吸入式用藥、三餐飯前或飯後服用、或早晚服用、或外用藥膏一天擦幾次……太複雜了,老人家記不得,乾脆想到就用,或者就不用了。類似這樣對健康識能沒概念的民眾,在溝通上可能就要花多一點時間,或是盡量用圖示,比方早晚服用的在藥袋畫上太陽和月亮,就是要想辦法去化繁為簡。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民眾的健康識能普遍不足,尤以青少年、老人家、低學歷者最嚴重。通常健康識能較低,健康狀況較差,獲得低價值醫療機會也較高,像是過度到急診室就醫,或是接受不必要的檢查與手術,甚至會導致死亡率上升。臺北市聯醫是鑑定合格的「健康促進醫院」,近幾年努力建立溝通文化,包括內外的溝通,提醒醫護人員,用淺顯易懂的白話文,取代醫學專有名詞。例如,「中風」可轉換成「腦部血管堵塞」;「糖尿病」則可用「血糖控制不好」來替代。不識字的老阿公……因為不識字,從清潔打掃工作做到做不動退下來的陳阿公,有年紀後飽受骨刺之苦,因為一直單身獨居,儘管腰痠背痛,阿公都勉強自己,從租來的五樓加蓋處一步步緩緩「挪」下樓、「挪」出門,去大同健康中心復健,或久久去次診所或到藥房買止痛藥。藥多了,阿公不識字,弄不清楚每袋藥正確的服藥時間,擔心自己會重複多吃藥吃到「變憨人」,要嘛就得過且過不吃,要嘛忍到很不舒服才吃,可是要吃的時候,又搞不清楚這袋藥該怎麼吃?在個管師安排居家醫療介入後,不但解決了阿公看診的不方便,藥師貼心的幫阿公在每包藥袋上畫上代表白天的太陽、代表晚上的月亮;畫碗滿滿的米飯代表還沒吃飯的飯前,畫個空碗代表已經吃完飯的飯後,用圖像強化辨識用藥的時間,阿公因此就能安心、正確的服藥了。健康識能平常在社區的衛教,多半是些健康講座的舉辦,那不是促進民眾健康識能的全部,市聯醫團隊希望包含醫院的藥袋或是各種流程、甚至是醫病溝通上,多花一點時間去跟這樣的老年病人溝通,讓他們面對醫療或到安養機構,比較能做選擇,這些醫療團隊也是有責任的。在民眾健康還可以的時候,日本或是國外會希望健康識能由社區自己去營造,或是去動員起來,有個專有名詞「賦能」(Empowerment),意思是讓社區民眾能夠主動參與。因為社區經營要一段時間,蘭州國宅最早的據點成立至今不到兩年,要怎麼樣讓民眾能夠信任,慢慢有些志工願意進來幫忙落實長照的查訪等,都需要一些時間,可是很多藏在社區角落失能或貧困無依長者,已經奄奄一息了,我們能做的,便是先去找到他們、照顧他們。但當下最大的困境,是人手嚴重不足!複雜需求的病人譬如有位老人,是醫療端多重疾病、需要多重藥物,照護端又有很多需求要搭配,當這兩項需求交纏在一起,就是一個複雜需求。這些病人的狀況,可能就需從醫院端去做長照處理,醫療團隊應該是聚焦在這一塊,因為這是一般非醫療團隊做不起來,這不是叫一般長照機構的照服員就可做得到、做得好的;相較之下,一般的健康促進宣導,就不是目前醫院最核心、急於去關注的。健康促進就醫療資源配置上,或是說健康促進到底有沒有效,其實還有很多爭議,每個人的生活型態不同,是不是我們介入,他就一定會聽、會去落實,真的很難講。醫學很強調實證,人生命周期的自然衰退,不是醫界有辦法透過健康促進能扭轉的。團隊在社區辦活動,能夠出來參加的民眾,本來就是健康識能不錯的,或是有錢有閒懂健康重要的人;不能出來的就不能出來,所以醫療單位會希望,把核心放在最需要的族群。事實上關於健康促進,民間已有不少的基金會或社團在做,他們收費低廉,卻也對政府兼顧不到的地方,不無小補。對失能老人最好的照護──維持行動力曾到過安養中心的人,都感嘆老了一定不要住在安養中心,因為在那裡看到的是沒有尊嚴的照護。很多安養中心,為防止意外發生,把長者的手腳用布條綑綁,讓人覺得鼻酸。其實,他們可以得到更好的照護,只要大家願意改變。堅叔強調:「要活就要動,對失能老人也一樣,他們也需要活動。」綑綁只會讓他們肌力喪失,最後連動都不能動。根據研究報告:老年人兩周不動,肌肉會下降四分之一。肌肉一旦萎縮,身體功能開始退化,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日本從1992年開始推動「零尿布、零臥床、零約束及復健運動」的老人照護概念,讓長者藉由活動表現,找回自我價值,而非在安養中心過著等吃、等睡、等死的「三等」生活。很多失能長者還有行動能力,可自己走到廁所大、小便,家屬卻擔心長輩下床走路會跌倒,而替他包尿布,久而久之,老人就退化成完全無法下床走動。國外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約束非但不能預防跌倒,更可能導致跌倒。約束式的照護模式會讓老人生氣、沮喪、失去自尊。「零約束」的照護模式,已是世界潮流,世界衛生組織也將身體約束視為虐待老人。幾年前,雲林縣的同仁仁愛之家,引進日本「零約束、零臥床、零尿布」的照顧理念,真的讓長輩有機會重新站起來。「改變」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照護員的觀念要變,家屬也要變,這樣才能改變目前綑綁的照護方式。面對高齡社會,要讓失能老人活得有尊嚴,未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亦將朝此照護理念,提供友善的環境,讓長者得到更好的照護品質。(本文摘自/希望你用不到, 但一定要知道的 長照/大塊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