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科

關鍵3小時 急性腦中風的診斷與治療

關鍵3小時 急性腦中風的診斷與治療#神經內科

文/87期奇美醫訊 神經內科 林慧娟醫師腦中風位居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三位,耗用全民健保資源則高居第二位,也是老年人殘障最重要的原因。隨著人口的老化,因中風造成的失能已逐漸成為社會與家庭沈重的負擔。而即時有效的中風醫療,除了醫界的努力之外,民眾對腦中風的認識及力行,更是不可或缺的要件。中風的防治包括未發生中風前的初段預防,及已發生中風的急性治療、二次預防和復健。腦部和其他器官一樣,需要足夠的血流來供應營養及排除代謝廢物。一旦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血流供應受阻,神經細胞受損,即產生中風的種種症狀。奇美醫學中心每年需診治約1,300人次急性中風,其中缺血性中風約佔八成,出血性中風兩成。兩者的治療並不完全相同,必須立即做頭部電腦斷層掃瞄,確定是哪一型中風後,再決定如何治療。目前針對急性缺血性中風,唯一證實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在發作3小時內從靜脈血管施打血栓溶解劑,雖然要冒著增加6%血管破裂造成腦出血的危險,但可以增加3分之1的機會在中風後3個月時能獨立生活。根據院方統計的結果,大多數的病人都是因為中風後沒有能夠即時就醫,致使無法在3小時內接受這項治療。超過3小時再治療,不僅效果大打折扣,出血的機會增加更多。所以,民眾應該要提高警覺,尤其是有中風危險因子如年紀大、高血壓、糖尿病、抽菸、心臟病、高血脂、肥胖等,一旦有突發性兩側不對稱的症狀,要立即到有能力處理急性中風的醫院急診,以搶機先。此外,立即使用口服抗血栓藥物如阿斯匹靈等,並持續長期治療,也有減少殘疾及預防再度中風的效果。對於一些因心律不整或心瓣膜疾病引起的中風,抗血栓藥物的使用另有其特殊的選擇,名為「抗凝血劑」,服用這些藥物要與醫師配合,按時服藥並定期抽血監測藥物效果,以減少出血的副作用。至於出血性中風,大多是長期高血壓且控制不良,造成血管壁損傷破裂所引起,通常中風症狀較嚴重,死亡率也比較高。治療的方式會因血塊的大小、位置而決定是使用外科手術,還是內科支持性治療。此外,在中風後第1-2天內再度出血的風險也很高,必須嚴密地監測及控制血壓在合理的範圍內。除了以上針對急性中風的特定治療,中重度嚴重的病人因為臥床不起,也會產生很多併發症,例如吸入性肺炎、尿路感染、褥瘡、跌倒受傷意外等。本身已有的慢性疾病如心臟病也可能惡化。即使一開始中風輕微的病人,也有10-20%在急性期症狀會惡化。另外,儘早開始復健治療,則有助於減少併發症及加速功能的恢復。所以急性中風必須住院,接受積極的評估、檢查和治療,將傷害減到最少,才有利於將來的復原。腦中風源自血管和循環系統的疾病,而血管循環的病變大多非一夕造成,而是長年累月浸潤在危險因子之中,直到有一天爆發中風而造成腦部的傷害。因此,治本之道,還是在於中風危險因子的控制:除了適當的藥物治療,生活形態的改善以及健康的促進,更是成效的關鍵。所以,專業的醫療加上病人及家屬積極主動的參與,才能有效地防治中風。

血漿置換術在神經內科的多重應用

血漿置換術在神經內科的多重應用#神經內科

血漿置換術的原理最主要就是將血漿中有害於人體的抗體用透析的方式濾出,再額外補充新鮮血漿進去人體。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神經內科在腎臟內科、洗腎室及呼吸加護病房護理同仁的協助下,已成功完成院內第一例慢性去髓鞘性神經病變患者的血漿置換術,患者在完成療程後已順利康復出院。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內科劉議謙醫師表示,血漿置換術真正施行時目前有兩種方式可以達到,其中之一就是血漿交換(plasma exchange),另一種是雙重透析法(double-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血漿置換術在醫學的多種領域都有很廣泛的應用空間,無論是風濕免疫科、血液腫瘤科或神經內科甚至重症治療都有經証實與可靠的療效。在神經內科方面,血漿置換術主要應用在與免疫有關的神經病變與神經-肌肉聯合處的病變。以下劉議謙醫師舉兩種常見的應用說明:一、急性去髓鞘性神經病變:此類患者一開始的症狀以腳麻、手麻或手腳輕微無力為主,這些症狀會很快的往身體近端延伸,讓患者在一到兩星期內就會全身癱瘓無力,在此同時也會有很高比例的病人會出現顏面神經麻痺的現象,若沒有及時施行血漿置換術,患者則幾乎不可避免的會呼吸衰竭。以往在沒有血漿置換術的年代,此類患者大多在三到四個星期後會達到病情的頂點,然後再經過二到三個星期才會逐漸好轉。血漿置換術大幅改變了這個疾病的病程,讓患者及早開始復健,大為減低日後殘障或其他後遺症的可能性。目前血漿置換術已經成為這類疾病的首選與必須的治療。二、重症肌無力危症:重症肌無力最為人所知的症狀在於「眼皮下垂與午後的全身無力症狀」,此類疾病的病理機轉在於自體免疫的抗體攻擊突觸後的乙醯膽鹼接受體,使神經訊息無法正確傳到肌肉而造成症狀。在全身型的重症肌無力患者,如果因為感冒、身體其他的感染、合併其他內科疾病的情況下,就可能會進一步的造成呼吸肌的無力,此時病人一開始會有吸不到氣的感覺,接著就會出現喘的現象。劉議謙醫師指出,此時如果再不緊急安排血漿置換與插管治療,則二氧化碳會很快的在身體中堆積,病人也會開始出現意識恍惚或甚至昏迷的情況。血漿置換術在重症肌無力的治療佔有非常重要也無法取代的角色,年輕的肌無力患者如果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做胸腺切除,為了避免在手術後出現肌無力危症,往往也需要同時安排血漿置換術,年長的患者在一開始給予類固醇治療時有時也會有暫時性的惡化,此時也需要血漿置換術隨侍在旁。血漿置換術除了上述兩個較危險的疾病外,在其他如多發性硬化症、慢性去髓鞘性神經病變、其他自體免疫病變造成的中樞神經病變等也佔有非常重要的治療角色,可說是神經內科用來對付相關疾病的重要武器之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