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無力

頸椎壓迫神經「手腳痠麻無力」?中醫「1招」舒緩:還能改善五十肩

頸椎壓迫神經「手腳痠麻無力」?中醫「1招」舒緩:還能改善五十肩#手腳無力

51歲黃小姐因車禍受傷造成頸部椎間孔狹窄,壓迫脊椎神經根,導致肩頸肌肉緊繃,左手臂麻木無力,屈伸活動困難。因為持續性疼痛麻木,晚上難入眠,睡眠不安穩,導致白天疲累不堪而影響正常生活。後續至奇美醫院中醫部就醫,磁振造影(MRI)顯示頸部「椎間孔狹窄」壓迫脊椎神經根,導致手臂麻木無力⋯

不只要提防骨鬆!40歲後肌肉流失 退休「肌」金這樣存才有效率

不只要提防骨鬆!40歲後肌肉流失 退休「肌」金這樣存才有效率#手腳無力

女性是家庭的健康守護者,但卻容易忽略自身健康問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老年醫學科方姿蓉主任以腰酸背痛舉例,許多民眾會將其輕視為老化、更年期結果,但事實上,這樣的原因很可能與肌肉流失有關。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李純瑩主任根據調查進一步指出,每五位女性約有一位有肌肉流失的困擾 ,隨著肌肉流失加劇,許多人擔心的骨質疏鬆問題,可能提早發生或加劇病程發展;而一旦確診骨鬆且情況加劇,亦會導致「行動力下降→食慾降低而營養不良與肌肉刺激不足→肌肉流失加劇」的惡性循環。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鍾飲文院長表示,「健康的老化,關鍵就在從年輕開始」,因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持續針對院內與社區長輩進行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ICOPE),家庭醫學科與老年醫學科也持續透過衛教活動,提醒各年齡層民眾及早開始累積養老「肌」金的重要性。 母親節前夕,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更是攜手亞培台灣,在院內舉辦為期兩周的衛教策展,並邀請任賢齊現「聲」邀請民眾,用一分鐘的時間快速掌握自身的初步肌肉狀態 ,幫助各年齡層的民眾建議聰明養肌的關鍵。 40歲後快存退休「肌」金 掌握人生主導權、避免增加家庭負擔 方姿蓉主任提及,國人普遍關注骨質流失議題,但卻忽略了一個同樣重要的健康議題──肌肉流失風險。一旦進入40歲後,肌肉量就會快速流失,而這樣的情況在女性國人身上可能會更為嚴重。因女性的雌性激素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分泌減少,進而減少蛋白質吸收與肌肉生成,降低身體肌肉組織的比例;同時降低神經肌肉系統的效率,導致肌肉量、肌力及肌耐力下降 。 方姿蓉主任進一步指出,民眾在意的骨質疏鬆其實也會伴隨著肌肉流失。隨著骨質疏鬆越發嚴重,患者可能會出現駝背、行走不便、甚至是脊椎壓迫性骨折,影響老年的生活品質甚鉅 ,更不容忽視的是,患者因為骨質疏鬆導致活動量減少,肌肉量也會直直落。不僅如此,今日已有多則研究指出,骨質疏鬆與肌少症有高度關聯,部分學者甚至提出「肌肉量可預測骨質」的觀點,亦有日本學者發現「肌肉分泌的蛋白質可以調控骨細胞分化」 ,更可以發現肌肉流失情況會因為多方原因加劇。 提及肌肉流失的衝擊,方姿蓉主任舉例分享,如果肌肉質量持續減少,體力衰退、容易疲倦、手腳無力等情況就可能發生,跌倒、骨折、臥床等情況也可能接踵而來,一旦民眾失去獨立生活能力,需要在床上度過,不只影響本人生活品質,對於照護者而言,也無形增加經濟及心力上的負擔,方姿蓉主任提醒民眾,在40歲後便要重視肌肉流失問題,及早開始存退休「肌」金。 四大關鍵營養報你知!「食」在好困難?上班族、長輩建議用均衡營養品顧營養 改善肌肉流失,運動固然重要,但透過日常飲食或均衡營養品攝取足夠的熱量、好吸收蛋白質、多元維生素礦物質同樣重要,李純瑩主任指出四大關鍵營養 ,幫助民眾檢視自身營養攝取。 關鍵營養一、每日每公斤30大卡的熱量,確保體內有充足熱量: 熱量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一旦熱量攝取不足,那許多人體的運作都會受到限制,如同手機一樣,若是沒電了,那就無法順利操作手機。因此,若缺乏可以推動製造肌肉的熱量,增肌之路可能會困難重重,甚至為了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蛋白質還會被分解、以作為能量來源,加劇肌肉流失。 關鍵營養二、每日每公斤至少1.1公克的優質蛋白: 蛋白質是維持肌肉量及延緩肌肉流失的重要營養素。以女性來說,研究指出,若攝取充分的蛋白質,有助於維持其未來20年的正常生理機能9。但提醒民眾,蛋白質要被分解成胺基酸後才能被人體所使用,比起吃的量,吃的內容也很重要!建議以原形食物優先,如:雞胸肉、魚肉等,避免加工食品,日常可透過均衡營養補充品作為營養來源,其中的「好吸收蛋白質」,可幫助強化增肌成果。 關鍵營養三、多元攝取維生素、礦物質: 有了生成肌肉的充足能量與原料後,透過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來保護肌肉或提升增肌效果更是事半功倍的作法,舉例而言:維生素C、維生素E、砷可保護肌肉細胞,維生素B6可提升蛋白質利用率,維生素D更是可以促進肌肉蛋白質的合成,並提升鈣質吸收、改善骨鬆 。 關鍵營養四、每日善用均衡營養品 補齊營養缺口: 李純瑩主任表示,為了要積極增肌,民眾需要充足且廣泛攝取多種營養素,然而,對於工作繁忙的上班族而言,忙碌的生活使其難以仔細檢視、計算每種營養素的攝取,對於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且咀嚼能力比較差的長輩而言,要烹調、購買多元食物本就有困難,要吃下這麼多的食物,更是難上加難。李純瑩主任提醒,均衡營養品不僅攜帶便利,也不需要烹調、開瓶即可飲用,補充營養快速輕鬆。也提醒,均衡營養品若想到才喝,可能導致缺乏部分關鍵營養,養肌成效大打折扣。建議養成每日飲用一至兩瓶均衡營養品的習慣,這樣才能確保體內穩定維持充足的熱量、優質蛋白、多元維生素礦物質;亦可以選擇多元口味並搭配日常飲食一起飲用,舉例而言,可以搭配麥片作為早餐,或是當成下午茶飲用。市面上有許多均衡營養品可挑選,為了確保均衡營養品的品質、成分、成效,也建議優先挑選進行過多項臨床試驗、甚至登上國際醫學期刊的均衡營養補充品,會較有保障。 鍾飲文院長提醒,肌肉流失是國人重要的健康問題,因為肌肉是儲存生成免疫細胞原料與刺激其生成的重要組織,只要肌肉量減少10%,免疫力就會下降、病菌感染機率也會提高增加,若肌肉劇烈流失了40%,死亡風險提升更會大大提升 。鼓勵國人不分性別與年齡,均需要養成危「肌」意識,在40歲後及早開始養肌,也鼓勵民眾在母親節時多多關心家中長輩的肌肉健康,並主動溝通、建立其攝取營養的觀念,主動出擊改變健康危機。

打疫苗、手術後竟癱瘓?中醫曝「這種病」從四肢開始麻木蔓延全身

打疫苗、手術後竟癱瘓?中醫曝「這種病」從四肢開始麻木蔓延全身#手腳無力

許先生來看診時,是行動困難、緩慢地走進診間,自述半年前突然開始感到手腳無力,四肢末梢會麻,後來範圍越擴越大,多方求診後才終於確診為多發性神經炎。他說:「目前麻木無力的部位,已經從腳趾延伸到腰部、也從手指擴展到頸部及上背部了,雖然神經內科有做過血漿置換術、免疫球蛋白等治療,但症狀還是越來越嚴重,才希望來找中醫調理。」

手腳無力檢出腦瘤!當心7大症狀

手腳無力檢出腦瘤!當心7大症狀#手腳無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7歲的施小姐,近一年數次短暫左側無力,被當成中風治療。服用抗凝血劑仍間歇發生單側無力的情形。經影像學檢查,發現巨大岩部斜坡腦膜瘤伴隨嚴重腦幹壓迫,造成對側肢體間歇性無力。利用顯微鏡開顱達到完全腫瘤切除,搭配神經學監測,完整保留患者聽力及顏面神經。間歇性無力情形消失,追蹤至今亦無復發。巨大顱底腦瘤手術 陷保留神經功能、腫瘤完全切除的兩難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外科醫師陳以幸說明,顱底瘤手術在腦瘤手術中較困難,因為顱底的構造特殊,有許多神經血管穿過。這類腫瘤在初期沒有症狀,很難早期診斷。當病人出現症狀時腫瘤已相當大,導致手術困難度更高。巨大顱底腦瘤手術在安全保留神經功能及完全切除的兩難下,是嚴峻的挑戰。術前需精確判讀影像,辨別出腫瘤與重要神經、血管之相對關係,並擬定完備手術計畫,藉由顯微手術技巧搭配術中全程神經監測,提升手術安全性,最終達到腫瘤全切除及神經功能保存的雙重目標。腦瘤7症狀 長期頭痛、頭暈在列部分顱底腦瘤經過評估後,也可採微創或內視鏡手術進行切除,減少術中失血量、縮短術後恢復時間以及減少傷口疼痛。這類手術除了手術技巧外,常需在高階顯微鏡下搭配超音波振盪儀加上術中神經監測、顏面神經刺激以確保神經及血管的無損傷。術中隨時注意有無腦幹誘發電位或感覺誘發電位異常,確保腦幹功能正常。目前顱底腦瘤手術都能夠搭配這些設備,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術後併發症。陳以幸醫師提醒,民眾若有(1)長期頭痛、(2)長期頭暈、(3)視力模糊、(4)聽力減退、(5)臉麻痛、(6)手腳無力或(7)步態不穩等症狀時,因皆有可能是腦瘤症狀,需即早求診專業醫師評估,以免延誤治療。

手腳無力無法抬頭?寶寶恐患萎縮症

手腳無力無法抬頭?寶寶恐患萎縮症#手腳無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芝菁/綜合報導)量量3個月大時父母發現他趴著無法抬頭及手腳無力很少動,6個月大時被醫師診斷為脊髓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簡稱SMA)。量量父母不忍心讓量量接受氣切手術,在積極學習SMA標準呼吸照護技巧後,帶著插著氣管內管及鼻胃管的量量與呼吸器自行回家照顧1年,但他們心中仍不放棄幫量量尋求拔管的機會。縝密照護人生黑白轉彩色高醫附設醫院小兒部教授鐘育志、主治醫師徐仲豪共同表示,量量入院接受完整的檢查後,發現有嚴重胃食道逆流等情形,住院第7天安排接受胃造口與胃底折疊手術,同時配合密集使用非侵襲性呼吸器與咳痰機治療後,肺塌陷與痰液等問題皆獲得改善,住院後第28天轉出加護病房。量量目前已不需仰賴插管呼吸,至此,正式結束其584天的「插管人生」,邁向「彩色人生」。嬰兒死亡率最高疾病 脊髓肌肉萎縮症脊髓肌肉萎縮症是一種脊髓運動神經元退化疾病。第1型SMA為最嚴重,更是目前世界上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性疾病,早年的存活率不超過2年。第2型則是病友會獨自坐、第3型病友會獨自走路,通常在5歲以前就會發病。鐘育志教授表示,完整的SMA醫療團隊有:小兒神經科、心肺科、麻醉科、外科、骨科、兒童精神科等醫師及護理師等等多專業人員的跨領域合作,病友們才能得到妥善照護。近年來積極推動SMA病友的標準照護模式,SMA病友們即使行動力受損,已能大幅提升其生活品質。

可樂尿、手腳無力 這罕病上身

可樂尿、手腳無力 這罕病上身#手腳無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起床如廁,尿如可樂!42歲的洪小姐5年多前感到走路會喘,臉色也變得較蒼白,某天雙腳背腫的跟麵龜一樣,連鞋子都塞不進,卻怎麼也檢查不出原因,進行血液科抽骨髓及流式細胞儀檢查後才確診為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確診後每1到2個月就要輸血500C.C.,輸血後手腳會突然無力、經常發燒或忽冷忽熱,某天甚至在一起床如廁後發現整個馬桶都充滿深紅色的血。夜間睡覺時易溶血 起床後會有可樂尿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輸血醫學科主任邱宗傑表示,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aemoglobinuria,)簡稱PNH,是一種罕見溶血疾病,患者的紅血球缺乏保護蛋白而易引起溶血反應。患者在睡覺時容易發生溶血,釋出的血紅素會經由腎臟排到尿液裡,因此睡醒後第一次如廁會呈現可樂般的顏色。6歲至82歲男女皆可能發生,平均好發年齡為30歲,盛行率為百萬分之15.9,發生率為百萬分之1.3,推估全台約365名罹患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疾病。主要症狀為疲倦、貧血、呼吸困難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常見症狀為疲倦、貧血、呼吸困難、慢性腎臟病、腹痛、肺動脈高壓、勃起障礙等,邱宗傑主任強調,由於症狀普遍,不易察覺因此易延遲診斷,目前推估全台灣有300多名患者,但實際確診者只有100多人,2倍以上的病患尚未確診。邱宗傑醫師指出,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病人發生靜脈栓塞的機率是正常人的62倍,約40%-67%PNH患者死亡是因血栓引起的,血栓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當患者出現腹痛、胸痛、呼吸困難等臨床症狀時,其血栓的風險也顯著提高,也因此PNH患者五年存活只有65%。單株抗體治療可大幅提高患者存活率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侯信安指出,目前治療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方式有3種,分別為可短暫緩和症狀的支持性療法(如輸血、類固醇藥物、雄激素、抗凝劑和補充維生素等、風險較高的骨髓移植以及單株抗體藥物治療,其中,單株抗體治療不僅可以大幅提升患者存活率、減緩腎衰竭,有助於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國外研究顯示以單株抗體藥物治療後,能良好控制PNH患者溶血,血栓減少92%,93%的患者腎功能有改善或穩定,能在一周內顯著改善疲勞症狀,而且作用持續長達13個月,目前台灣已健保給付單株抗體用於治療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為PNH患者帶來一線生機。 

腸病毒升溫 2歲女童染重症亡

腸病毒升溫 2歲女童染重症亡#手腳無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疾管署公布今年首例腸病毒重症死亡個案,為北部2歲女童,該名個案已完成署外兒科專家複審確認為腸病毒重症死亡個案,疾管署近期將召開專家會議,考量目前整體疫情仍屬平緩,且腸病毒71型尚無明顯大流行跡象,現階段暫無須提升防治層級,疾管署將持續維持高度警覺,密切監測疫情發展。高燒、咽喉軟顎水泡、抽筋、意識不清個案本身有腦部發育不全,合併右側肢體偏癱與發育遲緩病史,8月底出現上呼吸道感染,之後出現高燒、咽喉軟顎水泡,就醫後診斷為咽峽炎,而後發生抽筋、意識不清、口吐白沫等狀,送醫後檢驗確定感染腸病毒71型,病況仍無改善呈現低體溫、低血壓與多重器官衰竭的休克現象,於9月12日因心肺衰竭及敗血症死亡。腸病毒疫情升 上周門診略增4.6%依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國內近期腸病毒疫情略升,上周門、急診就診人次與前一周略增4.6%,目前社區腸病毒主要流行病毒株仍為克沙奇A型,截至9月20日共21例腸病毒重症確定病例,20例感染腸病毒71型、1例感染克沙奇A5型。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時序雖已入秋,惟腸病毒傳染力極強,提醒家有幼兒的民眾及教托育機構仍不可掉以輕心,應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手腳無力、無故驚嚇、持續嘔吐也請民眾特別留意幼兒健康情形,一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例如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至醫院治療,掌握治療契機,地方政府應加強督導監控轄內教托育機構的腸病毒疫情,並指導正確之處置措施,以防疫情擴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