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

「人工智慧超音波睡眠檢測儀」產學合作 透過AI預測睡眠問題

「人工智慧超音波睡眠檢測儀」產學合作 透過AI預測睡眠問題#臺大醫院

近年來由於睡眠醫學的進展,有越來越多的睡眠障礙疾病受到民眾關注,特別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除了影響睡眠品質以外,它也被認爲與許多重要慢性疾病有密切關係,例如心血管疾病、血脂異常、憂鬱症與失智等等。然而其診斷率卻仍偏低;主要原因是自我察覺不易,以及傳統上的隔夜多功能睡眠生理檢查的可近性低,往往需要到醫院的睡眠中心睡一晚,並且排程較久。因此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居家睡眠檢測方式及新創的睡眠檢查方法被研發出來,本次藉由好心肝基金會與臺大醫院的產學合作,宋展河教育基金會捐贈由台灣本土安克生醫及臺大醫院團隊所研發出來的「人工智慧超音波睡眠檢測儀」,可於短時間10-15分鐘內完成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篩檢及風險評估,已獲得美國FDA、歐盟CE、台灣TFDA核准,未來將在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配合健檢流程提供給健檢客戶,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程度作篩檢與評估及建議。 人工智慧超音波睡眠檢測儀是由臺大王鶴健教授超音波團隊與安克生醫陳正剛技術顧問(臺大工學院教授)共同研發出來之設備,也跟美國史丹佛大學睡眠醫學中心、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進行臨床試驗,成果證實可以有效並即時的偵測出容易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風險族群,以及早進行相關的診斷與治療。透過這樣的創新智慧化超音波上呼吸道解剖結構檢測,比傳統的檢查更為深入檢測上呼吸道阻塞或狹窄的程度,並得知咽喉及口腔舌部等軟組織的軟硬度,配合相關耳鼻喉科、睡眠專科醫師的整體評估,透過人工智慧AI預測患者罹患OSA的中重度風險,不僅可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並可提供給臨床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手術治療的重要參考依據。 根據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前瞻性研究顯示,約有九成的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可以藉由「人工智慧超音波睡眠檢測儀」被提早偵測出來 由於不少患者為非肥胖的青壯年齡社會中堅族群,這樣的檢測服務預期將能提升病友的睡眠與生活品質,並有效降低日後罹病的醫療支出與生產力減損,守護更多國人的健康。

和死神拔河搶命!臺大醫院「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  虛擬3D列印數位孿生器官 跨科別高難度手術新里程

和死神拔河搶命!臺大醫院「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 虛擬3D列印數位孿生器官 跨科別高難度手術新里程#臺大醫院

能夠再度流暢的彈琴,對僑居美國的唐小姐來說,是重生之後最期待的一件事情。37歲的她近一年因右上背部疼痛及右手臂痠麻,在美國進行正子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掃瞄及切片檢查,診斷右側胸壁頂端靠近肩關節處,有一顆直徑5.1公分的纖維樣瘤(Desmoid tumor),侵犯到右側第一到第三肋骨。腫瘤旁緊貼著通往右手的鎖骨下動、靜脈及臂神經叢。美國醫師評估此手術非常困難,且有右手癱瘓的風險,因此回臺向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教授尋求協助。 陳晉興教授馬上與神經外科王國川教授合組醫療團隊,將病患的斷層及磁振造影影像組合成3D立體影像,透過電腦動畫向病患及家屬詳細解釋,並進行術前模擬,評估腫瘤的位置及與神經、血管的關係,決定全程使用神經監測保護右手功能,精準地切除腫瘤,且未損傷任何神經血管。病人術後順利恢復,不僅沒有右手癱瘓無力的後遺症,而且還能夠照常彈奏鋼琴並開車接送小孩。 第二例是48歲男性,罹患縱膈腔類癌(carcinoid),病患腫瘤已超過十公分,且包圍住心臟旁的大血管及氣管。由於氣管極度狹窄,導致呼吸困難。如果不立即進行手術切除腫瘤,將危及患者的生命。由於這個手術相當複雜困難,外科部陳晉興教授立即與心臟外科紀乃新教授組成醫療團隊,將病患的電腦斷層重組合成3D立體影像進行術前模擬,同時也運用最新研發的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將斷層影像轉換為3D虛擬實境進行術前模擬。在跨專科團隊攜手合作下,先使用葉克膜穩定病患血氧濃度,再開胸進行腫瘤摘除,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結合虛擬與現實世界,提供新視角與新體驗的元宇宙概念 結合虛擬與現實世界,提供新視角與新體驗的元宇宙概念,現在也能應用在醫療,由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教授跨領域與臺灣大學電資學院洪一平教授合作所組成的「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研發團隊,榮獲國科會與廣達電腦補助,成功執行智慧醫療產學聯盟計畫。此計畫結合了臺大頂尖臨床團隊與3D影像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科技,致力於為跨科別、高難度手術,提供最高等級病情討論、術前模擬、醫病溝通、及教育訓練的元宇宙跨時空平台。臺大團隊同時分享兩病例,展示此創新平台的功能。 陳晉興教授表示,現今X光、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等影像學檢查被廣泛應用於術前評估及病情解釋。然而這些初階影像在電腦螢幕上都是二維顯示,倘若病患病情困難複雜,對於不同專科的醫師、團隊成員、或病患、家屬都不容易理解。 目前雖已有許多醫學中心,特別是神經外科、整形外科、口腔外科、骨科等領域,在研擬手術策略和解釋病情時,會將二維影像轉換使用3D列印模型,可以同時向病人及家屬解釋手術方式和步驟,相對於傳統的影像檢查,更易於理解。然而,這種模型需要客製化製作,每套模型僅適用於一位病人,價格約在25萬元左右,並且製作需要7到10個工作天。對於病情危急或經濟壓力較大的病人來說,緩不濟急且負擔不小,「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不僅能解決這些困境,也是未來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 臺大團隊積極研發「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將病人的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影像 因此,臺大團隊積極研發「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將病人的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影像,即時轉換為3D情境,呈現出病灶及周圍構造組織的關聯性。還能夠進一步對不同的器官組織進行層層解析,或使用不同的視角觀察。相較於傳統方法,不僅節省時間和成本,更讓病人及家屬清晰理解醫療團隊如何治療病灶。此外,遠地或國外的醫師、家屬甚至可以使用手機掃描QR code,即可同步參與醫療團隊討論及病情解說,讓病人及家屬能夠安心地將生命託付給醫療團隊。 教育訓練及經驗傳承一直是臺灣大學及臺大醫院的重要使命,「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不只能夠解決這類跨科別、高難度的手術,更能將這些病例製作成教學個案,作為訓練外科年輕醫師及醫學生最佳教材。展望未來,臺大醫院將持續引入使用者互動模式,不只讓臺灣的醫療團隊及年輕醫師能夠在此平台反覆模擬手術情境,練習手術技巧,也能與國際醫學單位交流,從而培養更多優秀的外科醫師及團隊,造福更多的人群。

食慾不振、面部泛黃竟是癌!醫:胰臟癌化療應掌握正統性、安全性、有效性

食慾不振、面部泛黃竟是癌!醫:胰臟癌化療應掌握正統性、安全性、有效性 #臺大醫院

某名人父親Y先生退休後長期受食慾不振所苦,某天兒子發現父親體重大幅減輕才緊急就醫,經診斷後發現竟是罹患晚期「癌王」胰臟癌!Y先生原先在南部接受治療,病況遲遲不見起色,因聽聞臺大醫院針對局部侵犯嚴重胰臟癌的前導性化療已累積很多經驗,加上多專科團隊精準醫療進步。為了方便兒子就近照料,Y先生來到臺大醫院治療,並改使用門診即可完成的化療式組合。化療後手術,治療至今已逾2年,更時常與兒子出國旅遊,生活十分幸福。兒子也因父親的疾病控制穩定,家庭、工作穩定發展,依然活耀於媒體上。 臺灣胰臟醫學會林肇堂理事長說明,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胰臟癌新發個案已突破3千人,也奪走近2,500人性命,疾病發展快速,發生率幾乎等於死亡率,是非常兇猛的癌別!為了提升民眾對胰臟癌的認知與患者的疾病意識,臺大醫院與臺灣胰臟醫學會攜手合作,於3月20日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希望延續、化險為胰」胰臟癌病友故事展。臺大醫院一般外科主任暨胰臟癌團隊總召集醫師田郁文教授鼓勵患者,現在醫療十分進步,只要不放棄希望,就有機會「化」險為「胰」! 「沉默殺手」奪命! 多數民眾無預警確診晚期胰臟癌 田郁文教授解釋,胰臟癌的可怕之處在於其症狀不明、不易察覺,多數人發現時已是晚期,一旦有明顯的上腹疼痛、黃疸等狀況,通常癌細胞已侵犯、侵犯到鄰近血管(第三期)或轉移到其他器官(第四期),這時就很無法手術切除乾淨。不過就如同之前提到的Y先生即使在診斷時已是晚期無法立即手術完全切除,但約25%的第三期胰臟癌在化療後能切除乾淨。因此胰臟癌的治療需要不僅是內、外或腫瘤科醫師,而是需要多科團隊醫師的配合。因此「面對兇猛的疾病,臺大醫院組成了非常專業的胰臟癌多專科團隊,集結內科、外科、腫瘤科等醫師,減少患者在各科別間轉介治療的程序,亦有個管師、營養師等角色,給予最好的照護。」 在血管侵犯嚴重的胰臟癌的治療中,手術與化療為最重要的形式,田教授欣慰的說道:「有別於以往罹癌手術後僅剩1年半存活時間,如今患者在手術之後加上術後輔助化療,生存期將有機會大幅延長至50個月。」再者,針對無法手術治療的晚期患者,臺大醫院腫瘤科楊士弘醫師也說明,目前以組合式化療為主要選擇,「臺灣的醫療非常進步,國際常見的化療皆可在國內使用。」臺大醫師們會參考國際指引建議患者用藥,化療藥物也經過國際大型研究證實其有效性、安全性,亦有長期的用藥經驗,健保也有給付部分藥物,可減輕患者的負擔。 症狀似腸胃道疾病!組合式化療替婦續命享天倫之樂 近70歲的家庭主婦張女士因長期上腹痛、且兩個月內掉了8公斤,經檢查確診第三期胰臟癌,「袂煩惱,咱做伙面對!」原先很憂鬱的她在丈夫支持下堅強面對疾病,她選擇國際指引推薦的化療組合,在門診就能完成療程。張女士至今已穩定治療近1年半,她笑著分享丈夫在照顧她的過程中,竟從糖鹽不分的烹飪新手,到如今能燒得一桌好菜,生活十分平淡而幸福!楊士弘醫師進一步說明,不少人都有化療副作用很嚴重、一定需要住院的迷思,在晚期胰臟癌的治療中,醫師會評估患者的體能狀況,若患者不喜歡耗時較久的療程,現在也有可在門診完成的藥物,盼每位患者都可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與各科醫師一起努力控制疾病並兼顧生活品質。 診斷、個人化治療雙突破,胰臟癌可望褪下「癌王」稱號 而近年胰臟癌的診斷與治療也有新突破,臺大醫院內科部廖偉智教授分享,臺大已開發出新型AI診斷輔助系統,有望及早揪出病灶,讓胰臟癌有機會在早期發現。臺大醫院外科部吳健暉醫師補充,除了診斷更精準之外,胰臟癌治療在臺大已經幾乎是個人化設計,治療更加精準,隨著基因醫學蓬勃發展,患者可透過遺傳性基因檢測、腫瘤基因檢測,找出特定的基因缺陷之後選擇相對應的免疫、標靶、化療藥物,提升治療成效。 「希望延續、化險為胰」病友故事展3/20於臺大醫院開跑 雖目前晚期胰臟癌患者仍占多數,但診斷工具與治療形式越來越多元,在化療組合上亦與國際接軌,若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都有機會延長生命。為了讓患者更了解現有治療趨勢與選擇,也提高民眾對疾病的認知,臺大醫院於3月20日起,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希望延續、化險為胰」病友故事展,傳遞疾病的症狀與風險因子等衛教知識;同時,展覽中也包含病友的治療經歷,期盼能鼓勵病友們正向面對,只要不放棄希望,就有機會「化」險為「胰」。

臺大醫院加入默沙東推動臨床試驗10周年  推進台灣醫療里程碑

臺大醫院加入默沙東推動臨床試驗10周年 推進台灣醫療里程碑#臺大醫院

臺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致力於台灣轉譯醫學發展及提升生醫科技實力,20年來積極連結全球臨床試驗研究產學界,並引進新的臨床治療技術為病患帶來治療生機。1994年起臺大醫院即與國際卓越藥品研發能力的美商默沙東藥廠(MSD)(下稱默沙東)進行合作,自2012年雙方簽署合作協議(MOU)全面展開合作至今已10周年。默沙東目前已是臺大醫院國內、外臨床試驗研究量能高居前三大合作夥伴。2022年臺大醫院更加入默沙東全球前瞻臨床試驗合作計畫,共同承諾將透過前瞻性的藥物研發合作計畫,持續精進藥物研發新技術,期許在2027年前達成每年幫助百萬名民眾醫療需求的目標。 醫療突破提升台灣多科腫瘤患者整體存活率 1994年臺大醫院與默沙東即開啟第一個有關高血壓疾病治療的臨床試驗研究合作,2012年簽署雙方全面合作的MOU,目前已合作170個臨床試驗研究計畫。其中半數以上的計劃案件與腫瘤藥物研發相關,其餘包括內、外婦兒等藥物臨床試驗,研究成果豐碩。 特別是雙方合作的腫瘤免疫療法的早期研究(KEYNOTE-001),該試驗結果顯示免疫治療有助於整體存活率,奠定免疫治療在各類癌別的廣泛研究以及醫療突破,促進新藥在台灣核准上市。往後也陸續進行肺癌、頭頸癌和乳癌等多科腫瘤患的臨床試驗,有助於疾病治療的嶄新突破,改善了多科腫瘤患者的整體存活率。臺大醫院和默沙東也將藉由計畫合作,共同提升台灣臨床試驗的品質及效率,期勉能產出更多可供參考的臨床數據。 加入默沙東CSP計畫 同步掌握國際前瞻性藥物研發脈動 由於臺大醫院擁有與國際同步的臨床試驗專業能力,包括具備20年以上執行多種疾病的臨床試驗計畫經驗、嚴謹的研究倫理、臨床倫理規範及管理機制,此外,亦擁有強而有力的體系整合型臨床研究資料庫,以及具備法務、財務、生物統計等多專業的行政管理團隊,可協助提升國際產學合作效率、參與國際競爭性收案的臨床試驗計畫,是默沙東在亞太地區的重要合作夥伴。 2022年,默沙東啟動全球前瞻臨床試驗合作計畫(CSP,Clinical Site Partnership)台大醫院更是首波加入的20家研究醫院夥伴之一,未來將與全球臨床研究的專家藉由相關研究論壇討論臨床研究資訊,預期此項計畫對於國內前瞻性的臨床試驗技術、國際尖端臨床醫療人才養成及同步掌握國際前瞻性藥物研發脈動將有極大的助益。 雙方合作10周年回顧與展望 精進創新療法嘉惠病友 默沙東在台31年間深耕感染疾病、癌症等領域,增加藥品的可近性,照顧台灣病患需求。更於與臺大醫院臨床試驗合作中取得先進治療選項,例如免疫療法對抗早期或晚期癌症、疫苗、心血管疾病、及感染症等,讓治療更加貼近患者的需求。而在非癌症領域,近期臺大醫院亦參與默沙東新冠肺炎藥物在台灣的臨床試驗,期加速藥品研發的推進。,近10年內更參與超過30項大型跨國研究於疫苗、內分泌及心血管疾病等治療領域,協助新藥研發。雙方合作逐年提高臨床試驗數量,並在去年啟動多達15個新藥臨床試驗案。 默沙東台灣臨床試驗團隊在十年來成長十倍,成為全台灣最大的臨床試驗團隊之一,未來將落實個人化精準醫療於多種癌別、感染疾病、心臟慢性疾病、內分泌、精神疾病、及疫苗等新藥臨床試驗,加速創新藥品研發,確保試驗高品質。現已進入後疫情時代,臺大醫院將參與默沙東更多全球性的臨床試驗,讓台灣成為亞太區臨床醫療領頭羊,持續與國際同步,為疾病治療帶來嶄新曙光!

第 25 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暨 SNQ 國家品質標章授獎

第 25 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暨 SNQ 國家品質標章授獎#臺大醫院

邁入第 25 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暨 SNQ 標章於2/14授證,本屆包括醫療與產品共五大類、17 項類組,超過 677 個項目競逐;經過半年專家嚴格評審選拔, 共 2 金、7 銀、19 銅獎項脫穎而出;本年惟二金獎榮耀,分別由台大基因醫學部治療 AADC 缺乏症團隊,以及輝瑞大藥廠以抗新冠肺炎倍拉維(Paxlovid)勇奪代表全球第一的最高殊榮! 從競爭最激烈的醫療類組,更看見許多台灣醫界創新突破、善用累積多年醫療數據結合科技優勢,進化各項醫療診療預警系統,成為本屆獲獎大亮點 : 台大基因醫學團隊勇奪金獎,締造全球唯一核准 AADC 缺乏症治療模式 AADC 是罕見遺傳性神經疾患,但居然與台灣人基因有密切關連! 全球 AADC 缺乏症個案中,超過三成個案來自台灣,罹患 AADC 兒童會有嚴重發展遲緩、運動異常等狀況,過去治療模式束手無策。 台大基因醫學團隊,成功找出基因缺損之處,透過精準立體定位手術將帶有AADC 基因之病毒載體,注射至腦部基底核核殼位置來治療,2010 年成功完成首例治療,更創下全球唯一治療小於 2 歲記錄,至今完成超過 30 例罕病兒童, 40%患者可以正常行動;2013 年團隊再運用 3-OMD 血片檢驗技術啟動新生兒篩檢,一連串照護模式,不僅在 2019 獲得國際兒科聖經級教科書級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引用。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更於 2022 年授予這項基因治療藥物的上市許可,成為全世界唯一獲准的 AADC 缺乏症治療方式。 北榮腎臟科團隊銀獎 首創遠紅外線治療透析血管 全球 2000 家透析室跟進! 全台有超過 10 萬洗腎國人同胞,最擔憂就是連結動脈與靜脈的洗腎廔管阻塞或血管通路併發症! 針對這個治療困境,台北榮總腎臟科團隊思索突破,創新以特定波長的遠紅外光照射治療,確保洗腎廔管維持通暢不產生病變,廔管阻塞率大幅降低 64.2%、血管通路重建率下降達 93.3%;在台這項創新治療法,已經成功推廣至世界五大洲、23 個國家,超過 2,000 家以上血液透析室跟進使用。2019 年,歐洲透析及腎臟移植學會(EDTA)的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及美國腎臟基金會(NKF)的 KDOQI 臨床指引,皆將北榮所開創遠紅外線治療納入建議治療。 臺中榮民總醫院 全國最大重症照護資料庫 精準預警 12 項重症,即時救命 台中榮總以十年超過 6600 萬筆資料,建構全國最大重症資料庫,經過 AI 智能協助,對於加護病房患者 24 小時不間斷監控生理數值、以及醫療風險指數據,包括在「呼吸重症」、「急性腎損傷」、「敗血症預測」、「死亡風險」等 12 項重症, 多項重症預測準確率達 83%以上,可以提早發出預警,讓醫師在危急病況發生前,即時處置! 中國醫藥大學附醫 一小時鑑定完 8 種抗藥菌株、抗藥性預測準確率達 95% 以往要檢測病患感染症細菌確認用藥,至少要耗費 72 小時! 中國醫藥大學附醫研發智抗菌平台,一次鑑定八種臨床常見多重抗藥性致病菌株,而且在 1 小時可以取得抗藥性預測結果,這個平台更整合「敗血症預測」、「藥物基因」等感染症所需要的關鍵資訊,利用 AI 智慧預警敗血症與致死率準確率達 84.5%、大幅降低敗血症死亡率 12%,而且抗藥性預測一致性可達 95%,更能夠提早 24 至 72 小時提出抗藥性預警,避免用錯抗生素,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 25 年 持續推廣台灣頂尖醫療、推進全球醫療進步! 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在上百位醫界專家以及全台醫療團隊努力,25 年來,全台逾 3,000 組頂尖醫療團隊競逐,其中有 37 個團隊技冠全球,在「顯微重建」、「肝臟移植」、「心房顫動」、「心臟急重症」到「兒童罕病」、「腎臟血鉀異常」等治療領域,站上全球尖端地位!還有 80 個團隊的治療成果,引領亞太臨床新進展,改寫國際醫療指引、甚至建立診斷新準則! 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作為醫界相互砥礪平台,持續發掘台灣推廣台灣頂尖醫療,共同推進全球醫療進步!

臺大團隊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可促進神經再生 獲國家新創獎肯定登國際期刊

臺大團隊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可促進神經再生 獲國家新創獎肯定登國際期刊#臺大醫院

臺大醫院以及臺灣大學團隊成功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在動物實驗中證明,移植後可成功促進角膜神經再生。團隊研發的其他電紡紗生醫材質,也證明有促進「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分化及視神經修復的潛能。團隊研究結果獲得本屆國家新創獎肯定,並已發表多篇論文在「國際分子科學雜誌」、「美國化學學會應用生物材料」等國際期刊上。 視覺相關神經修復為目前醫療仍難突破的困境 臺大醫院眼科部王一中主任表示,角膜、網膜或視神經等主控視覺的相關組織,都佈滿了重要的神經組織。一旦神經受到損傷,目前的醫療技術極難成功修復,這也是眾多病患視力受損的主因。目前視覺神經修復的治療以昂貴但成效有限的藥物為主,國內在法規限制下許多藥物也無法使用。臺大醫院眼科陳偉勵教授、廖述朗教授、陳達慶醫師、臺大工學院林唯芳教授、中研院唐堂研究員及郭紘志研究員多年來研發的電紡紗生醫材質,可作成層狀人工角膜移植片或層狀幹細胞其神經細胞分化載體,比其他市售或研發中的人工角膜移植片,有更卓越的神經修復功能;目前也與哈佛大學團隊合作,往管狀材質、水凝膠材質促進視神經發展的方向前進。 臺大團隊研發的電紡紗材質安全細緻,可以誘導神經細胞的方向性生長,並穩定釋出神經生長傳遞物質 臺大醫院眼科教授,也是「臺大醫院高階眼表面與角膜神經研究中心」主持人陳偉勵指出,角膜神經密度佔全身之冠,任何傷害所造成的病變,不僅造成嚴重的視力障礙,需要很長的時間才可能修復,也可能永久無法復原。目前的療法倚賴長期且頻繁使用的昂貴眼藥;臨床上使用不便。團隊目前研發出可促進角膜神經修復的人工角膜層片,若能成功進入臨床,對於病患來說是很大的福音。臺大工學院教授,也是臺大團隊電紡紗材質主要研發者林唯芳指出,團隊所研發的視覺相關電紡紗材質,乃由微米等級的胜肽鏈支架紡織而成,不僅可誘導神經延絲狀材質方向性生長,更可以穩定釋出促進神經生長的傳遞物質。比其他市售或研發中的人工角膜移植片,有更卓越的神經修復功能。目前人工角膜層片不僅動物實驗顯示安全無虞,治療成效也相當優越。 臺大醫院眼科陳達慶醫師表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和視神經的損傷也佔失明病患的大宗,但目前有效的治療方法不多。臺大團隊研發的電紡紗材質目前在「誘導性全能幹細胞神經研發中心」分化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研究上,在細胞培養層次有極優越的表現。未來將往動物實驗及管狀材質、水凝膠材質研發上繼續邁進。  臺大醫院秉持發展前瞻性的研究,提供高品質與人性化醫療之使命,本次與臺灣大學合作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可促進神經再生,不但獲國家新創獎肯定並登上國際期刊,未來亦將往人體試驗階段方向努力,期待能造福更多有需要的病友。

臺大醫院完成高難度活體肺葉移植手術 點燃11歲女童生命之光

臺大醫院完成高難度活體肺葉移植手術 點燃11歲女童生命之光#臺大醫院

臺大醫院於2022年10月27日為一位因呼吸衰竭且依賴葉克膜維生長達四個月的11歲女童,成功執行台灣罕見高難度的「活體肺葉移植手術」,兩位健康器官捐贈者分別為女童的父母親。術後女童的父親已順利返回職場工作,女童的母親也已恢復正常作息,專心陪伴女童的術後復健。此項創新醫療技術,不僅為台灣的器官移植寫下新的里程碑,也為急待捐贈器官拯救性命的國人,開啟另一種治療的選擇。 器官捐贈分為兩種捐贈來源 器官移植手術的器官捐贈來源可分為以下兩種方式:大愛器官捐贈(deceased donor,如腦死器官捐贈及心死後器官捐贈),與活體器官捐贈(living donor,如親屬間的活體器官捐贈)。在台灣由於器官來源不足,多年來肝臟與腎臟這兩類型的器官移植手術,使用親屬捐贈的活體器官來進行的手術案例,早已多過使用大愛捐贈器官。台灣的肺臟移植長期以來皆使用大愛捐贈器官來執行器官移植,臺大醫院在2005年7月獲得當時行政院衛生署(現為衛生福利部)核可准予執行「人體之活體肺葉移植」新醫療技術,這次成功完成台灣罕見高難度的「活體肺葉移植手術」,病童及捐贈家屬都順利回復正常生活。 多科別齊力完成活體肺葉移植手術  點燃女童生命之光 團隊合作一直是臺大醫院的職場文化,本次「活體肺葉移植手術」在外科部、麻醉部、小兒部、護理部以及復健部通力合作之下順利完成,本院身為國家級教學醫院,肩負守護台灣病人健康之任務,也將秉持生命無價,健康至上價值持續為器官移植的病患努力,本次移植手術的女童,在臺大醫院的協助下,開啟了她的生命之光,也期待這次罕見的案例能給有同樣需求的病友及家屬帶來一絲希望。

臺灣醫療科技展 多項跨時空智慧醫療技術展出!

臺灣醫療科技展 多項跨時空智慧醫療技術展出!#臺大醫院

2022臺灣醫療科技展 (Healthcare Expo TAIWAN) 12月1日(四)至4日(日)於臺北南港展覽館1館登場。臺大醫院聯合臺灣大學於臺大展區共同展出,帶來逾28項技術分享,除有靜態技術展出,展期間每日更有多場團隊精彩講座與現場觀眾分享互動。 智慧醫療應用範圍廣 後續治療更精準 臺大醫院今年以「跨時空智慧醫療整合應用」為主軸,由內科部、急診醫學部、眼科部、病歷資訊管理室、遠距照護中心、物理治療中心、睡眠中心、智慧醫療中心、臺大人工智慧研究中心等單位齊聚一堂,匯集8項研發成果展出;包含了「胃相大解秘:遠距醫療AI應用」、「遠距照護中心:傷口自動判讀系統」、「睡眠呼吸中止遠距管理平台NTUH-RSAMP」、「智慧急診:以人工智慧改善急診病人流動及解決壅塞之全面性策略」、「聯邦式學習平台:利用AI建立病毒肺炎危險分級模型」等透過人工智慧技術,以遠端非接觸方式進行疾病輔助診斷;在治療輔助方面,展出「虛擬實境滑板運動訓練系統」,藉由虛擬實境技術結合滑板訓練,對平衡障礙病人進行復健治療;而在後端作業輔助方面,展出「智慧疾病分類編碼」,減省人工編碼時間,提升疾病分類人員工作效率。除了人工智慧技術,幹細胞等尖端醫療亦為世界醫療的潮流,今年以「超高解析度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應用於再生幹細胞醫療」主題,展出可偵測細胞三維立體結構的倒立式平台,透過設備及平台可協助臨床人員獲得最精準的幹細胞資訊,進一步提升細胞培養品質,提高後續治療功效,引領再生醫學之發展。 臺灣大學攜手臺灣科技大學展出前瞻技術研究 臺灣大學今年攜手臺灣科技大學展出超過20組研發技術,本屆臺灣大學由臺灣大學系統科研產業化平台(Global Industry Platform of NTU System,簡稱T4GIP)統籌參展,T4GIP由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大學組成,將帶來醫療健康、生物技術等領域的前瞻技術與創新研究。其中臺灣大學段維新教授團隊帶來的《陶瓷頸椎椎間融合器技術》,其優異的陶瓷頸椎融合器,具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能長時間穩定地支撐椎體,為頸椎疾病提供更強大的支持;孫啟光特聘教授團隊分享《速時新鮮組織病理術》,結合H&E快速染色法和具十億像素之超高速介觀顯微鏡,以亞微米的高解析度拍攝公分級大面積的實時H&E新鮮組織數位影像;徐丞志副教授分享雷文虎克生技公司提供三大實驗室服務,掌握微生物培養、無菌小鼠實驗,及質譜代謝體分析等技術,提供專業、客製化、高品質的質譜分析與無菌小鼠技術服務。T4GIP期盼與觀眾一同掌握醫療健康產業契機,接軌前瞻科技與趨勢脈動。 臺大展區預計於12月1日(四)11:00隆重開幕,由臺大醫院及臺灣大學帶來的最新前瞻技術定能激發產學交流新火花,展期每日安排多場講座,不僅可現場了解團隊技術研發,更能把握機會交流、互動,誠摯邀請各界先進親臨指教。

Menu